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玄論語序逸文

《論語正義》——劉寶楠

正義曰:略本宋氏翔鳳所輯。

仲弓、子游、子夏等撰。 正義曰:此引見論語音義,至敍録則云「仲弓、子夏等所撰定」,不及子游。邢疏與音義同,兩處引文不言鄭序。陳氏鱣古訓、宋氏翔鳳輯鄭注並采入敍,雖由意測,當得之也。仲弓、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論語崇爵讖曰:「子夏六十四人,共撰仲尼微言,以當素王。」明標子夏之名。傅休奕傅子:「昔仲尼既沒,仲弓之徒追論夫子之言,謂之論語。」此當本鄭序,故數仲弓也。但作論語者,雖有三子之名,實非止三子所作,故鄭言「等」以明之。 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聽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篡,故謂之論語。」趙岐孟子題辭:「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爲論語。」二文所言,皆以論語爲聖門羣弟子所作,故鄭君既箸其姓名,復言「等」以總括之也。鄭樵通志藝文略有論語撰人名一卷,不知誰作。 翟氏灝四書考異曰:「通志所録撰人名,恐即源本崇爵讖,今其書不傳,莫可詳矣。陸九淵象山語録曰:『鄭康成、王肅謂「論語爲子游、子夏所編」,亦有可考者。如學而篇「子曰」次章便載有若一章,又「子曰」而下載曾子一章.皆不名而以「子」稱之。蓋子夏輩平昔所尊者,此二人耳。』」案:陸以王肅說與鄭同,不知何本。其以有子、曾子爲子夏輩所尊,故稱「子」,其說良是。 柳宗元文集論語辨以論語稱「曾子」,子爲師稱,因以論語爲出自曾子弟子樂正子春、子思之徒。程子、朱子則以爲出於曾子、有子之門人。其說與象山異,雖亦得通。但不當取後遺前,而反沒羣賢箸録之功也。又考論語弟子之稱子者,自有子、曾子外,閔子騫皆書字,而先進篇一稱閔子。冉伯牛、冉仲弓、冉有皆書字,而雍也篇、子路篇各一稱冉子。則意書字者爲弟子所記,書子者爲三子之弟子所記也。胡寅論語詳解、趙順孫四書纂疏謂「憲問篇不書姓,且直稱名,疑通篇皆憲所記」,其說亦頗得理。要之,論語之作,不出一人,故語多重見,而編輯成書,則由仲弓、子游、子夏首爲商定,故傳論語者能知三子之名。鄭君習聞其說,故於序標明之也。 「撰定」者,禮記內則注:「撰,治擇之名也。」廣雅釋詁:「撰,具也,定也。」凡有所作述,必具眾義,擇善從之。故此三訓義皆通也。漢書揚雄傳:「譔以爲十三卷。」顏師古注:「譔與撰同。」說文:「定,安也。」荀子•王制:「夫是之謂定論。」楊倞注:「定論謂不易之論。」仲弓等裒輯諸弟子所記,勒爲此編,故以爲所撰定也。既經撰定,不得無名以稱之,此「論語」二字必亦仲弓等所題。 漢志云:「門人相與楫而論篡,故謂之論語。」「謂之」者,門人謂之也。經典敍録亦云:「夫子既終,微言已絕,弟子恐離居以後,各生異見,而聖言永滅,故相與論撰,因輯時賢及古明王之語,合成一法,謂之論語。」亦以論語爲弟子所題也。論衡正說篇:「初孔子孫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似論語之名爲安國所題,此誤說也。翟氏灝考異曰:「按論語名見禮坊記及今家語弟子解,今家語不可信,坊記可信也。蓋自孔氏門人相論纂畢,隨題之爲論語矣。」 書以八寸策。鉤命決云:「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故知六經之策,皆長二尺四寸。易、書、詩、禮、樂、春秋皆尺二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者,三分居一,又謙焉。 正義曰:「書以八寸策」,見北史徐遵明傳,彼文作「八十宗」,乃傳寫之誤,徐氏就而通之,非也。說文云:「𦘠,箸也。」又序云:「箸於竹帛謂之書也。」「八寸」者,策之度。「策」者,「冊」之叚借。說文:「策,馬箠也。」別一義。「冊,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也。象其札一長一短,中有二編之形。笧,古文冊從竹。」符命,即天子賜諸侯之冊書,故凡書簡編連之,亦曰策。魯語云:「遂書以爲三筴。」筴即俗策字。鄭注中庸云:「策,簡也。」聘禮記注同。爾雅釋器:「簡謂之畢。」郭注:「今簡札也。」說文:「簡,牒也。」釋名釋書契:「札,櫛也,編之如櫛齒相比也。」凡皆異名同物。 杜預春秋左傳序云:「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孔疏申之,以單執一札爲簡,連編諸簡爲策,分策、簡爲二,非也。聘禮記云:「百名以上書于策,不及百名書于方。」鄭注:「名,書文也,今謂之字。方,版也。」用策用方,以字之多少有異,不以事之大小有異,則杜預以策與簡牘分大事小事,亦非也。 「鉤命決」者,緯篇名。鉤命決止言春秋孝經之策,鄭君據之得以推測他經,故總言「知六經之策」也。「易、書、詩、禮、樂、春秋」者,六經之名。說文:「經,織也。」織有文理,故羣經取以爲名。釋名釋典藝:「經,徑也,常典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此說「經」爲叚借,未必然也。管子戒篇:「澤其四經。」尹注:「四經謂詩、書、禮、樂。」是孔子前已稱經,故禮記經解亦舉六藝也。 孝經者,孔子爲弟子曾參說孝道,因亦稱經。孔子世家云:「孔子晚好讀易,韋編三絕。」易既得編成策,則他經可知。晉書束皙傳:「太康二年,汲縣人盜發魏襄王冢,得竹書數十車。」皆簡編科斗文字,襍寫經史,可見羣經皆有策矣。六經之策,二尺四寸,說見左傳序疏。若儀禮聘禮疏引作「尺二寸」,字之誤也。 後漢書周磐傳:「編二尺四寸簡,寫堯典一篇。」又曹褒傳言箸新禮成,「寫以二尺四寸簡」,亦以新禮比於經也。獨斷云:「策者,簡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二尺下疑脫「四寸」二字。南史王僧虔傳:「文惠太子鎮雍州,有盜發楚王冢,獲竹簡書、青絲編。簡廣數分,長二尺。有得十余簡,以示王僧虔,僧虔曰:『是科斗書考工記,周官所闕文也。』」所言策「長二尺」者,則以齊尺大於古尺也。 鹽鐵論詔聖篇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是漢時律尺與經策同。若漢書杜周傳所言「不循三尺法」,則金氏鶚求古録以爲舉成數是也。鄭君據鉤命決之文,以推知六經之策,又據所見論語之策八寸,以六經之策較之,是爲三分居一矣。論衡正說篇:「說論者皆知說文解語而已,不知論語本幾何篇,但周以八寸爲尺,不知論語所以獨一尺之意。夫論語者,弟子共紀孔子之言行,勑己之時甚多,數十百篇,以八寸爲尺,紀之約省,懷持之便也。以其遺非經傳文,紀識恐忘,故但以八寸尺,不二尺四寸也。」仲任所見論語之策,與鄭君同。 彼謂論語以周尺度之爲一尺,於漢尺則爲八寸,然則六經之策二尺四寸,孝經之策一尺二寸,亦是據漢尺。若在周尺,六經策爲三尺,孝經策爲一尺五寸矣。宋氏翔鳳師法表以八寸之策爲壁中古文,然若論衡所言「八寸」爲據漢尺,則安知非魯、齊論尺度也?鄭注尚書云:「三十字,一簡之文。」漢書•藝文志:「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文,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是一簡容字有多寡之殊。服虔左傳注謂「古文篆書,一簡八字」。此或服氏所見適然,非謂羣經之策皆是一簡八字也。 金氏鶚求古録云:「論語策八寸,容八字,六經策二尺四寸者,容二十餘字至三十字,大約一寸容一字。古用科斗大篆,其字體不宜小。又一簡止容一行,則字體更不宜小,故每一寸容一字也。古人書策,每行亦不拘字體,故或有二十五字,或有二十二字,推之或二十三字,或二十四字,皆未可定。此由字體有繁簡,繁者宜疎,簡者宜密,總欲其點畫之明析而已。」 「謙」者,史記樂書王肅注:「謙,自謙損也。」陳氏鱣古訓曰:「謙讀爲減。樂記『禮主其減』,樂書減作謙。」陳氏此說亦是也。孝經策一尺二寸,比之六經之策,爲損去其半。論語策八寸,比之六經之策,爲三分居一。孝經已爲謙半,論語則又謙矣。段氏玉裁說文「冊」字注考正此文,謂「論語策八寸,尺二寸者三分居二,又謙焉。」語殊不憭。 魯扶先。 正義曰:此引見經典敍録注。宋氏翔鳳師法表以爲鄭序文也。案:漢書張禹傳言「魯扶卿說論語」,漢志敍魯論家有魯扶卿,經典敍録同。此稱「扶先」者,「先」是「先生」之省。史記鼂錯傳:「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徐廣曰:「先即先生。」漢書梅福傳:「叔孫先非不忠也。」顏師古注:「先猶言先生也。」是也。論衡正說篇:「安國以教魯人扶卿,官至荊州刺史,始曰論語。」案:論衡以扶卿爲人姓名,而魯則所居之地。又以扶卿爲安國弟子,是傳古論之學,與漢志諸文不合。至以論語爲安國等所題,尤不可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