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上 養生主第三

《莊子集釋(南華經)》——郭慶藩

內篇養生主第三

【注】夫生以養存,則養生者理之極也。若乃養過其極,以養傷生,非養生之主也。

【釋文】養生以此爲主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隨无涯,殆已;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爲善无近名,爲惡無近刑。緣督以爲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注】所稟之分各有極也。

【疏】涯,分也。夫生也受形之載,稟之自然,愚智脩短,各有涯分。而知止守分,不蕩於外者,養生之妙也。然黔首之類,莫不稱吾,則凡稱吾者,皆有極者也。

【釋文】“有涯”本亦作崖,魚佳反。

【注】夫舉重攜輕而神氣自若,此力之所限也。而尙名好勝者,雖復絕膂,猶未足以慊其願,此知之無涯也。故知之爲名,生於失當而滅於冥極。冥極者,任其至分而無毫銖之加。是故雖負萬鈞,苟當其所能,則忽然不知重之在身;雖應萬機,泯然不覺事之在己。此養生之主也。

【疏】所澟形性,各有限極,而分別之智,徇物無涯。遂使心困形勞,未慊其願,不能止分,非養生之主也。

【釋文】“而知”音智。注、下同。“好勝”呼報反。下升證反。“雖復”扶又反。下皆同。“絕膂”音旅。“以慊”苦簟反,足也。〇盧文弨曰:古與慊恨之慊同一聲,竝不以音愜者爲足之正詁。

【注】以有限之性尋無極之知,安得而不困哉!

【疏】夫生也有限,知也無涯,是以用有限之生逐無涯之知,故形勞神弊而危殆者也。

【釋文】“殆已”云:疲困之謂。

【注】已困於知而不知止,又爲知以救之,斯養而傷之者,眞大殆也。

【疏】無涯之知,已用於前;有爲之學,救之於後;欲不危殆,其可得乎!〇家世父曰:營營以求知,而極乎無涯,終乎殆矣。而此營營之知存於心,足以累性而害心。冥然而物化,寂然而神凝,使其知不生於心,成性存存,泯知以全生。故曰已而爲知者殆而已矣。

【注】忘善惡而居中,任萬物之自爲,悶然與至當爲一,故刑名遠己而全理在身也。

【疏】夫有爲俗學,抑乃多徒,要切而言,莫先善惡。故爲善也無不近乎名譽,爲惡也無不鄰乎刑戮。是知俗智俗學,未足以救前知,適有疲役心靈,更增危殆。

【釋文】“无近”附近之近。下同。〇慶藩文選 嵇叔夜 幽憤詩 司馬云:勿修名也。被褐懷玉,穢惡其身,以無陋於形也。釋文闕。〇家世父曰:船山云,聲色之類不可名之爲善者,卽惡也。“悶然”亡本反,又音門。“遠己”于萬反。

【注】順中以爲常也。

【疏】緣,順也。督,中也。經,常也。夫善惡兩忘,刑名雙遣,故能順一中之道,處眞常之德,虛夷任物,與世推遷。養生之妙,在乎茲矣。

【釋文】“緣督以爲經”云:緣,順也。督,中也。經,常也。 同。〇慶藩文選 左太沖 魏都賦 司馬云:緣,順也。督,中也。順守道中以爲常也。釋文闕。〇李楨曰:素問 骨空論,督(錄)〔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靈樞 本輸篇,七次脈,頸中央之脈,督脈也。人身惟脊居中,督脈並脊裏而上,故訓中督爲奇經之一脈。莊子正是叚脈爲喩,故下爲保身全生等語。家世父曰:船山云,奇經八脈,以任督主呼吸之息。身前之中脈曰任,身後之中脈曰督。督者,居靜而不倚於左右,有脈之位而無形質。緣督者,以淸微纖妙之氣,循虛而行,止於所不可行,而行自順,以適得其中。

【注】養親以適。

【釋文】“以養”羊尙反。注同。

【注】苟得中而冥度,則事事無不可也。夫養生非求過分,葢全理盡年而已矣。

【疏】夫惟妙捨二偏而處於中一者,故能保守身形,全其生道。外可以孝養父母,大順人倫,內可以攝衞生靈,盡其天命。

【校】

趙諫議本而作其。

脈字依素間原文改。

庖丁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疏】庖丁,謂掌廚丁役之人,今之供膳是也。亦言:,名也。文惠君,卽梁惠王也。解,宰割之也。踦,下角刺也。言庖丁善能宰牛,見其閒理,故以其手(摶)〔搏〕觸,以肩倚著,用脚蹋履,用膝刺築,遂使皮肉離析,砉然嚮應,進奏鸞刀,騞然大解。此蓋寄庖丁以明養生之術者也。

【釋文】“庖丁”本作胞,同。白交反。庖人,其名也。管子屠牛坦一朝解九牛,刀可剃毛。〇盧文弨曰:禮記 祭統煇胞,亦與庖同。“爲”于僞反。“文惠君” 司馬云:梁惠王也。“所倚”於綺反,偃彼反,又於佇反,音妖。“所踦”居彼反,魚彼反。云:刺也。“砉然”呼鶪反,許鶪反,音畫,又古鶪反,又呼歷反。司馬云:皮骨相離聲。〇盧文弨曰:舊鶪皆從貝,非。今正從狊。下並同。“嚮然”許丈反,許亮反。本或無然字。“奏”如字。云:聞也。“騞”呼獲反,許嬖反,他亦反,又音麥。云:音近獲,聲大於砉也。

【注】言其因便施巧,無不閑解,盡理之甚,旣適牛理,又合音節。

【疏】桑林,殷湯樂名也。經首,咸池樂章名,則樂也。庖丁神彩從容,妙盡牛理;旣而(改)〔宰〕割聲嚮,雅合宮商,所以音中桑林,韻符經首也。

【釋文】“中音”丁仲反。下皆同。“桑林”司馬云:樂名。云:舞樂名。案卽左傳舞師題以旌夏是也。“經首” 司馬云:咸池樂章也。云:樂章名也。或云:奏樂名。“因便”婢面反。“閑解”音蟹。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疏】譆,歎聲也。惠君旣見庖丁因便施巧,奏〔刀〕音節,遠合樂章,故美其技術一至於此者也。

【釋文】“譆”音熙。云:歎聲也。“技”具綺反。下同。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爲,怵然爲戒,視爲止,行爲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爲之四顧,爲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注】直寄道理於技耳,所好者非技也。

【疏】捨釋鸞刀,對答養生之道,故倚技術,進獻於君。又解:進,過也。所好者養生之道,過於解牛之技耳。

【釋文】“所好”呼報反。注同。

【注】未能見其理閒

【疏】始學屠宰,未見閒理,所覩惟牛。亦猶初學養生,未照眞境,是以觸途皆礙。

【注】但見其理閒也。

【疏】操刀卽久,頓見理閒,所以纔覩有牛,已知空卻。亦猶服道日久,智照漸明,所見塵境,無非虛幻。

【注】闇與理會。

【疏】遇,會也。經乎一十九年,合陰陽之妙數,率精神以會理,豈假目以看之!亦猶學道之人,妙契至極,推心靈以虛照,豈用眼以取塵也!

【釋文】“神遇”云:暗與理會,謂之神遇。

【注】司察之官廢,縱心而(順)理〔順〕

【疏】官者,主司之謂也;謂目主於色耳司於聲之類是也。旣而神遇,不用目視,故眼等主司,悉皆停廢,從心所欲,順理而行。善養生者,其義亦然。

【釋文】“官知止”如字。云:官知,謂有所掌在也。音智。專所司察而後動,謂之官智。“而神欲行”如字。云:從手放意,無心而得,謂之神欲。

【注】不橫𢧵也。

【疏】依天然之腠理,終不橫截以傷牛。亦猶養生之妙道,依自然之涯分,必不貪生以夭折也。

【注】有際之處,因而批之令離。

【疏】閒卻交際之處,用刀而批戾之,令其筋骨各相離異。亦猶學道之人,生死窮通之際,用心觀照,令其解脫。

【釋文】“批”備結反,一音鋪迷反。字林云:擊也,父迷父節二反。“大卻”去逆反,音却。 云:閒也。〇盧文弨曰:從谷從卩。舊從谷從阝,非。今改正。“令離”力呈反。下同。下力智反。

【注】節解窾空,就導令殊。

【疏】窾,空也。骨節空處,(蹵)〔就〕導令殊。亦猶學人以有資空,將空導有。

【釋文】“道”音導。注同。“大窾”苦管反,又苦禾反。 司馬云:空也。音空。〇盧文弨曰:今本道作導。窾與科通,故亦同音。〇慶藩說文無窾字,當作款。史記 太史公自序,實不中其身者謂之窾,漢書 司馬遷傳,窾正作款。服虔注:款,空也。爾雅 釋器,鼎款足者謂之鬲,注:款,空也。淮南 說山,見款木浮而知爲舟,注:款,空也,管子 國蓄,大國內款,注:內款,內空也。是其證。“節解”戶賣反。

【注】刀不妄加。

【疏】因其空卻之處,然後運刀,亦因其眼見耳聞,必不妄加分別也。

【注】技之妙也,常遊刃於空,未嘗經槩於微礙也。

【釋文】“技經”本或作猗,其綺反。音技。〇俞樾曰:注以技經爲技之所經,殊不成義。技經肯綮四字必當平列。釋文曰:肯,說文作肎,字林同,著骨肉也。一曰:骨無肉也。綮,司馬云:猶結處也。是肯綮並就牛身言,技經亦當同之。技疑枝字之誤。素問 三部九候論,治其經絡,注引靈樞經曰:經脈爲裏,支而橫者爲絡。古字支與枝通。枝,謂枝脈;經,謂經脈。枝經,猶言經絡也。經絡相連之處,亦必有礙於游刃。庖丁惟因其固然,故未嘗礙也。〇李楨曰:俞氏改技爲枝,訓爲經絡,說信塙矣。未嘗二字,須補訓義。依說,嘗當訓試。說文:試,用也。言於經絡肎綮之微礙,未肎以刀刃嘗試之,所謂因其固然者。“肯”苦等反。説文作肎。字林同,口乃反,云:著骨肉也。一曰:骨無肉也。云:許叔重曰,骨間肉。肯,肯著也。“綮”苦寑反, 並音啓,烏係反,又一音罄。司馬云:猶結處也。“經槩”古代反。“微礙”五代反。

【注】軱,戾大骨,衂刀刃也。

【疏】肯綮,肉著骨處也。軱,大骨也。夫伎術之妙,遊刃於空,微礙尙未曾經,大骨理當不犯。況養生運智,妙體眞空,細惑尙不染心,麄塵豈能累德!

【釋文】“大軱”音孤。 云:觚,戾大骨也。云:槃結骨。“衂刀”女六反。

【注】不中其理閒也。

【疏】良善之庖,猶未中理,經乎一歲,更易其刀。況小學之人,未體眞道,證空捨有,易奪之心者矣。

【釋文】“良庖”司馬云:良,善也。“割也”司馬云:以刀割肉,故歲歲更作。崔云:歲一易刀,猶堪割也。

【注】中骨而折刀也。

【疏】況凡鄙之夫,心靈闇塞,觸境皆礙,必損智傷神。

【釋文】“族庖”司馬云:族,雜也。云:族,衆也。〇俞樾曰:注曰,中骨而折刀也,此於文義未合,上文云良庖歲更刀割也。割以用刀言,則折亦以用刀言。折,謂折骨,非謂刀折也。元年左傳曰:無折骨。

【注】硎,砥石也。

【疏】硎,砥礪石也。(牛)〔十〕,陰數也;九,陽數也;故十九年極陰陽之妙也。是以年經十九,牛解數千,遊空涉虛,不損鋒刃,故其刀銳利,猶若新磨者也。況善養生人,智窮空有,和光處世,妙盡陰陽。雖復千變萬化,而自新其德,參涉萬境,而常湛凝然矣。

【釋文】“硎”音刑,磨石也。本作形,云:新所受形也。“砥石”音脂,又之履反。尙書傳云,砥細於礪,皆磨石也。

【疏】彼牛骨節,素有閒卻,而刀刃鋒銳,薄而不厚。用無厚之刃,入有閒之牛,故遊刃恢恢,必寬大有餘矣。況養生之士,體道之人,運至忘之妙智,遊虛空之物境,是以安排造適,閒暇有餘,境智相冥,不一不異。

【疏】重疊前文,結成其義。

【注】交錯聚結爲族。

【注】不復屬目於他物也。

【釋文】“爲戒”于僞反。下皆同。“屬目”(意)〔章〕欲反。

【注】徐其手也。

【疏】節骨交聚磐結之處,名爲族也。雖復遊刃於空,善見其卻,每至交錯之處,未嘗不畱意艱難,爲其怵惕戒愼,專視徐手。況體道之人,雖復達彼虛幻,至於境智交涉,必須戒愼艱難,不得輕染根塵,動傷於寂者也。

【注】得其宜則用力少。

【釋文】“謋然”化百反,又許百反。“已解”音蟹。下皆同。

【注】理解而無刀迹,若聚土也。

【疏】謋,化百反。謋然,骨肉離之聲也。運動鸞刀,甚自微妙,依於天理,所以不難,如土委地,有何蹤跡!況運用神智,明照精微,涉於塵境,曾無罣礙,境智冥合,能所泯然。

【注】逸足容豫自得之謂。

【疏】解牛事訖,閒放從容,提挈鸞刀,彷徨徙倚。旣而風韻淸遠,所以高視四方,志氣盈滿,爲之躊躇自得。養生會理,其義亦然。

【釋文】“提刀”徒嵇反。“躊”直留反。“躇”直於反。

【注】拭刀而弢之也。

【疏】善能保愛,故拭而弢之。況(養)〔善〕攝生人,光而不耀。

【釋文】“善刀”善,猶拭也。“拭”音式。“弢之”他刀反。〇盧文弨曰:弢從𠬢得聲。舊本山下又,譌。今改正。

【校】

全字依趙諫議本補。

闕誤文如海 劉得一本此句下有牛不知其死也六字。

本無其字閒字。

理順依本改。

就字依注文改。

章字依釋文原本改。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注】以刀可養,故知生亦可養。

【疏】 魏侯庖丁之言,遂悟養生之道也。美其神妙,故歎以善哉。

公文軒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注】介,偏刖之名。

【疏】公文,名人也。右師,官名也。介,刖也。公文見右師刖足,故驚問所由,於何犯忤而致此殘刖於足者也?

【釋文】“公文軒”司馬云:姓公文氏,名人也。“右師”司馬云:人也。簡文云:官名。“惡乎”音烏。“介”音戒,一音兀。司馬云:刖也。 云:偏刖也。本作兀,又作𧿁,云:斷足也。〇家世父曰:善養生者養以神,神全則生全,形雖介可也。樊中之雉,神固王矣,而固不得其養。則神者,淡然泊然,怡然渙然,無爲爲之,優遊自得之神也。可以外形骸,齊生死,而何有於介哉!“偏刖”音月,又五刮反。

【注】知之所無柰何,天也。犯其所知,人也。

【疏】爲稟自天然,少茲一足?爲犯於人事,故被虧殘?此是公文致問之辭故也?

【釋文】“天與其人與”並音餘,又皆如字。司馬云:爲天命,爲人事也?

【注】偏刖曰獨。夫師一家之知而不能兩存其足,則是知之(無)所〔無〕柰何。若以右師之知而必求兩全,則心神內困而形骸外弊矣,豈直偏刖而已哉!

【疏】夫智之明闇,形之虧全,並稟自天然,非關人事。假使犯於王憲,致此形殘,亦是天生頑愚,謀身不足,直知由人以虧其形,不知由天以暗其智,是知有與獨,無非命也。

【釋文】“使獨”司馬云:一足曰獨。“之知”音智。下之知同。

【注】兩足共行曰有與。有與之貌,未有疑其非命也。

【注】以有與者命也,故知獨者亦非我也。是以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爲,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柰何也,全其自然而已。

【疏】與,共也。凡人之貌,皆有兩足共行,稟之造物。故知我之一腳遭此形殘,亦無非命也。欲明窮通否泰,愚智虧全,定乎冥兆,非由巧拙。達斯理趣者,方可全生。

【校】

所無依道藏 褚伯秀本改。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飮,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注】蘄,求也。樊,所以籠雉也。夫俯仰乎天地之間,逍遙乎自得之場,固養生之妙處也。又何求於入籠而服養哉!

【疏】蘄,求也。樊中,雉籠也。夫澤中之雉,任於野性,飮啄自在,放曠逍遙,豈欲入樊籠而求服養!譬養生之人,蕭然嘉遁,唯適情於林籟,豈企羨於榮華!又解:澤似雉而非,澤尾長而雉尾短,澤雉之類是也。

【釋文】“一啄”涉角反。“不蘄”音祈,求也。“樊中”音煩。云:藩也,所以籠雉也。 同。以爲園中也。“妙處”昌慮反。

【注】夫始乎適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也。雉心神長王,志氣盈豫,而自放於淸曠之地,忽然不覺善(爲)之〔爲〕善也。

【疏】雉居山澤,飮啄自在,心神長王,志氣盈豫。當此時也,忽然不覺善之爲善,旣遭樊籠,性情不適,方思昔日,甚爲淸暢。鳥旣如此,人亦宜然。欲明至適忘適,至善忘善。

【釋文】“雖王”于況反,注同。“長王”丁亮反,又直良反。

【校】

之爲二字依世德堂本改。

老耼死,秦失弔之,三號而出

【注】人弔亦弔,人號亦號。

【疏】 老君老子也。姓,名,字伯陽,外字老耼,大聖人也,降生陳國 苦縣。當周平王時,去,西度流沙,適之罽賓。而內外經書,竟無其迹,而此獨云死者,欲明死生之理泯一,凡聖之道均齊。此蓋莊生寓言耳,而老君爲大道之祖,爲天地萬物之宗,豈有生死哉!故託此言聖人亦有死生,以明死生之理也。故老君降生行敎昇天,備載諸經,不具言也。秦失者,姓,名,懷道之士,不知何許人也。旣死且弔,奚洎三號!而俯迹同凡,事終而出也。

【釋文】“老耼”吐藍反。司馬云:老子也。“秦失”本又作佚,各依字讀,亦皆音逸。“三號”戶羔反。注同。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注】怪其不倚戶觀化,乃至三號也。

【疏】 秦失 老君,俱遊方外,旣號且弔,豈曰淸高!故門人驚疑,起非友之問。

【釋文】“倚戶”於綺反。

曰:“然。”

【疏】然,猶是也。秦失答弟子云,是我方外之友。

“然則弔焉若此,可乎?”

【疏】方外之人,行方內之禮,號弔如此,於理可乎?未解和光,更致斯問者也。

曰:“然。始也吾以爲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注】至人無情,與衆號耳,故若斯可也。

【疏】然,猶可也。動寂相卽,內外冥符,故若斯可也。

【疏】 秦失初始入弔,謂哭者是方外門人,及見哀痛過,知非老君弟子也。

【注】嫌其先物施惠,不在理上往,故致此甚愛也。

【疏】蘄,求也。彼,衆人也。夫聖人虛懷,物感斯應,哀憐兆庶,愍念蒼生,不待勤求,爲其演説。故其死也,衆來聚會,號哭悲痛,如於母子。斯乃凡情執滯,妄見死生,感於聖恩,致此哀悼。以此而測,故知非老君門人也。

【釋文】“少者”詩照反。“先物”悉薦反,又如字。“理上往”一本往作住

【注】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

【疏】是,指斥哭人也。倍,加也。言逃遯天然之性,加添流俗之情,妄見死之可哀,故忘失所受之分也。

【釋文】“遯天”徒遜反。又作遁。“倍情”音裴,加也。又布對反。本又作背。

【注】感物大深,不止於當,遁天者也。將馳騖於憂樂之境,雖楚戮未加而性情已困,庸非刑哉!

【疏】夫逃遁天理,倍加俗情,哀樂經懷,心靈困苦,有同捶楚,寧非刑戮!古之達人,有如此議。

【釋文】“大深”音泰。“憂樂”音洛。下文、注同。

【注】時自生也。

【注】理當死也。

【疏】夫子者;是老君也。秦失老君大聖,妙達本源,故適爾生來,皆應時而降誕;蕭然死去,亦順理而返真耳。

【注】夫哀樂生於失得者也。今玄通合變之士,無時而不安,無順而不處,冥然與造化爲一,則無往而非我矣,將何得何失?孰死孰生哉!故任其所受,而哀樂無所錯其閒矣。

【疏】安於生時,則不厭於生;處於死順,則不惡於死。千變萬化,未始非吾,所適斯適,故憂樂無錯其懷矣。

【釋文】“所錯”七路反。

【注】以有係者爲縣,則無係者縣解也,縣解而性命之情得矣。此養生之要也。

【疏】帝者,天也。爲生死所係者爲縣,則無死無生者縣解也。夫死生不能係,憂樂不能入者,而遠古聖人謂是天然之解脱也。且老君大聖,冥一死生,豈復逃遁天刑,馳鶩憂樂?子玄此注,失之遠矣。若然者,何謂安時處順,帝之縣解乎?文勢前後,自相鉾楯。是知遁天之刑,屬在哀慟之徒,非關老君也。

【釋文】“縣”音玄。“解”音蟹。注同。云,以生爲縣,以死爲解。

【校】

闕誤文如海本其作至。

遁字依世德堂本改。

趙諫議本作住。

指窮於爲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窮,盡也;爲薪,猶前薪也。前薪以指,指盡前薪之理,故火傳而不滅;心得納養之中,故命續而不絶;明夫養生乃生之所以生也。

【疏】窮,盡也。薪,柴樵也。爲,前也。言人然火,用手前之,能盡然火之理者,前薪雖盡,後薪以續,前後相繼,故火不滅也。亦猶善養生者,隨變任化,與物俱遷,故吾新吾,曾無係戀,未始非我,故續而不絶者也。

【釋文】“指窮於爲薪”如字。絶句。爲,猶前也。“火傳也”直專反。注同。傳者,相傳繼續也。云:薪火,爝火也。傳,延也。〇俞樾曰:注曰,爲薪猶前薪也,前薪以指,指盡前薪之理,故火傳不滅。此説殊未明了。且爲之訓前,亦未知何義。注非也。廣雅 釋詰:取,爲也。然則爲亦猶取也。指窮於爲薪者,指窮於取薪也。以指取薪而然之,則有所不給矣,若聽火之自傳,則忽然而不知其薪之盡也。得其讀,未得其義。釋文云,薪火,爝火也,則並失其讀矣。〇家世父曰:薪盡而火傳,有不盡者存也。太虚來往之氣,人得之以生,猶薪之傳火也,其來也無與拒,其去也無與留,極乎薪而止矣。而薪自火也,火自傳也,取以爲無盡也。執薪以求火,執火以求傳,奚當哉!“之中”丁仲反。

【注】夫時不再來,今不一停,故人之生也,一息一得耳。向息非今息,故納養而命續;前火非後火,故爲薪而火傳,火傳而命續,由夫養得其極也,世豈知其盡而更生哉!

【疏】夫迷忘之徒,役情執固。豈知新新不住,念念遷流,昨日之我,於今已盡,今日之我,更生於後耶!舊來分此一篇爲七章明義,觀其文勢,過爲繁宂。今將爲善合於第一,指窮合於老君,總成五章,無所猜嫌也。

【校】

趙諫議本火傳二字不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