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稱《道德經》,相傳爲老子所著。
老子,春秋末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姓李,名耳,字聃,曾爲周藏書室史官。孔子適周,曾問禮于老子。老子見周之衰,遂西去,至函谷關(一説散關),應關令尹喜請,爲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是爲《道德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是先秦道家之代表著作,提出了“道”這一範疇,認爲“道”無形無聲,先於天地而生,永久長存,“獨立不改”,并創生天地萬物。老子認爲一切事物均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在矛盾對立的狀態下形成,且對立的兩方面在發展到極限時會相互轉化。《老子》崇尚“自然”“無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虚静”“柔弱”。《老子》還主張“絶聖棄智”,反對法令制度和文化科技進步,希望“返本復初”,“復結繩而用之”,“小國寡民”,倒退到社會的原始狀態。
《老子》世傳注本有舊題漢河上公及魏王弼二家。1973年12月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老子》甲本、乙本,均《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字句與今本有很多出入。
“漢河上公章句”之《老子道德經》在《老子》注本中成書較早,影響較大,但河上公究竟爲何許人,河上公注本究竟成書於何時,今人仍難以確定。
《史記·樂毅列傳》:“樂臣公學黄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爲曹相國師。”據此,河上丈人爲黄老學宗師,應當是戰國末人,其後學蓋公爲西漢初年相国曹參之師。
《太平御覽》卷五〇七《逸民部》六引魏晋時皇甫謐《高士傳》:“河上丈人者,不知何國人也。明老子之術,自匿姓名,居河之湄,著《老子章句》,故世號曰河上丈人。當戰國之末,諸侯交争,馳説之士咸以權勢相傾,唯丈人隱身修道,老而不虧。專業於安期先生,爲道家之宗焉。”此處提到河上丈人著《老子章句》。
《太平御覽》卷五一〇《逸民部》九引魏嵇康《高士傳》:“河上公,不知何許人也,謂之丈人。隱德無言,無德而稱焉。安丘先生等從之,修其黄老業。”據此,河上丈人即河上公。
晋葛洪《神仙傳》卷三《河上公傳》則云:河上公於漢文帝時結庵河濱,文帝曾至其庵請教《老子》義旨。“公即捬掌坐躍,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數丈”,且“授素書二卷與帝,曰:‘孰研之,此經所疑皆了,不事多言也。余注是經以來,一千七百餘年,凡傳三人,連子四矣,勿以示非其人。’言畢,失公所在。須臾,雲霧晦冥,天地泯合。”此言内容多涉荒誕,且文帝之前一千七百年,其時尚在夏代,顯然爲後世道家所編造,不足爲據。
《老子》河上公注本在《漢書·藝文志》中未見著録,可見西漢時尚未成書。《文選·張衡〈東京賦〉》“却走馬以糞車”,薛綜注:“《老子》曰:‘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天下有道,却走馬以糞。’河上公曰:‘糞者,糞田也。兵甲不用,却走馬以務農田。’”此所引與今本《老子》第四十六章及河上公注基本相合。如果薛綜此條注文可靠,則《老子》河上公注本至晚在三國初即已行於世,但不排除今見河上公章句傳本中有魏晋及以後增加的文字。
《河上公章句》自晋以後對道教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版本也很多。唐初陸德明《經典釋文》所引即有“河上本”與“河上一本”。作爲傳世最早的《老子》全解本之一,該書唐以後著録多爲四卷,傳抄翻刻之本甚多。今常見者,有《四部叢刊》本、《天禄琳琅閣叢書》影宋本、明《正統道藏》本等。本書以《四部叢刊》影印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老子道德經》四卷爲底本,校以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道藏》所收《道德真經注》四卷(道藏本)及日本慶長頃活字本(慶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