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上 說劍第三十

《莊子集釋(南華經)》——郭慶藩

雜篇說劍第三十

【釋文】以事名篇。

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

【疏】 趙惠王,名趙武靈王之子也。好擊劍之士,養客三千,好無厭足。其國衰敝,故諸侯知其無道,共相謀謂,欲將伐之也。

【釋文】“趙文王”司馬云:惠文王也,名武靈王子,後莊子三百五十年。洞紀云:周赧王十七年,趙惠文王之元年。一云:案長曆惠文王莊子相値,恐之言誤。“喜劍”許紀反。下同。“夾門” 音協,又古洽反。“好之”呼報反。下同。“无厭”於鹽反,又於豔反。〇盧文弨曰:今書作不厭。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

【疏】 趙太子名也。厭患其父喜好干戈,故欲千金以募說士。莊子大賢,當能止劍也。

【釋文】“悝”苦回反,太子名。〇俞樾曰:惠文王之後爲孝成王 ,則此太子葢不立。“募”音慕,又音務。“說王”如字,解也。又音悅。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太子何以敎,賜千金?”

太子曰:“聞夫子明聖,謹奉千金以幣從者。夫子弗受,何敢言!”

【疏】欲敎我何事,乃賜千金?旣見金多,故問。太子曰:“聞(莊)〔夫〕子賢哲聖明故,所以贈(于)〔千〕金以充從(車)〔者〕之幣帛也。”

【釋文】“與使”所吏反。“以幣從”才用反。一本作以幣從者。〇盧文弨曰:舊者訛軍,今改正。今書有者字。

【校】

闕誤張君房本尙作當。

莊子曰:“聞太子所欲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尙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

莊子曰:“諾。善爲劍。”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

【疏】髮亂如蓬,鬢毛突出,鐵爲冠,垂下露面。曼胡之纓,謂屯項抹額也。短後之衣,便於武事。瞋目怒眼,勇者之容,憤然𥧑胸,故語聲難澁。斯劍士之形服也。

【釋文】“上說”如字,又始銳反。下同。“蓬”步公反。本或作纄,同。“頭”蓬頭,謂著兜鉾也。有毛,故如蓬。“突鬢”必刃反。司馬本作賓,云:賓讀爲鬢。“垂冠”將欲鬭,故冠低傾也。“曼胡”莫干反。司馬云:曼胡之纓,謂麤纓無文理也。“短後之衣”爲便於事也。“瞋目”赤夷赤眞二反。“語難”如字。艱難也;勇士憤氣積於心胸,言不流利也。又乃旦反,旣怒而語,爲人所畏難。司馬云:說相擊也。“乃說”音悅。下大說同。

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王脫白刃待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敎寡人,使太子先?”

【疏】夫自得者,內無懼心,故不趨走也。

【釋文】“與見”賢遍反。下劍見同。又如字。“王脫”一本作說,同。土活反。

【疏】汝欲用何術以敎諫於我,而使太子先言於我乎?

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

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悅之,曰:“天下无敵矣!”

【疏】其劍十步殺一人,一去千里,行不留住,銳快如是,寧有敵乎!

【釋文】“千里不留行”司馬云: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故千里不留於行也。〇俞樾曰:十步之內,輒殺一人,則歷千里之遠,所殺多矣,而劍鋒不缺,所當無撓者,是謂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極言其劍之利也。行以劍言,非以人言,下文所謂行以秋冬是也。司馬云,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故千里不留於行也。未得其義。

莊子曰:“夫爲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得試之。”

【疏】夫爲劍者道也,是以忘己虛心,開通利物,感而後應,機照物先,莊子之用劍也。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設戲請夫子。”

【疏】詞旨淸遠,感動王心,故令休息,屈就館舍,待設劍戲,然後邀延也。

【校】

張君房本無令字。

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

【疏】敦,斷也。試陳劍士,使考校敦斷以定勝劣。

【釋文】“乃校”司馬云:考校取其勝者也。校,本或作敎。“士敦”如字。司馬云:敦,斷也,試使用劍相擊斷截也。一音丁回反。〇家世父曰:釋文司馬云,敦,斷也,試使用劍相擊截斷也。邶風詩箋王事敦我,敦,猶投擲也。魯頌詩箋敦商之旅,敦,治也。敦劍卽治劍之意。說文:敦,怒也,一曰誰何也。誰何,猶言莫我何,亦卽兩相比較之意。兩相比較,故怒也。

莊子曰:“望之久矣。”

【疏】企望日久,請早試之。

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疏】御,用也。謂實可擊劍,故問之。

【釋文】“御杖”直亮反。“所奉”司馬本作所奏。

王曰:“願聞三劍。”

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

【校】

高山寺本三劍字上均有之字。

王曰:“天子之劍何如?”

曰:“天子之劍,以燕谿 石城爲鋒, 爲鍔 爲脊, 爲鐔 爲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无前,舉之无上,案之无下,運之无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疏】鋒,劍端也。鍔,刃也。燕谿,在燕國石城,塞外山;此地居北,以爲劍鋒。齊國 岱岳在東,爲劍刃也。

【釋文】“燕”音煙。“谿”燕谿,地名,在燕國。“石城”在塞外。“鍔”五各反。司馬云:劍刃也。一云:劍稜也。

【疏】鐔,環也。 二國近乎地,故以爲脊也。 二國近南,故以爲環也。

【釋文】“鐔”音淫。三蒼云:徒感反,劍口也。徒南反,又徒各反,謂劍鐶也。司馬云:劍珥也。

【疏】鋏,把也。 二國在之西,故以爲把也。

【釋文】“爲夾”古協反。司馬云:把也。一本作鋏,同。一云:鐔,從稜向背;鋏,從稜向刃也。

【疏】懷四夷以道德,順四時以生化。

【釋文】“裹以”音果。

【疏】 渤海滄洲也。常山北岳也。造化之中,以山海鎭其地也。

【疏】五行,金木水火土。刑,刑罰;德,德化也。以此五行,匡制寰宇,論其刑德,以御羣生。

【疏】夫陰陽開闢,春夏維持,秋冬肅殺,自然之道也。

【釋文】“行以秋冬”隨天道以行止也。

【疏】夫以道爲劍,則無所不包,故上下旁通,莫能礙者;浮雲地紀,豈足言哉!旣以造化爲功,故無不服也。

【校】

高山寺本魏作衞。

高山寺本魏作衞。

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

【疏】夫才小聞大,不相承領,故芒然若涉海,失其所謂,類魏惠王之聞韶樂也。

【釋文】“芒然”莫剛反。

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爲鋒,以淸廉士爲鍔,以賢良士爲脊,以忠聖士爲鐔,以豪桀士爲夾。此劍,直之亦无前,舉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運之亦无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鄕。此劍一用,如雷龍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

【疏】四鄕,猶四方也。夫能法象天地而知萬物之情,謂諸侯所以爲異也。但能依用此劍而御於邦國,亦宇內無敵。

【疏】 以震卦爲諸侯,故雷龍爲諸侯之劍也。

【校】

趙諫議本賢良作賢聖,世德堂本及本忠聖作忠勝,世德堂本豪桀作豪傑。

王曰:“庶人之劍何如?”

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无異於鬭雞,一旦命已絕矣,无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爲大王薄之。”

【疏】 莊子雄辯,冠絕古今,故能說化趙王,去其所好,而結會旨歸,在於此矣。

【釋文】“肝肺”芳廢反。“竊爲”于僞反。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疏】環,繞也。王覺己非,深懷慙惡,命莊子上殿以展愧情,繞食三周,不能安坐,氣急心懣,豈復能飱乎!

【釋文】“而上”時掌反。下同。“三環”如字。又音患,繞也。聞義而愧,繞(饒)〔饌〕三周,不能坐食。

【校】

饌字依世德堂本改。

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

【疏】不復受賞,故恨而致死也。

【釋文】“服斃”婢世反。司馬云:忿不見禮,皆自殺也。

【校】

高山寺本及卷子本服斃其處也並作伏斃其處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