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上 山木第二十

《莊子集釋(南華經)》——郭慶藩

外篇山木第二十

【釋文】舉事以名篇。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无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疏】旣同曲轅之樹,又類商丘之木,不材無用,故終其天年也。

【釋文】“山中”釋名云:山,產也,產生物也。說文云:山,宣也,謂能宣散氣生萬物也。“大木”釋名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也。字林云:木,衆樹之總名。白虎通云:木,踊也。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疏】舍,息也。

【釋文】“夫出”如字。夫者,夫子,謂莊子也。本或卽作夫子。〇盧文弨曰:今本作夫子出。

【疏】門人呼莊子爲夫子也。豎子,童僕也。

【釋文】“豎”市主反,“烹之”普彭反,煮也。〇王念孫曰:愚案此亨讀爲享。享之,謂享莊子。故人喜莊子之來,故殺雁而享之。享與饗通。呂氏春秋 必己篇作令豎子爲殺雁饗之,是其證也。古書享字作亨,烹字亦作亨,故釋文誤讀爲烹,而今本遂改亨爲烹矣。(原文作亨,故釋文音普彭反。若作烹,則無須音釋。)〇慶藩案雁,鵞也。說文:(鵞)〔䳘,鴚䳘〕也。(鴈,䳘也。)爾雅舒鴈䳘,注:今江東呼鴚。方言:鴈,自而東謂之鴚䳘,南楚之外謂之䳘。廣雅:鴚䳘,鴈也。卽此所謂雁。

【校】

䳘,鴚䳘也,依說文原本改。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无譽无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无肯專爲:一上一下,以和爲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 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爲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鄕乎!”

【注】設將處此耳,以此未免於累,竟不處。

【疏】言材者有爲也,不材者無爲也。之間,中道也。雖復離彼二偏,處茲中一,旣未遣中,亦猶人不能理於人,雁不能同於雁,故似道而非眞道,猶有斯患累也。

【疏】夫乘玄道至德而浮遊於世者,則不如此也。旣遣二偏,又忘中一,則能虛通而浮遊於代爾。

【疏】訾,毀也。龍,出也。蛇,處也。言道無材與不材,故毀譽之稱都失也。

【釋文】“无譽”音餘。“无訾”音紫,毀也。(餘)〔音疵。

【疏】此遣中也。旣遣二偏,又忘中一,遣之又遣,玄之又玄。

【疏】言旣妙遣中一,遠超四句,豈復諂情毀譽,惑意龍蛇!故當世浮沈,與時俱化,何肯偏滯而專爲一物也!

【疏】言至人能隨時上下,以和同爲度量。

【釋文】“一上”如字,又時掌反,“爲量”音亮。〇俞樾曰:此本作一下一上,以和爲量,上與量爲韻;今作一上一下,失其韻矣。古書往往倒文以協韻,後人不知而誤改者甚多。秋水篇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亦後人所改,莊子原文本作無西無東,與通爲韻也。

【疏】以大和而等量,遊造物之祖宗。

【疏】物不相物,則無憂患。

【注】莊子亦處焉。

【疏】 注云,故莊子亦處焉。

【疏】倫,理也。共俗物傳習,則不如前也。

【釋文】“人倫之傳”直專反。司馬云:事類可傳行也。

【疏】合則離之,成者必毀,淸廉則被剉傷,尊貴者又遭議疑。世情險陂,何可必固!又:廉則傷物,物不堪化,則反挫也。自尊(財)〔賤〕物,物不堪辱,反有議疑也。

【釋文】“則剉”子臥反。本亦作挫,同。〇盧文弨曰:今本作挫。〇慶藩案挫當爲剉,今本作挫,後人誤改也。説文:剉,折傷也。呂覽 必己篇 注:剉,缺傷也。淮南 修務篇頓兵挫銳,注:剉,折辱。(亦後人所改。)剉非挫辱之義。此作挫,非。〇俞樾曰:議當讀爲俄。 賓之初筵篇側弁之俄,鄭箋云:俄,傾貌。尊則俄,謂崇高必傾側也。古書俄字,或以義爲之,説見王氏 經義述聞尚書 立政篇。亦或以議爲之,管子 法禁篇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議亦俄也,謂法制不傾衺也。又或以儀爲之,苟子 成相篇君法儀,禁不爲。儀亦俄也,謂君法傾衺,則當禁使不爲也。

【疏】虧,損也,有爲則損也。賢以志高,爲人所謀。

【疏】言己上賢與不肖等事何必爲也!必則偏執名中,所以有成虧也。〇家世父曰:乘道德而浮遊,出世者也;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方以身入世。合則離,成則毀,(巧)〔交〕相待也;廉則挫,尊則議,有爲則虧,互相因也;賢則謀,不肖則欺,各相炫也。不可必者,莫知禍福生死之所自來也。廉則挫,嶢嶢者易缺;尊則議,位極者高危;有爲則虧,非俊疑傑,固庸態也。舊注失之。

【疏】悲夫,歎聲也。志,記也。

【注】不可必,故待之不可以一方也,唯與時俱化者,爲能涉變而常通耳。

【疏】言能用中平之理,其爲道德之鄕也。

【釋文】“之鄕”如字,一音許亮反。

【校】

趙諫議本此句不重。

字依世德堂本改。

市南宜僚魯侯魯侯有憂色。市南子曰:“君有憂色,何也?”

【疏】,名宜僚,隱於市南也。

【釋文】“市南宜僚”了蕭反,力遙反。司馬云:熊宜僚也,居市南,因爲號也。云:姓,名宜僚。案左傳云市南有熊宜僚人也。〇俞樾曰:淮南 主術篇云:宜遼,姓也,名。疑名姓字互誤。

魯侯曰:“吾學先王之道,脩先君之業;吾敬鬼尊賢,親而行之,无須臾離居;然不免於患,吾是以憂。”

【疏】先王,謂王季 文王;先君,謂周公 伯禽也。

【疏】離,散也。居,安居也。

【釋文】“无須臾離”力智反。絕句。本無離字。“居然”讀以居字連上句。〇俞樾曰:崔譔本無離字,而以居字連上句讀,當從之。呂覽 愼人篇胼胝不居,高誘訓居爲止。無須臾居者,無須臾止也,正與上句行字相對成義。學者不達居字之旨,而習於中庸不可須臾離之文,遂妄加離字,而居字屬下讀,失之矣。下文居得行而不名處,亦以居與行對言。注曰居然自得此行,非是。

【校】

原誤移下節,今改正。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術淺矣!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飢渴隱約,猶旦胥疏於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爲之災也。今魯國獨非君之皮邪?吾願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遊於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爲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樂,其死可葬。吾願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

【注】有其身而矜其國,故雖憂懷萬端,尊賢尙行,而患慮愈深矣。

【疏】言敬鬼尊賢之法,其(法)〔患〕未除也。

【釋文】“尙行”下孟反。

【疏】豐,大也。以文章豐美,毛衣悅澤,故爲人利也。

【釋文】“豐狐”司馬云:豐,大也。

【疏】戒,愼也。隱約,猶斟酌也。旦,明也。胥,皆也。言雖飢渴,猶斟酌明旦無人之時,相命於江湖之上,扶疎草木而求食也。

【釋文】“胥疏”如字。司馬云:胥,須也。疏,菜也。云:胥,相也,謂相望疏草也。〇家世父曰:釋文司馬云,胥,須也,疏,菜也,云,胥,相也,謂相望疏草也。今案江湖之上,舟車之所輳也,廛閈之所都也。豐狐文豹,未嘗求食江湖之上,故曰定。胥疏,疏也,言足跡之所未經也。舊注似皆失之。〇慶藩案胥疏二字,古通用,胥卽疏也。十四年左傳車及於蒲胥之市,呂氏春秋 行論篇作蒲疏;史記 蘇秦傳東有煮棗無胥魏策無疏。是其證。

【疏】機辟,罝罘也。言斟酌定計如此,猶不免罝罘之患者,更無餘罪,直是皮色之患也。

【釋文】“機辟”婢亦反。

【注】欲令無其身,忘其國,而任其自化也。

【疏】刳形,忘身也。去皮,忘國也。洒心,忘智也。去欲,息貪也。無人之野,謂道德之鄕也。注云,欲令無其身,忘其國,而任其自化。

【釋文】“刳形”音枯。廣雅云:屠也。“去皮”起呂反。下去欲去君同。“洒心”先典反。本亦作洗,音同。“去欲”如字。音慾。“欲令”力呈反。章末同。

【注】寄之南越,取其去之遠也。

【疏】言去旣遙,名建立無爲之道德也。

【疏】作,謂耕作也。藏,謂藏貯也。君旣懷道,民亦還淳。

【疏】義,宜也。將,行也。

【疏】猖狂,無心也。妄行,混跡也。

【注】各恣其本步,而人人自蹈其方,則萬方得矣,不亦大乎!

【疏】〔方〕,道(方)也。猖狂恣任,混跡妄行,乃能蹈大方之道。

【注】言可終始處之。

【疏】 注云,言可以終始處之也。

【釋文】“可樂”音洛。

【注】所謂去國捐俗,謂蕩除其胷中也。

【疏】捐,棄也。言棄俗,與無爲至道相輔導而行也。

【校】

世德堂本作且。

寫本疏下有草字。

君曰:“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无舟車,柰何?”

【注】眞謂欲使之南越

【疏】迷悟性殊,故致 之隔也。

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畱居,以爲君車。”

【注】形倨,躓礙之謂。

【疏】勿恃高尊,形容倨傲。

【釋文】“无形倨”音據。司馬云:無倨傲其形。“躓”之實反,又知吏反。“礙”五代反。

【注】留居,滯守之謂。

【疏】隨物任運,無滯榮觀。

【釋文】“无留居”司馬云:無留安其居。

【注】形與物夷,心與物化,斯寄物以自載也。

君曰:“彼其道幽遠而无人,吾誰與爲鄰?吾无糧,我无食,安得而至焉?”

【疏】未體獨化,不能忘物也。

【釋文】“我无食”一本我作餓。

市南子曰:“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无糧而乃足。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故有人者累,見有於人者憂。故非有人,非見有於人也。吾願去君之累,除君之憂,而獨與道遊於大莫之國。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注】所謂知足則無所不足也。

【疏】言道不資物成,而但恬淡耳。

【疏】江,謂智也;海,謂道也。涉上善之江,遊大道之海。

【注】絕情欲之遠也。

【疏】寧知窮極哉!

【注】君欲絕,則民各反守其分。

【疏】送君行邁,至於道德之鄕,民反眞自守素分。崖,分也

【注】超然獨立於萬物之上也。

【疏】自,從也。君從此情高,道德玄遠也。

【注】有人者,有之以爲己私也。

【疏】君臨魯邦,富贍人物,爲我己有,深成病累也。

【注】見有於人者,爲人所役用也。

【疏】言未能忘,見有於人,是以敬鬼尊賢,矜人恤衆,爲民驅役,寧非憂患!

【注】雖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萬物而不與焉,斯非有人也;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見有於人也。

【疏】 注云,雖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萬物而不與焉,斯非有人也;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見有於人也。

【釋文】“不與”音預。

【注】欲令蕩然無有國之懷。

【疏】大莫,猶大無也,言天下無能雜之。

【釋文】“大莫”莫,無也。

【疏】兩舟相並曰方舟。

【釋文】“方舟”司馬云:方,並也。

【疏】褊,狹急也。不怒者,緣舟虛故也。

【釋文】“惼心”必善反。爾雅云:急也。

【疏】惡聲,罵辱也。

【釋文】“則呼”火故反。下同。“張歙”許及反,許輒反,疎獵反。張,開也。歙,歛也。

【注】世雖變,其於虛己以免害,一也。

【疏】虛己,無心也。

【校】

趙諫議本惼作褊。

北宮奢衞靈公賦斂以爲鐘,爲壇乎郭門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縣

【疏】北宮,名。居北宮,因以爲姓。之大夫也。

【釋文】“北宮奢”云:大夫,居北宮,因以爲號。,其名也。

【疏】鐘,樂器名也。言爲鐘先須設祭,所以爲壇也。

【釋文】“爲衛”于僞反。“賦斂”力豔反。“爲壇”但丹反。云:祭也;禱之,故爲壇也。

【疏】上下調,八音備,故曰縣。

【釋文】“上下之縣”音玄。司馬云:八音備爲縣而聲高下。

王子慶忌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之設?”

【疏】 慶忌周王之子,之大夫。言見鐘壇極妙,怪而問焉。

【釋文】“王子慶忌”云:王族也。慶忌大夫也。怪其簡速,故問之。〇俞樾曰:論語 皇疏王孫賈周靈王之孫,名,是時仕爲大夫。然則此王子慶忌,疑亦之王子而仕者。亦有王子成父,見十一年左傳

曰:“一之閒,无敢設也聞之,‘旣彫旣琢,復歸於朴。’侗乎其无識,儻乎其怠疑;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勿止;從其强梁,隨其曲(傳)〔傅〕,因其自窮,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而況有大塗者乎!”

【注】泊然抱一耳,非敢假設以益事也。

【疏】 注云:泊然抱一耳,非敢假設以益事也。

【釋文】“泊然”步各反。

【注】還用其本性也。

【疏】 注云,還用本性。

【注】任其純朴而已。

【疏】侗乎,無情之貌。任其淳朴而已。

【釋文】“侗乎”吐功敕動二反,無知貌。字林云:大貌。一音慟。

【注】無所趣也。

【疏】儻,無慮也。怠,退也。言狐疑思慮之事,並已去矣。

【釋文】“儻”敕蕩反。

【注】無所忻說。

【疏】萃,聚也。言物之萃聚,芒然不知,物之去來,亦不迎送,此下各任物也。又:芒昧恍忽,心無的當,隨其迎送,任物往來。

【釋文】“萃乎”在醉反。“芒乎”莫郞反。“忻說”音悅。

【注】任彼也。

【疏】百姓懷來者未防禁,而去者亦無情留止也。

【注】順乎(梁)〔衆〕也。

【釋文】“强梁”多力也。

【注】無所係也。

【疏】傳,張戀反。剛强難賦者,從而任之;人情曲傳者,隨而順之。

【釋文】“曲傅”音附。司馬云:謂曲附己者隨之也。本或作傳,張戀反。

【注】用其不得不爾。

【疏】因任百姓,各窮於其所情也。〇家世父曰:賦斂以爲鐘,猶左傳 昭公二十九年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名爲賦斂而聽民之自致,故曰因其自窮。說文:窮,極也。言殫竭所有以輸納之也。惟不敢設術以求,而純任自然,民亦以自然應之。今之賦斂,任術多矣,而固無如民巧遯於術何也!故曰,旣彫旣琢,復歸於朴。

【注】當故無損。

【疏】雖設賦斂,而未嘗抑度,各率其性,是故略無挫損者也。

【釋文】“不挫”子臥反。

【注】泰然無執,用天下之自爲,斯大通之塗也,故曰經之營之,不日成之。

【疏】塗,道也。直致任物,己無挫損,況資大道,神化無爲,三月而成,何怪之有!

【校】

傅字依釋文世德堂本改。

趙諫議本毫作豪。

衆字依世德堂本改。

情字疑當作窮。

孔子圍於 之間,七日不火食

【疏】 楚昭王孔子孔子,塗經 二國之間。尼父徒衆旣多, 之人謂孔子陽虎,所以起兵圍之。門人飢餒,七日不起火食,窘迫困苦也。

大公任往弔之曰:“子幾死乎?”曰:“然。”

“子惡死乎?”曰:“然。”

【注】自同於好惡耳,聖人無好惡也。

【疏】太公,老者稱也。,名也。幾,近也。然,猶如是也。尼父旣遭圍繞,太公弔而問之曰:“子近死乎?”答云:“如是。”曰:“子嫌惡乎?”答云:“如是也。”

【釋文】“大”音泰。“公任”如字。云:大公,大夫稱。,其名。〇俞樾曰:廣韻 一東公字注:世本大公頛叔。然則大公迺複姓,非大夫之稱。“子幾”音祈,又音機。“子惡”烏路反。注及下同。“於好”呼報反。章內同。

【校】

趙諫議本無子惡死乎曰然六字。

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爲鳥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爲前,退不敢爲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緖。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衆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削迹捐勢,不爲功名;是故无責於人,人亦无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

【注】旣弘大舒緩,又心無常係。

【疏】試言長生之道,舉海鳥而譬之。翂翂翐翐,是舒遲不能高飛之貌也。飛必援引徒侶,不敢先起;棲必戢其脅翼,迫引於羣。

【釋文】“翂翂”音紛。字或作𣸜。“翐翐”音秩,音族。字或作𣺐。司馬云:翂翂翐翐,舒遲貌。一云:飛不高貌。云:羽翼聲。“迫脅而棲”云:不敢獨棲,迫脅在衆鳥中,纔足容身而宿,辟害之至也。

【注】常從容處中。

【釋文】“從容”七容反。

【注】其於隨物而已。

【疏】夫進退處中,遠害之至,飮啄隨行,必依次敍。

【釋文】“其緖”緖,次緖也。〇王念孫曰:釋文曰:緖,次緖也。案說非也。緖者,餘也,言食不敢先嘗,而但取其餘也。讓王篇其緖餘以爲國家,司馬彪曰:緖者,殘也,謂殘餘也。楚詞 九章欸秋冬之緖風,注曰:緖,餘也。管子 弟子職篇奉椀以爲緖,尹知章曰:緖,然燭燼也。燼亦餘也。(見方言廣雅。)

【注】與羣俱也。

【釋文】“行列”戶剛反。下亂行同。“不斥”音尺。

【注】患害生於役知以奔競。

【疏】爲其謙柔,不與物競,故衆鳥行列,不獨斥棄也,而外人造次不得害之,是以免於人間之禍患。

【釋文】“卒不”子恤反,終也。又七忽反。

【注】才之害也。

【疏】直木有材,先遭斫伐;甘井來飮,其流先竭。人衒才智,其義亦然。

【注】夫察焉小異,則與衆爲迕矣;混然大同,則無獨異於世矣。故夫昭昭者,乃冥冥之迹也。將寄言以遺跡,故因 以託(患)〔意〕

【疏】仲尼意在裝飾才智,驚異愚俗;修瑩身心,顯他汙染;昭昭明察,炫燿己能;猶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於禍患也。

【釋文】“飾知”音智。“明汙”音烏。“揭”其列其謁二反。〇慶藩文選 沈休文 齊安陸昭王碑 司馬云:揭,擔也。釋文闕。“爲迕”五故反。

【注】恃功名以爲已成者,未之嘗全。

【疏】大成之人,卽老子也。言聖德弘博,生成庶品,故謂之大成。伐,取也。墮,敗也。夫自取其能者無功績,而功成不退者必墮敗,名聲彰顯者不韜光必毀辱。

【釋文】“者墮”許規反。

【注】功自衆成,故還之。

【疏】夫能立大功,建鴻名,而功成弗居,推功於物者,誰能如是?其唯聖人乎!

【釋文】“去功”起呂反。

【注】昧然而自行耳。

【疏】道德流行,徧滿天下,而韜光匿耀,故云不明。

【注】彼皆居然自得此行耳,非由名而後處之。

【疏】身有道德,盛行於世,而藏名晦迹,故不處其名。

【釋文】“居得行”如字,又下孟反。注同。〇家世父曰:得,猶德也。集韻:德,行之得也。言其道周流乎天下,而不顯然以居之,其德之行,亦不藉之爲名而以自處。郭象居然自得此行,非由名而後處之,以居得行斷句,恐誤。

【注】無心而動故也。

【疏】純純者材素,常常者混物,旣不矜飾,更類於狂人也。

【注】功自彼成,故勢不在我,而名迹皆去。

【疏】削除聖迹,捐棄權勢,豈存情於功績,以留意於名譽!

【注】恣情任彼,故彼各自當其責也。

【疏】爲是義故無名譽,我旣不譴於人,故人亦無責於我。

【注】寂泊無懷,乃至人也。

【疏】夫至德之人,不顯於世,子旣聖哲,何爲喜好聲名者邪?

【釋文】“泊”步各反。

【校】

世德堂本無其字。

意字依 中立 四子本改。

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於大澤;衣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羣,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注】取於棄人間之好也。

【疏】 孔子旣承敎戒,善其所言,於是辭退交游,捨去弟子,離析徒衆,獨逃山澤之中,損縫掖而服絺裘,棄甘肥而食杼栗。

【釋文】“衣裘”於旣反。“褐”戶割反。“杼”食汝反,又音序。

【注】若草木之無心,故爲鳥獸所不畏。

【注】蓋寄言以極推至誠之信,任乎物而無受害之地也。

【疏】同死灰之寂泊,類草木之無情,羣鳥獸而不驚,況人倫而有惡邪!

孔子子桑雽曰:“吾再逐於,伐樹於,削迹於,窮於 ,圍於 之間。吾犯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

【疏】,名𩁹,隱者也。孔子司寇,人聞之,遂選女樂文馬而遺魯君,間構魯君,因而被逐。後。孔子,遂不被用,故偁窮也。遇此憂患,親戚交情,益甚疏遠,門徒朋友,益甚離散,何爲如此邪?

【釋文】“子桑雽”音戶。本又作𩁹,音于。云:,姓;𩁹,其名;隱人也。或云:姓桑雽,名。〇俞樾曰:疑卽大宗師子桑戶。雽音戶,則固與子桑戶同矣。其或作𩁹,卽雩字。說文,雩,或作𦏻。愚以爲古今人表之采桑羽,卽子桑戶,說在大宗師篇。羽或𦏻之壞字乎。“伐樹於衛”一本作伐樹於,削迹於。〇盧文弨曰:今本衛作宋,陸氏(與)〔謂〕下句宋衛當互易。“此數”所主反。“何與”音餘。下放此。

【校】

趙諫議本雽作雩,世德堂本作虖。

子桑雽曰:“子獨不聞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爲其布與?赤子之布寡矣;爲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无故以合者,則无故以離。”

【注】布,謂財帛也。

【釋文】“假”古雅反。云:國名。〇慶藩文選 王仲寶 褚淵碑文 司馬云:,國名也。釋文闕。“林回”司馬云:之逃民之姓名。〇慶藩文選 劉孝標 廣絕交論 司馬云:林回,人姓名也。與釋文小異。〇俞樾曰:上文人之亡,注:,國名。然則林回當是之逃民。蓋亡而其民逃,故林回負赤子而趨也。殷乃假字之誤。“爲其”如字。下同。又皆于僞反。“布與”布,謂貨財也。

【疏】 ,國名,下邑也。姓,名之賢人也。布,財貨也。滅,百姓逃亡,林回棄擲寶璧,負子而走。或人問之,謂爲財布,然亦以爲財則少財,以爲累(重)則多累。輕少負多,不知何也?

【疏】寶璧,利合也。赤子,親屬也。親屬,急迫猶相收;利合,窮禍則相棄。棄收之情,相去遠耳。〇慶藩文選 王仲寶 褚淵碑文注司馬云:屬,連也。釋文闕。

【注】無利故淡,道合故親。

【釋文】“淡”如字,又徒暫反。

【注】飾利故甘,利不可常,故有時而絕也。

【疏】無利故淡,道合故親,有利故甘,利盡故絕。

【注】夫無故而自合者,天屬也,合不由故,則故不足以離之也。然則有故而合,必有故而離矣。

【疏】不由事故而合者,謂父子天屬也,故無由而離之。孔子說先王陳迹,親於朋友,非天屬也,皆爲求名利而來,(此)則是有故而合也;見削迹伐樹而去,是則有故而離也。非是天屬,無故自親,無故自離。

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而歸,絕學捐書,弟子无挹於前,其愛益加進

【注】去飾任素故也。

【疏】的聞高命,徐步而歸,翺翔閒放,逍遙自得,絕有爲之學,棄聖迹之書,不行華藻之敎,故無揖讓之禮,徒有敬愛,日加進益焉。

【釋文】“无挹”音揖。云:無所執持也。“去飾”起呂反。

【校】

敦煌本愛作受。

異日,桑雽又曰:“之將死,眞泠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緣,情莫若率。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注】因形率情,不矯之以利也。

【疏】緣,順也。形必順物,情必率中。昔虞舜將終,用此眞敎命大禹,令其戒愼,依語遵行,故桑𩁹引來以告孔子。亦有作泠字者,泠,曉也,將眞言曉示大禹也。

【釋文】“真”司馬本作直。“泠”音零。“禹”司馬云:泠,曉也,謂以真道曉語也。泠,或爲命,又作令。命,猶教也。〇王引之曰:釋文曰,真,司馬本作直,泠,音零。司馬云,泠,曉也,謂以直道曉語也。泠,或爲命,又作令,命,猶教也。案直當爲𠧟。𠧟,籀文乃字,隸書作迺。𠧟形似直,((釋)〔山碑乃今皇帝,乃字作𠧟,形似直字。)故訛作直,又訛作真。命與令,古字通,(周官司儀則令爲壇三成,覲禮注引此令作命。九年左傳令不及,令本又作命。莊子 田子方篇先君之令令本或作命。周官大卜注以命龜也,命亦作令。)作命作令者是也。𠧟令者,乃命也。

【注】形不假,故常全;情不矯,故常逸。

【疏】形順則常合於物,性率則用而無弊。

【注】任朴而直前也。

【疏】率性而動,任朴直前,豈復求假文迹而待用飾其形性哉!

【注】朴素而足。

【疏】既不求文(籍)〔迹〕以飾形,故知當分各足,不待於外物也。

【校】

嶧字依讀書雜志改。

迹字依上文改。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係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

【疏】大布,猶粗布也。莊子家貧,以粗布爲服而補之。緳,履帶也,亦言腰帶也。履穿故以繩係之。魏王魏惠王也。憊,病也。衣粗布而著破履,正腰帶見魏王。王見其顦顇,故問言:“先生何貧病如此耶?”

【釋文】“莊子衣”於既反。“大布”司馬云:麤布也。“正緳”賢節反,又苦結反。司馬云:帶也。“係履”云:履穿,故係。〇家世父曰:釋文司馬云:緳,帶也。帶之名緳,别無證據,正帶係履,亦不得爲憊也。説文:絜,麻一耑也。〔絜〕與縻字通,言整齊麻之一端,以納束其履而係之。履無絢,係之以麻,故曰憊。“而過”古禾反。“魏王”司馬云:惠王也。“憊”皮拜反,又薄計反。司馬本作病。

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枏梓豫章也,攬蔓其枝而王長其間,雖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間也,危行側視,振動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无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徵也夫!

【注】遭時得地,則申其長技,故雖古之善射,莫之能害。

【疏】枏梓豫章,皆端直好木也。攪蔓,猶把捉也。王長,猶自得也。羿,古之善射人。逢蒙羿之弟子也。睥睨,猶斜視。字亦有作眄字者,隨字讀之。言善士賢人,遭時得地,猶如猨得直木,則跳躑自在,雖有善射之人,不敢舉目側視,何況彎弓乎!

【釋文】“螣”音騰。本亦作騰。〇盧文弨曰:今本作騰。“枏”音南,木名。“攪”舊歷敢反。“蔓”音萬。武半反。“而王”往況反。司馬本作往。“長”丁亮反。本又作張,音同。司馬直良反,云:兩枝相去長遠也。〇俞樾曰:注曰,遭時得地,則申其長枝,是讀長爲長短之長,然於本文之義殊爲未合。司馬云,兩枝相去長遠也。則就樹木言,義更非矣。此當就猿而言,謂猿得枏梓豫章,則率其屬居其上而自爲君長也,故曰王長其間。釋文:王,往況反;長,丁亮反。頗得其讀。“羿”音詣,或户係反。“蓬蒙”符恭反,扶公反。司馬云:羿,古之善射者。蓬蒙羿之弟子。“眄”莫練反,舊莫顯反。本或作睥,普計反。“睨”音詣,五米反。云:邪視(反)〔也〕。“長技”其綺反。

【疏】柘棘枸枳,並有刺之惡木也。夫猿得有刺之木,不能逞其捷巧,是以心中悲悼而戰慄,形貌危行而側視,非謂筋骨有異於前,而勢不便也。士逢亂世,亦須如然。

【釋文】“柘棘”章夜反。“枳”吉氏反,又音紙。“枸”音矩。“悼”如字,又直弔反。〇慶藩説文:悼,懼也, 謂懼曰悼。吕覽 論威篇敵人悼懼憚恐,卽此振動悼慄之意。“不便”婢面反。注同。〇王念孫曰,古者謂所居之地曰處勢,史記 蔡澤傳翠鵠犀象,其處勢非不遠死也。或曰勢居,逸周書 周祝篇曰,勢居小者不能爲大;賈子 過秦篇至於王二十餘君,常爲諸侯雄,其勢居然也;淮南 原道篇形性不可易,勢居不可移也。或言處勢,或言勢居,其義皆同。漢書 陳湯傳曰:故陵因天性,據真土,處(執)〔埶〕高敞。

【注】勢不便而强爲之,則受戮矣。

【疏】此合諭也。當時室微弱,六國興盛,於是主昏於上,臣亂於下。莊生懷道抱德,莫能見用,晦迹遠害,故發此言。昔殷紂無道,比干忠諫,剖心而死,豈非徵驗!引古證今,異日明鏡。

【釋文】“亂相”息亮反。“見心”賢遍反。〇盧文弨曰:今本作見剖心。“强爲”其丈反。

【校】

趙諫議本騰作螣。

也字依釋文原本及世德堂本改。

埶字依讀書雜志漢書改。

孔子窮於 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猋氏之風,有其具而无其數,有其聲而无宫角,木聲與人聲,犁然有當於人之心

【疏】 焱氏神農也。孔子聖人,安於窮通,雖遭 之困,不廢無爲,故左手擊槁木,右手憑枯枝,恬然自得,歌焱氏之淳風。木乃八音,雖擊而無曲;無聲惟打木,寧有於宫商!然歌聲木聲,犁然清淡而樂正,心故有應,當於人心者也。

【釋文】“槁木”苦老反。下同。“猋氏”必遥反。古之無爲帝王也。“犁然”力兮反,又力之反。司馬云:犁然, 猶栗然。“有當”丁浪反。

顔回端拱還目而窺之。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也,愛己而造哀也,曰:“,无受天損易,无受人益難。无始而非卒也,人與天一也。夫今之歌者其誰乎?”

【疏】 顔生既見仲尼擊木而歌,於是正身回目而視。仲尼恐其未悟,妄生虞度,謂言仲尼廣己道德而規造大位之心,愛惜己身遭窮而〔規〕造哀歎之曲。慮其如是,故召而誨之。

【釋文】“還目”音旋。“而窺”起規反。“造大”司馬云:造,適也。

【注】唯安之故易。

【釋文】“損易”以豉反。注、下同。

【注】物之儻來,不可禁禦。

【疏】夫自然之理,有窮塞之損,達於時命,安之則易。人倫之道,有〔爵〕禄之益,儻來而寄,推之卽難。此明仲尼雖擊木而歌,無心哀怨。

【注】於今爲始者,於昨爲卒,則所謂始者卽是卒矣。言變化之無窮。

【疏】卒,終也。於今爲始者,於昨爲終也。欲明無始無終,無生無死。旣無死無生,何窮塞之有哀乎!

【注】皆自然。

【疏】所謂天損人益者,猶是教迹之言也。若至凝理處,皆是自然,故不二也。

【注】任其自爾,則歌者非我也。

【疏】夫大聖虛忘,物我兼喪。我旣非我,歌是誰歌!我乃無身,歌將安寄也!

【校】

爵字依下正文爵祿並至補。

曰:“敢問无受天損易。”

仲尼曰:“飢渴寒暑,窮桎不行,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言與之偕逝之謂也。爲人臣者,不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注】不可逃也。

【疏】前略標名,此下解義。桎,塞也。夫命終窮塞,道德不行,此猶天地虛盈,四時轉變,運動萬物,發泄氣候也。

【釋文】“窮桎”之實反。〇家世父曰:窮桎不行,言飢渴寒暑足以梏桎人,而使不自適。然而飢渴以驅之,寒暑以運之,不能抗而不受也,與之俱逝而已矣。“運物”司馬云:運,動也。“之泄”息列反。司馬云:發也。以世反。

【注】所謂不識不知而順帝之則也。

【疏】偕,俱也。逝,往也。旣體運物之無常,故與變化而俱往,而無欣惡於其間也。

【釋文】“言與之”言,我也。

【注】所在皆安,不以損爲損,斯待天而不受其損也。

【疏】夫爲人臣者,不敢逃去君命。執持臣道,(由)〔猶〕自如斯,而況爲變化窮通,必待自然之理,豈可違距者哉!

【校】

闕誤江南 古藏本物作化。

“何謂无受人益難?”

仲尼曰:“始用四達,爵祿並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爲盜,賢人不爲竊。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於鷾鴯,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社稷存焉爾。”

【注】感應旁通爲四達。

【注】旁通,故可以御高大也。

【注】非己求而取之。

【疏】始,本也。乃,宜也。妙本虛寂,迹用赴機,傍通四方,凝照九表,旣靡好爵,財德无窮,萬物利求,是其宜也。

【注】人之生,必外有接物之命,非如瓦石,止於形質而已。

【疏】 孔子聖人,珽於天命,運茲外德,救彼蒼生,非瓦石形質也。

【注】盜竊者,私取之謂也。今賢人君子之致爵祿,非私取也,受之而已。

【疏】夫賢人君子,尙不爲盜竊,況孔丘大聖,寧肯違天乖理而私取於爵祿乎?儻來而寄,受之而已矣,蓋無心也。

【注】避禍之速。

【疏】鷾鴯,燕也。實,食也。智能遠害全身,鳥中無過燕子。飛入人舍,欲作窠巢,目略處所不是宜便,不待周給看(詠)〔視〕,卽遠飛出。假令衘食落地,急棄而走,必不復收,避禍之速也。

【釋文】“莫知”音智。“鷾”音意。“鴯”音而。或云:鷾鴯,燕也。“目之所不宜處”昌呂反。言不可止處,目已羅絡知之,故棄之。

【注】未有自疏外於人而人存之者也。畏人而入於人舍,此鳥之所以稱知也。

【疏】襲,入也。燕子畏懼於人而依附人住,入人舍宅,寄作窠巢,是故人愛而狎之,故得免害。亦(由)〔猶〕聖人和光在世,混迹人間,戒愼災危,不溺塵境,蒼生樂推而不厭,故得久視長(全)〔生〕

【注】況之至人,則玄同天下,故天下樂推而不厭,相與社而稷之,斯無受人益之所以爲難也。

【疏】聖德遐被,羣品樂推,社稷之存,故其宜矣。所謂人益,此之謂乎!〇家世父曰:有土而因有社,有田而因有稷。社者,所以居也;稷者,所以養也。鳥亦有其居,鳥亦有其養,鷾鴯之襲諸人間,不假人以居而因自爲居,不假人以養而因自爲養也。

【校】

生字依老子改。

“何謂无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

【注】莫覺其變。

【疏】禪,代也。夫道通生萬物,變化羣方,運轉不停,新新變易,日用不知,故莫覺其代謝者也。旣(無)日新而變,何始卒之有耶!

【釋文】“其禪”市戰反。司馬云:授予也。

【注】日夜相代,未始有極,故正而待之,無所爲懷也。

【疏】夫終則是始,始則是終,故何能定終始!旣其無終與始,則無死與生,是以隨變任化,所遇皆適,抱守正眞,待於造物而已矣。

【釋文】“焉知”於虔反。下同。

“何謂人與天一邪?”

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體逝而終矣!”

【注】凡所謂天,皆明不爲而自然。

【疏】夫人倫萬物,莫不自然;愛及自然也,是以人天不二,萬物混同。

【注】言自然則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

【疏】夫自然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耳,不爲也,豈是能有之哉!若謂所有,則非自然也。故知自然者性也,非人有之矣。此解前有天之義也。

【注】晏然無矜,而體與變俱也。

【疏】晏然,安也。逝,往也。夫聖人通始終之不二,達死生之爲一,故能安然解體,隨化而往,汎乎無始,任變而終。〇家世父曰:孟子,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莊子之云人之不能有天,卽孟子所謂性焉有命者也。莊子以其有物有欲者爲人而自然爲天,於是斷聲色,去臭味,離天與人而二之。其曰人與天一,猶之去人以就天也。聖人盡性以知天,其功不越日用飮食。性也有命,而固不謂之性,命也有性,而固不謂之命,是之謂天與人一。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覩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蹇裳躩步,執彈而留之。覩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眞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反走,虞人逐而誶之

【疏】 雕陵,栗園名也。樊,藺也,謂遊於栗園藺籬之內也。運,員也。感,觸也。顙,額也。異常之鵲,從南方來,翅長七尺,眼圓一寸,突著莊生之額,仍栖栗林之中。

【釋文】“雕”音彫。本亦作彫。“陵之樊”音煩。司馬云:雕陵,陵名,樊,藩也,謂遊栗園藩籬之內也。樊,或作埜。埜,古野字。“翼廣”光浪反。“運寸”司馬云:可回一寸也。〇王念孫曰:司馬彪曰,運寸,可回一寸也。案司馬以運爲轉運之運,非也。運寸與廣七尺相對爲文,廣爲橫則運爲從也。目大運寸,猶言目大徑寸耳。越語句踐之地廣運百里,注曰:東西爲廣,南北爲運。是運爲從也。西山經曰,是山也廣員百里。員與運同。周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廣輪之數;士喪禮記,廣尺,輪二尺;注並曰:輪,從也。輪與運,聲近而義同,廣輪卽廣運也。“感周之顙”息蕩反。云:感,觸也。

【疏】殷,大也。逝,往也。躩步,猶疾行也。留,伺候也。翅大不能遠飛,目大不能遠視。莊生怪其如此,仍卽起意規求,旣而舉步疾行,把彈弓而伺候。

【釋文】“翼殷不逝目大不覩”司馬云:殷,大也,曲折曰逝。云:翼大逝難,目大視希,故不見人。“蹇”起虔反。“躩”驅碧反,九縛反。司馬云:疾行也。案卽論語云足躩如也。“執彈”徒旦反。“留之”力救反。司馬云:宿留伺其便也。

【注】執木葉以自翳於蟬,而忘其形之見乎異鵲也。

【釋文】“螳”音堂。“蜋”音郞。“執翳”於計反。司馬云:執草以自翳也。“搏之”音博,音付。“之見乎”賢遍反。

【注】目能覩,翼能逝,此鳥之眞性也,今見利,故忘之。

【疏】搏,捕也。眞,性命也。莊生執彈未放,中間忽見一蟬,隱於樹葉,美茲蔭庇,不覺有身;有螳蜋執木葉以自翳,意在捕蟬,不覺形見異鵲;異鵲從螳蜋之後,利其捕蟬之便,意在取利,不覺性命之危,所謂忘眞矣。

【釋文】“其眞”司馬云:眞,身也。

【注】相爲利者,恆相爲累。

【疏】旣覩蟬鵲徇利忘身,於是怵然驚惕,仍(言)〔發〕噫歎之聲。故知物相利者,必有累憂。

【釋文】“怵然”肇律反。

【注】夫有欲於物者,物亦有欲之。

【疏】夫有欲於物者,物亦欲之也。是以蟬鵲俱世物之徒,利害相召,必其然也。

【注】誶,問之也。

【疏】捐,棄也。虞人,掌栗園之虞候也。誶,問也。旣覺利害相隨,棄彈弓而反走,虞人謂其盜栗,故逐而問之。

【釋文】“誶之”本又作訊,音信,問也。司馬云:以爲盜栗也。

【校】

闕誤作褰,云:本作蹇。

趙諫議本相作常。

莊周反入,三月不牚。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爲頃間甚不牚乎?”

【疏】 莊周見鵲忘身,被疑盜栗,歸家愧恥,不出門牚。姓莊子弟子,怪師頃來閉戶,所以從而問之。

【釋文】“三月不牚”一本作三日。司馬云:不出坐牚中三月。〇王念孫曰:釋文曰,三月不牚,一本作三日。司馬云:不出坐牚中三月。案如司馬說,則牚上須加出字而其義始明。下文云,夫子何爲頃間甚不牚乎,若以甚不牚爲甚不出牚,則尤不成語。今案牚當讀爲逞。不逞,不快也;甚不逞,甚不快也。忘吾身,忘吾眞,而爲虞人所辱,是以不快也。方言曰:逞,曉,快也。自而東,或曰曉,或曰逞; 之間曰逞。六年左傳今民餒而君逞欲,周語 虢公動匱百姓以逞其違, 注並曰:逞,快也。逞字古讀若呈,聲與牚相近,故通作牚。(張衡 思玄賦怨素意之不逞,與情名聲營平崢禎鳴榮寧爲韻。說文:逞,從辵,呈聲。二十三年左傳淫刑以逞,釋文逞作呈。方言:逞,解也。廣雅作呈。)三月不牚,一本作三日,是也。下文言夫子頃間甚不牚,若三月之久,不得言頃間矣。“藺”力信反。一本作蕳。“且”子餘反。司馬云:藺且莊子弟子。〇慶藩文選 郭景純 江賦 司馬云:頃,久也。謝靈運 入華子洞是麻源第三谷詩 司馬云:頃,常久也。釋文闕。

【校】

闕誤江南 古藏本入下有宮字。

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淸淵。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俗)〔令〕,’今吾遊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遊於栗林而忘眞,栗林虞人以吾爲戮,吾所以不牚也。”

【注】夫身在人間,世有夷險,若推夷易之形於此世而不度此世之所宜,斯守形而忘身者也。

【釋文】“夷易”以豉反。“不度”直落反。

【注】見彼而不明,卽因彼以自見,幾忘反鑒之道也。

【疏】我見利徇物,愛守其形,而利害相召,忘身者也。旣覩鵲蟬,歸家不出門牚,疑亦自責,所謂因觀濁水,所以迷於淸泉,雖非本情合眞,猶存反照之道。

【釋文】“自見”賢遍反。

【注】不違其禁令也。

【疏】 莊周老耼,故稱老子爲夫子也。夫達者同塵入俗,俗有禁令,從而行之。今旣遊彼雕陵,被疑盜栗,輕犯憲綱。悔責之辭。

【注】以見問爲戮。夫莊子推平於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乃毀仲尼,賤老耼,上掊擊乎三皇,下痛病其一身也。

【疏】意在異鵲,遂忘栗林之禁令,斯忘身也。字亦作眞字者,隨字讀之。虞人謂我偸栗,是成身〔之〕恥(之)辱如此,是故不牚。夫莊子大人,隱身卑位,遨遊(末)〔,養性漆園,豈迷目於淸淵,留意於利害者耶!蓋欲評品羣性,毀殘其身耳。

【釋文】“上掊”普口反。

【校】

令字依闕誤成玄瑛本改,注亦作令。

闕誤文如海張君房本栗林俱作□□。

趙諫議本無言以出三字。

陽子,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疏】,名,字子居人也。逆旅,店也。往於宋國,宿於中地逆旅。美者恃其美,故人忘其美而不知也;惡者謙下自惡,故人忘其惡而不知也。

【釋文】“陽子”司馬云:陽朱也。

【校】

闕誤劉得一本人作之。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注】言自賢之道,無時而可

【疏】夫種德立行而去自賢輕物之心者,何往而不得愛重哉!故命門人記之云耳。

【釋文】“而去”起呂反。“之行”下孟反。

【校】

趙諫議本可下有也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