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莊周撰。漢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傳者為晉郭象本,僅三十三篇,唐時改稱「南華經」。古注有晉司馬彪、向秀、郭象等,又有唐朝成玄英疏、清朝王先謙集解、郭慶藩集釋。其書大要與老子相近,文辭汪洋恣肆,旨趣深奧。
莊周,戰國時宋國蒙人,生卒年不詳。曾為蒙漆園吏,故亦稱為蒙吏、蒙莊、矇叟。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施同時。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追號為南華真人,稱其書為南華經。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政治觀則歸於無為而治。與老子並為道家思想的宗師,著有莊子。
本書爲清代郭慶藩撰的集釋,分爲内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共33篇,收録了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陸德明《音義》三書的全文,摘引了清代漢學家如王念孫、俞樾等人的訓詁考證,盧文弨的校勘,并附有郭嵩燾和作者郭慶藩本人的意見。本書雖然没有廣泛地采集宋明以來闡釋莊子思想的各家見解,在目前仍不失爲研究莊子的重要注本。本書以《古逸叢書》覆宋本爲底本,并用《古逸叢書》覆宋本、明世德堂本、道藏成玄英疏本以及《四部叢刊》所附孫毓修宋趙諫議本《校記》、近人王叔岷《莊子校釋》、劉文典《莊子補正》等書加以校正,校勘以外,標點分段,十分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