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註疏》又名為《十三經註疏:爾雅註疏》,是對《爾雅》加以註解的中國古代著作,作者為晉·郭璞(註作者)與北宋邢昺(疏作者)。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於規範。
作為書名,「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邇」),「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裏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標準語。
《爾雅》是中國現存文獻中古代最早一部解釋語詞的著作。《爾雅》大約是秦漢間的學者綴緝先秦各地的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的。全書19篇,其中最後7篇分別是:《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和《釋畜》。這7篇不僅著錄了590多種動植物及其名稱,而且還根據它們的形態特征,納入一定的分類系統中。
《爾雅》保存了中國古代早期的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是後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的重要著作。
據史書記載,東漢初,竇攸由於「能據《爾雅》辨豹鼠」,所以漢光武帝獎賞給他百匹帛,並要群臣子弟,跟從竇攸學習《爾雅》。
郭璞更是把《爾雅》視為學習和研究動植物,了解大自然的入門書。他說:「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於《爾雅》。」但是,《爾雅》成書較早,文字古樸,加上長期輾轉流傳,文字難免脫落有誤,早在漢代就已經有不少內容,不易被人看懂。因此,在郭璞之前已經有犍為文學、劉歆、樊光、李巡、孫炎等人,為《爾雅》作註。
郭璞從小就對《爾雅》感興趣。他認為舊註「猶未詳備,並多紛謬,有所漏略」,於是「綴集異聞,會粹舊說,考方國之語,采謠俗之誌」,並參考樊光、孫炎等舊註,對《爾雅》作了新的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