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
爲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舜、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第一段、言爲將當先治心。 ○此篇每段自爲節奏、而以治心爲主。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爲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第二段、言舉兵當知尚義。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旣戰養其氣、旣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後、 ○烽燧所以警寇。晝則燔燧、夜則舉燧。斥、度也。堠、望也。以望烽火也。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游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爲、所以養其心。雖平敍、自歸重養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幷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第三段、言議戰當知所養。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第四段、言將與士當得智愚。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墜、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後漢、炎興元年、魏將鄧艾入蜀、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爲艱險。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遂至成都。後主禪出降、漢亡。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此段、就上段分出、申說智字。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第五段、言主將當知理、勢、節三者。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僕、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第六段、言主將當善用長短之術。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喻有所恃。徒手遇蜥昔、蜴、亦、變色而卻步、喻無所恃。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此喻不可徒恃、比前喻更深一層。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第七段、論有備無患之道。而以善用兵者、以形固終焉。
此篇逐節自爲段落、非一片起伏首尾議論也。然先後不紊。由治心而養士、由養士而審勢、由審勢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備、段落鮮明、井井有序。文之善變化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