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

  • 作者吳楚材、吳調侯
  • 年代
  • 分类總集
  • 备注三校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清·吳乘權【楚材】、吳大職【調侯】選編,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共計二百二十二篇,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古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其篇幅長短適中,便於誦讀,流傳甚廣,至今仍爲古文發蒙之良本。

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五月,吳興祚命“付諸梨棗”,當即《古文觀止》初刻本,惜已失傳。又有乾隆三十九年(西元1774年)《鴻文堂增訂古文觀止》及乾隆五十四年(西元1789年)《映雪堂刊古文觀止》,均署「大司馬吳留村先生鑒定,山陰吳乘權、吳大職手錄」,前有吳興祚序,然無吳乘權、吳大職二人自序,亦無編選例言,當爲據初版翻刻。鴻文堂本由北京大學教授安平秋收藏,映雪堂本藏於人民文學出版社圖書館。

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吳興祚去世,翌年冬(康熙三十七年),吳乘權、吳大職叔侄在浙江家鄉又將《古文觀止》「付諸梓人,以請教於海內君子」,即文富堂(尺木堂)版。安平秋謂該版有二吳《自序》,並有吳乘權所寫《例言》,卻無吳興祚所作之《序》。又謂該本刻工粗糙,訛錯較多,然亦存在鴻文堂本及映雪堂本有誤,此本無誤之處。又篇末評語,與前二版本略有不同,「推測二吳在付梓前或許做了少許改動,改動之處大多較前爲妥貼」,現藏於中華書局圖書館。

建國後至今,市面版本不下數十,主要版本有二:一爲中華書局西元1959年繁體堅排本,此本由文學古籍刊行社於西元1956年排印出版,後轉由中華書局于西元1959年本重版,「據映雪堂本斷句,并校正了個別顯著的錯字」。一爲西元1987年之安平秋點校本,安氏在西元1959年本之基礎上,用映雪堂本覆核,且用文富堂本、懷涇堂本、鴻文堂本參校,還用相關史書、別集做了校勘,改正了原文明顯的錯誤三百餘處,而且補錄了二吳之《序》与吳乘權所撰的《例言》。此安氏點校本,實爲目前最佳版本,惜爲簡體横排耳。

《古文觀止》建国前之版本皆有二吳原注,建國後除上列二中華本外,多無原注。安氏點校本《前言》雖謂:「其評注亦有一些謬誤。」然又謂:「其注釋簡明扼要,準確有當,即今之古文注本亦多不及。其評語,多有見地,於史事、人物的評論常常既具識見而又妥貼,於文章筆法的評析大多得其真髓,發人於未省。」可見原注之重要。其實原書之精華大半在原注,既可助今人理解原文,且其於文章筆法之評析頗爲詳細,多爲今之注者所忽略。

按安氏謂《報任少卿書》,与《漢書》、《昭明文選》相校,異文多逹一百二處。而點校本僅出校九處,改動一處。其中有「亦欲以究天地之際」一句,僅出校曰:「『地』,《漢書·司馬迁傳》作『人』」而不改。按作「人」義長爲是,今據之而改。

《古文觀止》收自東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書12卷,以收散文為主,兼取駢文。題名「觀止」是指該書所選的都是名篇佳作。該書入選之文皆為語言精煉、短小精悍、便於傳誦的佳作。衡文標準基本上兼顧到思想性與藝術性。在文章中間或末尾,選者有一些夾批或尾批,對初學者理解文章有一定幫助;體例方面一改前人按文體分類的習慣,而是以時代為經,以作家為緯。

《古文觀止》篇幅適當,所選的文章以漢唐二代為多,以散文為主,兼顧駢韻二體,既有長篇大論,又有精短美文,反映出編者眼光的細致和周到。它本身的鮮明特點與突出優勢使它在問世後的300多年裏,成為流行通俗、廣為人知、有影響的初學古文選本,常作為私塾及學堂的啟蒙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