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下 盜跖第二十九

《莊子集釋(南華經)》——郭慶藩

雜篇盜跖第二十九

【釋文】以人名篇。

孔子柳下季爲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疏】,名,字,食采柳下,故謂之柳下季。亦言居柳樹之下,故以爲號。展禽魯莊公時,孔子相去百餘歲,而言友者,葢寓言也。者,之弟名也,常爲巨盜,故名盜跖。穿穴屋室,解脫門樞,而取人牛馬也。亦有作空字、驅字者。保,小城也。爲害旣巨,故百姓困之。

【釋文】“孔子與柳下季爲友”柳下惠,名,字季禽。一云:字子禽,居柳下而施德惠。一云:,諡也。一云:柳下,邑名。案左傳云,展禽魯僖公時人,至孔子生八十餘年,若至子路之死百五六十歲,不得爲友,是寄言也。“盜跖”之石反。李奇漢書云:之大盜也。〇俞樾曰:史記 伯夷傳 正義又云,者,黃帝時大盜之名。是之爲何時人,竟無定說。孔子柳下惠不同時,柳下惠盜跖亦不同時,讀者勿以寓言爲實也。“從”才用反。“卒”尊忽反。下同。“樞戶”尺朱反,苦溝反。司馬云:破人戶樞而取物也。“入保”禮記曰:小城曰保。

【校】

闕誤劉得一本樞作摳。

孔子柳下季曰:“夫爲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爲人兄者,必能敎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敎其弟,則无貴父子兄弟之親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爲盜跖,爲天下害,而弗能敎也,竊爲先生羞之。請爲先生往說之。”

柳下季曰:“先生言爲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爲人兄者必能敎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敎,雖今先生之辯,將柰之何哉!且之爲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飄風,强足以距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无往。”

孔子不聽,顏回爲馭,子貢爲右,往見盜跖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膾人肝而餔之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疏】餔,食也。子貢驂乘,在車之右也。

【釋文】“能詔”如字,敎也。“竊爲”于僞反。下請爲、爲我、竊爲、使爲皆同。“說之”始銳反。“飄風”婢遙反,扶遙反。“易辱”以豉反。“大山”音太。“膾”古外反。“餔”布吳反,甫吳反。字林云:日申時食也。

【校】

世德堂本距作拒。

闕誤江南 古藏本徒下有於字。

趙諫議本大作太,闕誤同。

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髮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僞人孔丘非邪?爲我吿之:‘爾作言造語,妄稱 ,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儌倖於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餔之膳!’”

【疏】孔子憲章 ,祖述 ,刊定禮樂,遺迹將來也。

【釋文】“髮上”時掌反。“此夫”音符,又如字。

【疏】脅,肋也。言尼父所戴冕,浮華雕飾,華葉繁茂,有類樹枝。又將牛皮用爲革帶,旣闊且堅,又如牛肋也。

【釋文】“冠”古亂反。“枝木之冠”如字。司馬云:冠多華飾,如木之枝繁。“帶死牛之脅”許劫反。司馬云:取牛皮爲大革帶。

【疏】儌倖,冀望也。夫作孝弟,序人倫,意在乎富貴封侯者也。故歷聘不已,接輿有鳳兮之譏;棄本滯迹,師金致芻狗之誚也。

【釋文】“繆說”音謬。“孝弟”音悌。本亦作悌。“而儌”古堯反。〇俞樾曰:極當作殛。爾雅 釋言:殛,誅也。言罪大而誅重也。極殛古字通。 洪範篇 則殛死,多士篇大罰殛之,二十八年左傳明神殛之,七年羽山釋文並曰:殛,本作極。

【校】

趙諫議本弟作悌。

本餔作脯。

孔子復通曰:“得幸,願望履幕下。”

【疏】幸其得與賢兄朋友,不敢正覩儀容,願履帳幕之下。亦有作綦字者。綦,履迹也。願履綦迹,猶看足下。

【釋文】“復通”扶又反,下同。“願望履幕下”司馬本幕作綦,云:言視不敢望面,望履結而還也。

【校】

趙諫議本幸下有然字。

謁者復通,盜跖曰:“使來前!”

孔子趨而進,避席反走,再拜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目,聲如乳虎,曰:“來前!若所言,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疏】趨,疾行也。反走,卻退。兩展其足,伸兩脚也。

【釋文】“反走”小卻行也。〇慶藩文選 謝靈運 〔從〕斤行)〔竹〕澗越嶺溪行 司馬云:展,申也。釋文闕。“瞋”赤眞反,赤夷反。廣雅云:張也。“如乳”如樹反。

孔子曰:“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无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衆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脣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鍾,而名曰盜跖竊爲將軍恥不取焉。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 ,北使 ,東使 ,西使 ,使爲將軍造大城數百里,立數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爲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此聖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願也。”

【疏】激,明也。貝,珠也。黃鍾,六律聲也。

【釋文】“少長”詩召反,下丁丈反。“皆說”音悅。下同。“知維”音智。“勇悍”戶旦反。“激丹”古歷反。司馬云:明也。“齊貝”一本作含貝。“音中”丁仲反。“南使”所吏反。下三字同。“數百”所主反。下同。“罷兵”如字。扶彼反。“共祭”音恭。“之行”下孟反。下同。

【校】

張君房本有人字。

盜跖大怒曰:“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恆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邪?

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吿我以大城衆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恆民畜我也,安可久長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 有天下,子孫无置錐之地 立爲天子,而後世絕滅;非以其利大故邪

【疏】言大城衆民,不可長久也。

【釋文】“恆民”一本作順民。後亦爾。“吾譽”音餘。下同。“好面”呼報反。下同。“背”音佩。下同。

【疏】 ,不授丹朱商均不嗣,故無置錐之地也。

【疏】 殷湯 周武,總統萬機,後世子孫,咸遭簒弒,豈非四海利重所以致之!

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作,立羣臣放其主武王。自是之後,以强陵弱,以衆暴寡。 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疏】居居,安靜之容。于于,自得之貌。

【釋文】“橡”音象。“煬”羊亮反。〇慶藩案于于,廣大之意也。方言:于,大也。 文王世子于其身以善其君,注曰:于讀爲迂。迂,猶廣也,大也。檀弓于則于,正義亦訓于爲廣大。于于,重言也。

【疏】至,致也。蚩尤,諸侯也。涿鹿,地名,今幽州 涿郡是也。蚩尤造五兵,與黃帝戰,故流血百里也。

【釋文】“蚩尤”神農時諸侯,始造兵者也。神農之後,第八帝曰楡罔。世蚩尤氏强,與楡罔爭王,逐楡罔楡罔黃帝合謀,擊殺蚩尤漢書 音義云:蚩尤,古之天子。一曰庶人貪者。“涿鹿”音卓。本又作濁。司馬云:涿鹿,地名,故城今在上谷郡西南八十里。

【疏】置百官也。

【疏】南巢也。

【疏】 朝歌之戰。

【釋文】“武王殺”音試。下同。

【疏】征伐簒弒, 最甚。

今子脩 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敎後世,縫衣淺帶,矯言僞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於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爲盜丘,而乃謂我爲盜跖

【疏】 孔子憲章 ,辯說仁義,爲後世之敎也。

【疏】制縫掖之衣,淺薄之帶,矯飾言行,誑惑諸侯,其爲賊害,甚於盜跖

【釋文】“摓衣”本又作縫,扶恭反,扶公反,又音馮。〇盧文弨曰:今書作縫衣。〇慶藩案摓衣淺帶,向秀注曰:儒服寬而長大。(見列子 黃帝篇注。)釋文摓,又作縫。縫衣,大衣也。或作逢, 洪範子孫其逢吉,注曰:逢,大也。 儒行逢掖之衣,注:逢,猶大也。荀子 非十二子篇其衣逢,儒效篇逢衣淺帶,注並曰:逢,大也。亦省作綘,墨子 公孟篇:綘衣博袍。綘博,皆大也。(集韻:縫,或省作綘。漢丹陽太守郭旻碑彌綘袞口,綘卽縫字。)“淺帶”縫帶使淺狹。“矯言”紀表反。

子以甘辭說子路而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敎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衞君而事不成,身菹於東門之上,是子敎之不至也

【疏】高危之冠,長大之劍,勇者之服也。旣伏膺孔氏,故解去之。

【釋文】“說子路”始銳反,又如字。“去其”起呂反。“危冠”云:危,高也。子路好勇,冠似雄雞形,背負豭(牛)〔斗〕,用表己强也。〇盧文弨曰:今書音義作豭斗,案史記作佩豭豚。

【疏】 仲由疾惡情深,殺衞君 蒯瞶,事旣不逮,身遭菹醯,盜跖故以此相譏也。

【釋文】“其卒”子恤反。“身菹”莊居反。

【校】

斗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考證改。

子自謂才士聖人邪?則再逐於,削跡於,窮於,圍於 ,不容身於天下。子敎子路菹此患,上无以爲身,下无以爲人,子之道豈足貴邪?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尙不能全德,而戰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慈不孝偏枯放其主,武王文王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眞而强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疏】謂不與丹朱天下。

【釋文】“以爲”于僞反,下同。“堯不慈”不授子也。

【疏】爲父所疾也。

【疏】治水勤勞,風櫛雨沐,致偏枯之疾,半身不遂也。

【疏】 羑里獄名。文王之難,戹於囹圄,凡經七年,方得免脫。

【釋文】“文王拘羑里”之二十年,囚文王

【疏】六子者,謂黃帝 文王也。皆以利於萬乘,是以迷於眞道而不反於自然,故可恥也。

【釋文】“而强”其丈反。“可羞”如字。本又作惡,烏路反。

【校】

闕誤江南 古藏本六作七。

世之所謂賢士,伯夷 叔齊伯夷 叔齊孤竹之君而餓死於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於河,爲魚鼈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後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異於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疏】二人窮死首山,復無子胤收葬也。姓,名時隱者也。飾行非世,廉潔自守,荷擔採樵,拾橡充食,故無子胤,不臣天子,不友諸侯。子貢遇之,謂之曰:“吾聞非其政者不履其地,汙其君者不受其利。今子履其地,食其利,其可乎?”鮑焦曰:“吾聞廉士重進而輕退,賢人易愧而輕死。”遂抱木立枯焉。

【疏】 申徒自沈,前篇已釋。諫而不聽,未詳所據。崔嘉雖解,無的諫辭。

【釋文】“負石自投於河”申徒狄將投於河,崔嘉止之曰:“吾聞聖人仁士民父母,若濡足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昔龍逢比干,而亡天下;子胥泄治,而滅其國。非聖人不仁,不用故也。”遂沈河而死。

【疏】 晉文公 重耳也,遭驪姬之難,出奔他國,在路困乏,割股肉以飴之。公後還三日,封於從者,遂忘子推子推龍蛇之歌,書其營門,怒而逃。公後慙謝,追子推介山子推隱避,公因放火燒山,庶其走出。火至,子推遂抱樹而焚死焉。

【釋文】“以食”音嗣。“燔死”音煩,燒也。〇慶藩左傳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又曰:晉侯求之不得,以綿上爲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呂覽曰:介推負釜葢簦,終身不見。史記曰:使人召之則亡。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環綿上之山中而封之,以爲介推田,號曰介山。徧查經傳,幷無介推燔死之事。自屈子爲立枯之說,(楚辭 九章 惜往日介子推而立枯兮。)莊生有燔死之文,(容齋三筆云始自新序,非也。)而東方朔 七諫漢書 丙吉傳皆承其誤。今當以左傳 呂覽正之。

【疏】六子者,謂伯夷 叔齊 鮑焦 申徒 介推 尾生。言此六人,不合玄道,矯情飾行,苟異俗中,用此聲名,傳之後世。亦何異乎張磔死狗,流在水中,貧病之人,操瓢乞告!此閒人物,不許見聞,六子之行,事同於此,皆爲重名輕死,不念歸本養生,壽盡天命者也。豕字有作死字者,乞字有作走字者,隨字讀之。豕,猪也。

【釋文】“尾生”一本作微生戰國策尾生高高誘以爲人。“磔”竹客反。廣雅云:張也。“操”七曹反。“瓢”婢遙反。“而乞者”云:言上四人不得其死,猶豬狗乞兒流轉溝中者也。乞,或作走。“離名”力智反。“念本”本,或作卒。

【校】

世德堂本伯夷叔齊四字不重。

闕誤六作四,引江南 古藏本云:四作六。

闕誤張君房本離作利。

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 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爲天下笑。自上觀之,至于子胥 比干,皆不足貴也。

【疏】爲達道者之所嗤也。

【釋文】“剖心”普口反。

之所以說我者,若吿我以鬼事,則我不能知也;若吿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

今吾吿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天與地无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託於无窮之閒,忽然无異騏驥之馳過𨻶也。不能說其志意,養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去走歸,无復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僞事也,非可以全眞也,奚足論哉!”

【疏】夫目視耳聽,口察志盈,率性而動,禀之造物,豈矯情而爲之哉?分內爲之,道在其中矣。

【釋文】“以說”如字,又始銳反。

【疏】夫天長地久,窮境稍賒,人之死生,時限迫促。以有限之身,寄無窮之境,何異乎騏驥馳走過𨻶穴也!

【釋文】“上壽”音受,又如字。下同。“瘦”色又反。〇王念孫曰:釋文,瘦,色又反。案瘦當爲瘐,字之誤也。瘐,亦病也。病瘐爲一類,死喪爲一類,憂患爲一類。瘐字本作瘉。爾雅曰:瘉,病也。小雅 正月篇胡俾我瘉,毛傳爾雅同。漢書 宣帝紀今繫者或以掠辜若飢寒瘐死獄中,蘇林曰:“瘐,病也,囚徒病,律名爲瘐。師古曰:瘐,音庾,字或作瘉。王子侯表曰:富侯龍下獄(庾)〔瘐〕死。

【疏】亟,急也。狂狂,失性也。伋伋,不足也。夫聖迹之道,仁義之行,譬彼蘧廬,方茲芻狗,執而不遣,惟增其弊。狂狂失眞,伋伋不足,虛僞之事,何足論哉!

【釋文】“能說”音悅。“亟去”紀力反,急也。本或作極。“无復”扶又反。“狂狂”如字,又九況反。“汲汲”本亦作伋,音急,又音及。“詐巧”苦孝反,又如字。

【校】

趙諫議本作伋伋。

瘐字依漢書改。

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目芒然无見,色若死灰,據軾低頭,不能出氣。歸到東門外,適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闕然數日不見,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邪?”

【疏】軾,車前橫木,憑之而坐者也。盜跖英雄,盛談物理,孔子慴懼,遂至於斯。微,無也。

【釋文】“上車”時掌反。“三失”息暫反,又如字。“芒然”莫剛反。“有行”如字。

孔子仰天而歎曰:“然。”

【疏】然,如此也。

柳下季曰:“得无逆汝意若前乎?”

孔子曰:“然所謂无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頭,編虎須,幾不免虎口哉!”

【疏】若前乎者,則是篇首柳下云:“逆其心則怒,無乃逆汝意如我前言乎?”孔子答云:“實如所言也。”

【注】此篇寄明因衆之所欲亡而亡之,雖王紂可去也;不因衆而獨用己,雖盜跖不可御也。

【疏】幾,近也。夫料觸虎頭而編虎須者,近遭於虎食之也,今仲尼往說盜跖,履其危險,不異於斯也。而言此章大意,排擯聖迹,嗤鄙名利,是以排聖迹則訶責 ,鄙名利則輕忽 ,故寄 以摸之意也。卽注意,失之遠矣。

【釋文】“自灸”久又反。“疾走料”音聊。“扁虎”音鞭,又蒲顯反,扶顯反。本或作編,音同。“𩓣”一本作料頭編虎須。〇盧文弨曰:今書作編虎須。舊亦作須,今從本作𩓣。“幾不”音祈。“可去”起呂反。

子張問於滿苟得曰:“盍不爲行?无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眞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爲行,不可一日不爲乎!”

【疏】 子張孔子弟子也,姓顓孫,名,字子張,行聖迹之人也。姓滿,名苟得,假託爲姓名,曰苟且貪得以滿其心,求利之人也。盍,何不也。何不爲仁義之行乎?勸其捨求名利也。

【釋文】“滿苟得”人姓名。“盍”胡臘反。“爲行”下孟反。下、注同。盍,何不也。勸何不爲德行。

【疏】若不行仁義之行則不被信用,不被信用則無職任,無職任則無利祿。故有行則有名,有名則有利,觀察計當,仁義眞是好事,宜行之也。

【疏】反,乖逆也。若棄名利,則乖逆我心,故士之立身,不可一日不行仁義。

滿苟得曰:“无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无恥而信。故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眞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爲行,抱其天乎!”

【疏】多信,猶多言也。夫識廉知讓則貧,無恥貪殘則富;謙柔靜退則沈,多言夸伐則顯。故觀名計利,而莫先於多言,多言則是名利之本也。

【疏】抱,守也。天,自然也。夫脩道之士,立身爲行,棄擲名利,乃乖俗心,抱守天眞,翻合虛玄之道也。

子張曰:“昔者 貴爲天子,富有天下,今謂臧聚曰,汝行如 ,則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賤也。仲尼 墨翟,窮爲匹夫,今謂宰相曰,子行如仲尼 墨翟,則變容易色稱不足者,士誠貴也。故勢爲天子,未必貴也;窮爲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疏】 ,並釋於前。臧,謂臧獲也。聚,謂擥竊,卽盜賊小人也。以臧獲比(夫)〔天〕子,則慚怍而不服;以宰相比匹夫,則變容而歡慰;故知所貴在行,不在乎位。

【釋文】“臧聚”司馬云:謂臧獲盜濫竊聚之人。“有怍”音昨。“宰相”息亮反。下相而同。

【疏】此復釋前義也。

【校】

高山寺本作則作色,闕誤張君房本作則有作色。

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爲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昔者桓公 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爲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則是言行之情悖戰於胸中也,不亦拂乎!曰:‘孰惡孰美?成者爲首,不成者爲尾。’

【疏】悖,逆也。拂,戾也。齊桓公小白,殺其兄子糾,納其嫂焉。管仲賢人,臣而輔之,卒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田成子常齊簡公孔子沐浴而朝,受其幣帛。夫殺兄入嫂,弒君竊國,人倫之惡莫甚於斯,而夷吾爲臣,尼父受幣。言議則以爲鄙賤,情行則下而事之,豈非戰爭於心胸,言行相反戾耶?

【釋文】“入嫂”先早反。司馬云:以嫂爲室家。“爲臣”臣,或作相。“殺君”申志反。“論則”力頓反。“悖戰”布內反。“亦拂”扶弗反。

【疏】成者爲首,君而事之;不成者爲尾,非而毀之。以此而言,只論成與不成,豈關行(以)〔與〕無行,故不知美惡的在誰也。所引之書,並遭燒滅,今並無本也。

子張曰:“子不爲行,即將疏戚无倫,貴賤无義,長幼无序;五紀六位,將何以爲別乎?”

【疏】戚,親也。倫,理也。五紀,祖父也,身子孫也,亦言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仁義禮智信五德也。六位,君臣父子夫婦也,亦言父母兄弟夫妻。子張云:“若不行仁義之行,則親疏無理,貴賤無義,長幼無次敍,五紀六位無可分別也。”

【釋文】“長幼”丁丈反。“五紀”司馬云:歲、日、月、星辰、曆數。“六位”君、臣、父、子、夫、婦。〇俞樾曰:五紀,司馬云歲日月星辰曆數,然與疏戚貴賤長幼之義不相應,殆非也。今案五紀卽五倫也,六位卽六紀也。白虎通 三綱六紀篇曰: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此皆所以爲疏戚貴賤長幼之別。不曰五倫而曰五紀,不曰六紀而曰六位,古人之語異耳。家語 入官篇羣僕之倫也,王肅注曰:倫,紀也。然則倫紀得通稱矣。“爲別”彼列反。下同。

滿苟得曰:“殺長子,流母弟,疏戚有倫乎武王,貴賤有義乎王季爲適,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儒者僞辭,墨者兼愛,五紀六位將有別乎

【疏】 廢長子丹朱,不與天位,(又)〔故〕言殺也。封同母弟有庳之國,令天下吏治其國,收納貢稅,故言流放也。廢子流弟,何有親疏之理乎?

【釋文】“堯殺長子”云:殺長子考監明。“舜流母弟”弟,謂也。流,放也。孟子云:有庳,不得有爲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封)納〔其〕貢稅焉。故謂之放也。

【疏】 殷湯夏桀南巢周武殷紂汲郡,君臣貴賤,其義安在?

【疏】 王季周大王之庶子季歷,卽文王之父也。太伯 仲雍讓位不立,故以小兒季歷爲適。 周公之兄,泣而誅之,故云殺(之)〔兄〕。廢適立庶,弟殺其兄,尊卑長幼,有次序乎?

【釋文】“爲適”丁歷反。

【疏】夫儒者多言,强爲名位;墨者兼愛,周普無私;五紀六位,有何分別?

【校】

故字依下文改。

納其依孟子世德堂本改。

兄字依正文改。

且子正爲名,我正爲利。名利之實,不順於理,不監於道。吾日與子訟於无約曰:‘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爲而殉其所不爲,則一也。’故曰,无爲小人,反殉而天;无爲君子,從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若是若非,執而圓機;獨成而意,與道徘徊。无轉而行,无成而義,將失而所爲。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將棄而天

【疏】監,明也,見也。子張心之所爲,正在於名;苟得心之所爲,正在於利。且名利二途,皆非眞實,旣乖至理,豈明見於玄道!

【釋文】“且子正爲名”假設之辭也。爲,音于僞反。下爲利同。“不監”本亦作鑑,同。

【疏】訟,謂論說也。約,謂契誓也。棄其所爲,捨己;殉其所不爲,逐物也。夫殉利謂之小人,殉名謂之君子,名利不同,所殉一也。子張 苟得,皆共談玄言於無爲之理,敦於莫逆之契也。

【釋文】“吾日”人實反。“无約”如字。於妙反。

【疏】而,爾也。旣不逐利,又不殉名,故能率性歸根,合於自然之道也。

【疏】相,助也。無問枉直,順自然之道,觀照四方,隨四時而消息。

【疏】徘徊,猶轉變意也。圓機,猶環中也。執於環中之道以應是非,用於獨化之心以成其意,故能冥其虛通之理,轉變無窮者也。

【疏】所爲,眞性也。無轉汝志,爲聖迹之行;無成爾心,學仁義之道;捨己效他,將喪爾眞性也。〇王念孫曰:無轉而行,轉讀爲專。山木篇云,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爲。卽此所謂無專而行也。此承上文與時消息,與道徘徊而言,言當隨時順道而不可專行仁義。若專而行,成而義,則將失其所爲矣。故下文云,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必其行,卽此所謂專而行也。秋水篇無一而行,與道參差。一亦專也。無專而行,猶言無一而行也。專與轉,古字通。又通作摶。史記 吳王濞傳 燕王衆入蕭關索隱曰:摶,音專,謂專統領兵也。漢書摶作轉。

【疏】莫奔赴於富貴,無殉逐於成功。必赴必殉,則背於天然之性也。

【校】

闕誤張君房本日作昔。

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鮑子立乾,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爲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

【疏】 比干忠諫於云,聞聖人之心有九竅,遂剖其心而視之。子胥忠諫夫差夫差殺之,子胥曰:“吾死後,抉眼縣於吳門東以觀之滅也。”斯皆至忠而遭其禍也。

【釋文】“抉眼”烏穴反。

【疏】 父盜羊,而子證之。尾生以女子爲期,抱梁而死。此皆守信而致其患也。

【疏】 鮑焦廉貞,遭子貢譏之,抱樹立乾而死。申子晉獻公太子申生也,遭麗姬之難,枉被讒謗,不自申理,自縊而死矣。

【釋文】“鮑子立乾”司馬云:鮑子,名末人,汙時君不仕,採蔬而食。子貢見之,謂曰:“何爲不仕食祿?”答曰:“無可仕者。”子貢曰:“汙時君不食其祿,惡其政不踐其土。今子惡其君,處其土,食其蔬,何志行之相違乎?”鮑焦遂棄其蔬而餓死。韓詩外傳同。又云:槁洛水之上也。“勝子自理”一本理作俚。本又作申子自埋。或云:謂申徒狄抱甕之河也。一本作申子不自理,謂申生也。

【疏】 孔子滯耽聖迹,歷國應聘,其母臨終,孔子不見。姓,名人也,諫諍其父,其父不從,被父憎嫌,遂游他邑,亦耽仁義,學讀忘歸,其父臨終而不見。此皆滯溺仁義,有斯過矣。

【釋文】“孔子不見母”云:未聞。“匡子不見父”司馬云:匡子,名人,諫其父,爲父所逐,終身不見父。案此事見孟子。〇盧文弨曰:疑父母二字當互易。

【注】此章言尙行則行矯,貴士則士僞,故蔑行賤士以全其內,然後行高而士貴耳。

【疏】比干已下,匡子已上,皆爲忠信廉貞而遭其禍,斯皆古昔相傳,下世語之也。是以忠誠之士,廉信之人,正其言以諫君,必其行以事主,莫不遭罹其患,服從其殃,爲道之人深宜戒愼也。

【釋文】“所傳”丈專反。

【校】

世德堂本申作勝,釋文亦作勝。

世德堂本子下有不字。

本尙作上。

无足問於知和曰:“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下則貴之。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今子獨无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忘邪?”

【疏】無足,謂貪婪之人,不止足者也。知和,謂體知中和之道,守分淸廉之人也。假設二人以明貪廉之禍福也。無足云:“世人卒竟未有不興起名譽而從就利祿者。若財富則人歸湊之,歸湊則謙下而尊貴之。夫得人謙下尊貴者,則說其情,適其性,體質安而長壽矣。子獨無貪富貴之意乎?爲運知〔不〕足不求邪?爲心意能知,力不能行,故推於正理,志念不忘,以遣貪求之心而不取邪?”

【釋文】“无足”一本作無知。“則下”遐嫁反。下同。“樂意”音洛。下同。“知不”音智。下知謀同。〇慶藩案意,語詞也,讀若抑。抑意古字通。論語 學而篇抑與之與,漢石經抑作意。墨子 明鬼篇豈女爲之與,意爲之與。皆其證。“故推正不忘邪”(疏)忘,或作妄,言君臣但推尋正道不忘,故不用富貴邪?爲智力不足,故不用邪?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爲與己同時而生,同鄕而處者,以爲夫絕俗過世之士焉;是專无主正,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世去至重,棄至尊,以爲其所爲也;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監於體;怵惕之恐,欣懽之喜,不監於心;知爲爲而不知所以爲,是以貴爲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於患也。”

【疏】此人,謂富貴之人也。俗人,謂無知,貪利情切,與貴人同時而生,共富人同鄕而住者,猶將己爲超絕流俗,過越世人;況己之自享於富貴乎!斯乃專愚之人,內心無主,不履正道,不覺古今之時代,不察是非之涯分,而與塵俗紛競,隨末而遷化者也,豈能識禍福之歸趣者哉!

【釋文】“過世之士焉”言人心易動,但人與賢人俱生,便自謂過於世人,況親自爲富貴者乎!

【疏】至重,生也。至尊,道也。流俗之人,捐生背道,其所爲每事如斯,其於長生之道,去之遠矣。

【疏】慘怛,悲也。恬愉,樂也。夫悲樂喜懼者,並身外之事也,故不能監明於聖質,照入於心靈,而愚者妄爲之也。

【釋文】“慘”七感反。“怛”丹曷反。“之恐”丘勇反。

【疏】爲爲者,有爲也;所以爲者,無爲也。但知爲於有爲,不知爲之所以出自無爲也。如斯之人,雖貴總萬機,富贍四海,而不免於怵惕等患也。

无足曰:“夫富之於人,无所不利,窮美究埶,至人之所不得逮,賢人之所不能及,俠人之勇力而以爲威强,秉人之知謀以爲明察,因人之德以爲賢良,非享國而嚴若君父。且夫聲色滋味權勢之於人,心不待學而樂之,體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天下雖非我,孰能辭之!

【疏】窮,盡也。夫能窮天下善美,盡人間威勢者,其惟富貴乎!故至德之人,賢哲之士,亦不能遠及也。

【釋文】“窮美”窮,猶盡也。“究埶”音勢。本亦作勢。一音藝,究竟也。

【疏】夫富貴之人,人多依附,故勇者爲之捍,智者爲之謀,德者爲之助,雖不臨享邦國,而威嚴有同君父焉,斯皆財利致其然矣。

【釋文】“俠人”音協。

【疏】夫耳悅於聲,眼愛於色,口嗛於味,威權形勢以適其情者,不待敎學而心悅樂,豈服法象而身安乎?葢性之然耳。

【疏】夫欲之則就,惡之則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師敎而後爲之(哉)〔者〕,故天下雖非無足,誰獨辯辭於此事者也!

【釋文】“欲惡”烏路反。

【校】

世德堂本賢作聖。

知和曰:“知者之爲,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无以爲故不求。不足故求之,爭四處而不自以爲貪;有餘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爲廉。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反監之度。勢爲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計其患,慮其反,以爲害於性,故辭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譽也。 爲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 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辭其害,而天下稱賢焉,則可以有之,彼非以興名譽也。

【疏】夫知慧之人,虛懷應物,故能施爲舉動,以百姓心爲心,百姓順之,亦不違其法度也。內心至之,所以不爭,無用無爲,故不求不覺也。

【疏】四處,猶四方也。夫凡聖區分,貪廉斯隔。是以爭貪四方,馳騁八極,不自覺其貪婪,棄捨萬乘,辭於九五,而不自覺其廉儉。

【疏】監,照也。夫廉貪實性,非過迫於外物也,而反照於內心,各稟度量不同也。

【疏】夫不以高貴爲驕矜,不以錢財爲娛玩者,計其災患,憂慮傷害於眞性故也。是以辭大寶而不受,非謂要求名譽者也。

【釋文】“要名”一遙反。

【疏】雍,和也。夫 之化,宇內和平者,非有情於仁惠,不以美麗害生也;善卷 許由被禪而不受,非是矯情於辭讓,不以世事害己也。斯皆就其長生之利,辭其簒弒之害,故天下稱其賢能,則可謂有此避害之心,實無彼興名之意。

无足曰:“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以持生,則亦久病長阨而不死者也。”

【疏】必固將欲修進名譽,苦其形體,絕其甘美,窮約攝養,矜持其生者,亦何異乎久病固疾,長阨不死,雖生之日,猶死之年!此無足之辭,以難知和也。

【釋文】“長阨”音厄,又烏賣反。

【校】

闕誤江南 古藏本亦下有猶字。

知和曰:“平爲福,有餘爲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今富人,耳營鐘鼓筦籥之聲,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侅溺於馮氣,若負重行而上(也)〔阪〕,可謂苦矣;貪財而取慰,貪權而取竭,靜居則溺,體澤則馮,可謂疾矣;爲欲富就利,故滿若堵耳而不知避,且馮而不舍,可謂辱矣;財積而无用,服膺而不舍,滿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內則疑刦請之賊,外則畏寇盜之害,內周樓疏,外不敢獨行,可謂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以反一日之无故而不可得也。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體而爭此,不亦惑乎!”

【疏】夫平等被其福善,有餘招其禍害者,天理自然也。物皆如是,而財最甚也。

【疏】嗛,稱適也。管籥,簫笛之流也。夫富室之人,恣情淫勃,口爽醪醴,耳聒宮商,取捨滑心,觸類感動。性之昏爽,事業忘焉,無所覺知,豈非亂也!

【釋文】“筦”音管。本亦作管。“籥”音藥。一本筦籥作壎篪。“口嗛”苦簟反。〇慶藩案嗛,快也。說文:嗛,口有所(快與)〔銜也〕趙策膳啗之嗛於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注並曰:嗛,快也。荀子 榮辱篇彼臭之而無嗛於鼻,楊倞讀嗛爲慊,云厭也。失之。“醪”力刀反。

【疏】馮氣,猶憤懣也。夫貪欲旣多,勞役困弊,心中侅塞,沈溺憤懣,猶如負重上阪而行。此之委頓,豈非苦困也哉!

【釋文】“侅溺”音礙,五代反,又戶該反。飮食至咽爲侅。一云:徧也。〇家世父曰:釋文飮食至咽爲侅,未免强以意通之。說文:奇侅,非常也。揚子 方言:非常曰侅事。侅溺,猶言沈溺之深也。“於馮氣”馮,音憤,憤滿也。下同。言憤畜不通之氣也。〇王念孫曰:釋文曰,馮氣,馮音憤,憤滿也。言憤畜不通之氣也。案馮氣,盛氣也。五年左傳今君奮焉震電馮怒,注曰:馮,盛也。楚辭 離騷馮不厭乎求索,注曰:馮,滿也,人名滿曰馮。是馮爲盛滿之義,無煩改讀爲憤也。“而上”時掌反。

【疏】貪取財寶以慰其心,誘諂威權以竭情慮,安靜閒居則其體沈溺,體氣悅澤則憤懣斯生,動靜困苦,豈非疾也!

【釋文】“取慰”慰亦作畏。〇慶藩案慰當與蔚通。淮南 俶眞篇五藏無蔚氣,注曰:蔚,病也。 稱篇侏儒瞽師,人之困慰者也,注曰:慰,病也。是蔚慰二字,古訓通用。

【疏】堵,牆也。夫欲富就利,情同壑壁,譬彼堵牆,版築滿盈,心中憤懣,貪婪不舍,不知避害,豈非恥辱耶!

【釋文】“不舍”音捨。下同。

【疏】戚醮,煩惱也。夫積而不散,馮而不舍,貪求無足,煩惱盈懷,(慤)〔榷〕而論之,豈非憂患!〇慶藩案服膺而不舍,卽上文馮而不舍之義。服膺卽憑也。文選 漢高祖 功臣頌有馮膺而尙缺。(文選膺誤作應。李善注誤以爲憑依瑞應,失之。古應與膺同聲通用。康誥應保民,周誥膺保民德, 閟宮篇戎狄是膺,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膺作應。孟子 滕文公篇戎狄是膺,音義曰:本膺作應。)服膺之爲憑膺,猶伏軾之爲憑軾,(史記 酈生傳伏軾下七十餘城,漢書作馮軾。)伏琴〔之〕爲憑琴,(史記 魏世家中期憑琴,索隱曰:春秋後語作伏琴。)茵伏〔之〕爲茵憑也。(史記 酷吏傳未嘗敢均茵伏,漢書作茵馮。)“戚醮”在遙反。云,顦顇也。又音子妙反。

【疏】疑,恐也。請,求也。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故在家則恐求財盜賊之災,外行則畏寇盜濫竊之害。是以舍院周回,起疏窗樓,敞出內外,來往怖懼,不敢獨行。如此艱辛,豈非畏哉!

【釋文】“疑刦”許業反,又曲業反。“內周樓疏”云:重樓內匝,疏軒外通,謂設備守具。

【疏】六者,謂亂苦疾辱憂畏也。殫,盡也。天下至害,遺忘不察,及其巨盜忽至,性命惙然,平生貪求,一朝頓盡,所有財寶,當時並罄,欲反一日貧素,其可得之乎!

【釋文】“財單”音丹。本或作蘄,音祁。〇家世父曰:釋文單本作蘄,音祁,今案釋文非也。單當作(爲)亶。史記 曆書單閼,崔駰注:單閼,一作亶安。單亶字通。漢書但字多作亶。賈誼傳非亶倒懸而已,揚雄傳亶費精神於此。說文:但,裼也。是但自爲袒而儃爲但。單以反一日之無故,猶言但以反一日之無故。玉篇:單,一也。一,猶單獨也,與但字義亦近。

【注】此章言知足者常足。

【疏】繚,纏繞也。巨盜旣至,身非己有,當爾之際,豈見有名利耶!而流俗之夫,倒置之甚,情纏繞於名利,心決絕於爭求,以此而言,豈非大惑之甚也!

【釋文】“繚”音了,又魚弔反。理也。

【校】

趙諫議本筦作管。

阪字依 改。闕誤張君房本作坂,與阪同。

張君房本慰作辱。

銜也二字依國策 注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