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風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謂太古無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質朴也。[1]其次親之譽之,其德可見,恩惠可稱,故親愛而譽之。其次畏之,設刑法以治之。其次侮之。禁多令煩,不可歸誠,故欺侮之。信不足焉,君信不足於下,[2]下則應之以不信而欺其君也。猶兮其貴言。説太上之君舉事,猶貴重於言,[3]恐離道失自然。功成事遂,[4]謂天下太平也。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不知君上之德淳厚,反以爲只自當然也。[5]
俗薄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6]大道之時,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義不見也。大道廢不用,[7]惡逆生,乃有仁義可傳道。智惠出,有大僞;[8]智惠之君,賤德而貴言,賤質而貴文,下則應之以爲大僞姦詐。六親不和,有孝慈;[9]六絶絶,[10]親戚不和,乃有孝慈相牧養也。國家昏亂,有忠臣。[11]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權,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12]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盡無欲,不知廉;各潔己,不知貞。大道之君,[13]仁義没,孝慈滅,猶日中盛時,[14]衆星失光。
還淳第十九
絶聖絶聖制作,反初守无。五帝垂象,[15]倉颉作書,不如三皇結繩無文。棄智,棄智惠,反無爲。民利百倍;農事修,公無私。倍,蒲罪反。絶仁棄義,絶仁之見恩惠,棄義之尚華信。[16]民復孝慈;德化淳也。絶巧棄利,絶巧者,詐僞亂真也。棄利者,塞貪路,閉權門也。盗賊無有。上化公政,下無邪私。[17]此三者,謂上三事所棄絶也。以爲文不足。以爲文不足者,文不足以教民。故令有所屬:當如下句。令,力征反。屬,之欲反。見素抱朴,見素者,當抱素守真,不尚文飾也。抱朴者,當見其篤朴以示下,故可法則。見,賢遍反。朴,普角反。少私寡欲。少私者,正無私也。寡欲者,當知足也。
異俗第二十
絶學絶學不真,不合道文。無憂。除浮華則無憂患也。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同爲應對,而相去幾何?疾時賤質而貴文。唯,遺癸反。善之與惡,相去何若?善者和譽,[18]惡者谏争,能相去何如?疾時惡忠直,用邪佞也。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謂道人也。人所畏者,[19]畏不絶學之君也。不可不畏,近令色,殺仁賢。[20]荒兮其未央哉!或言世俗人荒亂欲進學爲文,[21]未央止也。衆人熙熙,熙熙,淫放多情欲也。[22]如享太牢,如飢思太牢之具,意無足時也。如春登臺。春,陰陽交通,萬物感動,登台觀之,意志淫淫然。[23]我獨怕兮,其未兆。我獨怕然安静,未有情欲之形兆也。怕,普白反。如嬰兒之未孩。如小兒未能答偶人時也。乘乘兮,[24]若無所歸。我乘乘,如窮鄙無所歸就。衆人皆有餘,衆人餘財以爲奢,餘智以爲詐。而我獨若遺。我獨如遺棄似於不足也。我愚人之心也哉!不與俗人相隨,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沌沌兮,無所分别。俗人昭昭,明且達也。我獨若昏;如闇昧也。俗人察察,察察,急且疾也。我獨悶悶。悶悶,無所割截。忽兮若海,我獨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窮極也。漂兮若無所止。我獨漂漂,若飛若揚,無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也。衆人皆有以,以有爲也。而我獨頑我獨無爲。似鄙。鄙似若不逮也。[25]我獨異於人,我獨與人異也。而貴食母。食,用也。母,道也。我獨貴用道也。
虚心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孔,大也。有大德之人,[26]無所不容,能受垢濁,處謙卑也。唯道是從。唯,獨也。大德之人,不隨世俗所行,獨從於道也。道之爲物,唯恍唯忽。道之於萬物,獨恍忽往來於其無所定也。[27]恍,泥往反。又,呼廣反。忽兮恍兮,其中有像;道唯忽恍無形,之中獨爲萬物法像。[28]恍兮忽兮,其中有物。道唯恍忽,其中有一,經營主化,因氣立質。窈兮冥兮,其中有精;道唯窈冥無形,其中有精實,神明相薄,陰陽交會也。窈,鳥了反。其精甚真,言存精氣,其妙甚真,[29]非有飾也。其中有信。道匿功藏名,[30]其信在中也。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自,從也。自古至今,道常在不去。以閲衆甫。閲,禀也。甫,始也。言道禀與萬物,始生從道受氣。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我何以知從道受氣。[31]以此。此,今也。以今萬物皆得道精氣而生,動作起居,非道不然。[32]
益謙第二十二
曲則全,曲己從衆,不自專,則全其身也。[33]枉則直,枉屈己而伸人,久久自得直也。窪則盈,地窪下,水流之;人則下,[34]德歸之也。窪,鳥瓜也。敝則新,自受弊薄,後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少則得,自受取少,[35]則得多也。天道祐謙,神明托虚。多則惑。財多者,惑於所守;[36]學多者,惑於所聞。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抱,守;法,式也。[37]聖人守一,乃知萬事,故能爲天下法式也。不自見,故明,聖人不以其目視千里之外也,乃因天下之目以視,故能明達也。不自是,故彰,聖人不自以爲是而非人,故能彰顯於世。不自伐,故有功,伐,取也。聖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於天下。不自矜,故長。矜,大也。聖人不自貴大,故能久不危。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此言天下賢與不肖,無能與不争者争也。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虚言哉!傳古言,曲從則全身,正言非虚妄也。[38]誠全而歸之。誠,實也。能行曲從者,實其飢體,[39]歸之於父母,無有傷害也。
虚無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希言者,是愛言也。[40]愛言者,自然之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疾風也;驟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長,暴不能久也。驟,狀救反。孰爲此者?天地。孰,誰也。誰爲此飄風暴雨者乎?天地所爲。天地尚不能久,不終於朝暮也。[41]而况於人乎?天地至神,合爲飄風暴雨,尚不能使終朝至暮,何况人欲爲暴卒乎!故從事於道者,從,爲也。人爲事,當如道安静,不當如飄風驟雨。道者同於道,道者,謂好道人也。同於道者,所謂與道同。[42]德者同於德,德[43],謂好德人也。同於德者,所謂與德同也[44]。失者同於失。失,[45]謂任己失人也。同於失者,所謂與失同也。[46]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與道同者,道亦樂得之也。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與德同者,德亦樂得之也。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47]與失同者,失亦樂失之也。信不足焉,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君以不足也。[48]有不信焉。此言物類相歸,同聲相應,雲從龍,風從虎,水流濕,火就燥,自然之類也。[49]
苦恩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跂,進也。謂貪權慕名,進取功榮也,則不可久立身行道也。跨者不行,自以爲貴而跨於人,衆共蔽之,使不得行。跨,苦化反。自見者不明,人自見其形容以爲好,自見所行以爲應道,殊不自知其形醜、操行之鄙。自是者不彰,自以爲是而非人,衆共蔽之,使不得彰明。自伐者無功,所謂辄自伐取其功美,[50]即失有功於人也。自矜者不長。好自矜大者,不可以長久。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51]贅,貪也。使此自矜伐之人,在治國之道,曰然斂,[52]餘禄食,爲貪行。贅,專税反。行,下孟反。物或惡之。此人在位,動欲傷害,故物無有不畏惡地。[53]惡,烏路反。故有道者不處也。言有道之人,不居其國也。
象元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謂道無形混沌而成萬物,乃在天地之前。混,胡本反。先,悉薦反。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寂者,無音聲;寥者,空無形;獨立者,無匹雙;不改者,化有常。周行而不殆,道通行天地,無所不入,在陽不焦,托陰不腐,無不貫穿,不危殆。殆,田賴反。可以爲天下母。道育養萬物,精氣如母之養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54]我不見道形容,[55]不知當何以名之,見萬物皆從道所生,故字之曰道也。強爲之名曰大。不知其名,強曰大者,[56]高而無上,羅而無外,無不包容,故曰大也。强,其文反。大曰逝,其爲大,非若天常在上,非若地常在下,乃復逝去,無常處所也。逝曰遠,言遠者,窮乎無窮,布氣天地,無所不通也。遠曰反。言其遠,不越絶,乃復在人身也。[57]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道大者,包羅諸天地無所不容也。[58]天大者,無所不蓋也。地大者,無所不載也。王大者,無所不制也。域中有四大,四大,道、天、地、王也。凡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爲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内也。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59]而王居其一焉。八極之内有四大,王居其一也。人法地,人當法地,安静和柔也。種之得五穀,掘之得甘泉,勞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60]地法天,天湛泊不動,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天法道,道清静不言,[61]陰行精氣,萬物自成也。道法自然。道性自然,無所法也。
重德第二十六
重爲輕根,人君不重,則不尊;治身不重,則失神。草木之華輕,故零落;根重,故長存也。輕,起攻反。静爲躁君。人君不静,則失威;治身不静,則身危。龍静,故能變化;虎躁,故夭虧也。是以聖人終日行,[62]不離辎重。辎,静也。聖人終日行道,不離其静與重也。離,音利。輜,側基反。重,直用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榮觀,謂宫。燕處,後妃所居也。超然,遠避而不處也。奈何萬乘之主,奈何者,疾時主傷痛之辭[63]。萬乘之主,謂王。乘,繩證反。[64]而以身輕天下?王者至尊,而以其身行輕躁乎?疾時王奢恣輕淫也。輕則失臣,王者輕滔,[65]則失其臣;治身輕淫,則失其精。躁則失君。王者行躁疾,則失其君位;治身躁疾,則失其精神也。
巧用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迹,[66]善行道者,求之於身,不下堂,不出門,故無轍迹。行,下孟反。善言無瑕讁;[67]善言,[68]謂擇言而出,則無瑕疵讁過於天下。讁,直華反。善計不用籌策,善以道計事者,則守一不移,所計不多,則不用籌策而可知也。籌,直由反。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69]善以道閉情欲、守精神者,不如門户有關鍵可得開。揵,其偃反。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70]善以道結事者,乃可結其心,不如繩索可得解也。是以聖人常善救人,聖人所以常教人忠孝者,欲以救人在命。[71]故無棄人;使貴賤各得其所也。常善救物,聖人所以教民順四時,以救萬物之殘傷。故無棄物。聖人不賤石而貴玉,視之如一。是謂襲明。聖人善救人物,謂襲明,大道也。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人之行善者,聖人即以爲人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資,用也。人行不善,聖人猶教導使爲善,[72]得以給用也。不貴其師,獨無輔也。不愛其資,無所使也。雖智大迷,雖自以爲智,言此人乃大迷惑。是謂要妙。能通此意,是謂知微妙要道也。
反朴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雖知自尊顯,[73]當復守之以卑微,去之強梁,[74]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谿也。谿,苦奚反。爲天下谿,常德不離,人能謙下如深谿,則德常在不復離於己。復歸於孾兒。[75]常復歸志於孾兒,[76]蠢然而無所知也。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式。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77]當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爲天下法式,則得常在。[78]爲天下式,常德不忒,[79]人能爲天下法,[80]則德常在於己,不復差忒。復歸於無極。德不差忒,[81]則長生久壽,歸身於無窮極也。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榮以喻尊貴,辱以喻污濁。知己之有榮貴,[82]當守之以污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谷也。爲天下谷,常德乃足,足,止也。人能爲天下谷,德乃止於己。[83]復歸於朴。復當歸身於質朴,不復爲文飾。朴散則爲器,萬物之朴散則爲器用也。若道散則爲神明,流爲日月,分爲五行也。聖人用之,則爲官長,聖人升用,則爲百官之元長也。故大制不割。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無所傷割;治身則以天道制情欲,[84]不害精神也。
無爲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欲爲天下主也。而爲之,欲以有爲治民。吾見其不得已。我見其不得天道人心已明矣。天道惡煩濁,人心惡多欲。天下神器,不可爲也。器,物也。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爲治。爲者敗之,[85]以有爲治之,則敗其質性。執者失之。強執教之,人則失其情實,生於詐僞也。[86]故物或行或隨,上所行,下必隨之也。或呴或吹,呴,温也;吹,寒也。有所温,必有所寒也。呴,音虚。或強或羸,有所強大,必有所羸弱也。或載或隳。載,安也。隳,危也。有所安,必有所危。隳,許規反。明人君不可以有爲治國與治身也。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甚,謂貪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宫室臺榭。去此三者,處中和,行無爲,則天下自化。去,羌吕反,下同。
儉武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謂人主能以道自輔佐也。不以兵強天下。[87]以道自佐之主,不以兵革,順天任德,敵人自服。其事好還,其舉事好還,自責不怨於人也。師之所處,荆棘生焉;農事廢,田不修。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天應之以惡氣,即害五穀。五穀盡,傷人也。善者果而已,善兵者當果敢。[88]而已,不休。不敢以取強。不以果敢取強大之名也。果而勿矜,當果敢謙卑,勿自矜大也。果而勿伐,當果敢推讓,乃自伐取其美也。[89]果而勿驕,驕,欺也。果敢勿以驕欺人。果而不得已,當果敢至誠,不當迫不得已也。果而勿強。果敢勿以爲強兵堅甲以侵凌人也。[90]物壯則老,草木壯極則枯落,人壯極則衰老也。言強者不可以壯。[91]是謂不道,枯老者坐不行道也。不道早已。不行道者早死。
偃武第三十一
夫佳兵,[92]不祥之器,祥,善也。兵者,驚精神,濁和氣,不善人之器也,不當修飾之。物或惡之,[93]兵動則有所害,故萬物無有不惡之。故有道者不處。有道之人,不處其國。君子居則貴左,貴柔弱也。用兵則貴右。貴剛強也。此言兵道與君子道反,所貴者異也。兵者,[94]不祥之器,兵革者,不善之器也。[95]非君子之器,非君子所貴重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謂遭衰逆亂,[96]禍欲加萬民,乃用之以自守。恬惔爲上。[97]不貪土地,利人財寶。勝而不美,雖得勝,而不以爲利己也。[98]而美之者,是樂殺人。美得勝者,是爲喜樂殺人者也。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爲人君而樂殺人,[99]此不可使得志於天下,爲人主必專制人命,妄行刑誅。吉事尚左,左,生位也。凶事尚右。陰道殺人。偏將軍居左,偏將軍卑而居陽者,[100]以其不專殺也。上將軍居右,上將軍尊而居右者,言其主殺也。[101]言以喪禮處之。上將軍於右,喪禮尚右,死人貴陰也。殺人之衆,以悲哀泣之,[102]傷己德薄,不能以道化人,而害无辜之民。戰勝以喪禮處之。古者戰勝將軍居喪主禮之位,素服而哭之,明君子貴德而賤兵,不得已誅不祥,心不樂之,比於喪也。知後世用兵不已,故悲痛之。[103]
聖德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道,能陰能陽,能施能張,能存能亡,故無常名也。朴雖小,天下不敢臣。道朴雖小,微妙無形,天下不敢有臣使道者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侯王若能守道無爲,萬物將自賓服,從於德也。[10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侯王動作,能與天相應合,天即下甘露善瑞也。民莫之令而自均。天降善瑞,則萬物莫有教令之者,皆自均調若一也。始制有名,始,道也。有名,萬物也。道無名,能制於有名,無形能制於有形也。名亦既有,既,盡也。有名之物,盡有情欲,叛道離德,故身毀辱也。天亦將知之,人能去道行德,[105]天亦將自知之。知之,所以不殆。天知之,則神靈祐助,不復危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言言道之在天下,[106]與人相應和,如川谷與江海相流通也。
辯德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能知人好惡,是爲智。自知者明。人能自知賢不肖,是爲反聽無聲,内視無形,故爲明。勝人者有力,能勝人者,不過以威力也。[107]自勝者強。人能自勝己情欲,則天下無有能與己争者,故爲強。知足者富,人能知足之爲足,[108]則長保福禄,故爲富也。強行者有志。人能強力行善,則爲有意於道,道亦有意於人。不失其所者久,人能自節養,不失其所受天之精氣,則可以久。死而不亡者壽。[109]目不妄視,耳不妄聽,口不妄言,則無怨惡於天下,故長壽。
任成第三十四
大道氾兮,言道氾氾,[110]若浮若沉,若有若無,視之不見,説之難殊。其可左右。道可左右,[111]无所不宜。萬物恃之而生,恃,待也。萬物皆恃道而生。[112]而不辭,道不辭謝而逆止也。功成不名有。有道,不名其有功也。[113]愛養萬物而不爲主,道雖愛養萬物,不如人主有所放取。[114]常無欲可名於小;道匿德藏名,恒然無爲,似若微小也。萬物歸焉而不爲主,萬物皆歸道受氣,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可名爲大。萬物横來横去,使名自在,故不若於大也。[115]是以聖人終不爲大,聖人法道,匿德藏名,不爲滿大。故能成其大。聖人以身師導,不言而化,萬事修治,故能成其大。
仁德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執,守也。象,道也。聖人守大道,則天下萬民移心歸往之也。治身則天降神明往來於己也。往而不害,安平太。萬物歸往而不傷害,則國安家寧而致太平矣。[116]治身不害神明,則身安而大壽也。[117]樂與餌,過客止。餌,美也。過客,一也。人能樂美於道,則一留止也,一者去盈而處虚,忽忽如過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道出入於口,淡淡非如五味有酸、鹹、苦、甘、辛也。視之不足見,足,德也。[118]道無形,非若五色有青、黄、赤、白、黑,可得見也。聽之不足聞,道非若五音有宫、商、角、徵、羽,可得聽聞也。用之不可既。用道治國,則國安民昌;治身,則壽命延長,無有既盡時也。
用微明第三十六
將欲噏之,必固張之;先開張之者,欲極其奢淫。將使弱之,必固強之;先強大之者,欲使遇禍患。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先興之者,欲使其驕危也。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先與之者,欲極其貪心也。是謂微明。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柔弱勝剛強。柔弱者久長,剛強者先亡也。魚不可脱於淵,魚脱於淵,爲去剛得柔,不可復制也。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權道也。治國權者不可以示執事之臣也,治身道者不可以示非其人也。
爲政第三十七
道常無爲道以無爲爲常也。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言侯王若能守道,萬物將自化效於己也。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吾,身也。無名之朴,道也。萬物以化效於己也。[119]復欲作巧僞者,[120]侯王當身鎮撫以道德。無名之朴,亦將不欲。不欲以静,言侯王鎮撫以道德,民亦將不欲改,當以清静導化之也。天下將自定。[121]能如是者,天下將自正定也。[122]
【注释】
[1]“朴”下,慶長本、道藏本有“淳”字。
[2]“下”下,慶長本、道藏本有《老子》原文“有不信焉”四字。
[3]“猶”下,慶長本、道藏本復有一“猶”字。
[4]“功成事遂”,慶長本作“成功遂事”。
[5]“百姓”至“然也”十八字,慶長本無“淳”字、“只”字。“只自當”,道藏本作“己自知”。
[6]“有”上,慶長本有“焉”字。
[7]“不用”,慶長本無此二字。
[8]“有”上,慶長本有“焉”字。
[9]“有“上,慶長本有“焉”字。
[10]“六絶絶”,慶長本作“六紀廢絶”,道藏本作“六親絶”。
[11]“有”上,慶長本有“焉”字。
[12]“正”慶長本、道藏本作“救”。
[13]“君”,慶長本、道藏本作“世”。
[14]“時”,慶長本、道藏本作“明”。
[15]“垂”,慶長本、道藏本作“畫”。
[16]“信”,慶長本作“言”,道藏本無此字。
[17]“政”,慶長本、道藏本并作“正”。“下”,慶長本無。“邪私”道藏本作“私邪”。
[18]“和”,慶長本、道藏本作“稱”。
[19]“所”上,慶長本有“人之”二字,道藏本有“人”字。
[20]“殺”,慶長本作“煞”。“人賢”,道藏本作“賢人”。
[21]“或”,慶長本、道藏本無此字。“爲”,慶長本無此字,道藏本作“邪”。
[22]“淫放”,慶長本無此二字。
[23]“意志”,慶長本作“志意”。“然”,慶長本作“也”。
[24]“乘乘”,連同此句下注文之“乘乘”,慶長本均作“儡儡”。
[25]“鄙似”,慶長本作“以鄙”。
[26]“有”,慶長本無此字。
[27]“无所定也”,慶長本作“所也”。
[28]“之中獨爲萬物法像”,慶長本“之”上有“無形”二字,“法”上有“設”字。
[29]“存”,慶長本、道藏本作“道”。“其”,慶長本、道藏本作“神”。
[30]“藏”,慶長本無此字。
[31]“我何以知從道受氣”,道藏本無此八字。
[32]“此今”至“不然”,道藏本無此二十二字。“動”上,慶長本有“人”字。
[33]“其身”,慶長本無此二字。
[34]“則”,慶長本、道藏本作“謙”。
[35]“受取”,慶長本作“得”。道藏本無“取”字。
[36]“所守”,慶長本作“守身”。
[37]“法式也”,慶長本、道藏本并作“式法也”。
[38]“妄”,慶長本作“空”,道藏本無此字。
[39]“實其飢體”,慶長本作“實全其肌體”。道藏本“飢”作“肌”。
[40]“希言者是愛言也”,慶長本、道藏本作“希言謂愛言也”。
[41]“終於朝暮”,道藏本作“能終朝至夕”。
[42]“所謂”,慶長本、道藏本作“所爲”。
[43]“德”下,慶長本、道藏本有“者”字。
[44]“所謂”,慶長本、道藏本作“所爲”。
[45]“失”下,慶長本有“者”字。
[46]“所謂”,慶長本、道藏本作“所爲”。
[47]“失之”,連同本句下注文中“失之”,慶長本均作“得之”。道藏本《老子》原文“失之”作“得之”,無此句下注文“與夫”至“之也”十字。
[48]“足”,慶長本、道藏本作“信”。
[49]“自然之類”,慶長本無此四字。道藏本“類”作“數”。
[50]“所謂”,慶長本、道藏本作“所爲”。
[51]“曰”,慶長本作“日”。
[52]“曰然”,慶長本、道藏本作“日賦”。整理者按:“日賦”於義更勝。
[53]“地”,慶長本作“之也”。道藏本作“之”。
[54]“字”上,慶長本有“故”字。
[55]“見道形容”,慶長本作“知道之形容”。
[56]“不知其名強曰大者”,慶長本作“不知其名之強曰大大者”。
[57]“復”下,慶長本、道藏本有“反”字。
[58]“包羅”至“容也”十字,慶長本作“無不容也”。
[59]“四大道”至“者也”七十八字,慶長本、道藏本無。按:此七十八字當爲王弼注文,慶長、道藏本是。
[60]“制”,慶長本作“宣”,道藏本作“置”。
[61]“道”慶長本作“天當法道以”。
[62]“聖人”,連同本句下注文中只“聖人”,慶長本均作“君子”。道藏本注文中“聖人”作“君子”。
[63]“辭”,慶長本作“也”。
[64]“萬乘之主謂王”,道藏本無此六字。
[65]“滔”,慶長本、道藏本作“淫”。
[66]“行”下,慶長本、道藏本有“者”字。
[67]“言”下,慶長本有“者”字。
[68]“言”下,慶長本有“者”字。
[69]“閉”下,慶長本、道藏本有“者”字。
[70]“結”下,慶長本、道藏本并有“者”字。
[71]“在”,慶長本、道藏本作“性”。
[72]“人行”至“爲善”,慶長本“不善”下有“者”字,“猶”作“獨”。道藏本無“聖人”二字。
[73]“知自”,慶長本、道藏本作“自知其”。
[74]“去”下,慶長本有“雄”字,道藏本有“其雄”二字。
[75]“孾”連同下句注文中之“孾”,慶長本、道藏本均作“嬰”。
[76]“常復”,慶長本、道藏本作“復當”。
[77]“白”,慶長本、道藏本作“達”。
[78]“則得常在”,慶長本無此四字。
[79]“忒”,慶長本作“惑”。
[80]“法”下,慶長本、道藏本有“式”字。
[81]“忒”,慶長本作“惑”。
[82]“知”上,慶長本有“人能”二字。
[83]“乃”下,慶長本有“常”字。
[84]“天道”,慶長本、道藏本并作“大道”。
[85]“者”下,慶長本有“則”字。
[86]“人则”至“僞也”十一字,慶長本無“人”、“於”二字。道藏本無“其”字,“情”作“精”。
[87]“強”下,慶長本、道藏本有“於”字。
[88]“善兵”,慶長本作“行善”。道藏本作“善用兵”。
[89]“乃”,慶長本、道藏本作“勿”。
[90]“果敢”至“人也”,慶長本無“爲”字、下“以”字。
[91]“壯”,慶長本、道藏本作“久也”。
[92]“佳兵”,慶長本作“餝兵者”。
[93]“或”,慶長本作“有”。
[94]“兵”上,慶長本有“故”字。
[95]“善”下,慶長本有“人”字。道藏本無“兵戈者不善之器也”八字。
[96]“逆”,慶長本、道藏本作“逢”。
[97]“惔”,慶長本作“憺”。道藏本作“淡”。
[98]“而”,慶長本無此字。“己”,慶長本作“美”。
[99]“爲人君而樂殺人”,慶長本作“樂教人者”。
[100]“陽”,慶長本作“左”。“者”,道藏本作“位”,無下“以其不專殺也”六字。
[101]“言”,慶長本、道藏本作“以”。
[102]“以”上,道藏本有“多”字。
[103]“知後”至“痛之”,慶長本無此十一字。
[104]“德”下,慶長本、道藏本有“化”字。
[105]“去”,慶長本、道藏本作“法”。
[106]“言言”,慶長本作“譬言”,道藏本無此二字。
[107]“威”,慶長本作“盛”。
[108]“之爲足”,慶長本、道藏本無此三字。
[109]“亡”,慶長本作“妄”。
[110]“言”下,慶長本有“大”字。
[111]“左”下,慶長本、道藏本有“可”字。
[112]“恃道”,慶長本、道藏本作“待道”。
[113]“有道不名其功也”,慶長本作“道不名有其功也”。
[114]“放”,慶長本、道藏本作“收”。
[115]“使名”至“大也”,慶長本、道藏本“名”作“各”,“不若”作“可名”。
[116]“國安家寧”,慶長本、道藏本作“國家安寧”。“致”,慶長本無此字。
[117]“則身安”,慶長本作“身體安”,道藏本作“則身體安”。
[118]“德”,慶長本、道藏本作“得”。
[119]“以”,慶長本作“已”。“於”、“也”,慶長本無此二字。
[120]“復”上,慶長本有“效己”二字。
[121]“定”,慶長本、道藏本作作“正”。
[122]“定”上,慶長本有“安”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