《論語》別解其二
引用于 瑾瑜 在 2023年10月1日, 上午3:33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只之」是什麽意思?
其一,愚民之策
可以讓民眾按統治者的意圖去做,但不要告訴民眾為何這樣做。這句話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成為統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如果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看這句話,它是有道理的。
商鞅製定秦法時有一條:對朝廷頒布的法令只能執行,不許妄議。也就是說,朝廷只需叫百姓怎麽做,無需告訴他們為什麽要這樣做,更不許民眾議論其對錯。民眾的認知能力不同,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就不同;
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同一件事與他們的利害關系也不同。如果征求民眾的意見,則眾說紛紜,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亂了人心,不利於統治者貫徹自己的決策。比如修萬裏長城,挖大運河這樣的龐大工程,組織民眾幹就行了,不必討論其必要性,重要性。一位偉人也說過,歷史宜粗不宜細,團結一致向前看。什麽叫不宜細?
就是不要把所有東西都告訴民眾。這並非愚民,而是減少爭論,減少內耗。現在對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些歷史采取冷藏的方式,仍然出於上述目的。
其二、大公之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論語中沒有愚民的意思,但為什麽有很多人認為孔子的這句話是愚民。這是由於過去的書裏沒有標點符號,很難點斷,斷句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樣了。
甚至出現面貌全非,判若兩人。這就有了孔聖人愚民與沒有愚民之爭,是否愚民,要通觀論語的主題思想,不能憑一句話,只言半語就下結論,這肯定是不科學的。我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裏邊的「使」當派遣、使用講,由是介詞,可以當推薦講,知,使知道之意。從民眾中提拔人才,認為可以使用的,就推薦他;認為不可以使用的,也要讓他知道不被使用的原因。
孔子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只之」是什麽意思?
其一,愚民之策
可以讓民眾按統治者的意圖去做,但不要告訴民眾為何這樣做。這句話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成為統治者治國的指導思想。如果站在統治者的角度看這句話,它是有道理的。
商鞅製定秦法時有一條:對朝廷頒布的法令只能執行,不許妄議。也就是說,朝廷只需叫百姓怎麽做,無需告訴他們為什麽要這樣做,更不許民眾議論其對錯。民眾的認知能力不同,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就不同;
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不同,同一件事與他們的利害關系也不同。如果征求民眾的意見,則眾說紛紜,不但於事無補,反而亂了人心,不利於統治者貫徹自己的決策。比如修萬裏長城,挖大運河這樣的龐大工程,組織民眾幹就行了,不必討論其必要性,重要性。一位偉人也說過,歷史宜粗不宜細,團結一致向前看。什麽叫不宜細?
就是不要把所有東西都告訴民眾。這並非愚民,而是減少爭論,減少內耗。現在對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些歷史采取冷藏的方式,仍然出於上述目的。
其二、大公之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論語中沒有愚民的意思,但為什麽有很多人認為孔子的這句話是愚民。這是由於過去的書裏沒有標點符號,很難點斷,斷句不同意思也就不一樣了。
甚至出現面貌全非,判若兩人。這就有了孔聖人愚民與沒有愚民之爭,是否愚民,要通觀論語的主題思想,不能憑一句話,只言半語就下結論,這肯定是不科學的。我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裏邊的「使」當派遣、使用講,由是介詞,可以當推薦講,知,使知道之意。從民眾中提拔人才,認為可以使用的,就推薦他;認為不可以使用的,也要讓他知道不被使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