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刻意第十五①
①【釋文】以義名篇。
刻意尙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爲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①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爲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敎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②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爲治而已矣;此朝婖之士,尊主强國之人,致功幷兼者之所好也。③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无爲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④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而已矣;此道㊀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⑤
①【疏】刻,削也。意,志也。亢,窮也。言偏滯之人,未能會理,刻勵身心,高尙其行,離世異俗,卓爾不羣,淸談五帝之風,高論三皇之敎,怨有才而不遇,誹無道而荒淫,亢志林籟之中,削迹岩崖之下。斯乃隱處山谷之士,非毀時世之人。枯槁則鮑焦 介推之流,赴淵則申狄 卞隨之類,蓋是一曲之士,何足以語至道哉!已,止也。其術止於此矣。
【釋文】“刻意”司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謂削意令峻也。廣雅云:意,志也。“尚行”下孟反。“離世”力智反。“高論”力困反。“怨誹”非謂反,徐音非。李云:非世無道,怨己不遇也。“爲亢”苦浪反。李云:窮高曰亢。“枯槁”苦老反。“赴淵”司馬云:枯槁,若鮑焦 介推;赴淵,若申徒狄。
②【疏】發辭吐氣,則語及仁義,用茲等法爲修身之本。此乃平時治世之士,施教誨物之人,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遊行而議論,或安居而講說,蓋是學人之所好,良非道士之所先。
【釋文】“所好”呼報反。下及注皆同。
③【疏】建海內之功績,立今古之鴻名,致君臣之盛禮,主上下之大義,寧安社稷,緝熙常道,既而尊主君而服遐荒,强本邦而兼幷敵國,豈非朝婖之士,廊廟之臣乎!卽皋陶 伊尹 呂望之徒是也。
【釋文】“爲治”直吏反。下同。“此朝”直遙反。
④【疏】栖隱山藪,放曠皋澤,閒居而事綸釣,避世而處無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斯乃從容閒暇之人,卽巢父 許由 公閱休之類。
【釋文】“藪”素口反。“處閒”音閑。下同。“魡魚”本亦作釣,同。彫叫反。〇盧文弨曰:今本魡作釣。
⑤【注】此數子者,所好不同,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爲逍遙也。然此僅各自得,焉能靡所不樹哉!若夫使萬物各得其分而不自失者,故當付之無所執爲也。
【疏】吹冷呼而吐故,呴暖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經,類鳥飛空而伸腳。斯皆導引神氣,以養形魂,延年之道,駐形之術。故彭祖八百歲,白石三千年,壽考之人,卽此之類。以前數子,志尚不同,各滯一方,未爲通美。自不刻意而下,方會玄玄之妙致也。
【釋文】“吹呴”況于反,字亦作喣。“呼吸”許及反。“吐故納新”李云:吐故氣,納新氣也。“熊經”如字,李古定反。司馬云: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鳥申”如字,郭音信。司馬云:若鳥之嚬呻也。“道引”音導。下同。李云: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此數”所主反。“僅”其靳反。“焉能”如虔反。
【校】
㊀趙諫議本道作導,下同。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義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①,无不忘也,无不有也②,澹然无極而衆美從之③。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④。
①【注】所謂自然。
②【注】忘,故能有,若有之,則不能救其忘矣。故有者,非有之而有也,忘而有之也。
【疏】夫玄通合變之士,冥眞契理之人,不刻意而其道彌高,無仁義而恆自修習,忘功名而天下大治,去江海而淡爾淸閒,不導引而壽命無極者,故能唯物與我,無不盡忘,而萬物歸之,故無不有也。斯乃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〇家世父曰:仁義者,人與人相接而見焉者也。愛焉之謂仁,因乎人而愛之,是固有人之見存也;宜焉之謂義,因乎人而宜之,是仍有己之見存也。無人己之見存,則仁義之名可以不立,而所修者乃眞修也。〇慶藩案忘乃亡之借字。亡,猶已也。管子 乘馬篇今日爲明日忘貨,史記 孟嘗君傳所期勿忘其中,並與亡同。漢書 武五子傳臣聞子胥於忠而忘其號,師古注:忘,亡也。淮南 修務篇 南榮疇恥聖道之獨亡於己,賈子 勸學篇亡作忘,皆其例。
③【注】若厲己以爲之,則不能無極而衆惡生。
【疏】心不滯於一方,迹冥符於五行,是以澹然虛曠而其道無窮,萬德之美皆從於己也。
【釋文】“澹”大暫反,徐音談。“然”一本作澹而。
④【注】不爲萬物而萬物自生者,天地也;不爲百行而百行自成者,聖人也。
【疏】天地無心於亭毒而萬物生,聖人無心於化育而百行成,是以天地以無生生而爲道,聖人以無爲爲而成德。故老經云,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釋文】“百行”下孟反。下及篇末百行同。
故曰,夫恬惔寂漠虛无无爲,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①。故曰,聖人休休焉㊀則平易矣②,平易則恬惔矣③。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㊁④,故其德全而神不虧㊂⑤。
①【注】非夫寂漠無爲也,則危其平而喪其質也。
【疏】恬惔寂漠,是凝湛之心;虛無無爲,是寂用之智;天地以此法爲平均之源,道德以此法爲質實之本也。
【釋文】“恬惔”大暫反,徐音談。下皆同。“質也”質,正也。“而喪”息浪反。下同。
②【注】休乎恬惔寂漠,息乎虛無無爲,則雖歷乎阻險㊃之變,常平夷而無難。
【疏】休心於恬惔之鄕,息智於虛無之境,則履艱難而簡易,涉危險而平夷也。
【釋文】“人休”虛求反,息也。下及注同。“平易”以豉反。下及注皆同。〇俞樾曰:休焉二字,傳寫誤倒。此本作故曰聖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天道篇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與此文法相似,可據訂正。“无難”乃旦反。下同。
③【注】患難生於有爲,有爲亦生於患難,故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疏】豈唯休心恬惔故平易,抑乃平易而恬(淡)〔惔〕矣,是知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④【注】泯然與正理俱往。
【疏】心旣恬惔,迹又平易,唯心與迹,一種無爲,故慇憂患累不能入其靈臺,邪氣妖氛不能襲其藏府。襲,猶入也,互其文也。
【釋文】“邪氣”似嗟反。下同。
⑤【注】夫不平不惔者,豈唯傷其形哉?神德並喪於內也。
【疏】夫恬惔無爲者,豈唯外形無毀,亦乃內德圓全。形德旣安,則精神無損虧矣。
【校】
㊀闕誤引張君房本休休焉作休焉休。
㊁唐寫本入下襲下均有也字。
㊂唐寫本虧下有矣字。
㊃世德堂本作險阻。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①,其死也物化②;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③;不爲福先,不爲禍始;感而後應④,迫而後動⑤,不得已而後起⑥。去知與故,循天之理⑦。故无天災⑧,无物累⑨,无人非⑩,无鬼責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⑫。不思慮⑬,不豫謀⑭。光矣而不燿⑮,信矣而不期⑯。其寢不夢,其覺无憂⑰。其神純粹⑱,其魂不罷⑲。虛无恬惔,乃合天德⑳。
①【注】任自然而運動。
②【注】蛻然無所係。
【疏】聖人體勞息之不二,達去來之爲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運行,其死也類萬物之變化,任鑪冶之陶鑄,無纖介於胸中也。
【釋文】“蛻然”音帨,又始銳反。
③【注】動靜無心而付之陰陽也。
【疏】凝神靜慮,與大陰同其盛德;應感而動,與陽氣同其波瀾;動靜順時,無心者也。
④【注】無所唱也。
【疏】夫善爲福先,惡爲禍始,旣善惡雙遣,亦禍福兩忘。感而後應,豈爲先始者也!
⑤【注】會至乃動。
【疏】迫,至也,逼也。動,應也。和而不唱,赴機而應。
⑥【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機感(通)〔逼〕㊀至,事不得止而後起應,非預謀。
⑦【注】天理自然,知故無爲乎其間。
【疏】循,順也。內去心知,外忘事故,如混沌之無爲,順自然之妙理也。
【釋文】“去知”起呂反。〇慶藩案故,詐也。晉語多爲之故以變其志,韋注曰:謂多作計術以變易其志。呂覽 論人篇去巧故,高注:巧故,僞詐也。淮南 主術篇上多故則下多詐,高注:故,巧也。皆其例。管子 心術篇去智與故,尹知章注:故,事也,失之。
⑧【注】災生於違天。
【疏】合天,故無災也。
⑨【注】累生於逆物。
【疏】順物,故無累也。
⑩【注】與人同者,衆必是焉。
【疏】同人,故無非也。
⑪【注】同於自得,故無責。
⑫【注】汎然無所惜也。
【疏】夫聖人動靜無心,死生一貫,故其生也如浮漚之蹔起,變化俄然;其死也若疲勞休息,曾無繫戀也。
⑬【注】付之天理。
【疏】心若死灰,絕於緣念。
⑭【注】理至而應。
【疏】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終不預前謀度而待機務者也。
⑮【注】用天下之自光,非吾燿也。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韜光晦迹,故不炫燿於物也。
⑯【注】用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
【疏】逗機赴感,如影隨形,信若四時,必無差忒,機來方應,不預期也。
⑰【疏】契眞,故凝寂而不夢;累盡,故常適而無憂也。
【釋文】“其覺”古孝反。
⑱【注】一無所欲。
【疏】純粹者,不雜也。旣無夢無憂,契眞合道,故其心神純粹而無閒雜也。
【釋文】“粹”雖遂反。
⑲【注】有欲乃疲。
【疏】恬惔無爲,心神閒逸,故其精魂應用,終不疲勞。
【釋文】“不罷”音皮。
【疏】歎此虛無,與天地合其德。
【校】
㊀逼字依上句疏文改。上正文迫而後動,疏謂迫,至也,逼也。逼與通形近而誤。
㊁世德堂本無其字。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①;喜怒者,道之過②;好惡者,德之失㊀③。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④;一而不變,靜之至也⑤;无所於忤,虛之至也⑥;不與物交,惔之至也⑦;无所於逆,粹之至也⑧。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⑨。
①【疏】違心則悲,順意則樂,不達違從,是德之邪妄。
【釋文】“悲樂”音洛。下同。
②【疏】稱心則喜,乖情則怒,喜怒不忘,是道之罪過。
③【疏】無好爲好,無惡爲惡,此之(忘)〔妄〕心,是德之𠎝咎也。
【釋文】“好惡”烏路反。
④【注】至德常適,故情無所槩。
【疏】不喜不怒,無憂無樂,恬惔虛夷,至德之人也。
⑤【注】靜而一者,不可變也。
【疏】抱眞一之玄道,混囂塵而不變,自非至靜,孰能如斯!
⑥【注】其心豁然確盡,乃無纖介之違。
【疏】忤,逆也。大順羣生,無所乖逆,自非虛豁之極,其孰能然也!
【釋文】“於忤”五故反。“確”苦角反。“纖介”音界。
⑦【注】物自來耳,至惔者無交物之情。
【疏】守分情高,不交於物,無所須待,恬惔之至也。
⑧【注】若雜乎濁欲,則有所不順。
【疏】智照精明,至純無雜,故能混同萬物,大順蒼生。(至)〔此〕論忤之與逆,厥理不殊,顯虛粹兩義,故再言耳。
⑨【注】物皆有當,不可失也。
【疏】夫形體精神,稟之有限,而役用無涯,必之死地。故分外勞形,不知休息,則困弊斯生。精神逐物而不知止,必當勞損,損則精氣枯竭矣。
【校】
㊀唐寫本邪字過字失字下均有也字。
水之性,不雜則淸,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淸;天德之象也。①故曰,純粹而不雜②,靜一而不變③,惔而无爲④,動而以天行⑤,此養神之道也⑥。夫有干 越之劒者,柙而藏之,不敢㊀用也,寳之至也⑦。精神四達並流,无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⑧,化育萬物,不可爲象⑨,其名爲同㊁帝⑩。
①【注】象天德者,無心而偕會也。
【疏】象者,法效也。言水性淸平,善鑑於物。若混而雜之,擁鬱而閉塞之,則乖於常性,旣不能漣漪流注,亦不能鑒照於物也。唯當不動不閉,則淸而且平,洞照無私,爲物準的者,天德之象也。以況聖人心靈皎絜,鑑照無私,法象自然,與玄天合德,故老經云上善若水也。
②【注】無非至當之事也。
【疏】雖復和光同塵,而精神凝湛。此覆釋前其神純粹也。
③【注】常在當上住。
【疏】縱使千變萬化,而心恆靜一。此重釋一而不變。
④【注】與會俱而已矣。
【疏】假令混俗揚波,而無妨虛惔,與物交接,亦不廢無爲。此釋前恬惔之至也。
⑤【注】若夫逐欲而動,人行也。
【疏】感物而動,應而無心,同於天道之運行,無心而生萬物。
⑥【疏】總結以前天行等法,是治身之術,養神之道也。
⑦【注】況敢輕用其神乎!
【疏】 干,溪名也。越,山名也。干溪 越山,俱出良劍也。又云:(于)〔干〕,吳也。言吳 越二國,並出名劍,因以爲名也。夫有此干 越之寶劍,柙中而藏之,自非敵國大事,不敢輕用。寶而重之,遂至於此,而況寶愛精神者乎!
【釋文】“干越之劍”司馬云:干,吳也。吳 越出善劍也。李云:干溪 越山出名劍。案吳有溪名干溪,越有山名若耶,並出善鐵,鑄爲名劍也。〇慶藩案王念孫曰:干 越,猶言吳 越。漢書 貨殖傳辟猶戎 翟之與于越,不相入矣。于亦干之誤。干,越,皆國名,故言戎 翟之與干 越。顏師古以爲春秋之於越,又因于而誤於。當從司馬說爲是。(淮南 原道篇 干 越生葛絺,高注曰:干,吳也。劉本改干爲于,云:于越一作於越,非。)“柙而”戶甲反。
⑧【注】夫體天地之極應萬物之數以爲精神者,故若是矣。若是而有落天地之功者,任天行耳,非輕用也。
【疏】流,通也。夫愛養精神者,故能通達四方,並流無滯。旣而下蟠薄於厚地,上際逮於玄天,四維上下,無所不極,動而常寂,非輕用之者也。
【釋文】“下蟠”音盤,郭音煩。
⑨【注】所育無方。
【疏】化導蒼生,含育萬物,隨機俯應,不守一方,故不可以形象而域之也。
⑩【注】同天帝之不爲。
【疏】帝,審也。總結以前,名爲審實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爲也已。
【校】
㊀郭注及成玄瑛本敢下均有輕字。
㊁唐寫本無同字。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爲一①;一之精通,合於天倫②。野語有之曰:“衆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尙志,聖人貴精③。”故素也者,謂其无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④。能體純素,謂之眞人⑤。
①【注】常以純素守乎至寂而不蕩於外,則冥也。
【疏】純精素質之道,唯在守神。守神而不喪,則精神凝靜,旣而形同枯木,心若死灰,物我兩忘,身神爲一也。
②【注】精者,物之眞也。
【疏】倫,理也。旣與神爲一,則精智無礙,故冥乎自然之理。
③【注】與神爲一,非守神也;不遠其精,非貴精也;然其迹則貴守之㊀也。
【疏】 莊生欲格量人物,志尙不同,故汎舉大綱,略爲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無的當。且世俗衆多之人,咸重財利,則盜跖之徒是也;貞廉純素之士,皆重聲名,則伯夷 介推是也;賢人君子,高尙志節,不屈於世,則許由 子州支伯是也。唯體道聖人,無所偏滯,故能寶貴精神,不蕩於物,雖復應變隨時,而不喪其純素也。
④【注】苟以不虧爲純,則雖百行同舉,萬變參備,乃至純也;苟以不雜爲素,則雖龍章鳳姿,倩乎有非常之觀,乃至素也。若不能保其自然之質而雜乎外飾,則雖犬羊之鞹,庸得謂之純素哉!
【疏】夫混迹世物之中而與物無雜者,至素者也;參變囂塵之內而其神不虧者,至純者也;豈復獨立於高山之頂,拱手於林籟之閒而稱純素哉?蓋不然乎!此結釋前純素之道義也。
【釋文】“倩乎”七練反。“之觀”古喚反。“鞹”苦郭反。
⑤【疏】體,悟解也。妙契純素之理,則所在皆眞道也,故可謂之得眞道之人也。
【校】
㊀趙諫議本之作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