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定舊五代史凡例

《舊五代史》——薛居正、盧多遜、扈蒙、張淡、劉兼、李穆、李九齡等

一、薛史原書體例不可得見。今考其諸臣列傳,多云事見某書,或云某書有傳,知其於梁、唐、晉、漢、周斷代為書,如陳壽三國志之體,故晁公武讀書志直稱為詔修梁、唐、晉、漢、周書。今仍按代分編,以還其舊。

一、薛史本紀沿舊唐書帝紀之體,除授沿革,鉅纖畢書。惟分卷限制為永樂大典所割裂,已不可考。詳核原文,有一年再紀元者,如上有同光元年春正月,下復書同光元年秋七月,知當於七月以後別為一卷。蓋其體亦仿舊唐書,通鑑尚沿其例也。今釐定編次為本紀六十一卷,與玉海所載卷數符合。

一、薛史本紀俱全,惟梁太祖紀原帙已闕,其散見各韻者,僅得六十八條。今據冊府元龜諸書徵引薛史者,按條採掇,尚可薈萃。謹仿前人取魏澹書、高氏小史補北魏書之例,按其年月,條繫件附,釐為七卷。

一、五代諸臣,類多歷事數朝,首尾牽連,難於分析。歐陽修新史以始終從一者入梁、唐、晉、漢、周臣傳,其兼涉數代者,則創立雜傳歸之,褒貶謹嚴,於史法最合。薛史僅分代立傳,而以專事一朝及更事數姓者參差錯列,賢否混淆,殊乖史體,此即其不及歐史之一端。因篇有論贊,總敍諸人,難以割裂更易,姑仍其舊,以備參考。得失所在,讀史者自能辨之。

一、后妃列傳,永樂大典中惟周后妃傳全帙具存,餘多殘闕。今采五代會要、通鑑、契丹國志、北夢瑣言諸書以補其闕,用雙行分註,不使與本文相混也。

一、宗室列傳,永樂大典所載頗多脫闕。今並據冊府元龜、通鑑注諸書采補,其諸臣列傳中偶有闕文,亦仿此例。

一、諸臣列傳,其有史臣原論者,俱依論中次第排比;若原論已佚,則考其人之事蹟,以類分編。

一、薛史標目,如李茂貞等稱世襲傳,見於永樂大典原文;其楊行密等稱僭偽傳,則見於通鑑考異。今悉依仿編類,以還其舊。

一、薛史諸志,永樂大典內偶有殘闕。今俱采太平御覽所引薛史增補,仍節錄五代會要諸書分註於下,用備參考。

一、凡紀傳中所載遼代人名、官名,今悉從遼史索倫語解改正。

一、永樂大典所載薛史原文,多有字句脫落、音義舛訛者。今據前代徵引薛史之書,如通鑑考異、通鑑注、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玉海、筆談、容齋五筆、青緗雜記、職官分紀、錦繡萬花谷、藝文類聚、記纂淵海之類,皆為參互校訂,庶臻詳備。

一、史家所紀事蹟,流傳互異,彼此各有舛互。今據新舊唐書、東都事略、宋史、遼史、續通鑑長編、五代春秋、九國志、十國春秋及宋人說部、文集與五代碑碣尚存者,詳為考核,各加案語,以資辨證。

一、陶岳五代史補、王禹偁五代史闕文,本以補薛史之闕,雖事多瑣碎,要為有裨史學,故通鑑、歐陽史亦多所取。今並仿裴松之三國志注體例,附見于後。

一、薛史與歐史時有不合,如唐閔帝紀,薛史作明宗第三子,而歐史作第五子,考五代會要、通鑑並同薛史。又,歐史唐家人傳云:太祖有弟四人,曰克讓、克修、克恭、克寧,皆不知其父母名號。據薛史宗室傳,則克讓為仲弟,克寧為季弟,克修為從父弟、父曰德成,克恭為諸弟,非皆不知其父母名號。又,晉家人傳止書出帝立皇后馮氏,考薛史紀傳,馮氏未立之先,追冊張氏為皇后,而歐史不載。又,張萬進賜名守進,故薛史本紀先書萬進,後書守進,歐史刪去賜名一事,故前後遂如兩人。其餘年月之先後,官爵之遷授,每多互異。今悉為辨證,詳加案語,以示折衷。

一、歐史改修,原據薛史為本,其間有改易薛史之文而涉筆偶誤者。如章如愚山堂考索論歐史載梁遣人至京師,紀以為朱友謙,傳以為朱友諒;楊涉相梁,三仕三已,而歲月所具,紀載實異,至末年為相,但書其罷,而了不知其所入歲月;唐明宗在位七年餘,而論贊以為十年之類是也。有尚沿薛史之舊而未及刊改者。如吳縝五代史纂誤譏歐史杜曉傳幅巾自廢不當云十餘年;羅紹威傳牙軍相繼不當云二百年之類是也。今並各加辨訂於本文之下,庶二史異同得失之故,讀者皆得以攷見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