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之一(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
《漢書·藝文誌》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余字,260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與「五經」。
《孟子》一書共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
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我們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長,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直到清末都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孟子》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醜》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五)《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盡心》上、下。
《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後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史記·孟荀列傳》:「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謂《孟子》七篇由孟軻自作,趙岐《孟子題辭》曰:「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又曰:「於是退而論集,所與高弟弟子公孫醜、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論語》成於門人之手,故記聖人容貌甚悉。七篇成於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