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奄忽ˇㄧㄢㄏㄨ忽然)
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無為守窮賤,轗軻常苦辛。(轗軻ˇㄎㄢㄎㄜ,形容車行顛簸不順,喻人不得志)
【賞析】:
這首詩寫得很別緻。全詩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氣說完的,這當然很質直。所說的內容,不過是在宴會上聽曲以及他對曲意的理解,這當然很淺近。然而細讀全詩,便發現質直中見婉曲,淺近中寓深遠。
且看他是怎麼說的,說了些什麼:今天的宴會啊,真是太棒了!那個歡樂勁,簡直說不安,光說彈箏吧,彈出的聲調多飄逸!那是最時髦的樂曲,妙極了!有美德的人通過樂曲發表了高論,懂得音樂,便能聽出其真意。那真意,其實是當前一般人的共同心願,只是誰也不肯明白地說出;那就讓我說出來吧:「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塵土,一忽兒便被疾風吹散。為什麼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安享富貴榮華呢?別再憂愁失意,辛辛苦苦,常守貧賤!」
這段話,是興致勃勃地說的,是滿心歡喜地說的,是直截了當地說的。中間有用了不少褒意詞、讚美詞。講「宴會」,用「良」,用「歡樂」、而且「難具陳」。講「彈箏」,用「逸響」,用「新聲」,用「妙入神」,用「令(美)德」,用「高言」。講搶佔高位要職,也用了很美的比喻:快馬加鞭,先踞要津。那麼,主人公是真心宣揚那些時人共有的心願呢?還是「似勸(鼓勵)實諷」,「謬悠其詞」呢?
主人公是在聽「彈箏」,而不是在聽唱歌。鍾子期以「知音」著稱,當伯牙彈琴「志在流水」的暑假,也不過能聽出那琴聲「洋洋乎若江河」,並不曾譯出一首《流水歌》。這位主人公,究竟是真的從箏聲中聽出了那麼多「高言」、「真意」呢?還是由於「齊心同所願,含意俱示伸」,因而假托聽箏,把那些誰也不便明說的心裏話和盤托出呢?
人生短促,這是事實。力求擺脫「窮賤」、「轗軻」和「苦辛」,這也不能不說是人所共有的心願。既然如此,又何必「諷」!「諷」,又有什麼用!然而為了擺脫它們而求得它們的對立面,每個人都爭先恐後,搶奪要位,那將出現什麼情景!既然如此,便需要「諷」,不管有用還是沒有用。由此可見,這首詩的確很婉曲、很深遠。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問題、社會問題,引人深思。
※ ※ ※
●葉嘉瑩談《今日良宴會》
你們看,《古詩十九首》實在是很微妙的。這首詩僅僅是寫一個倡家女心中的矛盾掙扎嗎?不是的,這「難獨守」三個字,實在是寫盡了千古以來人性的軟弱!寫盡了千古以來人生所需要經受的考驗!僅僅是女子要經受這個考驗嗎?也不是的,任何人生活在人類社會中都面臨這樣的考驗。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幹事業還是做學問,都需要有一種勤勤懇懇和甘於寂寞的精神。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擇手段地去表現自己,所謂「盡快打出一個知名度來」,而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有時候就會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結局。所以,這一首詩所寫的乃是人生失意對你的考驗,當然這也屬於人生之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很多人認為這首詩不好,或者根本就不選也不講這首詩,我以為那是不對的。
上一次我曾講到,與「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相類似的被視為不正當的感情還有「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這是《今日良宴會》中的兩句,現在我們也簡單地把這首詩看一下。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無為守貧賤,轗軻長苦辛。(轗軻ˇㄎㄢㄎㄜ)
這首詩本來是寫一種人生經驗與失意不得志的哀傷,但開端幾句卻寫得意氣發揚。先寫「宴會」是「良宴會」,「歡樂」是「難具陳」。又寫「彈箏」的音樂演奏,而奏出的樂曲是「逸響」和「新聲」。「逸響」二字既表現了發揚之意,而所謂「新聲」者,則是還沒有在大眾之間流行,還沒有被世俗所接受的曲子。所以你看,它表面上是寫宴會上的彈箏,但實際上並非只寫彈箏,甚至也不是只寫音樂,它還含有一種很幽微的意思在裏邊。然而,它又不是以一字一句爭奇鬥勝的,它的每一個形象、每一個詞語和整個一首詩結合起來形成一種感發的力量。
什麼是「新聲妙入神」?杜甫曾說「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那個「神」,是寫一種造詣的境界。有的人寫詩非常死板,一個字一個字擺在那裏都是死的。但有的人就不同,他寫的每一個字都是可以跳起來的,都像生龍活虎一樣。你讀他的詩,就覺得自己的心靈好像跟整個茫茫宇宙都結合起來了。有這種感發力量的,才是真正達到了那種「神」的境界的好詩。音樂也是一樣,好的音樂也可以有這樣的造詣,達到這樣的境界。
下面的「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也是用音樂來作比喻的。
「令德」這兩個字,在過去的註解中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在《五臣註文選》中呂延濟的註解說:「令德謂妙歌者。」他的意思是,「令德」指的是那個唱歌的人。但是還有人認為,「令德」指的是人生的富貴顯達,就是說,這些人在這個宴會上所歌唱的內容乃是追求人生的富貴顯達。具體講就是指後邊的「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我個人以為,呂延濟的註解是按一般的文法來做解釋,即動詞「唱」的前邊是施事的主語,後邊是受事的賓語。這在文章中一般是對的,但在詩歌裏就不一定如此。因為詩歌裏可以有倒裝的句法,可以把受事的賓語放到動詞前邊去。那麼,這個「令德」就不是歌唱者而是歌唱的內容了。在這一點上,我同意後一種解釋方法。然而後一種解釋認為「令德」的內容就是指人生的富貴顯達,這我就不同意了。我以為,這個「令德」不是反話而正面的意思,它直接指的就是人生中一種美好的理想和德行。因為,這首詩整個所表達的是一個完整的意思,這兩句是與前邊幾句接下來的。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寫得一直是意氣發揚,而且既然說是宴會,就一定不只是兩個人,一定有許多性情、理想都比較相近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所以才這麼開心,這麼歡樂。
我們可以設想,這是一群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他們聚會在一起高談闊論,意氣風發,彈奏的是「新聲」,歌唱的是「令德」。
「令」,是美好的意思。
「令德唱高言」是說,我們把我們美好的德行和理想都通過歌曲唱出來。
「識曲聽其真」是說,你就會聽得出我們彈奏這音樂、歌唱這曲子時內心真正的感受。
大家都知道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志在高山,鍾子期聽了就說:「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志在流水,鍾子期聽了就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就叫做「知音」,他聽音樂時不是只聽那外表聲音的美妙,而是能夠聽出彈奏者內心志意之所在。
那麼,假如真的有一個人能夠「識曲聽其真」,能夠聽懂這些年輕人在彈奏和歌唱時心中所存的志意,則他所聽到的是什麼呢?是——「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這句寫得真好!不過,你一定要把「令德」兩個字按我所講的這樣理解,才能夠貫通下來,才能夠看出這兩句的感發。否則,全首詩就是支離破碎的了。
這些人,他們的彈箏「奮逸響」;他們的新聲「妙入神」;他們在曲子裏所表現的是「令德」和「高言」的美好理想;他們說真正理解我們的人能懂得我們的追求。所以,從「今日良宴會」到「識曲聽其真」,這首詩一直是飛揚的、追求的。可是現在,他們失望了;因為他們這一群人雖然有著共同的美好願望和理想,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成這種理想。這真是一種典型的「衰世之音」——戰亂還沒有興起,生活還相對安寧,所以這些讀書人還可以有自己的理想,還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社會正一天天走向下坡,任何美好的理想都無法實現。而且,不是你一個人沒有實現,也不是我一個人沒有實現,而是我們這些「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的人都沒有辦法實現那些理想。那麼,這就是一個社會問題了!所以,你不要看到他寫的都是宴會、彈箏、唱歌等,就以為這首詩只寫及時行樂。其實,他寫到了社會,也寫到了人生。
上一次我說過,《古詩十九首》所寫的感情基本上有三類:離別、失意、人生的無常。這也可以說是它的三個主題,而實際上,在一首詩裏往往是結合兩個或三個主題一起來寫的。
在這裏,從「齊心同所願,含意俱未申」起,就轉入了人生無常的悲哀。其實,我上一次講的《行行重行行》雖然是離別的主題,但也不是單純寫離別,也是結合了人生無常一起來寫的。「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就是寫人生無常的悲哀。然而那一首詩所寫的心理狀態卻與這一首不同。那一首說:我雖然得不到我所期待的東西,我雖然受到人生無常的威脅恐懼,可是我不放棄,也不改變。
而現在這首詩所寫的則是另外一種心理狀態,他說,「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人生世間就如同一個過客在旅店裏住一晚一樣,一夜的時間是如此短暫,到明天你就該離開了。「奄忽」是非常快的樣子;「飆」是疾風。你就像一粒小小的塵土一樣,被那強勁的風一下子就吹走了。
很多古人都說過類似的話。李陵對蘇武說:「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曹孟德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既然人生這麼短暫,是否還需要如此認真對待呢?你的那些「令德」、「高言」之類,難道就不可以改變嗎?於是他就產生了一個疑問,「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要不要趕著你的快馬,搶先去佔據一個高官厚祿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這乃是一個疑問,並不是一個行動。不是說他現在就去走那條路了,而是他在人生的三叉路口上產生了困惑和猶豫。
人非聖賢,每個人在人生選擇的緊要關頭都難免產生困惑和猶豫。當然,有的人就走上了富貴顯達的那一條路,為了享受人生的快樂而犧牲了原來的理想,出賣了自己的人格。而如果堅持走你原來所選擇的那一條路呢?說不定你就會遇到很多憂患和不幸。「無為守貧賤,轗軻長苦辛」——為什麼你不去享受人生的快樂反而要自找痛苦!不過,你們一定要注意他這幾句的口氣:「何不」是為什麼不那樣做,凡是說這種話的時候,是因為你還沒有那樣做;「無為」是不要這樣做,而這也恰好證明你現在還正在這樣做。想一想對不對?
所以,這首詩的結尾和《青青河畔草》那一首的結尾一樣,都不是表現真正的墮落而是表現一種在人生歧路上的徘徊。這兩首詩好就好在它們提出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在失意的情況下,面對短暫的人生,還要不要堅持你的理想?這個問題實在是古往今來一切人都很難迴避的。然而作者又沒有直截了當地把這個問題說出來,它所含蓄的這種幽深委婉的情意,讀者必須很仔細地去體會才可以得到。
《古詩十九首》寫得實在很妙。有的時候,你可以對兩首詩裏邊所寫的情意進行比較,它們往往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就像我剛才所說的,《青青河畔草》和《今日良宴會》所寫的主人翁截然不同,卻同樣面臨著在人生失意的情況下內心所產生的矛盾;而《行行重行行》與《今日良宴會》雖然一個是寫離別,一個是寫失意,但也同時引發出在短暫的人生中是堅持理想還是放棄理想去追求富貴與享樂的問題。前者表現出一種堅貞的德操,而後者則表現出一種遲疑和困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