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紀十九 ∷起重光作噩正月,盡昭陽大淵獻十二月,凡三年。
○英宗睿圣文孝皇帝
諱碩迪巴拉,仁宗嫡子也,母莊懿慈圣皇后鴻吉哩氏,以大德七年二月甲子生。延祐三年十二月丁亥,立為皇太子;六年十月戊午,命參決庶務。
至治元年年
春,正月,丁丑,修佛事于文德殿。
甲申,召高麗王王璋赴上都。
丙戌,帝服袞冕,享太廟,以左丞相拜珠亞獻,知樞密院事圖哲伯終獻。
自世祖建太廟以來,歷十四年,未行親享之禮,拜珠乃言曰:“古云禮樂百年而后興,此其時矣。”帝悅曰:“朕能行之。”敕有司上親享太室儀注。至是禮畢,詔群臣曰:“一歲惟四祀,使人代之,不能致如在之誠,實所未安。歲必親祀,以終朕身。”廷臣或言祀事畢宜赦天下,帝諭之曰:“恩可常施,赦不可屢下。使殺人獲免,則死者何辜!”命中書陳便宜事,行之。
丁亥,帝欲結彩樓于禁中,元夕張燈設宴。參議中書省事張養浩上疏于左丞相拜珠,拜珠謂當進諫,即袖其疏入奏,其略曰:“世祖臨御三十馀年,每值元夕,閭閻之間,燈火亦禁;況闕庭之嚴,宮掖之邃,尤當戒慎。今燈山之構,臣以為所玩者小,所系者大;所樂者淺,所患者深。愿以崇儉慮遠為法,以喜奢樂近為戒。”帝覽而喜曰:“非張希孟不敢言。”遽命罷之,且曰:“有臣如此,朕復何憂!自今朕凡有過,豈特臺臣當諫,人皆得言。”賜養浩帛以旌其直。
二月,戊申,改中都威衛為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
己酉,作仁守神御殿于普慶寺。
辛亥,調軍三千五百人修上都華嚴寺。
大永福寺成,賜金銀鈔幣。
丁巳,畋于柳林,敕更造行宮。
壽安山寺役甚急,監察御史索約勒、哈迪密實與同列觀音保、成珪、李謙享上章極諫,以為“東作方始而興大役,以耗財病民,非所以祈福也。且歲在辛酉,不宜興筑。”奏入,帝怒。初,司徒劉夔妄獻浙右民田,冒出內帑鈔六百萬貫,丞相特們德爾分取其半;御史發其奸,由是疾忌臺諫。治書侍御中索諾木,特們德爾之子也,至是密奏曰:“彼宿衛舊臣,聞事有不便,弗即入白,而訕上以揚己之直,大不敬。”帝乃殺索約勒、哈迪密實與觀音保;杖珪、謙享,黥之,竄于紐爾干地。二人始亦不測,而特們德爾方引左丞張思明為己助,思明為言于丞相曰:“言事,御史職也。祖宗以來,未嘗殺諫臣。成、李既屬吏,當論法。”二人由是得輕典。
丁卯,以僧法洪為釋源宗主,授司徒。
罷先朝傳旨濫選者。
三月,丙子,建帝師帕克斯巴寺于京師。
丁丑,發民兵疏小直沽白河。
庚辰,廷試進士,賜泰布哈、宋本等六十四人及第、出身。
辛巳,帝如上都,拜珠從至察罕諾爾,帝以行宮制度卑隘,欲廣之,拜珠曰:“此地苦寒,入夏始種粟黍。陛下初登大寶,不求民瘼,而遽興大役以妨農務,恐失民望。”帝乃止。
帝嘗謂拜珠曰:“朕委卿以大任者,以乃祖穆呼哩從太祖開拓土宇,安圖相世祖克成善治也。卿念祖宗令聞,豈有不盡心者乎!”拜珠再拜曰:“陛下委臣以大任,臣有所畏者三:畏辱祖宗;畏天下事大,識見有所未盡;畏年少不克負荷,無以上報圣恩耳。”
壬午,遣咒師多爾濟往牙濟、班卜二國取《佛經》。
癸未,制御服珠袈裟。
甲申,敕纂修《仁宗實錄》、《后妃功臣傳》。
乙酉,寶集寺金書西番《般若經》成,置大內香殿。
益壽安山造寺役軍。
己丑,大同路麒麟生。
己亥,宦者博啰特穆爾,坐罪流紐爾干地。
辛丑,以特克實為御史大夫,佩金符,領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帝嘗謂特克實曰:“徽政雖隸太皇太后,朕視之與諸司同,凡簿書宜悉令御史檢核。”
夏,四月,己未,造象駕金脊殿。
戊辰,敕賜特們德爾父祖碑。
命宦者博啰臺為太常署令,太常官言“刑人難與大祭”,遂罷之。
五月,丙子,毀上都回回寺,以其地營帝師殿。
壬午,遷武宗子親王圖卜特穆爾于瓊州。時持們德爾懷私固寵,構釁骨肉,諸王、大臣莫不自危。中政使耀珠告托歡徹爾等交通親王,于是徙圖卜特穆爾遠居海南。因禁日者勿交通諸王、駙馬,掌陰陽五科者毋泄占候。
辛卯,海漕糧至直沽,遣使祀海神天妃。
作行殿于縉山流杯池。
乙未,命世家子弟成童者入國學。
辛丑,太常禮儀院進太廟制圖。御史、翰林、太常臣集議,以為:“前代廟室,多寡不同。晉則兄弟同為一室,正室增為十四間,東西各一間;唐九廟,后增為十一室;宋增室至十八,東西夾室各一間,以藏祧主。今太廟雖分八室,然兄弟為世,止六世而已。世祖所建,前廟后寢,往歲寢殿災,請以今殿為寢,別作前廟十五間,中三間通為一室,以奉太祖神主,馀以次為室,庶幾情文得宜。”帝稱善,期以來歲營之。
六月,癸卯朔,日有食之。
作金浮暑于上都,藏佛舍利。
乙卯,以特們德爾領宣政院事。
丁巳,以前中書參知政事敬儼為陜西行臺御史中丞。儼告病家居,以其鄉在近圻,恐復征用,乃徙居淮南,雖親故皆不接見。至是聞命,堅辭不赴。
辛酉,太白經天。
趙弘祚等言事,勒歸田里,仍禁妄言時政。
己巳,霸州大水,渾河溢,被災者二萬三千三百戶。
秋,七月,戊寅,通州潞縣榆埭水決。
庚辰,滹沱河及巨馬河溢。
郃陽道士劉志先以妖術謀亂,命樞密院判官章臺捕之。
乙酉,大雨,渾河堤決。
丙申,禁服色逾制。
庚子,修上都城。
八月,壬寅,修大都城。
戊申,上都鹿頂殿成。
庚戌,以軍士貧乏,遣知樞密院事特們布哈整治;仍詔諭中外,有敢擾害者罪之。
乙卯,中書平章政事特穆爾圖罷,為上都留守。
壬戌,帝駐蹕興和,左右以寒甚,請還京師,帝曰:“兵以牛馬為重,民以稼穡為本。朕遲留,蓋欲馬得芻牧,民得刈獲,一舉兩得,何畏乎寒!”
雷州路海康、遂溪二縣海水溢,壞民田四千馀頃;免其租。
秦州成紀縣山崩。
九月,壬辰,中書平章政事塔斯哈雅坐受贓,杖免。
丁酉,帝至自上都。
庚子,安陸府漢水溢,壞民田,賑之。
冬,十月,辛丑朔,修佛事于大內。
庚戌,親享太廟;以中書左丞相拜珠亞獻,御史大夫特克實終獻。
壬子,拜珠獻嘉禾,兩莖同穗。
癸丑,敕:“翰林、集賢官年七十者,毋致仕。”
延祐間,朔漠大風,羊馬駝畜盡死,蒙古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于回回、漢人為奴婢。拜珠以興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賑恤,請立宗仁衛統之,命縣官贖置衛中以遂生養。詔從之,且令給子女冬衣。
禁中書掾曹毋泄機事。
己巳,遣雅克特穆爾巡邊。雅克特穆爾,綽和爾第三子也,時為左衛親軍都指揮使。
十一月,乙亥,幸大護國仁王寺。
戊寅,群臣上尊號曰“繼天體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乙卯,詔天下;拜珠請釋囚,不允。
庚辰,益壽安山寺役卒三千人。
辛巳,命御史大夫特克實領左、右阿蘇衛。
初,世祖立阿蘇巴圖達嚕噶齊,后招集阿蘇軍三千七百馀人,扈從車駕,掌宿衛禁城兼營潮河、蘇沽兩川屯田,并供給軍儲。本隸前后二衛,武宗至大初,始改立左、右衛阿蘇親軍都指揮使司,至是以特克實領之。
丙申,敕立故丞相安圖碑于保定新城。
右丞相特們德爾,廣樹朋黨,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尤惡平章王毅,右丞高昉,因在京諸倉糧儲失陷,欲奏誅之。左丞相拜珠密言于帝曰:“論道經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細務責之,可乎?”帝然之,俱得不死。
特們德爾忌拜珠方正,每與其黨密謀中害之。左右得其情,乘間以告,且請備之,拜珠曰:“我祖宗為國元勛,世篤忠貞,百有馀年,我今年少,叨受寵命,蓋以此耳。大臣協和,國之利也。今以右相仇我,我求報之,非特吾二人之不幸,亦國家之不幸。吾知盡吾心,上不負君父,下不負士民而已。死生禍福,天實鑒之,汝輩勿復言。”至是奉詔往新城為其祖立碑,特們德爾久稱疾,聞拜珠行,將出蒞省事。入朝,至內門,帝遣蘇蘇賜之酒,且曰:“卿年老,宜自愛,待新年入朝未晚。”遂怏怏而還。
十二月,辛丑,立伊奇哩氏為皇后,遣攝太尉、中書右丞相特們德爾持節授玉冊、玉寶。
庚戌,作太廟正殿。
甲寅,幸西僧灌頂寺。
疏玉泉河。
甲子,命帝師往西番受具足戒,賜金千三百五十兩,銀四千五十兩,幣帛萬匹,鈔五十萬貫。
以諸王錫濟伯使者數入朝,發兵守北口及盧溝橋。
乙丑,置中瑞司,冶銅五十萬斤作壽安山寺佛像。
特們德爾雖家居,其黨布列朝中,事必稟于其家;以拜珠故,不得大肆其奸,百計傾之,終不能遂。
在京倉曹管庫之職,歲終例應注代,時左丞張思明稱疾不出,眾旨顧望。拜珠以事不可緩,乃日坐省中,謂僚屬曰:“左丞病,省事遂廢乎?”郎中李處恭曰:“金谷之職,須慎選擇,不得其人,未敢遽擬。”拜珠曰:“汝為賣官之計耳。”遣人善慰思明,思明乃出,共畢銓事。
是歲,集賢侍講學士李孟卒。
孟既罷政左遷,嘗語人曰:“老臣待罪中書,無補于國,圣恩寬宥,不奪其祿,今老矣,其何以報稱!”帝聞而善之,恩意稍加。及卒,御史累章辨其誣,詔復元官,贈舊學同德翊戴輔治功臣,進封魏國公,謚文忠。
樞密院副使吳元珪與知械密院事特穆爾布哈上軍民之政十馀事,大抵言:“諸王、近侍不可干軍政,管軍官吏不可漁取軍戶,軍官之材者當遷其職,有司賦役當務均一,而軍民不可有所偏,軍官襲職惟傳嫡嗣,而支庶不可有所亂。”帝并嘉納,詔施行之。
以右侍儀兼修起居注星吉為監察御史。
星吉,河西人,少給事仁宗潛邸,以精敏稱,故帝擢用之。在臺中,直聲大著。
至治二年年
春,正月,庚午,廣太廟。
甲戌,禁漢人執兵器出獵及習武藝。
丁丑,親祀太廟。始備法駕,設黃麾大杖。帝服通天寇、絳紗袍,出自崇天門,左丞相拜珠攝太尉以從。帝顧拜珠曰:“朕用卿言,舉行大禮,亦卿所共喜也。”對曰:“陛下以帝王之道化成天下,非獨臣之幸,實四海蒼生所共慶也。”致齋大次,行酌獻禮,升降周旋,儼若素習,中外肅然。明日還宮,拜珠率百官稱賀于大明殿。執事之臣及導駕耆老賜金帛有差。拜珠又奏建太廟前殿,議行祫禘配享等禮。
戊寅,敕有司存恤孔氏子孫貧乏者。
辛巳,敕:“臺憲用人,勿拘資格。”
儀封縣河溢傷稼,賑之。
癸未,流徽政院使羅源于耽羅。
柳林行殿成。
癸巳,以西僧羅藏為司徙。
二月,庚子,置左右奇徹衛親軍都指揮使司,命拜珠總之。
罷上都歇山殿及帝師寺役。
辛丑,賜特克實父祖碑。
甲寅,以太廟役軍造流杯池行殿。
乙卯,以西僧亦思剌蠻殿普有疾,釋大辟囚一人,笞罪二十人。
三月,己巳朔,左丞相拜珠以學校政化大源,似緩實急,而主者不務盡心,遂致廢馳,請令中書平章政事廉恂、參議中書省事張養浩、都事富珠哩翀董之;外郡學校,仍命御史臺、翰林院、國子監同議興舉,從之。
辛未,禁捕天鵝,違者籍其家。
丙子,罷京師諸營繕役卒四萬馀人。
河間、河南、陜西十二郡春旱秋霖,民饑,免其租之半。
戊寅,修大者城。
庚辰,敕:“江浙僧寺田,除宋故有永業及世祖所賜者,馀悉稅之。”
丙戌,復置市舶提舉司于泉州、慶元、廣東三路,禁子女、金銀、絲綿下番。
丁亥,鳳翔道士王道明,以妖言伏誅。
己丑,命有司建穆呼哩祠于東平,仍樹碑。
以國用匱竭,停諸王賞賚及皇后歲賜。
庚寅,命將作院更制冕旒。
辛卯,監察御史何守謙,坐贓杖免。
丁酉,幸柳林,駙馬許納之子蘇拉訴曰:“臣父謀叛,臣母私從人。”帝曰:“人子事親,有隱無犯。今有過不諫,乃復告訐!”命誅之。
帝從容謂拜珠曰:“朕思天下之大,非朕一人思慮所及。汝為朕股肱,毋忘規諫,以輔朕之不逮。”拜珠頓首謝曰:“昔堯、舜為君,每事詢眾,善則舍己從人,萬世稱圣。桀、紂為君,拒諫自賢,悅人從己,好近小人,國滅而身不保,民到于今稱為無道之主。臣等仰荷洪恩,敢不竭忠以報?然凡事言之則易,行之則難,臣等不言,則臣之罪也。”又嘗謂拜珠曰:“今亦有如唐魏征之敢諫者乎?”對曰:“槃圓則水圓,盂方則水方。有太宗納諫之君,則有魏征敢諫可之臣。”或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問之,對曰:“清凈寂滅,自治要也;若治天下,舍仁義則綱常亂矣。”帝皆嘉納之。
夏,四月,戊戌朔,帝如上都。中書左司都事富珠哩翀從帝次龍虎臺,丞相拜珠命翀傳旨中書,翀行數步還,曰:“命翀傳否?”拜珠嘆曰:“真謹飭人也!”間謂翀曰:“爾可作宰相否?”翀對曰:“宰相固不敢當,然所學,宰相事也。夫為宰相者,必福、德、才、量四者皆備,乃足當耳。”拜珠大悅,以酒觴翀曰:“非公不聞此言。”
乙丑,中書省臣請節賞賚以紓民之力,帝曰:“朕思所出倍于所入,出納之際,卿輩宜慎之,朕當撙節其用。”
五月,乙巳,修滹沱河堤。
庚午,奉符、臨邑二縣民謀逆,其首王驢兒伏誅,馀杖流之。
庚辰,置營于永平,收養蒙古子女,遣使諭四方,匿者罪之。
癸未,置宗仁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以拜珠領其事。
甲申,帝幸五臺山,拜珠曰:“自古帝王得天下以得民心為本,失其心則失天下。錢谷,民之膏血,多取則民困而國危,薄斂則民足而國安。”帝曰:“卿言甚善。朕思之,民為重,君為輕,國非民則何以為君!今理民之事,卿等當熟慮而慎行之。”
甲申,以吳全節為玄教大宗師,特進上卿。
閏月,戊戌,封諸葛忠武侯為“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癸卯,禁白蓮佛事。
甲辰,御史臺請黜監察御史不稱職者,以示懲勸;從之。
戊申,以特們德爾子、同知樞密院事拜坦知樞密院事。
壬子,作紫檀殿。
丙寅,辰州沅陵縣洞蠻為寇,遣民捕之。
敕:“已除不赴任者,奪其官。”
六月,丁卯朔,帝至五臺山,禁扈從宿衛毋踐民禾。
癸酉,申禁日者妄談天象。
丙子,修渾河堤。
壬午,辰州江水溢,壞民廬舍。
是月,前翰林學士承旨趙孟頫卒,追封魏國公,謚文敏。
秋,七月,丁未,賜拜珠平江田萬畝。拜珠辭曰:“陛下命臣厘正庶務,若先受賜田,人其謂我何!”帝曰:“汝勛舊子孫,加以廉慎,人或授例,朕自諭之。”
帝自五臺還,戊午,次應州,辛酉,次渾源州。拜珠奏召中書左丞張思明至,數其罪,杖而免之,籍其家。
八月,己巳,道州寧遠縣民符翼軫作亂,有司討擒之。
甲戌,帝次奉圣州,筑宗仁衛營。
帝留意民事,戊寅,詔畫《蠶麥圖》于鹿頂殿壁,以時觀之。
庚辰,增壽安山寺役卒七千人。
庚寅,太師、中書右丞相特們德爾卒于家,命給直市葬地。
九月,丙辰,太皇太后鴻吉哩氏崩。
庚申,敕停今冬祀南郊。
癸亥,地震。
甲子,作層樓于涿州鹿頂殿西。
冬,十月,丁卯朔,太史院請禁明年興作土工,從之。
戊辰,享太廟。先是太常奏,國哀以日易月,旬有二日外乃舉祀事,帝曰:“太廟禮不可廢,迎香去樂可也。”至是以廟工未畢,妨陳宮縣,止用登歌。
丙子,江南行臺御史大夫托克托,坐請告未得旨輒去職,杖謫云南,從御史大夫特克實奏也。
甲申,建太祖神御殿于興教寺。
己丑,以中書左丞相拜珠為右丞相,監修國史。帝欲爵以三公,懇辭,遂不置左相,獨任以政。參議中書省事王結言于拜珠曰:“為相之道,當正己以正君,正君以正天下。除患不可猶豫,猶豫恐生它變;服用不可奢僣,奢僣則害及于身。”拜珠深是之。
治書侍御史索諾木罷,為翰林侍講學士;特克實奏復其職,帝不允。
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之。
己亥,以立右丞相,詔:“天下流民復業者,免差稅三年;站戶貧乏鬻賣妻子者,官贖還之。凡差役造作,先科商賈末技富貴之家,以優農力。免陜西明年差稅十之三,各處官佃田明年租之十二,江淮創科包銀全免之。”
監察御史李端,言近者京師地震,日月薄蝕,皆臣下失職所致,帝自責曰:“是朕思慮不及致然。”因敕群臣亦當修飭以謹天戒。
罷世祖以后冗置官。
括江南僧有妻者為民。
癸卯,地震。
甲辰,罷徽政院。
丙午,造龍船三艘。
御史李端言:“朝廷雖設起居注,所錄皆臣下聞奏事目。上之言動,亦宜悉書之以付史館。世祖以來,所定制度,宜著為令,使吏不得為奸,治獄者有所遵守。”并從之。
乙卯,宣德縣地震。
初,浙民吳機,以累代失業之田賣于司徒劉夔,夔賂宣政使巴喇吉斯買置諸寺,以益僧廩,矯詔出庫鈔六百五十萬貫酬其直。田已久為它人之業,特們德爾父子及特克實等,上下蒙蔽分受之,為贓巨萬。真人蔡道泰,以奸殺人,獄已成,特們德爾納其金,令有司變其獄。拜珠舉奏二事,命臺察鞫之,盡得其情,以田歸主、夔、道泰、巴喇吉斯等皆坐死,并籍其家。刑部尚書布達實哩坐受道泰金,范德郁坐詭隨,并杖免。特赦特克實。
十二月,甲子朔,南康、建昌大水,山崩,死者四十七人;民饑,命賑之。
丁卯,中書平章政事瑪嚕罷,為大司農,廉恂罷,為集賢大學士。以集賢大學士張珪為平章政事。
珪家居已久,帝召見于易水之上,曰:“四世舊臣,朕將畀卿以政。”珪辭歸,遣近臣設醴。拜珠問珪曰:“宰相之體何先?”珪曰:“莫先于格君心,莫急于廣言路。”時拜珠方欲召用致仕老臣,優其祿秩,議事中書,遂首薦珪,起為集賢大學士。至是復拜平章,侍宴萬壽山,賜以玉帶。
戊辰,以掌道教張嗣成、吳全節、藍道元各三授制命、銀印,敕奪其二。
癸未,以地震、日食,敕廷臣集議弭災之道。中書平章政事張珪抗言于坐曰:“弭災當究其所以致災者。漢殺孝婦,三年不雨。蕭、楊、賀冤死,獨非致沴之端乎?死者固不可復生,而情義猶可昭白,毋使朝廷終失之也。”
禁近侍奏取沒入錢物。
丙戌,賜淮安忠武王巴延祠祭田二十頃。
西僧灌頂疾,請釋囚,帝曰:“釋囚祈福,豈為師惜!朕思惡人屢赦,反害善良,何福之有!”
宣徽院言,世祖時輝吉喇歲輸尚食羊二千,成宗時增為三千,今請增五千。帝不許,曰:“天下之民,皆朕所有,如有不足,朕當濟之。若加重賦,百姓必致困窮,國亦何益!”命遵世祖舊制。
是月,兩江來安路總管岑世興,葛蠻安撫司副使龍仁貴,皆以其地作亂,柔遠州洞蠻把者為寇;并遣兵討捕之。
是歲,山北廉訪司經歷許有壬,遷江南行臺監察御史,行部廣東,以貪墨劾罷廉訪副使哈質蔡衍。至江西,會廉訪使苗好謙監焚昏鈔,檢視鈔者日至百馀人,好謙恐其有弊,痛鞭之,人畏罪,率剔真為偽以迎其意。管庫吏而下,搒掠無全膚,訖莫能償。有壬覆視,率真物也,遂釋之。凡勢官豪民,有壬悉擒治以法,部內肅然。
甘肅歲糶糧于蘭州,多至二萬石,距寧夏各千馀里至甘州,自甘州又千馀里始達伊集納路,而寧夏距伊集納僅千里。至是行省平章奈瑪臺令挽者自寧夏徑趨伊集納,歲省費六十萬緡。奈瑪臺,穆呼哩五世孫也,性明果善斷,所至有治聲。
至治三年年
春,正月,癸巳朔,以禹城縣去秋霖雨,縣人邢著、程進出粟以賑饑民,命旌其門。
己亥,思明州盜起,湖廣行省督兵捕之。
庚子,刑部尚書烏訥爾,坐贓杖免。
壬寅,以行省平章政事復兼總軍政,軍官有罪,重者以聞,輕者就決。
罷上都、云州、興和、宣德、蔚州、奉圣州及雞鳴山、房山、黃蘆、三叉諸金銀治,聽民采煉,以十分之三輸官。
起前樞密院副使吳元珪、王約為集賢大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韓從益為昭文館大學士,并商議中書省事。丞相拜珠又言前集賢侍講學士趙居信,直學士吳澄,皆有德老儒,請征用之,帝喜曰:“卿言適副朕心,更當使訪山林隱逸之士。”遂以居信為翰林學士承旨,澄為學士。王約年老,俾以其祿家居,每日一至中書,政多聽參酌。
帝嘗謂臺臣曰:“朕深居九重,臣下奸貪,民生疾苦,豈能周知!故用卿等為耳目。曩者特們德爾貪蠹無狀,汝等拱默不言。其人雖死,宜籍其家以懲后也。”辛亥,申命御史大夫特克實振興臺綱,詔諭中外。
壬子,遣回回炮手萬戶赴汝寧、新蔡,遵世祖舊制教習炮法。
靜江、邕、柳諸郡獠為寇,命湖廣行省督兵捕之。
丙辰,泉州民留應總作亂,命江浙行省遣兵捕之。
辛酉,禁故殺子孫誣平民者。
初,四川行省平章政事趙世延,為其弟訟不法事,系獄待對,其弟逃去,特們德爾必欲殺之,有司承望風旨,數脅令自裁,世延終不為動。至是丞相拜珠為言其無罪,詔釋之。仍著令:“原告逃百日不出,則釋待對者。”
二月,癸亥朔,作上都華嚴寺、帝師帕克斯巴寺及丞相拜珠第,役軍六千二百人。
定軍官襲職,嫡長子孫幼者,令諸兄弟攝之,所受制敕書權襲,以省爭訟。
丙寅,翰林國史院進《仁宗實錄》。進前數日,監修拜珠詣國史院聽讀首卷,書大德十年事,不書左丞相哈喇哈斯定策功,惟書越王圖喇勇決。拜珠從容謂史官曰:“無左丞相,雖百越王何益!錄鷹犬之勞而略發蹤指示之人,可乎?”立命書之,其它筆削未盡然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卓識。
己巳,修廣惠河閘十有九所,治野狐、桑乾道。
癸酉,畋于柳林。帝顧謂拜珠曰:“近者地道失寧,風雨不時,豈朕纂承大寶行事有闕歟?”對曰:“地震自古有之,陛下自責固宜,亦由臣等失職,不能燮理。”帝曰:“朕在位三載,于兆姓萬物,豈無乘戾之事!卿等宜與百官議,有便民利物者,朕即行之。”
拜珠患法制不一,有司無所守,請詳定舊典以為通制。于是命樞密副使完顏納坦、集賢學士侍御史曹伯啟纂集累朝格例而損益之。書成,辛巳,奏上,凡二千五百三十九條,名曰《大元通制》,頒行天下。伯啟言:“五刑者,刑異五等。今黥、杖、徒役于千里之外,百無一生還者,是一人身備五刑,非五刑各底于人也,法當改易。”丞相雖是之而不果行。
丙戌,雨土。
造五輅旗。
丁亥,敕金書《藏經》二部,命拜珠等總之。
戊子,封鷹師布哈為趙國公。
辛卯,以太子賓客巴圖廉貧,賜鈔十萬貫。
三月,壬辰朔,帝如上都。
丁酉,平江路嘉定州饑,發粟六萬石賑之。
丁未,西番參卜郎諸族叛,敕鎮西武靖王綽斯監等發兵討之。
戊申,祔太皇太后于順宗廟室,上尊謚曰昭獻元圣皇后。
辛亥,以圓明、王道明之亂,禁僧、道度牒符弦。
丙辰,敕:“醫、卜、匠官,居喪不得去職,七十不聽致仕,子孫無蔭敘,能紹其業者量材錄用。”
監察御史拜珠、嘉琿坐舉巴斯爾濟蘇失當,并黜免。
夏,四月,壬戌朔,敕天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
丁卯,旌內黃縣節婦王氏。
己巳,浚金水河。
甲戌,敕都功德使庫爾嚕至京師。釋囚大辟三十一人,杖五十七以上者六十九人。放籠禽十萬,命有司償其直。
己卯,詔行助役法。遣使考視稅籍高下,出田若干畝,使應役之人更掌之,收其歲入以助役費,官不得與。
五月,庚子,大風,雨雹,柳林行宮大木盡拔。
辛丑,以特克實獨署御史大夫事。
戊申,監察御史善繼元、宋翼言“特們德爾奸貪負國,生逃顯戮,死有馀辜。”乃命毀所立父祖碑,并追官爵及封贈制書,籍沒其家資,告諭中外。
帝御大安閣,見太祖、世祖遺衣,皆以縑素木棉為之,重加補綴,嗟嘆良久,謂侍臣曰:“祖宗創業艱難,服用節儉乃如此,朕焉敢頃刻忘之!”
戊午,奏元行宮正殿災,上都利用監庫火,帝命衛士撲滅之。因語群臣曰:“也皇始建宮室,于今安焉,至朕而毀,實朕不能圖治之故也。”奇御衛兵戍邊,有卒累功,請賞以官,帝曰:“名爵豈賞人之物!”賜鈔三千貫。
六月,寇圍寧都,州民孫王臣出糧餉軍,旌其門。
丁卯,西番參卜郎諸寇未平,遣徽政使丑嚕往督師。
壬申,將作院使哈撒布哈,坐罔上營利,杖流之,籍其家。
留守司以雨請修都城,詔以不宜大興土功,其略完之。
癸酉,太常請纂修累朝儀禮,從之。
乙酉,諸王錫濟伯數寇邊,至是遣使來降,帝曰:“朕非欲彼土地人民,但吾民不罹邊患,軍士免于勞役,斯幸矣。今既來降,當厚其賜以安之。”
秋,七月,辛卯朔,宣政使奇徹臺自偉旨署事,中書以體制非宜,請通行禁止,從之。
癸卯,太廟成。前殿十有五間,東西二門為夾室,南向。
知樞密院事拜坦,坐贓杖免。
乙巳,招諭左右兩江黃勝許、岑世興。
己酉,丞相拜珠,以海運糧視世祖時頓增數倍,今江南民力困極而京倉充滿,請歲減二十萬石;帝遂并特們德爾增科江淮糧免之。
丙辰,御史臺請降旨開言路,帝曰:“言路何嘗不開,但卿等選人未當耳。朕知向所劾者,率由宿怨羅織成獄,加之以罪,遂玷其人,終身不復伸。御史嘗舉巴爾濟蘇可任大事,未幾,以貪墨伏誅。言路選人,當乎否乎?”時特們德爾兩子俱獲罪,毀碑籍資,明致其罰。帝方委任拜珠,以進賢退不肖為急務。特克實以奸黨不自安,而帝又屢飭臺臣以阿比特們德爾之事,特克實由是益懼。
是月,冀寧、興和、大同三路隕霜。
帝在上都,夜寐不寧,命作佛事,拜珠以國用不足諫止之。既而奸黨懼誅者,復陰誘群僧,言國當有厄,非作佛事而大赦,無以禳之。拜珠叱曰:“爾輩不過圖得金帛而已,又欲庇有罪耶?”奸黨聞之,知必不免,遂萌逆圖。
八月,辛酉,晉王獵于圖喇之地,特克實遣烏魯斯告曰:“我與哈克繖、額森特穆爾、實達爾謀已定,事成,推立王為皇帝。”又令烏魯斯以其事告晉王之內史都爾蘇,且言:“汝與巴蘇呼知之,勿令舒瑪爾節得聞也。”晉王命囚烏魯斯,遣巴勒密實特等赴上都,以逆謀告。
帝南還。癸亥,駐蹕南坡,晉王之使未至。是夕,特克實、額森特穆爾、實達爾與前中書平章政事齊勤特穆爾、前云南行省平章政事鄂勒哲、特們德爾之子前治書侍御史索諾木、特克實之弟宣徽使索諾木、典瑞院使托和齊、樞密院副使阿薩爾、簽書樞密院章岱、衛士圖們及諸王額特布哈、博啰、伊嚕特穆爾、庫庫布哈、烏魯斯布哈等,以特克實所領阿蘇衛兵為外應,殺右丞相拜珠,而特克實直犯禁幄,手弒帝于臥所。年二十一,從葬諸帝陵。
帝性剛明,嘗以地震,減膳,徹樂,避正殿,有近臣稱觴以賀,問:“何為賀?朕方修德不暇,汝為大臣,不能匡輔,反為陷耶?”斥出之。嘗戒群臣曰:“卿等居高位,食厚祿,當勉力圖報。茍或貧乏,朕不惜賜汝;若為不法,則必刑無赦。”巴爾濟蘇下獄,謂左右曰:“法者,祖宗所制,非朕所得私。巴爾濟蘇雖事朕日久,今有罪,當論如法。”嘗御鹿頂殿,謂拜珠曰:“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櫛風沐雨,戡定萬方,曾有此樂耶?卿元勛之裔,當體朕至懷,毋忝爾祖!”拜珠頓首謝曰:“創業維艱,守成不易,陛下言及此,億兆之福也。”又謂大臣曰:“中書選人署事未旬日,御史臺即改除之。臺除亦然。今山林之士,遺逸良多,卿等不能盡心求訪,惟以親戚故舊更相引用耶?”其明斷如此。然以果于刑戮,奸黨懼誅,遂構大變云。
張珪在大都,聞南坡之變,密言于監省魏王庫庫圖曰:“我世為國忠臣,不敢愛死。事已如此,大統當在晉邸。我有密書陳誅逆定亂之宜,非王莫敢致。”庫庫圖曰:“公誠忠,萬一事泄,得無危乎?”珪曰:“事成,王之功,不成,吾家甘齏粉萬死,不敢以言累王。”庫庫圖乃遣人達珪書于晉王,且勸進。
諸王額特布哈及額森特穆爾奉皇帝璽綬北迎晉王于鎮所。癸巳,晉王即皇帝位于龍居河,大赦天下。
是日,以知樞密院事額森特穆爾為中書右丞相,以內史都爾蘇為中書平章政事,奈曼臺為中書右丞,御史大夫特克實知樞密院事,博啰為宣徽院使,舒瑪爾節為宣政院使。
乙未,以樞密副使阿薩爾為御史中丞,內史善僧為中書左丞。
丁酉,以鄂勒哲知樞密院事,圖們同簽樞密院事。
戊戌,以薩迪密實知樞密院事,章臺同知樞密院事。
己亥,敕諭百司:“凡銓授官,遵世祖舊制,惟樞密院、御史臺、宣政院、宣徽院得自奏聞,馀悉由中書。”
辛丑,以瑪謨錫知樞密院事,實達爾為大司農。
召諸王屬流徙遠地及還元籍者二十四人還京師。
冬,十月,癸亥,修佛事于大明殿。
特克實之變,諸王邁努逃赴潛邸,愿效死力,且言于帝曰:“不誅元兇,則陛下善名不著,天下后世何從而知!”帝深然之。甲子,以舒瑪爾節為中書右丞相,陜西行省左丞圖魯、通政院使寧珠并為御史大夫,蘇蘇為御史中丞。遣使至大都,以即位告天地、宗廟、社稷。命舒瑪爾節、寧珠誅逆賊特克實、實達爾、齊勤特穆爾、托和齊、章岱等于大都,并戮其子孫,籍沒家產;惟特們德爾子索諾木議遠流,張珪曰:“索諾木從逆賊,親斫丞相拜珠,乃欲活之耶?”
初,特克實使齊勤特穆爾遽至京師,趣召兩院學士北上,翰林學士曹元用獨不行,曰:“此非常之變,吾寧死,不可曲從也。”未幾,賊伏誅,人服其先見之明。
壬申,以內史諸達庫為太師、知樞密院事。
癸未,以舒瑪爾節兼阿蘇衛達嚕噶齊。
八番、順元及靜江、大理、威楚諸路猺兵為寇,丙戌,敕湖廣、云南二省招諭之。
十一月,己丑朔,帝次于中都,修佛事于昆剛殿。
辛丑,車駕至大都。丁未,御大明殿,受諸王、百官朝賀。
初,特克實遣使至大都,封府庫,收百司印。監察御史許有壬知事急,即往告中丞董守庸。守庸謂:“宮禁事非子所當問。”有壬即疏守庸及經歷多爾濟班、監察御史郭額森呼都附特克實之罪以俟,及御史大夫寧珠至,有壬即袖疏上之。辛亥,守庸坐黨特克實免官。
壬子,敕營繕不急者罷之。
癸丑,遣使詣曲阜,以太牢祀孔子。
敕會福院奉北安王納穆罕像于高良河寺。
祭遁甲五福神。
丙辰,御史中丞蘇蘇,坐貪淫免官。
丁巳,廣州路新會縣民颒長弟作亂,廣東副元帥烏訥爾率兵捕之。
詔:“凡有罪自首者,原其罪。”
十二月,己未,御史臺經歷多爾濟巴勒、御史御里達漢、烏圖曼、郭額森呼圖,并坐黨特克實免官。
監察御史許有壬言:“曩者特們德爾專政,誣殺楊多爾濟、蕭拜珠、賀勝、觀音保、索約勒、哈迪密實,黥竄成珪、李謙享,罷免王毅、高昉、張志弼,而趙世延受禍尤慘,天下咸知其冤。請昭雪之,存者召還錄用,死者贈官有差。”
壬戌,浚鎮江路漕河及練湖。江浙行省言:“鎮江運河,全藉練湖之水為上源,官司漕運及商賈、農民來往,其舟楫莫不由此。宋時專設人夫,以時修浚,潴蓄潦水,若運河淺阻,開放湖水一寸,則可添河水一尺。近來淤淺,舟楫不通,凡有官物,差民運遞,甚為不便。委官相視,疏治運河,自鎮江路至呂城壩長百三十一里,計役夫萬五百十三人,六十日可畢;又用三千馀人浚滌練湖,九十日可完。人日支糧三升,中統鈔一兩。”詔從之,以來春興工。
戊辰,追尊皇考晉王噶瑪拉曰光圣仁孝皇帝,廟號顯宗,妣晉王妃鴻吉哩氏曰宣懿淑圣皇后。
庚午,盜入太廟,竊仁宗及莊懿慈圣皇后金主。時參知政事瑪喇兼領太常禮儀使,當遷左丞,集賢大學士張珪曰:“太常奉祭祀不謹,當待罪,而反遷官,何以謝在天之靈?”命遂格。
甲戌,命道士吳全節修醮事。
乙亥,太常院言:“世祖以來,太廟歲惟一享,先帝始復古制,一歲四祭,請裁擇之。”帝曰:“祭祀,大事也,朕何敢簡其禮!命仍四祭。
監察御史托克托、趙成慶等言:“特們德爾在先朝,包藏禍心,離間親藩,誅戮大臣,使先帝孤立,卒罹大禍。其子索諾木,親與逆謀,久逃天憲,宜正其罪,以快元元之心。伊魯托克托、呼薩敦,皆特克實之黨,不宜寬宥。”遂并伏誅。
丙子,命嶺北守邊諸王修佛事以卻寇兵。
己卯,命僧作佛事于大內以厭雷。
癸未,流諸王伊嚕特穆爾于云南,額特布哈于海南,庫魯克布哈于尼嚕罕,博啰及烏魯斯布哈于海島,并坐與特克實逆謀也。
乙酉,諭百司惜名器,各遵世祖定制。
丙戌,舒瑪爾節言:“宗戚之中,能自拔逆黨,盡忠朝廷者,惟有諸王邁努,請加封賞,以示激勸。”遂以泰寧縣五千戶封邁努為泰寧王。
丁亥,議賞討逆功,賜舒瑪爾節金銀鈔,都爾蘇為中書左孫相,瑪謨錫、寧珠、索多并加授光祿大夫。
詔改明年元曰泰定。
云南花腳蠻為寇,詔招諭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