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上 列禦寇第三十二

《莊子集釋(南華經)》——郭慶藩

雜篇列禦寇第三十二

【釋文】以人名篇。或無列字。

列禦寇,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

【疏】 伯昏之賢士,號曰伯昏瞀人,隱者之徒也。禦寇旣師壺子,又事伯昏,方欲適,行於化道,自驚行淺,中路而還,適逢瞀人,問其所以。

【釋文】“瞀人”音茂,又音務。

【疏】方,道也。奚,何也。汝行何道?欲往何方?問其所由中塗反意也。

【釋文】“奚方”云:方,道也。

曰:“吾驚焉。”

【疏】自覺己非,驚懼而反。此略答前問意。

【釋文】“吾驚焉”云:見人感己卽遠驚也。〇盧文弨曰:舊感作惑,訛。今書音義作見人感己卽違道,故驚也。此似有脫誤。

曰:“惡乎驚?”

【疏】重問禦寇於何事迹而起驚心。

【釋文】“惡乎”音烏。

曰:“吾嘗食於十𩝫,而五𩝫先饋。”

【注】賣漿之家。

【釋文】“十𩝫”子祥反。本亦作漿。司馬云:𩝫讀曰漿,十家並賣漿也。

【注】言其敬己。

【疏】饋,遺也。十漿,謂有十家賣漿飮也。列子因行渴,於逆旅十家賣飮,而五家先遺,覩其容觀,競起(驚)〔敬〕心,未能冥混,是以驚懼也。

【釋文】“五𩝫先饋”饋,遺也,謂十家中五家先見遺。云,皆先饋進於己。

【校】

趙諫議本𩝫作漿,下同。

敬字依注文改。

伯昏瞀人曰:“若是,則汝何爲驚已?”

【疏】更問驚由,庶陳己失。

曰:“夫內誠不解,形諜成光,以外鎭人心,使人輕乎貴老,而𩐈其所患。夫𩝫人特爲食羹之貨,〔無〕多餘之贏,其爲利也薄,其爲權也輕,而猶若是,而況於萬乘之主乎!身勞於國而知盡於事,彼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驚。”

【注】外自矜飾。

【疏】自覺內心實智,未能懸解,爲物所敬,是以驚而歸。

【釋文】“不解”音蟹。司馬音懈。

【注】舉動便辟而成光儀也。

【釋文】“形諜”徒協反。云:便辟也。說文云:閒也。“成光”司馬云:形諜於衷,成光華也。“便辟”婢亦反。

【注】其內實不足以服物。

【疏】諜,便辟貌也。鎭,服也。儀容便辟,動成光華,用此外形,鎭服人物。

【注】若鎭物由乎內實,則使人貴老之情篤也。

【釋文】“貴老”謂重禦寇過於老人。

【注】言以美形動物,則所患亂生也。

【疏】𩐈,亂也。未能混俗同塵而爲物標杓,使人敬貴於己而輕老人,良恐禍患方亂生矣。

【釋文】“而䪠”子兮反,亂也。〇盧文弨曰:舊作𩐎,訛。今改正。卷內同。

【注】權輕利薄,可無求於人。

【釋文】“爲食”音嗣。“贏”音盈。

【疏】特,獨也。贏,利也。夫賣漿之人,獨有羹食爲貨,所盈之物,葢亦不多。爲利旣薄,權亦非重,尚能敬己,競走獻漿,況在君王,權高利厚,奔馳尊貴,不亦宜乎!

【釋文】“萬乘”繩證反。

【疏】夫君人者,位總萬機,威跨四海,故躬疲倦於邦國,心盡慮於世事,則思賢若渴以代己勞,必將任我以物務而驗我以功績,徇外喪內,逐僞忘眞。驚之所由,具陳如是也。

【釋文】“而效”如字。本又作校,古孝反。

【校】

無字依闕誤江南 古藏本及文如海 張君房本補,據 亦當有無字。

𩐎,𩐎,説文作𩐈。

趙諫議本無可字。

伯昏瞀人曰:“善哉觀乎!女處己,人將保女矣!”

【疏】汝能觀察己身,審知得喪,嘉其自覺,故歎善哉。

【注】苟不遺形,則所在見保。保者,聚守之謂也。

【疏】保,守也。汝安處己身,不能忘我,猶顯形德,爲物所歸,門人請益,聚守之矣。

【釋文】“保女”司馬云:保,附也。

【校】

闕誤江南 古藏本及李氏本俱音紀。

无幾何而往,則户外之屨滿矣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頤,立有間,不言而出

【疏】無幾何,謂無多時也。俄頃之間,伯昏禦寇之所,適見脱屨户外,跣足升堂,請益者多矣。

【釋文】“無幾”居豈反。

【疏】敦,豎也。以杖柱頤,聽其言説,倚立閒久,忘言而歸也。

【釋文】“敦杖”音頓。司馬云:豎也。“蹙之”子六反。

賓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屨,跣而走,暨乎門,曰:“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

【疏】賓者,謂通賓客人也。禦寇聞師久立,不言而歸,於是竦息慙惕,不暇納屨,跣足馳走,至門而(反)〔及〕。高人既來,庶蒙鍼艾,不嘗開發藥石,遺棄而還。誠心欽渴,有此固請也。

【釋文】“賓者”本亦作儐,同。必刃反。謂通客之人。“跣而”先典反。“暨乎”其器反。“發藥”如字。司馬本作廢,云:置也。〇慶藩案發,司馬作廢。發廢,古同聲通用字。爾雅:廢,税,舍也。方言:發,税,舍車也。是發與廢同。漢書 貨殖傳 子贛發貯鬻(則)〔財〕 之間,史記作廢著。(徐廣曰:著,讀音如貯。)荀子 禮論篇大昏之未發齊也,史記 禮書發作廢。史記 扁鵲傳色廢脈亂,徐廣曰:一作發。皆其例。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无保汝也,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必且有感,摇而本才,又无謂也。與汝遊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盡人毒也。莫覺莫悟,何相孰也!巧者勞而知者憂,无能者无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虚而敖遊者也。”

【疏】已,止也。我已於先固告汝,汝不能韜光晦迹,必爲物所歸依。今果見汝門人滿室,吾昔語汝,諒非虚言。宜止所請,無勞辭費。〇慶藩案保汝,謂依汝也。二年左傳保於逆旅,注:保,依也。史記 周本紀百姓懷之,多從而保歸焉。保歸,謂依歸也。司馬訓保爲附,附亦依也。王逸七諫曰:依,保也。

【注】任平而化,則無感無求,無感無求,乃不相保。

【疏】顯迹於外,故爲人保之;未能忘德,故不能無守也。

【注】先物施惠,惠不因彼,豫出則異也。

【疏】而,汝也。焉,何也。夫物我兩忘,亦何須物來感己!必有機來,感而後應,不勞預出異端,先物施惠。

【釋文】“而焉”於虔反。

【注】必將有感,則與本性動也。

【疏】摇,動也。必固有感迫而後起,率其本性,摇而應之,滅迹匿端,有何稱謂也!

【釋文】“摇而本才”一本才作性。〇家世父曰:釋文,一本才作性。郭象注,必將有感,則與本性動也。感者人心,所感之〔者〕又出於感人心之心。爾雅 釋詁:摇,作也。摇而本才,謂舍其本心之自然而作而致之。“又无謂也”動摇本才以致求者,又非道德之謂也。

【注】細巧入人爲小言。

【疏】共汝同遊,行解相類,唯事浮辯細巧之言,佞媚於人,盡爲鴆毒,詎能用道以告汝也!

【釋文】“小言”言不入道,故曰小言。“人毒”以其多患,故曰人毒。

【疏】孰,誰也。彼此迷塗,無能覺,無能悟,何誰獨曉以相告乎?

【釋文】“莫覺莫悟何相孰也”彼不敢告汝,汝又不自覺,何期相孰哉!云:小言爲毒,曾無告語也。孰,誰也。謂誰相親愛者。既無告語,此不相親愛之至也。〇家世父曰:釋文云:孰,誰也,謂誰相親愛也。疑莊子本旨在蠲親愛之意。説文:孰,食餘也。孰食曰孰,假借爲詳審之義。漢書 本紀其孰計之,賈誼傳日夜念此至孰也,鄒陽傳願大王孰察之,顔師古注:孰,審也。言莫之覺悟而終不自審也。

【注】夫無其能者,唯聖人耳。過此以下,至於昆蟲,未有自忘其能而任衆人者也。

【疏】夫物未嘗爲,無用憂勞,而必以智巧困弊。唯聖人汎然無係,泊爾忘心,譬彼虚舟,任運逍遥。

【釋文】“而知”音智。“食而”一本作飽食而。“敖遊”本又作遨,五刀反。下同。“汎若”芳劍反。

【校】

趙諫議本作性,依注及疏似均作性。

也呻吟裘氏之地。祇三年而爲儒,河潤九里,澤及三族,使其弟墨。儒墨相與辯,其父助。十年而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爲墨者予也。闔胡嘗視其良,既爲秋柏之實矣?”

【注】呻吟,吟詠之謂。

【釋文】“緩也”司馬云:,名也。“呻”音申,謂吟詠學問之聲也。云:呻,誦也。本或作呻吟。“裘氏”地名。云:裘,儒服也。“之地”本作之地蛇,云:地蛇者,山田荼種也。〇盧文弨曰:本荼字空。

【注】祇,適也。

【疏】呻吟,詠讀也。裘氏,地名也。祇,適也。人名,於地學問,適經三年而成儒道。

【釋文】“祇”音支。 云:適也。言適三年而成也。司馬云:巨移反,謂神祇祐之也。

【疏】三族,謂父母妻族也。能使弟成於墨教也。

【釋文】“河潤九里”河從乾位來,乾,陽數九也。“使其弟墨”謂使成墨也。

【注】 弟名。

【疏】 弟名也。儒則憲章 ,祖述 ,甚固吝,好多言。墨乃遵於道,勤儉好施。儒墨塗别,志尚不同,各執是非,互相争辯,父黨小兒,遂助於矣。

【注】 怨其父之助弟,故感激自殺,死而見夢,謂己旣能自化爲儒,又化弟令墨,弟由己化而不能順己,己以良師而便怨死,精誠之至,故爲秋柏之實。

【疏】闔,何不也。秋柏,勁木也。父旣助,而恨之,經由十年,感激自殺,仍見夢於父,以申怨言云:“使汝子爲墨者,我之功力也。何不看視我爲賢良之師而更朋助弟?我怨恨之甚,化爲異物秋柏子實,生於墓上。”亦有作垠字者,垠,冢也。云:“汝何不看我冢上,已化爲秋柏之木而生實也?”

【釋文】“闔胡嘗視其良”闔,語助也。胡,何也。良者,良人,斥也。言何不試視墓上,已化爲秋柏之實。良或作埌,音浪,冢也。〇俞樾曰:釋文曰,良者良人,謂也。此與下句之義不屬。又云,良或作埌,冢也。此說近之。埌,猶壙也。壙埌本叠韻字,應帝王篇以處壙埌之野是也。故壙亦得謂之埌。管子 度地篇郭外爲之土閬,閬與埌同。外物篇胞有重閬,注曰:閬,空曠也。其義亦相近。“而見”賢遍反。“令墨”力呈反。

【校】

闕誤 三本胡俱作□。

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彼故使彼。夫人以己爲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人之井飮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注】自此以下,莊子辭也。夫積習之功爲報,報其性,不報其爲也。然則學習之功,成性而已,豈爲之哉!

【疏】造物者,自然之洪鑪也,而造物者無物也,能造化萬物,故謂之造物也。夫物之智能,稟乎造化,非由從師而學成也。故假於學習,輔道自然,報其天性,不報人功也。是知有墨性,不從得。言我敎,不亦繆乎!

【注】彼有彼性,故使習彼。

【疏】(先)者〔先〕有墨性,故成墨,若率性素無,學終不成也。豈唯墨翟,庶物皆然。

【注】自美其儒,謂己能有積學之功,不知其性之自然也。夫有功以賤物者,不避其親也,無其身以平(往)〔性〕者,貴賤不失其倫也。

【疏】自恃於己有學植之功,異於常人,故輕賤其親而汝於父也。人之迷滯,而至於斯乎!

【注】夫穿井所以通泉,吟詠所以通性。無泉則無所穿,無性則無所詠,而世皆忘其泉性之自然,徒識穿詠之末功,因欲矜而有之,不亦妄乎!

【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學以成術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學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而矜之以爲己功者,故世皆之流也。人穿鑿得井,行李汲而飮之,井主護水,捽頭而休,莊生聞之,故引爲(諭)〔喩〕。

【釋文】“相捽”才骨反。言穿井之人,爲己有造泉之功而捽飮者,不知泉之天然也。喩不知天然之墨而忿之。捽,一音子晦反。

【注】之繆以爲學,父故能任其自爾而知,故無爲其間也。

【疏】之迷,以爲己誠有德之人,從是之後,忘知任物,不復自矜,況體道之人,豈視其功耶!

【釋文】“不知”音智,注同。〇家世父曰:彼故使彼,彼者,儒墨也。有儒墨矣,因而有儒墨之辯立。夫儒墨之名,所以使之辯也。旣成乎儒墨之辯,則貴其同己者而賤其異己者,因其親也亦賤之,執其所辯之異而忘其受於天性之同也。知儒墨之爲德以自是其德,謂之不知德。所謂德者,可而可之,然而然之。所謂道者,無物不可,無物不然。〇俞樾曰:自是二字絕句。若之自美其儒,是自是也。有德者已不知有此,有道者更無論矣。故曰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以讀爲已。注所說,殊未明了。“學父”本或作久。

【注】仍自然之能以爲己功者,逃天者也,故刑戮及之。

【疏】不知物性自爾,矜爲己功者,逃遁天然之理也。旣乖造化,故刑戮及之。

【釋文】“仍自”而證反。本又作認,同。

【校】

性字依世德堂本改。

聖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衆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

【注】夫聖人無安無不安,順百姓之心也。

【疏】安,任也。任羣生之性,不引物從己,性之無者,不强安之,故所以爲聖人也。

【注】所安相與異,故所以爲衆人也。

【疏】學己所不能,安其所不安也;不安其素分,不安其所安也。

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

【疏】玄道窅冥,言象斯絕,運知則易,忘言實難。

【釋文】“道易”以豉反。

【疏】妙悟玄道,無法可言,故詣於自然之境,雖知至極而猶存言辯,斯未離於人倫矣。

【注】知雖落天地,未嘗開言以引物也,應其至分而已。

【疏】復古眞人,知道之士,天然淳素,無復人情。

【釋文】“知雖”音智。“應其”如字,當也。

【校】

闕誤張君房本人上有至字。

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注】事在於適,無貴於遠功。

【疏】,名泙漫。姓支離,名。殫,盡也。罄千金之產,學殺龍之術,伏膺三歲,其道方成,技雖巧妙,卒爲無用。屠龍之事,於世稍稀,欲明處涉人間,貴在適中,苟不當機,雖大無益也。

【釋文】“朱泙”音平,敷音反。敷耕反。〇慶藩文選 張景陽 七命 司馬云:泙,普彭反。釋文闕。“漫”末旦反,又末干反。司馬云:朱泙漫支離益,皆人姓名。〇慶藩文選 張景陽 七命 司馬云:,姓也;泙漫,名也。,人名也。與釋文小異。〇俞樾曰:支離,複姓,說在人間世篇朱泙,亦複姓。廣韻 十虞朱字注:莊子朱泙漫注:朱泙,姓也。今注無此文。“屠”音徒。“單”音丹,盡也。“千金之家”如字。本亦作賈,又作價,皆音嫁。“三”絕句。云:用千金者三也。一本作三年,則上句至家絕。〇盧文弨曰:今書作三年。“技成”其綺反。

聖人以必不必,故无兵;衆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順於兵,故行有求。兵,恃之則亡

【注】理雖必然,猶不必之,斯至順矣,兵其安有!

【疏】達道之士,隨逐物情,理雖必然,猶不固執,故無交爭也。

【注】理雖未必,抑而必之,各必其所見,則乖逆生也。

【疏】庸庶之類,妄爲封執,理不必爾而固必之,旣忤物情,則多乖矣。

【注】物各順性則足,足則無求。

【疏】心有貪求,故任於執固之情也。

【釋文】“愼於兵”愼或作順。〇盧文弨曰:今書愼作順。

【注】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惔爲上者,未之亡也。

【疏】不能大順羣命,而好乖逆物情者,則幾亡吾寶矣。

【釋文】“恬”徒謙反。“惔”徒暫反。本亦作淡。

【校】

趙諫議本惔作淡

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敝精神乎蹇淺,而欲兼濟道物,太一形虛。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彼至人者,歸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有之鄕。水流乎无形,發泄乎太淸。悲哉乎!汝爲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寧

【注】苞苴以遺,竿牘以問,遺問之具,小知所殉。

【疏】小夫,猶匹夫也。苞苴,香草也。竿牘,竹簡也。夫搴芳草以相贈,折簡牘以相問者,斯蓋俗中細務,固非丈夫之所忍爲。

【釋文】“之知”音智。注及下爲知同。“不離”力智反。“苞苴”子餘反。司馬云:苞苴,有苞裹也。“竿”音干。“牘”音獨。司馬云:謂竹簡爲書,以相問遺,脩意氣也。“以遺”唯季反。下同。

【注】昏於小務,所得者淺。

【疏】好爲遺問,徇於小務,可謂勞精神於跛蹇淺薄之事,不能遊虛涉遠矣。

【釋文】“敝精神”婢世反,一音必世反。

【注】小夫之知,而欲兼濟導物,經虛涉遠,志大神敝,形爲之累,則迷惑而失致也。

【疏】以蹇淺之知,而欲兼濟羣物,導達羣生,望得虛空其形,合太一之玄道者,終不可也。此人迷於古今,形累於六合,何能照知太初之妙理耶!

【釋文】“道物”音導。注同。〇盧文弨曰:今書作導物。

【疏】無始,妙本也。無何有之鄕,道境也。至德之人,動而常寂,雖復兼濟道物,而神凝无始,故能和光混俗而恆寢道鄕也。

【釋文】“甘冥”如字。本亦作瞑。又音眠。〇俞樾曰:釋文,冥如字。又云本亦作瞑,又音眠,當從之。瞑眠,古今字。文選 養生論達旦不瞑,李善注曰:瞑,古眠字。是也。甘瞑卽甘眠。徐無鬼篇 孫叔敖甘寢秉羽而人投兵,司馬云:言叔敖願安寢恬臥以養德於廟堂之上,折衝於千里之外。此云甘瞑,彼云甘寢,其義一也,並謂安寢恬臥也。釋文讀冥如字,失之。淮南子 俶眞篇曰,甘瞑於溷澖之域,卽本之此。

【注】泊然無爲而任其天行也。

【疏】無以順物,如水流行,隨時適變,不守形迹。迹不離本,故雖應動,恆發泄於太淸之極也。

【釋文】“發泄”息列反。以世反。“泊然”步各反。

【注】爲知所得者細。

【釋文】“悲哉乎”一本作悲哉悲哉。“爲”于僞反。

【注】任性大寧而至。

【疏】苞苴竿牘,何異毫毛!如斯運智,深可悲歎。精神淺薄,詎知乎至寂之道耶!

【校】

趙諫議本作導。

本作瞑。

人有曹商者,爲宋王使。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於,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之所長也。”

【疏】,名人也。爲宋偃王使,應對得所,秦王愛之,遂賜車百乘。乘,駟馬也。

【釋文】“宋王”司馬云:偃王也。“使秦”所吏反。“數”所主反。“乘”繩證反。下同。“王說”音悅。

【疏】窘,急也。言貧窮困急,織履以自供,頸項枯槁而顦顇,頭面黃瘦而馘厲,當爾之際,是之所短也。一使强,遂使秦王驚悟,遺車百乘者,是之智數長也。以此自多,矜夸莊子也。

【釋文】“阨”於懈反。〇慶藩廣雅:閭,居也。古謂里中道爲巷,亦謂所居之宅爲巷。廣雅:衖,凥也。(凥,今通作居。)衖巷,古字通。閭巷皆居也。故窮閭或曰窮巷。“窘”與隕反,又巨韻反。“槁”苦老反,又袪矯反。本亦作矯,居表反。“項”云:槁項,羸瘦貌。司馬云:項槁立也。“黃馘”古獲反,況璧反。爾雅云:獲也。司馬云:謂面黃熟也。〇俞樾曰:馘者,俘馘也,非所施於此。馘疑𤷇之叚字。說文 疒部,𤷇,頭痛也。黃𤷇,謂頭痛而色黃。

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癕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注】夫事下然後功高,功高然後祿重,故高遠恬淡者遺榮也。

【疏】癕,痒熱毒腫也。痔,下漏病也。莊生風神俊悟,志尙淸遠,旣而縱此奇辯以挫曹商。故注云,夫事下然後功高,功高然後祿重,高遠恬淡者遺榮也。

【釋文】“秦王”司馬云:惠王也。“痤”徂禾反。“舐”字又作𦧇,食紙反。“痔”治紀反。“愈下”本亦作俞,同

魯哀公問乎顏闔曰:“吾以仲尼爲貞幹,國其有瘳乎?”

【疏】仲尼有忠貞幹濟之德,欲命爲卿相,邦亂病庶瘳差矣。

【釋文】“瘳”敕由反。

曰:“殆哉圾仲尼!方且飾羽而畫,從事華辭,以支爲旨,忍性以視民而不知不信,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彼宜女與?予頤與?誤而可矣。今使民離實學僞,非所以視民也,爲後世慮,不若休之。難治也。”

【注】圾,危也。夫至人以民靜爲安。今一爲貞幹,則遺高迹於萬世,令飾競於仁義而彫畫其毛彩,百姓旣危,至人亦無以爲安也。

【疏】殆,近也。圾,危也。以貞幹迹率物,物旣失性,仲尼何以安也!

【釋文】“汲”魚及反,又五臘反,危也。“令飾”力呈反。下同。

【注】凡言方且,皆謂後世,(将然)〔從事〕飾畫,非任眞也。

【疏】方將貞幹輔相悦,萬代奔逐,修飾羽儀,喪其眞性也。

【注】將令後世之從事者無實,而意趣橫出也。

【疏】聖迹旣彰,令從政任事,情僞辭華,析派分流爲意旨也。

【注】後世人君,將慕仲尼之遐軌,而遂忍性自矯僞以臨民,上下相習,遂不自知也。

【疏】後代人君,慕仲尼遐軌,安忍情性,用之臨人,上下相習,矯僞黔黎,而不知已無信實也。以華僞之迹敎示蒼生,稟承心靈,宰割眞性,用此居人之上,何足稱哉!

【釋文】“以視”音示。下同。

【注】今以上民,則後世百姓非直外形從之而已,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復自得於體中也。

【疏】後代百姓,非直外形從之,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復自得之性,以此居民上,何足可安哉!

【釋文】“能復”扶又反。

【注】彼,百姓也。女,哀公也。彼與女各自有所宜,相效則失眞,此卽今之見驗。

【疏】彼,百姓也。女,哀公也。百姓與汝各有所宜,若將汝所宜與百姓,不可也。

【釋文】“女與”音餘,又如字。下頤與同。“之見”賢遍反。

【注】效彼非所以養己也。

【疏】予,我也。頤,養也。我與百姓怡養不同,譬如魚鳥,升沈各異,若以汝所養衞物,物我俱失也。

【注】正不可也。

【疏】以貞幹之迹錯誤行之,正不可也。〇家世父曰:彼宜汝與,言仲尼之道果有宜於汝者乎?予頤與,言將待我以養者乎?周易 序卦曰:頤者,養也。以爲宜與而待養之,若謂國可以有瘳則誤矣,意以哀公之所云可者誤也。

【注】明不謂當時也。

【疏】離實性,學僞法,不可敎示黎民,慮後世荒亂,不如休止也。

【釋文】“離實”力智反。

【注】治(不)〔之〕則僞,故聖人不治也。

【疏】捨己效物,聖人不治也。

【校】

趙諫議世德堂本圾作汲,注同。釋文亦作汲。

從事二字依世德堂本改。

之字依世德堂本改。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賈不齒,雖以事齒之,神者弗齒

【注】布而識之,非芻狗萬物也。

【疏】二儀布生萬物,豈(責)〔貴〕恩也!

【釋文】“施於”始豉反。下注同。“而識”如字,又申志反。

【注】況士君子乎!

【疏】夫能施求報,商客尙不齒理,況君子士人乎!

【釋文】“商賈”音古。

【注】要能施惠,故於事不得不齒,以其不忘,故心神忽之。此百姓之大情也。

【疏】施而不忘,未合天道。能施恩惠,於物事不得不齒,爲責求報,心神輕忽不錄,百姓之情也。事之者,性情也。

【校】

世德堂本事作士。

爲外刑者,金與木也;爲內刑者,動與過也。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離內刑者,陰陽食之。夫免乎外內之刑者,唯眞人能之

【注】金,謂刀鋸斧鉞;木,謂捶楚桎梏。

【釋文】“鋸”音據。“戉”音越。〇盧文弨曰:今書作鉞。“捶”之蘂反。“桎”之實反。“梏”古毒反。

【注】靜而當,則外內無刑。

【注】不田明坦之塗者,謂之宵人。

【疏】宵,闇夜也。離,罹也。訊,問也。闇惑之人,罹於憲網,身遭枷杻斧鉞之刑也。

【釋文】“宵人”云:非明正之徒,謂之宵夜之人也。〇俞樾曰:注曰,不由明坦之塗者,謂之宵人。釋文注云,非明正之徒,謂之宵夜之人也。皆望文生義,未爲確詁。宵人,猶小人也。禮記 學記篇 宵雅肄三,注曰:宵之言小也,習小雅之三,謂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然則宵人爲小人,猶宵雅小雅矣。字亦作肖,方言曰:(宵)〔肖〕,小也。史記 太史公自序 肖矣,徐廣曰:肖,音痟。痟猶衰微,義亦相近。文選 江文通 雜體詩宵人重恩光,李善注引春秋 演孔圖曰:宵人之世多飢寒。宋均曰:宵,猶小也。此說得之。“(訊)〔訙〕之”本又作訊,音信,問也。〇盧文弨曰:說文有訊無訙,訙俗字。

【注】動而過分,則性氣傷於內,金木訊於外也。

【疏】若不止分,則內結寒暑,陰陽殘食之也。

【注】自非眞人,未有能止其分者,故必外內受刑,但不問大小耳。

【疏】心若死灰,內不滑靈府,(也)形同槁木,外不挂桎梏,唯眞人哉!

【校】

世德堂本作訙,釋文同。

世德堂本外內作內外。

肖字依方言改。

也字依下句刪。

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有順懁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釬。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吿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疏】人心難知,甚於山川,過於蒼昊。厚深之狀,列在下文。

【疏】愿,慤眞也。不肖,不似也。人有形如慤眞,而心益虛浮也;有心實長者,形如不肖也。

【釋文】“愿”音願。廣雅云:謹慤也。〇俞樾曰:益當作溢。溢之言驕溢也。荀子 不苟篇以驕溢人,是也。謹愿與驕溢,義正相反。“有長”丁丈反。“若不肖”外如長者,內不似也。

【疏】懁,急也。形順躁急而心達理也。

【釋文】“有順”作愼。“懁”音環,又許沿反,音絹。三蒼云:急腹也。云:硏辨也,外愼硏辨,常務質訥。〇盧文弨曰:今書音義作音儇,兩硏字俱作堅。

【注】言人情貌之反有如此者。

【疏】縵,緩也。釬,急也。自有形如堅固而實散縵,亦有外形寬緩心內躁急也。

【釋文】“縵”武半反,又武諫反。云:內實堅,外如縵也。“釬”胡旦反,又音干,急也。一云:情貌相反。〇俞樾曰:縵者,慢之叚字;釬者,悍之叚字。堅强而又惰慢,紓緩而又桀悍,故爲情貌相反也。

【注】但爲難知耳,未爲殊無迹。

【疏】人有就仁義如渴思水,捨仁義若熱逃火,雖復難知,未爲無迹。〔徵〕驗具列下文也。

【疏】遠使忠佞斯彰,咫步敬慢立明者也。

【疏】煩極任使,察其(彼)〔技〕能。

【疏】卒問近對,觀其愿智。

【釋文】“卒然”寸忽反。“其知”音智。

【疏】忽卒與期,觀信契也。

【疏】仁者不貪。

【疏】告危亡,驗節操。

【疏】至人酒不能昏法則,男女參居,貞操不易。

【釋文】“其側”側,不正也。一云:謂醉者喜傾側冠也。云:側,謂凡爲不正也。側,或作則。〇俞樾曰:釋文曰,側,不正也。一云,謂醉者喜傾側冠也。云,側,謂凡爲不正也。然上文觀其忠、觀其敬云云,所觀者皆舉美德言之,此獨觀其不正,則不倫矣。諸說皆非也。其云側或作則,當從之。則者,法則也。國語周書)〔語曰:威儀有則。旣醉之後,威儀反反,威儀佖佖,是無則矣,故曰醉之以酒而觀其則。周書 官人篇作醉之酒以觀其恭,與此(意)〔文〕語意相近。大戴禮 文王 官人篇作醉之以觀其不失也,不失卽謂不失法則也。〇家世父曰:釋文,側,不正也。一云:謂醉者喜傾側冠也。是舊(序)〔本〕皆作醉之以酒以觀其側。側,當爲則。曰:飮酒孔嘉,維其令儀。所謂則也。

【注】君子易觀,不肖難明。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搜之有塗,亦可知也。

【疏】九事徵驗,小人君子,厚貌深情,必無所避。

【釋文】“易觀”以豉反。“搜之”所求反。

【校】

闕誤江南 古藏本順作愼。

徵字依下文補。

語字及下文字依諸子平議改。

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孰敢不軌!如而夫者,一命而呂鉅,再命而於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孰協

【注】言人不敢以不軌之事侮之。

【疏】考,成也。父,大也。有考成大德而履正道,故號正考父,則孔子十代祖大夫也。士一命,大夫二命,卿三命也。傴曲循牆,並敬容極恭,卑退若此,誰敢將不軌之事而侮之也!

【釋文】“正考父”音甫。宋湣公之玄孫,弗父何之曾孫。“而傴”紆矩反。“而僂”力矩反。“三命”公士一命,大夫再命,卿三命。

【注】而夫,謂凡夫也。,謂也;,謂許由也。言而夫與考父者,誰同於 之事也。

【疏】而夫,鄙夫也。諸父,伯叔也。凡夫篤競軒冕,一命則呂鉅夸華,再命則援綏作舞,三命善識自高,下呼伯叔之名。然考父謙夸各異,格量勝劣,誰同唐堯 許由無爲禪讓之風哉!

【釋文】“而夫”云:凡夫也。“呂鉅”矯貌。〇家世父曰:釋文,呂鉅,矯貌。疑此不當爲矯。方言:󰸩、呂,長也;東齊曰󰸩, 曰呂。說文:鉅,大剛也。亦通作巨,大也。呂鉅,謂自高大,當爲矜張之意,云矯,非也。“孰協唐許”協,同也。唐堯許由:皆崇讓者也。言考父與而夫,誰同於 也。〇盧文弨曰:舊作協同也,今從本。〇家世父曰:郭象注,許由;言而夫與考父,誰同於 之事。今按孰協 與孰敢不軌對文,言如而夫者,誰知比同於 哉!注誤。

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內視而敗矣。凶德有五,中德爲首。何謂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爲者也

【注】有心於爲德,非眞德也。夫眞德者,忽然自得而不知所以(德)〔得〕也。

【疏】役智勞慮,有心爲德,此賊害之甚也。

【注】率心爲德,猶之可耳;役心於眉睫之間,則僞已甚矣。

【釋文】“睫”音接。〇俞樾曰:注曰,役心於眉睫之間,則僞已甚矣。然正文言心有睫,非役心於眉睫之謂,注非也。心有睫,謂以心爲睫也。人於目之所不接,而以意度之,謂其如是,是心有睫也。聖人不逆詐,不意不信,豈如是乎?故曰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下文曰,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內視而敗矣。然則心有睫正內視之謂。內視者,非謂收視返聽也,謂不以目視而以心視也。後世儒者執一理以斷天下事,近乎心有睫矣。

【注】乃欲探射幽隱,以深爲事,則心與事俱敗矣。

【疏】率心爲役,用心神於眼睫,緣慮逐境,不知休止,致危敗甚矣。

【釋文】“探射”食亦反。

【疏】謂心耳眼吾鼻也。曰此五根,禍因此(德)〔得〕,謂凶德也。五根禍主,中德爲(無)心也。

【注】吡,訾也。夫自是而非彼,則攻之者非一,故爲凶首也。若中無自好之情,則恣萬物之所是,所是各不自失,則天下皆思奉之矣。

【疏】吡,訾也。用心中所好者自以爲是,不同己爲者訾而非之。以心中自是爲得,故曰中德。

【釋文】“自好”呼報反。注同。“吡”匹爾反,又芳爾反。云:訾也。“訾也”子爾反。“皆思奉之矣”本或作皆畢事也。

【校】

得字依道藏本改。

窮有八極,達有三必,形有六府。美髥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因以是窮。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達。知慧外通,勇動多怨,仁義多責。達生之情者傀,達於知者肖;達大命者隨,達小命者遭

【疏】八極三必窮達,猶人身有六府也。列下文矣。

【注】窮於受役也。然天下未曾窮於所短,而恆以所長自困。

【疏】美,恣媚也。髥,髭鬢也。長,高也。大,粗大也。壯,多力;麗,姸華;勇,猛;敢,果決也。蘊此八事,超過常人,(愛)〔受〕役旣多,因以窮困也。

【釋文】“美髥”人鹽反。“未曾”才能反。

【注】緣循,杖物而行者也。偃佒,不能俯執者也。困畏,怯弱者也。此三者旣不以事見任,乃將接佐之,故必達也。

【疏】循,順也,緣物順他,不能自立也。偃佒,仰首不能俯執也。困畏,困苦〔怯〕懼也。有此三事不如恆人,所在通達也。

【釋文】“偃佒”於丈反。本亦作央,同。偃佒,守分歸一也。〇家世父曰,注,偃佒,不能俯執者。釋文,偃佒,守分歸一也。疑偃佒當爲偃仰,猶言俯仰從人也。大雅顒顒卬卬,韓詩外傳作顒顒盎盎。央卬亦一聲之轉。〇慶藩案緣循偃佒,緣,緣飾也。(見晏子春秋 內篇 問下。)循,因循也。偃,矢志也。佒當作詇。詇,早知也。(見說文詇字注。)“杖物”直亮反。

【注】通外則以無崖傷其內也。

【疏】自持智慧照物,外通塵境也。

【釋文】“知慧”音智。

【注】怯而靜,乃厚其身耳。

【疏】雄健躁擾,必招讎𨻶。

【釋文】“乃厚其身耳”元嘉本厚作後。一本作乃後恆無怨也。

【注】天下皆望其愛,然愛之則有不周矣,故多責。

【疏】仁義則不周,必有多責也。

【注】傀然,大恬解之貌也。

【釋文】“傀”呼懷反。字林公回反,云:偉也。“恬解”音蟹。

【注】肖,釋散也。

【疏】注云:肖,釋散也;傀,恬解也。達悟之崖,眞性虛照,傀然縣解,無係戀也。

【釋文】“於知”音智。“者肖”音消。云:釋散也。〇王念孫曰:郭象曰,傀然,大恬解之貌;肖,釋散也。案以傀爲大,是也,以肖爲釋散則非。方言曰:肖,小也。(廣雅同。)肖與傀正相反,言任天則大,任智則小也。肖,猶宵也。學記 宵雅肄三,注曰:宵之言小也。宵肖古同聲,故漢書 刑法志肖字通作宵。史記 太史公自序 肖矣,徐廣曰:肖,音痟。痟猶衰微,義亦相近也。〇慶藩案肖司馬作胥。文選 謝靈運 發)〔去〕郡詩司馬云:傀讀曰瑰,瑰,大也;情在故曰大也。胥,多智也。謝靈運 齋中讀書詩 江文通 雜體詩注)又引云:傀,大也,情在無,故曰大。釋文闕。

【注】泯然與化俱也。

【疏】大命,大年。假如彭祖壽考,隨而順之,亦不厭其長久,以爲勞苦也。

【注】每在節上住乃悟也。

【疏】小命,小年也。遭,遇也。如殤子促齡,所遇斯適,曾不介懷耳。

【校】

闕誤劉得一本責下有六者所以相刑也七字。

道藏本肖作消。

受字依注文改。

去字依文選改。

江文通等八字,因雜體詩 無此文,刪。

人有見宋王者,錫車十乘,以其十乘驕穉莊子

【疏】錫,與也。穉,後也。宋襄王時,有庸瑣之人游,妄說宋王,錫車十乘,用此驕炫,排莊周於己後,自矜物先也。

【釋文】“十乘”繩證反。下同。“驕稺”直吏反,又池夷反。云:自驕而稺莊子也。〇盧文弨曰:今書作穉。〇慶藩案穉亦驕也。(集韻:穉,陳尼切,自驕矜貌。)管子 軍令篇工以雕文刻鏤相穉,尹知章注:穉,驕也。王引之 經義述聞云, 載馳篇衆穉且(在)〔狂〕,謂旣驕且狂也。

【校】

狂字依毛詩改。

莊子曰:“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於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尙奚微之有哉!’宋國之深,非直九重之淵也;宋王之猛,非直驪龍也;子能得車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爲𩐈粉夫!

【疏】葦,蘆也。蕭,蒿也。家貧織蘆蒿爲薄,賣以供食。鍛,椎也。驪,黑龍也,頷下有千金之珠也。譬譏得車之人也。

【釋文】“緯蕭”如字。緯,織也。蕭,荻蒿也。織蕭以爲畚而賣之。本或作葦,音同。〇慶藩文選 顏延年 陶徵士誄 司馬云:蕭,蒿也,織蒿爲薄。北堂書鈔 簾部太平御覽七百並引云:蕭,蒿也,織緝(御覽作緯。)蒿爲薄簾也。御覽九百九十七又引云:蕭,蒿也,緯,織也,織蒿爲箔。釋文闕。“鍛之”丁亂反,謂槌破之。盧文弨曰:鍛,舊從(段)〔叚〕,訛,今改正。“九重”直龍反。“驪龍”力馳反。驪龍,黑龍也。“頷下”戶感反。

【注】夫取富貴,必順乎民望也,若挾奇說,乘天衢,以嬰人主之心者,明主之所不受也。故如有所譽,必有所試,於斯民不違,僉曰舉之,以合萬夫之望者,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之也。

【疏】懷忠貞以感人主者,必〔得〕非常之賞。而用左道,使其說佞媚君王,僥倖於富貴者,故有驕穉之容。亦何異遭驪龍睡得珠耶!餘詳注意。

【釋文】“䪠”子兮反。說文作䪡。“粉夫”音符。“若挾”戶牒反。“僉曰”七潛反。

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於大廟,雖欲爲孤犢,其可得乎!”

【疏】寓言,不明聘人姓氏族,故言或也。

【疏】犧,養也。君王預前三月養牛祭宗廟曰犧也。

【釋文】“其使”所吏反。

【注】樂生者畏犧而辭聘,髑髏聞生而矉𥉷,此死生之情異而各自當也。

【疏】芻,草也。菽,豆也。犧養豐(瞻)〔贍〕,臨祭日求爲孤犢不可得也。況祿食之人,例多夭折,嘉遁之士,方足全生。莊子淸高,笑彼名利。

【釋文】“衣以”於旣反。“食以”音嗣。“芻叔”初俱反。芻,草也。叔,大豆也。“大廟”音太。“髑”音獨。“髏”音樓。“矉”毗人反。“𥉷”子六反。

【校】

趙諫議本叔作菽。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連璧,星辰爲珠璣,萬物爲齎送。吾葬具豈不僃邪?何以加此!

【疏】 莊子妙達玄道,逆旅形骸,故棺槨天地,鑪冶兩儀,珠璣星辰,變化三景,資送僃矣。門人厚葬,深乖造物也。

【釋文】“珠璣”音祈,又音機。一音其旣反。“齎”音資。本或作濟,子詣反。

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在上爲烏鳶食,在下爲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疏】鳶,鴟也。門人荷師主深恩也,將欲厚葬,避其烏鳶,豈知厚葬還遭螻蟻!情好所奪,偏私之也。

【釋文】“鳶”以全反。“螻”音樓。“蟻”魚綺反。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明者唯爲之使,神者徵之。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

【注】以一家之平平萬物,未若任萬物之自平也。

【疏】無情與奪,委任均平,此眞平也。若運情慮,均平萬物,(若)〔方〕欲起心,已不平矣。

【注】徵,應也。不因萬物之自應而欲以其所見應之,則必有不合矣。

【疏】聖人無心,有感則應,此眞應也,若有心應物,不能應也。徵,應也。

【注】夫執其所見,受使多矣,安能使物哉!

【疏】自炫其明,情應於務,爲物驅使,何能役人也!

【注】唯任神然後能至順,故無往不應也。

【疏】神者無心,寂然不動,能無不應也。

【注】明之所及,不過於形骸也,至順則無遠近幽深,皆各自得。

【疏】明則有心應務,爲物驅役,神乃無心,應感無方。有心不及無心,存應不及忘應,格量可知也。

【注】夫至順則用發於彼而以藏於物,若恃其所見,執其自是,雖欲入人,其功外矣

【疏】夫忘懷應物者,爲而不恃,功成不居。愚惑之徒,自執其用,叨人功績,歸入己身,雖欲矜伐,其功外矣。迷(忘)〔妄〕如此,深可悲哉!

【校】

世德堂本作其功之外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