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趙岐注。其《疏》則舊本題“宋孫奭撰”。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初名嘉,字臺卿。永興二年,辟司空掾,遷皮氏長。延熹元年,中常侍唐衡兄玄為京兆尹,與岐夙隙,岐避禍逃避四方,乃自改名字。後遇赦得出,拜并州刺史。又遭黨錮十馀歲。中平元年,徵拜議郎,舉敦煌太守。後遷太仆,終太常。事跡具《後漢書》本傳。奭字宗古,博平人。太宗端拱中九經及第,仁宗時官至兵部侍郎、龍圖閣學士。事跡具《宋史》本傳。是注即岐避難北海時在孫賓家夾柱中所作。漢儒注經,多明訓詁名物,惟此注箋釋文句,乃似後世之口義,與古學稍殊。然孔安國、馬融、鄭玄之注《論語》,今載於何晏《集解》者,體亦如是。蓋《易》、《書》文皆最古,非通其訓詁則不明。《詩》、《禮》語皆徵實,非明其名物亦不解。《論語》、《孟子》詞旨顯明,惟闡其義理而止,所謂言各有當也。其中如謂宰予、子貢、有若緣孔子圣德高美而盛稱之,《孟子》知其太過,故貶謂之污下之類,紕繆殊甚。以屈原憔悴為徵於色,以甯戚叩角為發於聲之類,亦比擬不倫。然朱子作《孟子集注或問》,於岐說不甚掊擊。至於書中人名,惟盆成括、告子不從其學於孟子之說,季孫、子叔不從其二弟子之說,馀皆從之。書中字義,惟“折枝”訓按摩之類不取其說,馀亦多取之。蓋其說雖不及後來之精密,而開辟荒蕪,俾後來得循途而深造,其功要不可泯也。胡爌《拾遺錄》據李善《文選注》引《孟子》曰“墨子兼愛摩頂致於踵。”趙岐曰:“致,至也。”知今本《經》文及《注》均與唐本不同。今證以孫奭《音義》所音,岐注亦多不相應(語詳《孟子音義》條下),蓋已非舊本。至於《盡心》下篇“夫子之設科也”,《注》稱“孟子曰:夫我設教授之科”云云,則顯為“予”字,今本乃作“夫子”。又“萬子曰”句,《注》稱“萬子,萬章也”,則顯為子字,今本乃作“萬章。”是又《注》文未改,而《經》文誤刊者矣。其《疏》雖稱孫奭作,而《朱子語錄》則謂邵武士人假托、蔡季通識其人。今考《宋史·邢昺傳》,稱昺於咸平二年,受詔與杜鎬、舒雅、孫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春秋傳》、《孝經》、《論語》、《爾雅》義疏,不云有《孟子正義》。《涑水紀聞》載奭所定著,有《論語、孝經、爾雅正義》,亦不云有《孟子正義》。其不出奭手,確然可信。其《疏》皆敷衍語氣,如鄉塾講章。故《朱子語錄》謂其全不似疏體,不曾解出名物制度,只繞纏趙岐之說。至岐《注》好用古事為比,《疏》多不得其根據。如《注》謂非禮之禮,若陳質娶妻而長拜之;非義之義,若藉交報讎。此誠不得其出典(案藉交報讎以謂藉交游之力以報讎,如朱家、郭解,非有人姓藉名交也,疑不能明,謹附識於此)。至於單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事出《莊子》,亦不能舉,則弇陋太甚。朱彝尊《經義考》摘其欲見西施者人輸金錢一文事,詭稱《史記》。今考《注》以尾生為不虞之譽,以陳不瞻為求全之毀,《疏》亦并稱《史記》。尾生事實見《莊子》,陳不瞻事實見《說苑》(案《說苑》作“陳不占”,蓋古字同音假借),皆《史記》所無。如斯之類,益影撰無稽矣。以久列學官,姑仍舊本錄之爾。
目錄
- ●序
- ●卷一上·梁惠王章句上(凡七章)
- ●卷一下·梁惠王章句上
- ●卷二上·梁惠王章句下(凡十六章)
- ●卷二下·梁惠王章句下
- ●卷三上·公孫丑章句上(凡九章)
- ●卷三下·公孫丑章句上
- ●卷四上·公孫丑章句下(凡十四章)
- ●卷四下·公孫丑章句下
- ●卷五上·滕文公章句上(凡五章)
- ●卷五下·滕文公章句上
- ●卷六上·滕文公章句下(凡十章)
- ●卷六下·滕文公章句下
- ●卷七上·離婁章句上(凡二十八章)
- ●卷七下·離婁章句上
- ●卷八上·離婁章句下(凡三十二章)
- ●卷八下·離婁章句下
- ●卷九上·萬章章句上(凡九章)
- ●卷九下·萬章章句上
- ●卷十上·萬章章句下(凡九章)
- ●卷十下·萬章章句下
- ●卷十一上·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 ●卷十一下·告子章句上
- ●卷十二上·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 ●卷十二下·告子章句下
- ●卷十三上·盡心章句上(凡四十五章)
- ●卷十三下·盡心章句上
- ●卷十四上·盡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
- ●卷十四下·盡心章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