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丘第十

《爾雅註疏》——郭璞(註作者) 邢昺(疏作者)

「釋丘第十」。○釋曰:案廣雅云:「小陵曰丘。」說文解字曰:「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中邦之居在昆侖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爲丘。象形。」此下云非人爲之丘。然則土有自然而高、小於陵者名丘也。其體雖一,其名則多。或近道途,或因水澤所如,則陵畝各異,其重則再三不同,通見。此篇具釋,故名釋丘。

丘,一成爲敦丘,成猶重也。周禮曰:「爲壇三成。」今江東呼地高堆者爲敦。○敦,都昆。「丘,一成爲敦丘」。○釋曰:成,重也。言丘上更有一丘相重累者,名敦丘。詩·衛風·氓篇云:「送子涉淇,至於頓丘。」是也。○注「成猶」至「爲敦」。○釋曰:孫炎云:「形如覆敦,敦器似盂。」今案,下文別云「如覆敦者,敦丘」,則此自是丘之一重者。故郭氏云:「成猶重也。」與孫氏意異。云「周禮曰『爲壇三成』」者,此秋官·司儀職文也。鄭司農云:「三成,三重也。」引之證成爲重也。

再成爲陶丘,今濟陰定陶城中有陶丘。「再成爲陶丘」。○釋曰: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者,名陶丘。李巡曰:「再成,其形再重也。」禹貢曰「濟水東出於陶丘北」是也。○注「今濟」至「陶丘」。○釋曰:濟陰,郡名;定陶,縣名。地理志云「定陶縣西南有陶丘亭」是也。

再成銳上爲融丘,纖頂者。○銳,音惠。「再成銳上爲融丘」。○釋曰:丘形再重而頂纖者,名融丘也。

三成爲昆侖丘。昆侖山三重,故以名云。「三成爲昆侖丘」。○釋曰:丘形三重者名昆侖丘。○注「昆侖山三重,故以名云」。○釋曰:昆侖山記云:「昆侖山,一名昆丘,三重,高萬一千里。」是也。凡丘之形三重者,因取此名云耳。

如椉者,椉丘。形似車椉也。或云:「椉者,謂稻田塍埒。」○椉,繩正切。「如椉者,椉丘」。釋曰:郭氏兩解:一云「形似車椉也」。繩證切。二或云「椉,謂稻田塍埒」。椉,市陵切。許叔重云:塍埒,稻田畦堤。埒,畔也。案地理志云:「泰山有椉丘。」春秋莊十年:「公敗宋師於乘丘。」是因丘以爲名乎?

如陼者,陼丘。水中小洲爲陼。○陼,渚。「如陼者,陼丘」。○釋曰:陼,水中可居之小者。丘形似之,名爲陼丘也。

水潦所止,泥丘。頂上汙下者。○潦,音老。「水潦所止,泥丘」。○釋曰:水潦,雨水也。丘形頂上汙下,潦水停止而成泥濘者,名泥丘。 方丘,胡丘。形四方。「方丘,胡丘」。○釋曰: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絕高爲之京。人力所作。「絕高爲之京」。○釋曰:言卓絕高大如丘,而人力爲作之者名京。案,春秋宣十二年左傳楚敗晉師於邲。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尸以爲京觀?」楚子曰云云,「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爲京乎?」是其類也。

非人爲之丘。地自然生。「非人爲之丘」。○釋曰:李巡云:「謂非人力所爲,自然生者。」孫炎曰:「地性自然也。」故郭云:「地自然生。」

水潦所還,埒丘。謂丘邊有界埒,水環繞之。「水潦所還,埒丘」。○釋曰:還,環繞也。埒,小堤也,壝土爲之。言此丘邊有其界埒,外則爲水潦環繞者,名埒丘。

上正,章丘。頂平。「上正,章丘」。○釋曰:丘頂上平正者,名章丘。章亦平也。

澤中有丘,都丘。在池澤中「澤中有丘,都丘」。○釋曰:都,水所聚也。言在池澤中者,因名都丘。

當途,梧丘。途,道。「當途,梧丘」。○釋曰:途,道也。梧,遇也。當道有名梧丘,言若相遇於道路然也。

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言爲道所規畫。○還,音旋。「途出其右而還之,畫丘」。○釋曰:右謂西也。還,繞也。畫,規畫也。言道出丘西而復環繞之者,名畫丘,若爲道所規畫然也。

途出其前,戴丘。道出丘南。「途出其前,戴丘」。○釋曰:謂道過丘南,若爲道負戴,故爲戴丘。

途出其後,昌丘。道出丘北。「途出其後,昌丘」。○釋曰:謂道過丘北者,名昌丘。

水出其前,渻丘。水出其後,沮丘。水出其右,正丘。水出其左,營丘。今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渻,所景切。沮,辭與切。「水出」至「營丘」。○釋曰:此釋丘之前後左右有水過之者名也。左右猶東西也。○注「今齊」至「及東」。○釋曰:地理志云:齊郡臨淄「城中有丘,即營丘也」。又云:泰山萊蕪縣,「淄水所出,東至博昌入沛」。然則淄水出萊蕪,經臨淄過營丘,南折而北至博昌入沛。言此以證水出其左者,名營丘。

如覆敦者,敦丘。敦,盂也。○敦,音堆。「如覆敦者,敦丘」。○釋曰:案周禮·九嬪職云:「凡祭祀,贊玉齍。」注云:玉齍,玉敦也。受黍稷器。又少牢禮曰:「主婦,執壹金敦黍,有蓋。凡設四,敦皆南首。」注云:「敦有首者,尊者器飾也。飾象龜形。」孝經緯說,敦與簠簋容受雖同,上下內外皆圓爲異。郭氏言「敦,孟」,舉其類而言之也。丘形如覆敦者,名敦丘。

邐迤,沙丘。旁行連延。○邐,呂紙切。迤,余紙切。「邐迤,沙丘」。○注「旁行連延」。○釋曰:說文云:「邐,行也。」「迤,斜行也。」故注云「旁行連延」也。連延謂連接延長,丘形邪行連接而長者名沙丘。地理志云:钜鹿有「紂所作沙丘台在東北七十里」。

左高,咸丘。右高,臨丘。前高,旄丘。云:「旄丘之葛兮。」後高,陵丘。「左高」至「陵丘」。○釋曰:此四者,釋丘形左右前後高而名不同也。○注「云:『旄丘之葛兮。』」○釋曰:邶風·旄丘篇文也。

偏高,阿丘。云:「陟彼阿丘。」「偏高,阿丘」。○注「云:『陟彼阿丘。』」○釋曰:謂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後者,名阿丘也。云「陟彼阿丘」者,鄘風·載馳篇文也。

宛中,宛丘。宛謂中央隆高。「宛中,宛丘。」注「宛謂中央隆高」。○釋曰:案詩·陳風云:「宛丘之上兮。」毛傳云:「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李巡、孫炎亦皆云:「中央下。」而郭氏以爲中央高者,以其四方高中央下即是上文「水潦所止,泥丘」也。又下云「丘上有丘爲宛丘」。作者嫌人不曉,故重辯之。既言「丘上有丘」非「中央隆高」而何?此郭氏所以不從先儒也。

丘背有丘爲負丘。此解宛丘中央隆峻,狀如負一丘於背上。「丘背有丘爲負丘」。○釋曰:此解宛丘之狀也。言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負戴之者,名宛丘,又名負丘也。

左澤,定丘。定,下佞切。「左澤,定丘」。○釋曰:謂丘之東有水澤者名定丘。

右陵,泰丘。宋有泰丘社亡,見史記「右陵,泰丘」。○釋曰:謂丘之西有大阜者名泰丘。○注「宋有大丘社亡,見史記」。○釋曰:案六國年表:「周顯王三十三年,秦惠文王二年,宋大丘社亡。」是也。宋依丘作社,在宋國於時亡去,故云「大丘社亡」,亦咎徵也。

如畝,畝丘。丘有壟界如田畝。「如畝,畝丘」。○釋曰:李巡曰:「謂丘如田畝曰畝丘。」孫炎云:「方百步。」郭以爲田畝之壟也,丘形有界埒似之,因名云。詩·小雅·巷伯云:「楊園之道,猗於畝丘。」是也。

如陵,陵丘。陵,大阜也。「如陵,陵丘。」注「陵,大阜也」。○釋曰:丘形如大阜者名陵丘。云「陵,大阜」者,釋地文也。

丘上有丘爲宛丘。嫌人不了,故重曉之。陳有宛丘,今在陳郡陳縣。晉有潛丘,今在太原晉陽縣。淮南有州黎丘。今在壽春縣。天下有名丘五,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說者多以州黎、宛、營爲河南,潛敦爲河北者。案,此方稱天下之名丘,恐此諸丘碌碌未足用當之。殆自別更有魁梧桀大者五,但未詳其名號、今者所在耳。丘。注「說者」至「在耳」。○釋曰:此郭氏破先儒說天下名丘未當也。碌,小石也。碌碌,多貌。恐此州黎等五丘碌碌然小耳。史記毛遂入楚謂平原君諸舍人曰:「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意相類也。殆,近也。近自更有魁梧然桀大者五,但名號所在,今所未詳知也。此已上釋眾丘之名義,故題曰丘也。

望厓灑而高,岸。厓,水邊。灑謂深也。視厓峻而水深者曰岸。○厓,牙。灑,先典切。「望厓灑而高,岸」。○釋曰:望,視也。厓,水邊也。灑,水深也。言視水邊之厓,其下水深,其厓高峻者,名岸。詩·衛風云:「淇則有岸。」

夷上灑下,不漘。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爲漘。不,發聲。○漘,唇。「夷上灑下,不漘」。○釋曰:李巡云:「夷上,平上。灑下,峭下。故名曰漘。」孫炎曰:「平上峭下,故名曰漘。不者,蓋衍字。」郭云:「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爲漘。不,發聲也。」詩·王風·葛藟云「在河之漘」是也。

隩,隈。今江東呼爲浦隩。淮南子曰:「漁者不爭隈。」○隩,奧。隈,烏回切。「隩,隈」。○釋曰:隩,一名隈也。孫炎云:「隈,水曲中也。」詩·衛風云:「瞻彼淇隩。」故此釋之也。○注淮南子曰:「漁者不爭隈。」○釋曰:案淮南子·原道篇云:「昔舜耕於歷山,期年而田者爭處墝埆,以封畔肥饒相讓。釣於河濱,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是不爭隈之事也。引之以證隈即厓內深隩之處也。

厓內爲隩,外爲隈。別厓表裏之名。「厓內」至「爲隈」。○釋曰:別厓表裏之名也。孫炎云:「內曲,裏也;外曲,表也。」李巡曰:「厓內近水爲隩,其外爲鞫。」此句覆釋上文「隩,隈」之處也。云「外爲隈」者,隈當作鞫,傳寫誤也。詩·大雅·公劉云:「芮鞫之即。」毛傳云:「水之外曰鞫。」然則厓在水曲,其內名隩,又名隈;其外名鞫,又作坑,音義同。今以隩、隈一事,分爲外內之名,故知誤也。

畢,堂牆。今終南山道名畢,其邊若堂之牆。「畢,堂牆」。○釋曰:李巡云:「堂牆名厓,似堂牆曰畢。」郭以畢終南山之道名也,其邊之厓如堂室之牆,言平正也。詩·秦風云:「終南何有,有紀有堂。」是也。

重厓,岸兩厓累者爲岸。○重,直龍切。「重厓,岸」。○釋曰:言兩厓相重累者,亦名岸也。

岸上,滸。岸上地。○滸,音虎。「岸上,滸」。○釋曰:岸上平地,去水稍遠者名滸。詩·大雅·綿篇云「率西水滸」之類也。

墳,大防。謂堤。「墳,大防」。○釋曰:李巡云:「墳謂厓岸,狀如墳墓,名大防也。」詩·周南云:「遵彼汝墳。」又釋地云「墳莫大於河濱」是也。

涘爲厓。謂水邊。○涘,音士。「涘爲厓」。○釋曰:李巡曰:「涘,一名厓,謂水邊也。」詩·秦風云:「所謂伊人,在水之涘」也。

窮瀆,汜。水無所通者。○汜,音似。「窮瀆,汜」。○釋曰:謂窮困不通水瀆名汜也。亦得名谿,即釋山云:「山無所通,谿。」郭注云:「所謂窮瀆者,雖無所通,與水注川同名。」是也。

谷者,溦。通於谷。○溦,眉。厓岸。「谷者,溦」。○釋曰:謂窮瀆汜若能通於谷者,則別名溦也。此已上釋厓岸之名也,故題「厓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