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相傳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國別體著作。他的編纂方法是以國分類,以語為主,故名「國語」。至唐,始有人疑問,或謂之西漢劉向校書所輯,或謂多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陸續編成,近代包括康有為在內的多位學者懷疑是戰國或漢後的學者托名春秋時期各國史官記錄的原始材料整理編輯而成的,將存疑考證。
該著作記錄範圍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年)西征犬戎(約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公元前453年)。《國語》中包括各國貴族間朝聘、宴饗、諷諫、辯說、應對之辭以及部分歷史事件與傳說。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從史學角度講,史料價值極高;從文學角度講,它的文筆比較樸素、簡括,許多優秀篇章在記載人物對話上饒有風趣,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國語》在記述歷史的手法上,以時間為橫線,以並列的國家為縱線,開創了中國用國別體記述歷史的先河,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采用國別體編寫的史書。全書共21卷,分別為: 《晉語》9卷、 《國語》3卷、 《魯語》2卷、 《楚語》2卷, 《齊語》1卷、 《鄭語》1卷、 《吳語》1卷和《越語》1卷,共計7萬余字,所記歷史自周穆王伐大戎開始,直到韓、趙、魏三家滅智伯結束。書中主要記載了西周末年及春秋時期西周與各國的史實,特別是對春秋時期的各國史實記載比較詳細。 《國語》一方面記載了當時各國的政治、軍事及外交活動;另一方面記載了當時各國貴族的一些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