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1]不可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2]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爲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爲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3]玄之又玄也。[4]故常無欲,以觀其妙;[5]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虚,[6]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歸終也。凡有之爲利,必以無爲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兩者,始與母也。[7]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8]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若定乎一玄而已,[9]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衆妙皆從同而出,故曰“衆妙之門”也。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美者,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而偏舉也。[10]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11]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自然已足,爲則敗也。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爲而不恃,智慧自備,爲則僞也。功成而弗居。因物而用,[12]功自彼成,故不居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盗。不見可欲,使心不亂。[13]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14]唯能是任,尚也曷爲?[15]唯用是施,貴之何爲?[16]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爲而常校能相射。[17]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18]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心懷智而腹懷食,虚有智而實無知也。弱其志,強其骨,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虚則志弱也。[19]常使民無知無欲,守其真也。使夫知者不敢爲也。[20]知者,謂知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鋭,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夫執一家之量者,[21]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爲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之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冲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冲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爲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22]不能充其量。萬物捨此而求主,[23]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鋭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污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天地任自然,無爲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爲。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爲,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地不爲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爲人生狗,而人食狗。[24]無爲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25]未足任也。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虚而不屈,動而愈出。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爲,故虚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愈爲之,則愈失之矣。[26]物樹其惡,[27]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28]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29]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爲聲也,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30]
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谷神,谷中央無者也。[31]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32]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之玄牝。[33]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綿綿若存也。無物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自生則與物争,不自生則物歸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無私者,無爲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人惡卑也。故幾於道。道無水有,故曰“幾”也。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言人皆應於治道也。[34]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者,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揣而鋭之,[35]不可長保。既揣末令尖,又鋭之令利,勢必摧衄。故不可長保也。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不若其已。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不可長保也。功遂身退,天之道。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猶處也。營魄,[36]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也。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37]能不以物介其明、疵其神乎?[38]則終與玄同也。愛民治國,能無知乎?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猶絶聖也;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39]天門開闔,能爲雌乎?[40]天門,[41]謂天下之所由從也。[42]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下,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昌,[43]因而不爲。言天門開闔,能爲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明白四達,能無知乎?[44]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爲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爲,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生之不塞其原也。畜之,不禁其性也。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爲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玄如何?[45]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46]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統衆也。[47]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爲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爲利,皆賴無以爲用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48]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盲、聾、爽、狂也。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爲腹者以物養己,爲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爲目也。
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49]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辱等,榮患同也。爲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不足以亂天下也。何謂貴大患若身?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之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由有其身也。及吾無身,歸之自然也。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天下;無物以易其身,[50]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51]愛以身爲天下,若可托天下。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52]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無狀無象,無聲無響,[53]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爲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爲一也。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是謂惚恍。不可得而定也。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有,有其事。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十五章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豫兮若冬涉川,[54]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55]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猶兮若畏四鄰,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睹,德趣不可見,[56]亦猶此也。儼兮其若容,[57]涣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静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保此道者不欲盈,盈必溢也。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58]蔽,覆蓋也。
十六章
致虚極,守靜篤。言致虚,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萬物並作,動作生長。吾以觀復。以虚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虚,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虚靜,是物之極篤也。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各反其所始也。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之爲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温凉之象,[59]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以往,則邪入乎分,[60]則物離其分,[61]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知常容,無所不包通也。容乃公,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62]公乃王,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王乃天,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63]天乃道,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極虚無也。道乃久,窮極虚無,得道之常,[64]則乃至於不有極也。[65]没身不殆。無之爲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66]用之於心,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太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太上。大人在上,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爲始,[67]故下知有之而已。其次,親而譽之;不能以無爲居事,不言爲教;立善行施,[68]使下得親而譽之也。其次,畏之;不能復以恩仁令物,[69]而賴威權也。其次,侮之。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言從上也。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不足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不足,非智之所濟也。[70]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無物可以易其言,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71]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失無爲之事,更以施慧立善,[72]道進物也。智慧出,[73]有大僞;行術用明以察奸僞,趣睹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僞生也。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74]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75]
十九章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巧棄利,盗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聖智,才之善也;仁義,行之善也;[76]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絶,文甚不足,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77],故曰“此三者以爲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78]屬之於素樸寡欲。
二十章
絶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下篇云,[79]爲學者日益,爲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80]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鸞雀有匹,[81]鳩鴿有仇;寒鄉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脛?[82]畏譽而進,何異畏刑?唯阿美惡,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爲用也。荒兮,其未央哉!嘆與俗相返之遠也。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衆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熙熙若享太牢,[83]如春登臺也。我獨怕兮,[84]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舉,如嬰兒之未能孩也。儽儽兮,若無所歸。若無所宅。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衆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爲無欲,若遺失之也。我愚人之心也哉!絶愚之人,心無所别析,意無所好欲,猶然其情不可睹,我頹然若此也。沌沌兮,無所别析,不可爲名。[85]俗人昭昭,耀其光也。我獨若昏;[86]俗人察察,分别、别析也。[87]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情不可睹。飂兮若無止。無所繋縶。衆人皆有以,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而我獨頑似鄙。[88]無所欲爲,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89]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
【注释】
[1]“故”,《集注》本作“其”。
[2]此處依王安石注之意斷句。宋王安石以“無”、“有”爲逗,云:“無,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終,故曰萬物之母。”(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輯本》,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2頁。)
[3]陶鴻慶曰:“‘所以’下奪‘然’字。……二十一章注文云:‘以無形始物,不系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與此同。”(陶鴻慶《讀諸子劄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下引陶鴻慶説均見該書)言之有理。
[4]底本避玄燁諱,“玄”皆作“元”,今改之,下同。
[5]這裏依王注之意斷句。
[6]“虚”下,《集注》本有“其懷”二字。
[7]“母”,原作“無”,今據《集注》本校改。按,“始與母”,即“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之“始”、“母”。
[8]“母”,原誤作“毋”,今據《二十二子》本校改。下面注文云“始、母之所出也”可證。按,底本“母”字,字形多近“毋”,以下數處顯爲“母”字而形近“毋”者,均視作“母”,不再出校。
[9]“若定乎一玄”五字,今依《集注》本校補。
[10]此節注文中兩個“偏”字,原作“徧”,今據《集注》本校改。
[11]“自然”下,《集注》本有“而”字。“明”,宇惠謂“當作‘名’”(宇惠《王注老子道德經》,日本明和七年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東都書林刊本。下引宇惠説均見此書),可備參考。
[12]“用”,《集注》本作“明”。
[13]“使”下,《二十二子》本有“民”字。
[14]“稱”,《經典釋文》謂“一本作‘號’,一本作‘名’”。
[15]“也”,《集注》本作“之”。
[16]“何”,《集注》本作“曷”。
[17]“爲而常校”,《集注》本作“下奔而競効”五字。
[18]“穿窬探篋”,《集注》本作“穿窬睹齎篋”。
[19]“心虚則志弱也”,底本原脱,今據《經典釋文》及《二十二子》本校補。
[20]“知者”,《二十二子》本作“智者”,注文同。
[21]《集注》本無“夫”字。
[22]“殷”,《集注》本作“繁”。
[23]“求”下,《集注》本有“其”字。
[24]在王弼看來,獸與草、人與狗的關係,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萬物按照自己的本性各適其用,從而形成一個自完自足的大系統。十章注文中云:“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爲之恃?”錢鍾書先生説:“王弼所明,非物競之‘新理’,乃闢陳言‘目的論’(teleology)。《論衡·自然篇》首節駁‘天生五穀以食人,生絲麻以衣人’,而其説未暢。《列子·説符》篇齊田氏嘆曰:‘天之於民厚矣!生魚鳥以爲之用’;鮑氏之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俱生,類也。……非相爲而生之。……且蚊蚋之噆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爲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即王注之意。”(《管錐編》第二册,中華書局1986年第2版,第417—418頁。)
[25]“慧”,通“惠”。
[26]河上公注曰:“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開舌舉,必有禍患。不如守德於中,育養精神,愛氣希言。”(本書注释所引河上公注,均見《道德真經集注》,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聯合影印《道藏》,第十三册。)
[27]陶鴻慶曰:“‘惡’爲‘慧’字之誤。‘慧’與‘惠’同。上文云‘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是其證。”言之有理。
[28]“濟”,《集注》本作“齊”。“不濟不言不理”,文義難曉,聯繫上下文義,似作“其慧不濟,其言不理”爲安。
[29]“守數中”之“數”字,當爲衍文。
[30]“共”,通“供”。《集注》本作“供”。
[31]“谷中央無者也”,底本原作“谷中央無谷也”,今據《經典釋文》校改。《經典釋文》出“谷”字,下云“中央無者也”;又出“中央無”三字,下云“一本作空”。谷神是指谷中央之“無”。“谷”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水形而不全,表示剛從山中出洞而尚未成流的泉脈,下面象谷口。
[32]陶鴻慶曰:“‘谷以之成’,當作‘物以之成’,下文云‘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即承此言。”可備參考。
[33]“故謂之玄牝”,原作“故謂天地之根”,今據《列子·天瑞》篇張湛注校改。易順鼎曰:“……下文又云‘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不當復解‘天地之根’。《列子·天瑞》篇張湛注引王注云:‘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之玄牝。’當據以訂正。”(易順鼎《讀老劄記》二卷《補遺》一卷,清光緒刻本。下引易順鼎説均見該書。)
[34]《集注》本作“言水皆應於此道也”。
[35]“鋭”,《經典釋文》、《二十二子》本均作“棁”。
[36]《楚辭章句·大招》王逸注謂“魄者,陰之形也。”
[37]河上公注曰:“心居玄冥之處,覽知萬物,故謂之玄覽也。”
[38]“疵其神”,原作“疵之其神”,“之”字當爲衍文,今據元劉惟永《道藏真經集義》校删。
[39]《集注》本無“之”字。辟:通“僻”,邪僻。陶鴻慶曰:“‘國治之’,當作‘國自治’。”可備參考。
[40]“爲”,《二十二子》本作“無”。
[41]“天門”,河上公注:“天門謂鼻孔。”高亨先生《老子正詁》謂指耳目口鼻,並引《莊子·天運》“其心以爲不然者,天門弗開矣”爲證。參見董治安主編《高亨著作集林》第五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頁。
[42]王弼以“天門”喻指道體,即“無”,故謂“天下之所由從也”,“治亂之際也”。《莊子·庚桑楚》云:“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
[43]“昌”,《集注》本作“唱”,《二十二子》本作“倡”。
[44]“知”,《二十二子》本作“爲”。
[45]“如何”,《二十二子》本作“而何”。
[46]《淮南子·原道訓》:“幽兮冥兮,應無形兮。”
[47]“寡”,原作“實”,今據陶鴻慶説校改。陶鴻慶曰:“‘實’爲‘寡’字之誤。此釋三十共一之義。”王弼《周易略例·明彖》謂:“夫衆不能治衆,治衆者,至寡者也。”
[48]“田”,《二十二子》本作“畋”。
[49]此句依王弼注之意標點。通行本一般讀爲:“寵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50]“無物以易其身”,原作“無以易其身”,今據《集注》本校改。陶鴻慶亦云:“下句注云:‘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此注當云:‘無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十七章‘悠兮其貴言’注云:‘無物可以易其言’,釋‘貴’字與此同,是其證也。”
[51]《莊子·讓王》篇云:“夫天下之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無以天下爲者,可以托天下也。”
[52]“付”,《集注》本作“傳”。
[53]“響”,原作“嚮”,今據《集注》本校改。
[54]“兮”,《二十二子》本作“焉”。
[55]“若”,原作“者”,今據《集注》本校改。豫然:猶豫的樣子。度:通“渡”。
[56]陶鴻慶曰:“‘德趣’當爲‘意趣’。十七章注文云‘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與此同。”可備參考。
[57]“容”,《古逸叢書》本作“客”。
[58]“蔽不新成”,易順鼎謂當作“蔽而新成”:“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誤字也。敝與新對,‘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云‘敝則新’,與上文‘能濁能清,能安而生’同意。”言之有理。
[59]“皦”,原作“敝”,今據《集注》本校改。
[60]陶鴻慶曰:“《釋文》出注‘則物離乎分’五字,云‘扶問反’,而不爲上句分字作音,則上句‘分’爲誤字無疑。以義求之,疑當作‘知’,其文云:‘失此以往,邪入乎知,則物離乎分。’”可備參考。
[61]“其”字,據《二十二子》本校補。
[62]《尚書·洪範》曰:“無偏無党,王道蕩蕩。”
[63]《吕氏春秋·去私》:“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
[64]“道”,《集注》本作“物”。
[65]“不有極”,《二十二子》本作“不窮極”,《集注》本作“窮極”。不有極:即無極,久遠。
[66]《莊子·逍遥游》:“……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王弼貴“無”,視“無”爲最高本體,尊之崇之,爲其政治理念張本。
[67]“齒”,《集注》本作“爪”。易順鼎曰:“‘齒’,《永樂大典》作‘爪’,是也。五十章云‘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可證。”可備參考。
[68]“行施”,《集注》本作“施化”。
[69]“能復”,《二十二子》本作“復能”。
[70]“濟”,《二十二子》本作“齊”。濟:彌補。
[71]“悠”,《集注》本作“猶”。
[72]“施”,原誤作“於”,今據《集注》本校改。
[73]“智慧”,《二十二子》本作“慧智”。按,當作“智慧”,注文與之相合。
[74]《吕氏春秋·論人》:“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與王注詞異而義同。
[75]此句疑原作“魚相忘於江湖之道絶(失),則相濡之德生也”,“之德生”呼應“之道絶(失)”,如此則文義通洽。《莊子·大宗師》曰:“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從現象上看,相濡之德頗能感人,世人皆贊譽之,但卻未加探究這種現象産生的根源,王弼在此借莊子之言佐證“甚美之名,生於大惡”之論。
[76]“行”,原作“人”,今據《經典釋文》校改。全句“才”“行”“用”並列,“行”字若作“人”,於文義不洽。
[77]“不令之”之“之”,《集注》本無此字。
[78]“令人”之“人”字,疑爲“之”之訛,或爲衍文。
[79]“云”字,據《集注》本校補。
[80]“學”下,《集注》本有“者”字。
[81]“鸞”,《集注》本、《二十二子》本均作“燕”。武英殿本館臣按,“‘燕’,原本作‘鷙’,今據《永樂大典》校改”。由此亦可推知,武英殿本所據張之象本原作“鷙”。
[82]此句出自《莊子·駢拇》:“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83]“若”,《二十二子》本作“如”。熙熙:喜樂的樣子。河上公注:“熙熙,淫放多情欲也。”
[84]“怕”,《二十二子》本作“泊”。
[85]“名”,《二十二子》本作“明”。
[86]“若昏”,《二十二子》本作“昏昏”。
[87]陶鴻慶曰:“此章經文,以有爲無爲對舉成義,上文注兩言‘無所别析’,疑此注‘分别’即‘有所’二字之誤。”可備參考。
[88]由注文“故曰頑且鄙”,疑王本經文原作“而我獨頑且鄙”(與傅奕本同)。
[89]“者”字,疑爲衍文。陶鴻慶曰:“‘人’下不當有‘者’字,即‘皆’字之誤而衍者。或當在‘食母’下。”末飾:無關緊要的裝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