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宋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長的一部書。它和《金史》《遼史》一樣,也是早就擬定編修,也準備了較為充足的資料,但由於「正統之爭」而始終未能進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才開始編修,於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年)編修完成,歷時兩年半。
《宋史》篇幅浩繁,但成書時間很短,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政府十分重視對歷史的編修,當時宋政府設立的編寫史書的機構也非常完善,因此保留到元朝時的史料極其豐富。《宋史》在編修過程中,很多資料都是從宋朝的史料中原文摘取的。《宋史》因為成書時間短,因此顯得比較粗糙,再加上文字水平較差,歷來受到很多非議。但它對我們研究宋王朝的整個歷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宋史》中《本紀》四十七卷,《誌》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國二十四史中最龐大的一部史書。
《宋史》卷帙浩繁,共兩千多人的列傳,比《舊唐書》列傳多出一倍,《周三臣傳》將韓通、李筠、李重進同列,橫跨五代至宋初,彌補過去新舊五代史之不足。
《誌》共有十五誌(天文、五行、律歷、地理、河渠、禮、樂、儀衛、輿服、選舉、職官、食貨、兵、刑、藝文),約占全書三分之一,僅次於《列傳》,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很大的,《職官誌》詳細地記述了宋朝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食貨誌》《兵誌》亦編得好,敘述之詳,為二十四史中所僅見;《選舉誌》、《職官誌》系統地記載了宋朝官僚的詮選考課製度和官僚機構的組織情況;《兵誌》分述了宋朝武裝種類和招募、揀選、廩給、訓練、屯戍、器甲等製度。
根據宋朝的情況,《宋史》還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為蔡京、黃潛善、秦檜、張邦昌、劉豫等所作的傳記;另有《道學》四卷,為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等道學人物所作的傳記。
《宋史》列傳有傳主二千余人;誌占了全書的三分之一,僅《食貨誌》就有十四卷;《禮誌》二十八卷,為「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禮誌》的總和。
《宋史》設有「世家」,記載了五代和宋初的降王李煜、孟昶和錢俶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