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上 庚桑楚第二十三

《莊子集釋(南華經)》——郭慶藩

雜篇庚桑楚第二十三

【釋文】以人名篇。本或作庚桑楚。〇盧文弨曰:今書有楚字。

老耼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耼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居,鞅掌之爲使。居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疏】庚桑,名老君之弟子,蓋隱者也。役,門人之稱;古人事師,供其驅使,不憚艱危,故稱役也。而老君大聖,弟子極多,門人之中,庚桑楚最勝,故稱偏得也。

【釋文】老耼之役”司馬云:役,學徒弟子也。廣雅云:役,使也。“庚桑楚”司馬云:,名;庚桑,姓也。太史公書亢桑。〇慶藩史記 老莊列傳 索隱司馬云:庚桑楚,人姓名。與釋文小異。〇俞樾曰:列子 仲尼篇 老耼之弟子有亢倉子者,張湛注音庚桑賈逵 姓氏英覽云:吳郡庚桑姓,稱爲七族。然則庚桑子 人歟?“偏得”音篇。

【注】畫然,飾知;挈然,矜仁。

【疏】 畏壘,山名,在魯國。臣,僕隸;妾,接也;言人以仁智爲臣妾,庚桑子悉棄仁智以接事君子也。旣幽人,寄居山藪,情敦素撲,心鄙浮華;山旁士女,競爲臣妾,故畫然(舒)〔飾〕智自明炫者,斥而去之;(絜)〔挈〕然矜仁苟異於物者,令其疏遠。

【釋文】“畏”本或作㟪,又作猥,同。烏罪反,於鬼反。“壘”本作纍,同。力罪反,良裴反。云:畏壘,山名也。或云在,又云在梁州。“畫然”音獲。“知者”音智。注同。“挈然”本又作契,同。苦計反。云:知也。又苦結反。廣雅云:提也。“遠之”于萬反。司馬云:言人以仁智爲臣妾,庚桑悉棄仁智也。

【注】擁腫,朴也。

【釋文】“擁”於勇反。“腫”章勇反。本亦作踵。

【注】鞅掌,自得。

【疏】擁腫鞅掌,皆淳朴自得之貌也。斥棄仁智,淡然歸實,故淳素之(亡)〔士〕與其同居,率性之人供其驅使。

【釋文】“鞅掌”於丈反。云:擁腫,朴也;鞅掌,自得也。云:擁腫,無知貌;鞅掌,不仁意。云:二句,朴纍之謂。司馬云:皆醜貌也。

【注】異其棄知而任愚。

【釋文】“大壤”而掌反。本亦作穰。本同。又如羊反。廣雅云:豐也。〇盧文弨曰:案列子 天瑞篇亦以壤同穰。“洒然”素殄反,又悉禮反。 云:驚貌。蘇(俱)〔很〕反。

【注】夫與四時俱者無近功。

【疏】大穰,豐也。洒,微驚貌也。居住三年,山中大熟,畏壘百姓僉共私道云:庚桑子初來,我微驚異。今我日計,利益不足稱;以歲計(至)〔之〕,功其有餘。蓋賢聖之人,與四時合度,無近功故(目)〔日〕計不足,有遠德故歲計有餘。三歲一閏,天道小成,故居三年而畏壘大穰。

【釋文】“日計之而不足”云:無旦夕小利也。“歲計之而有餘”云:順時而大穰也。

【疏】庶,慕也。幾,近也。尸,主也。庚桑大賢之士,慕近聖人之德,何不相與尊而爲君,主南面之事,爲立社稷,建其宗廟,祝祭依禮,豈不善邪!

【校】

飾字依注文改。

士字依劉文典 補正本改。

很字依韻會改,世德堂本誤󰸣。

庚桑子聞之,南面而不釋然。弟子異之庚桑子曰:“弟子何異於予?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寳成。夫春與秋,豈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聞至人,尸居環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俎豆予于賢人之間,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釋於老耼之言。”

【疏】忽聞畏壘之人立爲南面之主,旣乖無爲之道,故釋然不悅。門人未明斯趣,是以怪而異之也。

【注】夫春秋生(氣)〔成〕,皆得自然之道,故不爲也。

【疏】夫春生秋實,陰陽之恆;夏長冬藏,物之常事。故春秋豈有心施於萬實,而天然之道已自行焉,故忘其生有之德也。實亦有作寶字者,言二儀以萬物爲寶,故逢秋而成就也。

【釋文】“正得秋而萬寶成”天地以萬物爲寶,至秋而成也。元嘉本作萬實。〇俞樾曰:得字疑衍,原文蓋作正秋而萬寶成。 說卦,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正秋而萬物皆說成也。卽本此文,是其證。得字蓋涉下句夫春與秋豈無得而然哉,因而誤衍。春氣發而百草生,正秋而萬寶成,文義已足,不必加得字與上句相儷偶。“大道已行矣”本或作天道

【注】直自往耳,非由知也。

【疏】四面環各一堵,謂之環堵也,所謂方丈室也。如死尸之寂泊,故言尸居。

【釋文】“環”如字。廣雅云:圓也。“堵”丁魯反。司馬云:一丈曰堵。環堵者,面各一丈,言小也。

【注】不欲爲物標杓。

【疏】竊竊,平章偶語也。俎,切肉之几;豆,盛脯之具;皆禮器也。夫羣龍無首,先聖格言;蒙德養恬,後賢軌轍。今細碎百姓,偶語平章,方欲禮我爲賢,尊我爲主,便是物之標杓,豈曰棲隱者乎!

【釋文】“俎豆”側呂反。云:俎豆,食我於衆人間。“杓”音的,又匹么反,又音弔。廣雅云:樹末也。云:爲物之標杓也。云:斯由己爲人準的也。云:馬氏作魡,音的。“標”必遙反,一音必小反。

【注】 云,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謂我自爾,今畏壘反此,故不釋然。

【疏】 老君云:功成弗居,長而不宰。旣虔稟師訓,畏壘反此,故不釋然。

【校】

成字依世德堂本改。

今本作天道。

弟子曰:“不然。夫尋常之溝,巨魚无所還其體,而鯢鰌爲之制;步仞之丘陵,巨獸无所隱其軀,而㜸狐爲之祥。且夫尊賢授能,先善與利,自古 以然,而況畏壘之民乎!夫子亦聽矣!”

【注】弟子謂大人必有豐祿也。

【疏】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六尺曰步,七尺曰仞。鯢,小魚而有腳,此非鯤大魚也。制,擅也。夫尋常小瀆,豈鯤鯨之所周旋!而鯢鰌小魚,反以爲美;步仞丘陵,非大獸之所藏隱,而妖㜸之狐,用之爲吉祥。故知巨獸必隱深山,大人應須厚祿也。

【釋文】“尋常之溝”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尋常之溝,則周禮洫澮之廣深也。洫廣深八尺;澮廣二尋,深二仞也。“所還”音旋,回也。本作逮。“鯢”五兮反。“鰌”音秋。“爲之制”廣雅云:制,折也。謂小魚得曲折也。云:制,謂擅之也,鯢鰌專制於小溝也。〇慶藩釋文云,制,折也。小魚得曲折也。折與制,本古通用字。 呂刑制以刑,墨子引作折則刑;論語 顏淵篇片言可以折獄者, 論語作制獄;卽其證也。“步仞之丘陵”六尺爲步,七尺曰仞,廣一步,高一仞也。孔安國云:八尺曰仞。小爾雅云:四尺曰仞。〇家世父曰:水者,魚之所歸也;丘陵者,獸之所歸也。尋常之溝,步仞之丘陵,亦必有歸之者,爲有所庇賴也。德愈大,則歸之者愈衆。郭象引巨魚巨獸爲喩,而云大人必有豐祿,誤。“㜸”魚竭反。“狐爲之祥”云:祥,怪也。狐狸憙爲妖㜸。言各有宜,宜不失則大人有豐祿也。云:野狐依之作妖祥也。云:蠱狐以小丘爲善也。祥,善也。

【疏】尊貴賢人,擢授能者,有善先用,與其利祿。 聖人,尙且如是,況畏壘百姓,敢異前修!夫子通人,幸聽從也!

庚桑子曰:“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於罔罟之患;呑舟之魚,𥓘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鳥獸不厭高,魚鼈不厭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厭深眇而已矣

【注】去利遠害乃全。

【疏】其獸極大,口能含車,孤介離山,則不免網羅爲其患害。呑舟之魚,其質不小,波蕩失水,蟻能害之。故鳥獸高山,魚鼈深水,豈好異哉?蓋全身遠害,魚鳥尙爾,而況人乎!

【釋文】“函”音含。“車之獸”云:獸大如車也。一云:大容車。“介而”音戒。廣雅云:獨也。又古黠反。一本作分,謂分張也。元嘉本同。〇俞樾曰:方言:獸無偶曰介。一本作分,非。〇慶藩案介,釋文〔一本〕作分。分與離相屬爲義,則作分者是也。古書介本作分,分俗作󰸨,二形相似,故傳寫多譌。穀梁 三十年燕周子分子,釋文:分,本或作介。周禮 大宗伯注雉取其首介而死,釋文:介,或作分。春秋繁露 立元神篇介障險阻,介譌作分。淮南 謬稱篇禍之生也分分,王念孫以爲介介。則介又誤爲分,皆其證也。“離山”力智反。下、注同。“吞舟”敕恩反,又音天。“碭而失水”徒浪反,謂碭溢而失水也。本作去水陸居也。“則蟻”魚綺反。“苦之”如字。云,馬氏作最,又作窮。

【注】若嬰身於利祿,則粗而淺。

【疏】眇,遠也。夫棲遁之人,全形養生者,故當遠迹塵俗,深就山泉,若嬰於利祿,則粗而淺也。

【釋文】“深眇”彌小反。“則粗”七奴反。後皆同。

【校】

一本二字依釋文補。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於辯也,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簡髮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爲盜,日中穴阫。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於 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

【注】二子,謂

【疏】二子,謂 也。 聖迹,亂人之本,故何足稱邪!

【釋文】“二子者” 皆云: 也。

【注】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也。

【疏】將令後世妄行穿鑿而殖穢亂。辯別也。物性之外,別立 之風,以敎迹令人倣傚者,猶如鑿破好垣牆,種殖蓬蒿之草以爲蕃屛者也。

【釋文】“蓬”蒲空反。“將令”力呈反。

【注】理錐刀之末也。

【疏】譬如擇簡毛髮,梳以爲髢,格量米數,炊以供餐,利益蓋微,爲損更甚。

【釋文】“而扻”莊筆反。又作櫛,亦作楖,皆同。音節,側冀反。〇盧文弨曰:今書作櫛。〇王引之曰:釋文扻莊筆反,又作櫛,亦作楖,皆同。音節,側冀反。按玉篇:扻,苦敢切,打扻也。不得音莊筆反,又音節。扻當爲󰸤,卽玉篇𢫴字,隸書轉寫手旁於左耳。玉篇:𢫴,七咨切,拏也。此借爲櫛髮之櫛,故音莊筆反,又音節。凡從次聲之字,可讀爲卽,乂可讀爲節。說文:垐,以土增大道上,從土,次聲,〔堲〕,古文垐,從土,卽聲。引虞書朕堲讒說殄行。玉篇音才資才卽二切。說文:㮞,欂櫨也,從木咨聲。(咨,從口,次聲),卽是山節藻稅之節。康誥勿庸以次女封,荀子 致士篇引此,次作卽。皆其例也。󰸤爲櫛髮之櫛,當讀入聲,而其字以次爲聲,則亦可讀去聲,故徐邈音側冀反。“數米”色主反。“而炊”昌垂反。云:理於小利也。

【注】混然一之,無所治爲乃濟。

【疏】祖述 ,私議竊竊,此蓋小道,何足救世!

【釋文】“竊竊”如字。司馬云:細語也。一云:計校之貌。本作察察。

【注】將戾拂其性以待其所尙。

【釋文】“軋”烏黠反,音乙。“戾拂”符弗反。

【注】眞不足而以知繼之,則僞矣,僞以求生,非盜如何!

【疏】軋,傷也。夫舉賢授能,任知先善,則爭爲欺侮,盜詐百端,趨競路開,故更相害也。

【釋文】“任知”音智。注同。

【注】無所復顧。

【疏】數物者,謂舉賢任知等也。此敎浮薄,不足令百姓淳厚也。而蒼生貪利之心,甚自殷勤,私情怨忿,遂生簒弒,謀危社稷,正晝爲盜,攻城穿壁,日中穴阫也。

【釋文】“有殺”音試。本又作弒。下同。“穴阫”普回反。音裴,云:阫,牆也。言無所畏忌。〇慶藩案阫與培同。淮南子 齊俗篇鑿培而遁之,高誘注曰:培,屋後牆也(齊俗篇則必有穿窬拊楗抽箕踰僃之(女)〔姦〕。僃亦與培同,故注曰:僃,後垣也)。呂氏春秋 聽言篇亦作培,漢書 楊雄傳作坏,音稍異而義同。

【注】 遺其迹,飾僞播其後,以致斯弊。

【疏】 揖讓之風,會成簒逆之亂。亂之根本,起自 ,千載之後,其弊不絕,黃巾 赤眉,則是相食也。

【釋文】“吾語”魚據反。“女”音汝。後皆放此。

【校】

堲字依說文補。

姦字依淮南子原文改。

南榮趎蹵然正坐曰:“若之年者已長矣,將惡乎託業以及此言邪?”

【疏】南榮,名庚桑弟子也。蹵然,驚悚貌。南榮旣聞斯義,心生慕仰,於是驚懼正容,勤誠請益云:“年老,精神暗昧,憑託何學,方逮斯言?”

【釋文】“南榮趎”昌于反,音疇,一音紹俱反,直俱反,又敕俱反,又處由反。云:庚桑弟子也。漢書 古今人表南榮疇。或作儔,又作壽。淮南南榮幬,云:欶蹻趹步,百舍不休。亦作疇。〇盧文弨曰:案今淮南 脩務訓作疇。舊欶蹻譌敕蟜,今據本書改正。高誘注:欶,猶箸。蹻,履;趹,趣也。欶,所角切。蹻,其略切。趹音決。箸卽著,直略切。趣,猶趨。今淮南或無步,字脫也。“蹵然”子六反。“已長”丁丈反。“將惡”音烏。

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慮營營。若此三年,則可以及此言矣。”

【注】守其分也。

【釋文】“其分”扶問反。後以意求之。

【注】無攬乎其生之外也。〇俞樾曰:釋名 釋姿容曰:抱,保也,相親保也。是抱與保義通。抱汝生,卽保汝生。注曰無攬乎其生之外也,猶泥抱字爲說,未達叚借之旨。

【疏】不逐物境,全形者也;守其分內,抱生者也。旣正分全生,神凝形逸,故不復役知思慮,營營狥生也。三年虛靜,方可及乎斯言。此庚桑南榮之詞也。

【釋文】“思慮”息吏反。下同。

南榮趎曰:“目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盲者不能自見;耳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聾者不能自聞;心之與形,吾不知其異也,而狂者不能自得。形之與形亦辟矣,而物或間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今謂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慮營營。’勉聞道達耳矣!”

【注】目與目,耳與耳,心與心,其形相似而所能不同,苟有不同,則不可强相法效也。

【疏】夫盲聾之士,與凡常之人耳目無異,而盲者不見色,聾者不聞聲;風狂之人,與不狂之者形貌相似,而狂人失性,不能自得。南榮舉此三(諭)〔喩〕以況一身,不解至道之言與彼盲聾何別,故内篇云,非唯形骸有聾盲,夫智亦有之也。

【釋文】“可强”其丈反。下章可强同。

【注】未有閉之。

【釋文】“亦辟”婢亦反,開也。云:相著也。音必亦反。〇家世父曰:郭象注形之與形亦辟矣,未有閉之。釋文:辟,婢亦反,開也。是假辟爲闢。鄭康成 禮記 大學注:辟,猶喩也。說文 言部:譬,喩也。坊記辟則防與,中庸辟如行遠,辟如登高,辟〔譬〕皆相通。辟,譬喩也,言形之與形亦易喩也。郭象注誤。漢書 鮑永傳言之者足戒,聞之者未譬,章懷太子注:譬,猶曉也。曉然於形與形之同。曉亦喩也。

【注】兩形雖開,而不能相得,將有間也。

【疏】闢,開也。間,別也。夫盲與不盲,二形孔竅俱開;見與不見,於物遂有間別。而盲聾求於聞見,終不可得也,亦猶南榮求於解悟,無由致之。

【釋文】“或間”間廁之間。注同。

【注】早聞形隔,故難化也。

【疏】全形抱生,已如前釋。重述所(閒)〔聞〕,以彰問旨。

【釋文】“勉聞道” 云:勉,强也。本或作𨁙。“達耳矣” 云:僅達於耳,未徹入於心也。

庚桑子曰:“辭盡矣。曰奔蜂不能化藿蠋,雞不能伏鵠卵,雞固能矣。雞之與雞,其德非不同也,有能與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子胡不南見老子

【疏】奔蜂,細腰土蜂也。藿,豆也。蠋者,豆中大靑蟲。雞,雞也。雞,今之雞也。奔蜂細腰,能化桑蟲爲己子,而不能化藿蠋。雞小,不能伏鵠卵;雞大,必能之也。言我才劣,未能化大,所說辭情,理盡於此也。

【釋文】“奔蜂”孚恭反。司馬云:奔蜂,小蜂也。一云土蜂。“藿蠋”音蜀。司馬云:豆藿中大青蟲也。“越雞”司馬 云,小雞也。或云:雞也。“能伏”扶又反。“鵠”本亦作鶴,同。戶各反,一音戶沃反。“卵”力管反。“魯雞”云:大雞也,今雞也。〇慶藩太平御覽九百十八引司馬云:雞,小雞也。雞,大雞,今雞也。視釋文所引微異。

【疏】夫雞有五德:頭戴冠,禮也;足有距,義也;得食相呼,仁也;知時,智也;見敵能距,勇也。而 雖異,五德則同,所以有能與不能者,才有大小也。我類雞,才小不能化子,子何不南行往師,以謁老君

【校】

闕誤江南 古藏本及 二本曰字俱作□。

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疏】贏,裹也,擔也。慕聖情殷,晝夜不息,終乎七日,方見老君也。

【釋文】“贏糧”音盈。案方言:贏,儋也, 之間謂之贏。一音果。〇盧文弨曰:音果字或有作臝者。

老子曰:“子自之所來乎?”南榮趎曰:“唯。”

【疏】自,從也。問云:汝從桑楚處來?南榮趎曰:唯,直敬應之聲也。答云如是。

【釋文】“曰唯”惟癸反。

老子曰:“子何與人偕來之衆也?”南榮趎懼然顧其後

【注】挾三言而來故。

【疏】偕,俱也。老子聖人,照機如鏡,未忘仁義,故刺以偕來。理挾三言,故譏之言衆也。

【釋文】“挾三”音協。

【疏】懼然,驚貌也。未達老子之言,忽聞衆來之說,顧眄其後,恐有多人也。

【釋文】“懼然”紀俱反。本又作戄,音同,又況縛反。〇慶藩案懼然,卽瞿然也,葢驚貌。其正字作𥉁。説文:𥉁(九遇切),舉目驚𥉁然也。𥉁正字,瞿懼皆借字。 檀弓懼然失席,作瞿。史記 孟子傳王公大人初見其術,懼然顧化,漢書 惠紀贊叔孫通之諫則懼然,皆其證。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謂乎?”

【疏】謂者,言意也。我言偕來,譏汝挾三言而來。汝視其後,是不知吾謂也。

南榮趎俯而慙,仰而歎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問。”

【疏】俯,低頭也。自知暗昧,不達聖言,於是俯首羞慚,仰天歎息,神魂恍惚,情彩章惶。豈直喪其形容,亦乃失其咨問。

【釋文】“因失吾問”元嘉本問作聞。〇慶藩案問,猶聞也。問聞古通用。論語 公冶長篇聞一知十,〔釋文:〕聞,本或作問。荀子 堯問篇不聞卽物少至,楊倞曰:聞,或作問。

【校】

釋文二字依文義補。

老子曰:“何謂也?”

【疏】問其所言有何意謂。

南榮趎曰:“不知乎?人謂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軀。不仁則害人,仁則反愁我身;不義則傷彼,義則反愁我己。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之所患也,願因而問之。

【疏】朱愚,猶專愚,無知之貌也。若使混沌塵俗,則有愚癡之名;若(也)〔使〕運智人間,更致危身之禍。禍敗在己,故云愁軀也。〇家世父曰:左傳 襄公四年朱儒,杜預注:短小曰朱儒。朱愚者,智術短小之謂。

【疏】仁者,兼愛之迹;義者,成物之功;並是先聖蘧廬,非所以全身遠害者也。故不仁不義,則傷物害人;行義行仁,則乖眞背道。未知若爲處心,免茲患害。寄此三言,因桑楚以爲媒,願留聽於下問。

【校】

使字依上句改。

老子曰:“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若規規然若喪父母,揭竿而求諸海也。女亡人哉,惘惘乎!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憐哉!”

【疏】吾昔觀汝形貌,已得汝心。今子所陳,(畢)〔果〕挾三術。以子之言,於是信驗。

【釋文】“向吾”本又作嚮,同。“眉睫”音接。釋名云:目毛也。

【疏】規規,細碎之謂也。汝用心細碎,懷茲三術,猶如童稚小兒,喪失父母也;似儋揭竿木,尋求大海,欲測深底,其可得乎!汝是亡眞失道之人,亦是溺喪逃亡之子,芒昧何所歸依也!

【釋文】“規規”云:失神貌。一云:細小貌。“若喪”息浪反。注同。“揭”其列其謁二反。“竿”音干。“而求諸海也”云:言以短小之物,欲測深大之域也。“女亡人哉”云:喪亡性情之人也。

【疏】 榮趎踐於聖迹,溺於仁義,縱欲還原反本,復歸於實(生)〔性〕眞情,瘡疣已成,無由可入,大聖運慈,深可哀(慜)〔愍〕也。

南榮趎請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惡,十日自愁,復見老子

【疏】旣失所問,情識芒然,於是退就家中,思惟旬日,徵求所好之道德,除遣所惡之仁義。未能契道,是以悲愁,庶其請益,仍見老子

【釋文】“所好”呼報反。“去其”起呂反。“所惡”烏路反。注同。“復見”扶又反。

老子曰:“汝自洒濯,熟哉鬱鬱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猶有惡也。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將內揵;內韄者不可繆而捉,將外揵。外內韄者,道德不能持,而況放道而行者乎!”

【疏】歸家一旬,遣除五德,滌盪穢累精熟。以吾觀汝氣,鬱鬱乎平,雖復加功,津津尙漏,以此而驗,惡猶未盡也。

【釋文】“洒濯”大角反。“鬱鬱”云:孰洒貌。“津津”如字。本作律律,云惡貌。“猶有惡也”云:惡計未盡也。

【注】揵,關揵也。耳目,外也;心術,內也。夫全形抱生,莫若忘其心術,遺其耳目。若乃聲色韄於外,則心術塞於內;欲惡韄於內,則耳目喪於外;固必無得無失而後爲通也。

【疏】韄者,繫縛之名。揵者,關閉之目。繁者,急也。繆者,殷勤也。言人外用耳目而爲聲色(也)所韄者,則心神閉塞於內也;若內用心智而爲欲惡所牽者,則耳目閉塞於外也;此內外相感,必然之符。假令用心禁制,急手捉持,殷勤綢繆,亦無由得也。夫唯精神定於內,耳目靜於外者,方合全生之道。

【釋文】“外擭”音霍。云:恢廓也。又如字。本亦作韄,音獲,又乙虢反,又烏邈反,又音羈。云:縛也。三蒼云:佩刀靶韋也。〇盧文弨曰:今書作韄。“而捉”側角反。作促,云:迫促也。“內揵”其輦反,其偃反。關也。云:閉也。又音蹇。下同。“繆”莫侯反,又音稠,結也。 云,綢繆也。〇俞樾曰:於此無注,而注下文曰,雖繁手以執之,綢繆以持之,弗能止也。則訓繁爲繁手,殆不可通矣。繁疑𦅾字之誤。𦅾,俗作繳。漢書 司馬相如傳名家苛察繳繞,如淳曰:繳繞,猶纏繞也。此以𦅾而捉繆而捉並言,𦅾,謂𦅾繞,繆,謂綢繆。廣雅 釋詁𦅾與綢繆並訓纏,是其義一也。𦅾繁形似,因而致誤耳。〇家世父曰:說文:韄,佩刀絲也。徐鍇曰:絲,其繫系也。三蒼云:佩刀靶韋。是韄者,縛繫之意。外韄者,制其耳目;耳目之司,紛紜繁變,不可捉搤,則內揵其心以息耳目之機。內韄者,制其心;而心繆繞百出,亦不可捉搤也,則外揵其耳目以絕心之緣。內外俱韄,冥冥焉相與兩忘,無有倚著,道德不能入而爲主,又何津津有惡之存哉!郭象云,聲〔色〕韄於外,則心術塞於內;欲惡韄於內,則耳目喪於外;偏韄且不可,況內外俱韄乎!似非莊子本意。

【注】偏韄(由)〔猶〕不可,況外內俱韄乎!將耳目眩惑於外,而心術流蕩於內,雖繁手以執之,綢繆以持之,弗能止也。

【疏】偏執滯邊,已乖生分,況內外韄溺,爲惑更深。縱有懷道抱德之士,尙不能扶持,況放散玄道而專行此惑,欲希禁止可得乎!

【釋文】“放道”如字。方往反,云:依也。

【校】

世德堂本作孰。

色字依注文補。

南榮趎曰:“里人有病,里人問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病者猶未病也。若之聞大道,譬猶飮藥以加病也願聞衞生之經而已矣。”

【疏】閭里有病,鄰里問之,病人能自說其病狀者,此人雖病,猶未困重而可療也。亦猶南榮雖愚,能自陳過狀,庶可敎也。

【疏】夫藥以療疾,疾瘉而藥消;敎以機悟,機悟而敎息。苟其本不病,藥復不消,敎資不忘,機又不悟,不(謂)〔猶〕飮藥以加其病!

【釋文】“加病”如字。元嘉本作知病。本作駕,云:加也。

【疏】經,常也。已,止也。夫聖敎多端,學門匪一,今〔之〕所(謂)〔請〕,衛(請)〔護〕全生,心之所存,止在於此,如蒙指誨,輒奉爲常。

【釋文】“衛生”云:防衛其生,令合道也。

【校】

高山寺本無然其病三字。

猶字依正文改。

老子曰:“衞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爲,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衞生之經已。”

【注】不離其性。

【疏】守眞不二也。

【注】還自得也。

【疏】自得其性也。

【注】當則吉,過則凶,無所卜也。

【疏】履道則吉,徇物則凶,斯理必然,豈用卜筮!〇王念孫曰:吉凶當爲凶吉。一失吉爲韻,止已己爲韻。管子 心術篇能專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凶吉乎?是其證。(內業篇凶吉亦誤爲吉凶,唯心術篇不誤。)

【釋文】“當則”丁浪反。後放此。

【注】止於分也。

【疏】不逐分外。

【注】無追故迹。

【疏】已過不追。

【注】全我而不效彼。

【疏】諸,於也。捨棄效彼之心,追求己身之道。

【釋文】“能舍”音捨。下同。

【注】無停迹也。

【疏】往來無係止。

【釋文】“翛”音蕭。始六反,又音育。本作隨,云:順也。

【注】無節礙也。

【疏】順物無心也。

【釋文】“㣚”本又作侗,大董反,又音慟。敕動反,云:直而無累之謂。三蒼云:(殼)〔慤〕直貌。同。字林云:大也。〇盧文弨曰:今書作侗。“礙也”五代反。

【疏】同於赤子也。

【注】任聲之自出,不由於喜怒。

【疏】嗌,喉塞也。嗄,聲破。任氣出聲,心無喜怒,故終日嗁號,不破不塞,淳和之守,遂至於斯。

【釋文】“嗥”戶羔反。本又作號,音同。“而嗌”音益。云:喉也。司馬云:咽也。音厄,謂噎也。一本作而不嗌。案如音,有不字。“不嗄”於邁反。本又作嚘,音憂。司馬云:人謂嗁極無聲爲嗄。本作喝,云:啞也。〇俞樾曰:釋文,嗄本作嚘,音憂,當從之。老子終日號而不嗄,傅奕本作㱊,卽嚘之異文也。揚子 太玄經 次三日柔,嬰兒於號,三日不嚘,二宋 本皆如是。蓋以嚘與柔爲韻,可知揚子所見 皆作嚘也。

【注】任手之自握,非獨得也。

【疏】掜,拘寄,〔而不〕勞倦者,爲其淳和與玄道至德同也。

【釋文】“終日握”云:捲手曰握。“不掜”五禮反,音藝。云:寄也。廣雅云:捉也。〇俞樾曰:說文無掜字。角部:觬,角觬曲也。疑卽此掜字。以角言則從角,以手言則從手,變觬爲掜,字之所以孳乳浸多也。終日握而手不掜,謂手不拳曲也。云:掜,寄也。殊非其義。〇家世父曰:釋文云,掜,寄也。廣雅云:掜,捉也。今案揚雄 太玄 玄掜云:玄之贊詞,或以氣,或以類,或以事之骩卒。掜,擬也。意假掜爲擬。說文:擬,度也。言無有準擬揣度。說文:共,同也。授之物握之,奪之物亦握之,不待準量以爲握也,其德同也。“共其”如字。崔云:壹也。

【注】任目之自見,非係於色也。

【疏】瞚,動也。任眼之視,視不動目,不偏滯於外塵也。

【釋文】“不瞚”字又作瞬,同。音舜,動也。本或作瞑,莫經反。“偏不”音篇。

【注】任足之自行,無所趣。

【疏】之,往也。泛若不繫之舟,故雖行而無所的詣也。

【注】縱體而自任也。

【疏】恬惔無爲,寂寞之至。

【注】斯順之也。

【疏】接物無心,委曲隨順。

【釋文】“委”於危反。“蛇”以支反。

【注】物波亦波。

【疏】和光混迹,同其波流。

【疏】總指已前,結成〔其〕義也。

南榮趎曰:“然則是至人之德已乎?”

【注】能自改而用此言,便欲自謂至人之德。

【疏】如前所說衛生之經,依而行之,合於玄道。至人之德,止此可乎?

【校】

趙諫議本無若字及便欲自三字。

曰:“非也。是乃所謂冰解凍釋者,能乎?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爲怪,不相與爲謀,不相與爲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衞生之經已。

【注】能乎,明非自爾。

【疏】 南榮拘束仁義,其日固久,今聞聖敎,方解衛生。譬彼冬冰,逢茲春日,執滯之心,於斯釋散。此因學致悟,非率自然。能乎,明非眞也。此則老子之辭也。

【釋文】“冰解”音蟹。

【注】自無其心,皆與物共。

【疏】夫至人無情,隨物興感,故能同蒼生之食地,共羣品而樂天。交,共也。

【釋文】“交食”云:交,俱也。云,共也。“交樂”音洛。〇俞樾曰:注曰,自〔無〕其(無)心,皆與物共。釋文云,交,俱也。云,共也。是皆未解交字之義。徐無鬼篇曰,吾與之邀樂於天,吾與之邀食於地。與此文異義同。交卽邀也,古字只作徼。二年左傳寡君願徼福於周公 魯公。此云邀食乎地,邀樂乎天,語意正相似。作邀者後出字,作交者叚借字。 桑扈篇彼交匪傲,漢書 五行志作匪儌匪傲,卽其例矣。

【疏】攖,擾亂也。夫至人虛心順世,與物同波,故能息怪異於羣生,絕謀謨於黎首。旣不以事爲事,何利害之能擾乎!

【釋文】“相攖”於營反,又音嬰。廣雅云:亂也。云:猶貫也。

【疏】重舉前文,結成其義。

【校】

無其二字依正文改。

曰:“然則是至乎?”

【注】謂己便可得此言而至耶。

【疏】謂聞此言,可以造極。南榮不敏,重問老君

曰:“未也。吾固吿汝曰:‘能兒子乎?’兒子動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无有,惡有人災也!

【注】非以此言爲不至也,但能聞而學者,非自至耳。苟不自至,則雖聞至言,適可以爲經,胡可得至哉!故學者不至,至者不學也。

【疏】夫云能者,奬勸之辭也。此言雖至,猶是筌蹏,旣曰告汝,則因稟學。然學者不至,至者不學,在筌異魚,故曰未也。此是老子重答南榮

【疏】虛冲凝淡,寂寞無情,同槁木而不榮,類死灰而忘照。身心旣其雙遣,何行動之可知乎!衛生之要也。

【釋文】“若槁”苦老反。

【注】禍福生於失得,人災由於愛惡。今槁木死灰,無情之至,則愛惡失得無自而來。

【疏】夫禍福生乎得喪,人災起乎美惡。今旣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得喪兩忘,美惡雙遣,尚無冥昧之責,何人災之有乎!

【釋文】“惡有”音烏。“愛惡”烏路反。下同。

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人有脩者,乃今有恆;有恆者,人舍之,天助之。人之所舍,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則其所發者天光耳,非人耀。

【疏】夫身者神之舍,故以至人爲道德之器宇也。且德宇安泰而靜定者,其發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

【釋文】“宇泰定”云:宇,器宇也,謂器宇閒泰則靜定也。〇家世父曰: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人心自兆其端倪而天光發焉,自然而不可掩也,脩其自然而機應之。人各自脩也,各自見也,故曰人見其人。

【注】天光自發,則人見其人,物見其物。物各自見而不見彼,所以泰然而定也。

【疏】凡庸之人,不能測聖,但見羣於衆庶,不知天光遐照也。

【注】人而脩人,則自得矣,所以常泰。

【疏】恆,常也。理雖絕學,道亦資求,故有眞脩之人,能會凝常之道也。

【注】常泰,故能反居我宅而自然獲助也。

【疏】體常之人,動以吉會,爲蒼生之所舍止,皇天之所福助,不亦宜乎!

【注】出則天子,處則天民,此二者俱以泰然而自得之,非爲而得之也。

【疏】出則君后,處則逸人,皆以臨道體常,故致斯功者也。

【校】

物見其物四字依闕誤張君房本及注文補。

趙諫議本無自然二字。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鈞敗之

【注】凡所能者,雖行非爲,雖習非學,雖言非辯。

【疏】夫爲於分內者,雖爲也不爲,故雖學不學,雖行不行,雖辯不辯,豈復爲於分外,學所不能耶!

【釋文】“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言人皆欲學其所不能知,凡所能者,故是能於所能。夫能於所能者,則雖習非習也。

【注】所不能知,不可彊知,故止斯至

【疏】率其所能,止於分內,所不能者,不彊知之,此臨學之至妙。

【注】意雖欲爲,爲者必敗,理終不能。

【疏】若有心分外,卽不以分內爲是者,斯敗自然之性者也。

【釋文】“敗之”補邁反。或作則。元嘉本作則。

【校】

世德堂本有也字。

備物以將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不可內於靈臺。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

【注】因其自備而順其成形。

【疏】將,順也。夫造化洪鑪,物皆備足,但順成形,於理問學。

【釋文】“備物以將形”備,具也。將,順也。

【注】心自生耳,非虞而出之。虞者,億度之謂。

【疏】夫至人無情,物感斯應,包藏聖智,遇物生心,終不預謀所爲虞度者也。

【釋文】“億度”待洛反。

【注】理自達彼耳,非慢中而敬外。

【疏】中,內智也。彼,外境也。敬重神智,不敢輕染,智旣凝寂,境自虛通。

【注】天理自有窮通。

【注】有爲而致惡者乃是人。

【疏】文王之拘羑里孔子之困人,智非不明也,人非不聖也,而遭斯萬惡窮否者,蓋由天時運命耳,豈人之所爲哉!

【注】安之若命,故其成不滑。

【疏】滑,亂也。體道會眞,安時達命,縱遭萬惡,不足以亂於大成之心。

【釋文】“以滑”音骨。

【注】靈臺者,心也,淸暢,故憂患不能入。

【疏】內,入也。靈臺,心也。妙體空靜,故世物不能入其靈臺也。

【釋文】“靈臺”云:心也。案謂心有靈智能住持也。許愼云:人心以上,氣所往來也。〇俞樾曰:不可上當有萬惡二字。上文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其文已足。萬惡不可內於靈臺,則又起下意。下文云,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皆承此言之。讀者不詳文義,誤謂不可內於靈臺與不足以滑成兩句相屬,故刪萬惡二字耳。文選 廣絕交論 李善注引此文,正作萬惡不可內於靈臺。

【注】有持者,謂不動於物耳,其實非持。

【疏】惟貴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注】若知其所持則持之。

【注】持則失也。

【疏】若有心執持,則失之遠矣,故不可也。

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每更爲失。爲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爲不善乎幽閒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注】此妄發作。

【釋文】“不見其誠己而發”謂不自照其內而外馳也。

【注】發而不由己誠,何由而當!

【疏】以前顯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喪眞之人妄心乖理。誠,實也。未曾反照實智而輒妄發迷心,心旣不眞,故每乖實當也。

【釋文】“每發而不當”丁浪反。爾雅云:每,雖也。謂雖有發動不中當。

【注】事不居其分內。

【疏】業,事也。世事攖擾,每入心中,不達違從,故不能舍止。

【注】發由己誠,乃爲得也。

【疏】每妄發心,緣逐前境,自謂爲得,飜更喪眞。

【疏】夫人鬼幽顯,乃曰殊塗,至於推誠履信,道理無隔。若彼乖分失眞,必招報應,讎怨相感,所以遭誅,則杜伯 彭生之類是也。

【釋文】“幽閒”音閑。

【注】幽顯無愧於心,則獨行而不懼。

【疏】幽顯二塗,分明無譴,不犯於物,故獨行不懼也。

【校】

闕誤劉得一本每下有妄字。

高山寺本閒作冥。

劵內者,行乎无名;劵外者,志乎期費。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人見其跂,猶之魁然。與物窮者,物入焉;與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无親,无親者盡人。兵莫憯於志,鏌鎁爲下;寇莫大於陰陽,无所逃於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注】劵,分也。夫遊於分內者,行不由於名。

【疏】劵,分也。無名,道也。履道而爲於分內者,雖行而無名迹也。

【釋文】“劵內”字又作卷。音勸。“劵分”符問反。下同。云:劵,分明也。則宜方云反。

【注】有益無益,期欲損己以爲物也。

【疏】期,卒也。立志矜矯,游心分外,終無成益,卒有費損也。

【釋文】“期費”芳貴反。下同。廣雅云:期,卒也。費,耗也。言若存分外而不止者,卒有所費耗也。〇俞樾曰:案郭象注旣言志,又言期,於義複矣。釋文於義亦不可通。今案荀子書每用綦字爲窮極之義。王霸篇目欲綦色,耳欲綦聲,注曰,綦,極也。亦或作期,議兵篇曰,已朞三年,然後民可信也;宥座篇曰,綦三年而百姓往矣。是期與綦通。期費者,極費也。費,謂財用也。呂覽 安死篇非愛其費也,曰:費,財也。期費之義,與綦色綦聲相近,彼謂窮極其聲色,此謂窮極其財用也。故下文曰志乎期費者惟賈人也。“以爲”于僞反。

【注】本有斯光,因而用之。

【疏】庸,用也。游心無名之道者,其所用智,日有光明也。

【注】雖己所無,猶借彼而販賣也。

【疏】志求之分外,要期聲名而貪損神智者,意唯名利,猶高價販賣之人。

【釋文】“賈人”音古。

【注】夫期費者,人已見其跂矣,而猶自以爲安。

【疏】企,危也。魁,安也,銳情貪取,分外企求,他人見其危乎,猶自以爲安穩,愚之至也。

【釋文】“人見其跂猶之魁”苦回反,安也。一云:主也。“然”謂衆人已見其跂求分外而猶自安,可羞愧之甚也。〇家世父曰:說文:劵,勞也。人勞則倦。劵內者反觀,劵外者徇外。徇外則測量之意多而營度之用廣。測量營度,賈人之術也。說文:期,會也。費,散財用也。玉篇:費,用也。期費者,約會施用之意。魁然自大,人見其踶跂以行而不自知。釋文:魁,安也,一曰主也。似未愜。郭象注且謂劵外而跂者。窮者誠己而發者也,苟且則苟且相與而已。志乎期會之謂且,行乎無名,斯能窮盡其意也。

【注】窮,謂終始。

【疏】舍止之謂也。物我冥符而窮理盡性者,故爲外物之所歸依(之)也。

【注】且,謂劵外而跂者。跂者不立,焉能自容!不能自容,焉能容人!人不獲容則去也。

【疏】聊與人涉,苟且於浮華,貪利求名,身尙矜企,心靈躁競,不能自容,何能容物耶!

【釋文】“物且”且,始也。〇俞樾曰:且卽苟且之且。 東門之枌篇穀旦于差,韓詩旦作且,云:苟且也。是重言爲苟且,單言爲且也。上文與物窮者,注窮謂終始,是窮爲窮極之義。苟且與窮極,義正相反也。釋文曰:且,始也。非是。“焉”於虔反。注同。

【注】身且不能容,則雖己非己,況能有親乎!故盡是他人。

【疏】褊狹不容,則無親愛;旣無親愛,則盡是他人。逆忤旣多,讎敵非少,欲求安泰,其可得乎!

【注】夫志之所攖,燋火(疑水)〔凝冰〕,故其爲兵甚於劔戟也。

【疏】兵戈,鋒刃之徒。鏌鎁,良劔也。夫憯毒傷害,莫甚乎心。心志所緣,不疾而速,故其爲損害甚於鏌鎁。以此校量,劔戟爲下。

【釋文】“莫憯”七坎反。廣雅云:痛也。元嘉本作潛。〇慶藩案憯與慘同。說文:慘,毒也。字或作憯。方言:慘,殺也。與訓毒義相近。“鏌”音莫。“鎁”也嗟反。鏌鎁,良劔名。

【疏】寇,敵也。域心得喪,喜怒戰於胸中,其寒凝冰,其熱燋火,此陰陽之寇也。夫勍敵巨寇,猶可逃之,而兵起內心,如何避邪!

【注】心使氣,則陰陽徵結於五藏而所在皆陰陽也,故不可逃。

【疏】此非陰陽能賊害於人,但由心有躁競,故使之然也。

【釋文】“五藏”才浪反。後皆放此。

【校】

凝冰二字依本及下疏文改。

道通,其分也,其成也毀也。所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以備。故出而不反,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得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

【注】成毀無常分而道皆通。

【疏】夫物之受氣,各有崖限,姸醜善惡,稟分毀成。而此謂之成,彼謂之毀,道以通之,無不備足。

【釋文】“其分”符問反。注及下皆同。一音方云反。

【注】不守其分而求備焉,所以惡分也。

【疏】夫榮辱壽夭,禀自天然,素分之中,反己備足。分外馳者而求備焉,游心是非之境,惡其所受之分也。

【釋文】“所惡”烏路反。下及注皆同。

【注】本分不備而有以求備,所以惡備也。若其本分素備,豈惡之哉!

【疏】造物已備而嫌惡之,豈知自然先已備矣。

【注】不反守其分内,則其死不久。

【疏】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還原者,動之死地,故見爲鬼也。

【釋文】“故出而不反”謂情識外馳而不反觀於内也。“見其鬼”云:永淪危殆,資死之術,己行及之,故曰見鬼也。

【注】不出而無得,乃得生。

【疏】其出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獲者,此可謂得死滅之本。

【釋文】“出而得是謂得死”若情識外馳以爲得者,是曰得死耳,非理也。

【注】已滅其性矣,雖有斯生,何異於鬼!

【疏】迷滅本性,謂身實有,生死不殊,故與鬼爲一也。

【釋文】“滅而有實鬼之一也”廣雅云:滅,殄也,盡也。實,塞也。既殄塞純朴之道而外馳澆薄之境,雖復行尸於世,與鬼何别!故云鬼一也。

【注】雖有斯形,苟能曠然無懷,則生全而形定也。

【疏】象,似也。雖有斯形,似如無者,卽形非有故也。曠然忘我,故心靈和光而止定也。

【校】

高山寺本其分也下有成也二字。

出无本,入无竅。有實而无乎處,有長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竅者有實。有實而无乎處者,宇也。有長而无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无有也,萬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爲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聖人藏乎是

【注】欻然自生,非有本。

【注】欻然自死,非有根。

【疏】出,生也。入,死也。從無出有,有無根原,自有還無,無乃無竅穴也。

【釋文】“出无本入无竅”苦弔反。出,生也。入,死也。本,始也。竅,孔也。所以知有形累於無形者,以其出入無本竅故也。〇家世父曰:郭象以出入爲生死。出入非生死也,以象乎生死者也。形者,實也,無所處乎其形,故有出;無形之形,所以長也,而更無始終本末之可言,故有入;出入無竅者,而固有實。天地六合曰宇,宇以言乎其廣也;古往今來曰宙,宙以言乎其長也。出入宇宙之中而無見其形,斯之謂定。“欻然”訓勿反。

【疏】剽,末也,亦原也。本亦作摽字,今隨字讀之。言從無出有,實有此身,推索因由,(意)〔竟〕無處所,自古至今,甚爲長遠,尋求今古,竟無本末。

【釋文】“乎處”昌據反。下注同。“有長”丁丈反,增也。又如字。下注同。“本剽”本亦作摽,同。甫小反。云:末也。怖遥反,又敷遥反。下同。〇盧文弨曰:摽當作標。

【注】言出者自有實耳,其所出無根竅以出之。

【疏】有所出而無竅穴者,以凡觀之,謂其有實,其實不有也。

【釋文】“有所出”夫生必有所出也。“而无”此明所出是無也。既是無矣,何能有所出耶!“竅者有實”既言有竅,竅必有實;求實不得,竅亦無也。

【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窮處。

【疏】宇者,四方上下也。方物之生,謂其有實,尋責宇中,竟無來處。宇既非矣,處豈有邪!

【釋文】“有實而无乎處者宇也”三蒼云:四方上下爲宇。宇雖有實,而無定處可求也。

【注】宙者,有古今之長,而古今之長無極。

【疏】宙者,往古來今也。時節賒長,謂之今古,推求代序,竟無本末。宙既無矣,本豈有耶!

【釋文】“有長而无本剽者宙也”三蒼云:往古來今曰宙。説文曰:舟輿所極覆爲宙。長,猶增也。本,始也。宙雖有增長,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无所由,故無所見其形。

【疏】出入,(由)〔猶〕生死也。謂其出入生死,故有出入之名,推窮性理,竟無出入處所之形而可見也。

【注】天門者,萬物之都名也。謂之天門,猶云衆妙之門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也;自然者,以無所由爲義。言萬有皆無所從,莫測所以,自然爲造物之門户也。

【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未有爲之者也。然有聚散隱顯,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耳,竟無出入,門其安在乎?故以無爲門。以無爲門,則無門也。

【疏】夫天然之理,造化之門,徒有其名,竟無其實,而一切萬物,從此門生,故注云以無爲門。以無爲門,則無門矣。

【注】夫有之未生,以何爲生乎?故必自有耳,豈有之所能有乎!

【疏】有既有矣,焉能有有?有之未生,誰生其有?推求斯有,竟無有也。

【注】此所以明有之不能爲有而自有耳,非謂無能爲有也。若無能爲有,何謂無乎!

【疏】夫已生未生,二俱無有,此有之出乎無有,非謂此無能生有。無若生有,何謂無乎!

【注】一無有則遂無矣。無者遂無,則有自欻生明矣。

【疏】不問百非四句,一切皆無,故謂一無有。

【注】任其自生而不生生。

【疏】玄德聖人,冥真契理,藏神隱智,其在茲乎!

【校】

闕誤張君房本入出作出入。

竟字依下句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爲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爲有物矣,將以生爲喪也,以死爲反也,是以分已。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爲首,以生爲體,以死爲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與之爲友。是三者雖異,公族也 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

【疏】玄古聖人,得道之士,知與境合,故稱爲至。

【疏】問至所由,(有)〔用〕何爲至?

【釋文】“惡乎”音烏。

【疏】此顯至之體狀也。知旣造極,觀中皆空,故能用諸有法,未曾有一物者也,可謂精微至極,窮理盡性,虛妙之甚,不復可加矣。

【疏】其次以下,未達眞空,而諸萬境,用爲有物也。

【注】喪其散而之乎聚也。

【釋文】“爲喪”息浪反。注同。

【注】還融液也。

【疏】喪,失也。流俗之人,以生爲得,以死爲喪。今欲反於迷情,故以生爲喪,以其無也;以死爲反,反於空寂;雖未盡於至妙,猶齊於死生。

【釋文】“融液”音亦。

【注】雖欲均之,然已分也。

【疏】雖齊死生,猶見死生之異,故從非有而起分別也。

【釋文】“以分”方云反。注同。

【疏】其次以下,心知稍闇,而始本無有,從無有生,俄頃之間,此生彼滅。故用無爲其頭,以生爲其形體,以死爲其尻。誰能知有無生死之不二而以此脩守者,莊生狎而友朋,斯人猶難得也。

【釋文】“爲尻”苦羔反。

【注】或有而無之,或有而一之,或分而齊之,故謂三也。此三者,雖有盡與不盡,然俱能無是非於胸中,故謂之公族。

【疏】三者,謂以无爲首,以生爲體,以死爲尻是也。於一體之中而起此三異,猶如楚家於一姓之上分爲三族。

【注】此四者雖公族,然已非一,則向之三者已復差之。

【疏】 之公族三姓。昔屈原爲三閭大夫,掌三族三姓,卽斯是也。此中文略,故直言 。王孫公子,長大加冠,故著衣而戴冠也。各有品秩,咸莅職官,因官賜姓,故甲第氏族也。功績旣著,封之茅土,枝派分流,故非一也。猶如一道之中,分爲有無生死,種類不同,名實各有異,故引其族以譬也。

【釋文】“昭景也著”丁略反,又張慮反。“戴”本亦作載。“也甲氏也著”張慮反,久也。又丁略反。“封也非一也”一說云: 三者,皆同宗也。著戴者,謂著冠,世世處朝,爲衆人所戴仰也。著封者,謂世世處封邑,而光著久也。 三姓雖異,論本則同也。云: 二姓,之所顯戴,皆甲姓顯封,雖非一姓,同出公族,喩死生同也。此兩說與注不同,聊出之耳。〇家世父曰:注四者公族,似謂 甲氏皆族。釋文一說云, 三者,皆同宗。又引云, 二姓,之所顯戴,皆甲姓顯封。疑說是也。王逸 楚辭注:三閭掌王族三姓,曰 。無以甲爲氏者。說文:首,戴也。爾雅 釋地:途出其前戴邱。著戴者, 相承爲氏也;甲者,日之始也,言始得氏以受封,而後相承爲氏也。同爲公族,而所從來固非一矣。“已復”扶又反。

【校】

闕誤文如海本守作宗。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嘗言移是,非所言也。雖然,不可知者也。臘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爲是舉移是

【注】直聚氣也。

【疏】黬,疵也。無有此形質而謂之生者,直是聚氣成疵黬,非所貴者也。

【釋文】“有生黬”於減反。司馬(云)烏簟反,云:黶,有疵也,有疵者,欲披除之。烏感反。字林云:釜底黑也。

【注】既披然而有分,則各是其所是矣。是無常在,故曰移。

【疏】披,分散也。夫道無彼我而物有是非。是非不定,故分散移徙而不常也。其移是之狀,列在下文。

【釋文】“披”普皮反。“然曰移是”或云:黬然聚而生,披然散而死也。

【注】所是之移,已著於言前矣。

【疏】理形是非,故試言耳。然是非之移,非所言也。

【注】不言其移,則其移不可知,故試言也。

【疏】雖復是非不由於言,而非言無以知是非,故試言是非,一遣於是非。名不寄言,則不知是非之無是非也。

【注】物各有用。

【疏】臘者,大祭也。膍,牛百葉也。胲,備也,亦言是牛蹄也。臘祭之時,牲牢甚備,至於四肢五藏,並皆陳設。祭事既訖,方復散之,則以散爲是;若其祭未了,則不合散,則以散爲不是。是知是與不是,移是无常。

【釋文】“臘”力闔反。“者之有膍”音毗。司馬云:牛百葉也。本或作𣬉,音毘,獐也。“胲”古來反,足大指也。云:備也。案臘者大祭備物,而肴有膍胲。此雖從散,禮應具不可散棄也。

【注】偃,謂屏廁。

【疏】偃,屏廁也。祭事既竟,齋宫與飲,施設餘胙於屋室之中,觀看周旋於寢廟之内。飲食既久,應須便僻,故往圊圂而便尿也。飲食則以寢廟爲是,便尿則以圊圂爲是,是非無常,竟何定乎?臘者明聚散無恆,觀室顯處所不定,俱無是非也。

【釋文】“其偃”於晚反。司馬 皆云:屏廁也。又於建反。〇慶藩司馬云,偃,屏廁也。桂馥云:屏當爲庰,偃當爲晏。急就篇庰廁清圂糞土壤,注:庰,僻偃之名也。今案桂氏謂屏當爲庰,是矣;偃當爲晏,頗無所據。愚謂偃當爲匽。周禮宫人爲其井(井疑庰之誤字。)匽,鄭司農云:匽,路廁也。燕策 宋王鑄諸侯之象使侍屏(屏亦庰之譌也。)匽。庰匽者,庰廁也。開元占經甘氏云:天溷七星在外屏,淮南注:天溷,廁也,屏,所以障天翳也。“屏廁”步定反,又必領反。下同。

【注】寢廟則以饗燕,屏廁則以偃溲;當其偃溲,則寢廟之是移於屏廁矣。故是非之移,一彼一此,誰能常之!故至人因而乘之則均耳。

【釋文】“爲是”于僞反。〇家世父曰:有生,塵也;黬者,塵之積而留焉者也;則將以死易生,披然曰移是乎?雖然,既有生矣,如膍胲之相附,散之則死,而固不可散也;有生者有死,如寢廟之有偃,相須而成者也;而是曰移是,是以生爲擾,以死爲歸,自見爲累者也。齊生死者,更無是非名實之可言也。以生爲累,固必有己之見存,而乘之以爲是非名實,而知愚榮辱之争紛然起矣。移是者,終有不能移者也,有生之所以爲黬也。“溲”所留反。

【校】

闕誤江南 古藏本及 二本偃下有溲字。

世德堂本矣作也。

請常言移是。是以生爲本,以知爲師,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實,因以己爲質;使人以爲己節,因以死償節。若然者,以用爲知,以不用爲愚,以徹爲名,以窮爲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學鳩同於同也

【注】物之變化,無時非生,生則所在皆本也。

【疏】夫能忘生死者,則無是無非者也,祇爲滯生,所以執是也。必能遣生,是將安寄?故知移是以生爲本。

【注】所知雖異,而各師其知。

【注】乘是非者,無是非也。

【疏】因其師知之心,心乘是非之用,豈知師知者顚倒是非(者)無是非乎!

【注】物之名實,果各自有。

【疏】夫物云云,悉皆虛幻,芻狗萬象,名實何施!倒置之徒,謂決定有此名實也。

【注】質,主也。物各謂己是,足以爲是非之主。

【疏】質,主也。妄執名實,遂用己爲名實之主而競是非也。

【注】人皆謂己是,故莫通。

【疏】節者,至操也。旣迷名實,又滯是非,遂使無識之人,堅執虛名以爲節操也。

【注】當其所守,非眞脫也。

【疏】守是非以成志操,(慤)〔確〕乎不拔,期死執之也。

【釋文】“因以死償節”常亮反。廣雅云:償,報也,復也。案謂殺身以成名,節成而身死,故曰以死償節也。

【注】不能隨所遇而安之。

【疏】以炫燿爲智,晦迹爲愚,通徹爲榮名,窮塞爲恥辱,若然者,豈能一窮通榮辱乎!

【釋文】“爲知”音智。

【注】玄古之人,無是無非,何移之有!

【疏】夫固執名實,移滯是非,澆季浮僞,今世之人也,豈上古淳和質樸之士乎!

【注】同共是其所同。

【疏】蜩鷽二蟲,以蓬蒿爲是。二蟲同是,未爲通見,移是之人,斯以類也。蜩同於鳩,鳩同於蜩,故曰同於同也。

【釋文】“蜩”音條。“學鳩”本或作鷽,音同。

【校】

闕誤江南 古藏本及 二本今上俱有非字。

趙諫議本足作是。

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驁,兄則以嫗,大親則已矣。故曰,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无親,至信辟金

【注】稱己脫誤以謝之。

【疏】蹍,蹋也,履也。履蹋市廛之人不相識者之(節)〔足〕腳,則謝云,己傲慢放縱錯(雜)誤而然,非故爲也者。

【釋文】“蹍”女展反。司馬 云:蹈也。廣雅云:履也。〇慶藩文選 馬季長 長笛賦注引司馬云:蹍,女展切。釋文漏。“驁”五報反。廣雅云:妄也。

【注】言嫗詡之,無所辭謝。

【疏】蹋著兄弟之足,則嫗詡而憐之,不以言愧。

【釋文】“嫗”於禹反。注同。“詡”況甫反。

【注】明恕素足。

【疏】若父蹋子足,則(敏)〔默〕然而已,不復辭費。故知言辭往來,(者)〔虛〕僞不實。

【注】不人者,視人若己。視人若己則不相辭謝,斯乃禮之至也。

【疏】自彼兩忘,視人若己,不(允)〔見〕人(者)己〔內〕外,何辭謝之有乎!斯至禮也。

【注】各得其宜,則物皆我也。

【疏】物我雙遣,妙得其宜,不(卻)〔知〕我外有物,何(裁)〔是〕非之有!斯至義〔也〕

【注】謀而後知,非自然知。

【疏】率性而照,非謀謨而(智)〔知〕,斯至智也。

【注】譬之五藏,未曾相親,而仁已至矣。

【疏】方之手足,更相御用,無心相爲,而相濟之功成矣,豈有親愛於其間哉!

【釋文】“未曾”才能反。

【注】金玉者,小信之質耳,至信則除矣。

【疏】辟,除也。金玉者,〔小〕信之質耳,至信則棄除之矣。

【釋文】“辟金”必領反。除也。又婢亦反。

【校】

也字依上下文補。

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盪胷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无爲而无不爲也。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性之動,謂之爲;爲之僞,謂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謨也;知者之所不知,猶睨也。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无非我之謂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疏】徹,毀也。勃,亂也。(謬)〔繆〕,繫縛也。此略標名,下具顯釋也。

【釋文】“之勃”本又作悖,同。必妹反。“之謬”如字。一本作繆,亡侯反,亦音謬。“去德”起呂反。

【疏】榮貴、富贍、高顯、尊嚴、聲名、利祿,六者亂情志之具也。

【疏】容貌、變動、顏色、辭理、氣調、情意,六者綢繆繫縛心靈者也。本亦有作謬字者,解心之謬妄也。

【疏】憎惡、愛欲、欣喜、恚怒、悲哀、歡樂,六者德(家)之患累也。

【釋文】“惡欲”烏路反。“哀樂”音洛。“累德”劣僞反。後注同。

【疏】去捨、從就、貪取、施與、知慮、伎能,六者蔽眞道也。

【釋文】“知能”音智。

【注】盪,動也。

【疏】四六之病,不動盪於胸中,則心神平正,正則安靜,靜則照明,明則虛通,虛則恬淡無爲,應物而無窮也。

【釋文】“不盪”本亦作蕩,徒黨反。云:動也。又徒浪反,又吐浪反。

【疏】道是所脩之法,德是臨人之法。重人輕法,故欽仰於道。〇俞樾曰:說文 广部:廞,陳輿服於姃也。小爾雅 廣詁:廞,陳也。此欽字卽廞之叚字。蓋所以生者爲德而陳列之卽爲道,故曰德之廞也。漢書 哀帝紀注引李斐曰:陳,道也。是其義矣。

【疏】天地之大德曰生,故生化萬物者,盛德之光華也。

【釋文】“德之光”一本光字作先。

【疏】質,本也。自然之性者,是稟生之本也。

【注】以性自動,故稱爲耳;此乃眞爲,非有爲也。

【疏】率性而動,分內而爲,爲而無爲,非有爲也。

【疏】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矯性〕僞情,分外有爲,謂之喪道也。

【疏】夫交接前物,謀謨情事,故謂之知也。

【注】夫目之能視,非知視而視也;不知視而視,不知知而知耳,所以爲自然。若知而後爲,則知僞也。

【疏】睨,視也。夫目之張視也,不知所以視而視,〔而〕視有明暗。心之能知,不知所以知而知,而知有深淺。(而)目不能視而不可强視,心不能知而不可强知,若有分限,猶如睨也。

【釋文】“睨也”魚計反,又五禮反,視也。

【注】若得已而動,則爲强動者,所以失也。

【疏】夫迫而後動,和而不唱,不得已而用之,可謂盛德也。〇家世父曰:與物相接而知生焉,因而爲之(謹)謀〔謨〕而知名焉。其所不知,猶將睨視而揣得之。知之所由成也,道之所由毀也。動於不得已而一任我之自然,奚以知爲哉!

【注】動而效彼則亂。

【疏】率性而動,不捨我效物,合於正理,故不亂。

【釋文】“謂治”直吏反。

【注】有彼我之名,故反;(各)〔名〕得其實,則順。

【疏】有彼我是非之名,故名相反;無彼我是非之實,故實相順也。

【校】

謬字依上文及世德堂本改。

而字依下句補。

謀謨二字依上疏文改。

名字依世德堂本改。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蟲能蟲,唯蟲能天。全人惡天?惡人之天?而況吾天乎人乎

【注】善中則善取譽矣,理常俱〔也〕

【疏】 羿,古之善射人。工,巧也。羿彎弓放矢,工中前物,盡射家之微妙。旣有斯伎,則擅斯名,使己無令譽,不可得也。

【釋文】“羿”五計反。又戶計反。“中微”丁仲反。注同。“己譽”音餘。後章同。

【注】任其自然,天也;有心爲之,人也。

【疏】前起譬,此合(諭)〔喩〕也。聖人妙契自然,功侔造化,使羣品日用不知,不顯其迹,此誠難也。故上文云使天下兼忘我難。

【注】工於天,卽俍於人矣,謂之全人,全人則聖人也。

【疏】俍,善也。全人,神人也。夫巧合天然,善能晦迹,澤及萬世而日用不知者,其神人之謂乎!神人無功,故能之耳。

【釋文】“而俍”音良。云:良工也。又音浪。

【注】能還守蟲,卽是能天。

【疏】鳥飛獸走,能蟲也;蛛網蜣丸,能天也。皆稟之造物,豈仿效之所致哉!

【釋文】“唯蟲”一本唯作雖,下句亦爾。言蟲自能爲蟲者,天也。〇家世父曰:能天者,不知所謂天。若知有天,則非天矣。(令)〔全〕人惡知天?惡知人之天?天(也)〔者〕吾心自適之趣,全人初未嘗辨而知之,豈吾心所能自喩乎!惡當爲汪胡切,與烏同,釋文烏路反者誤。〇慶藩案兩唯字當從釋文作雖。唯,古或借作雖。 大雅 抑篇女雖湛樂從,言女唯湛樂之從也。( 無逸惟耽樂之從。)管子 君臣篇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言唯有明君能之也。

【疏】夫全德之人,神功不測,豈嫌己之素分而惡人之所稟哉?蓋不然〔乎〕,率順其天然而已矣。

【釋文】“惡天”烏路反。下同。

【注】都不知而任之,斯(而)〔所〕謂工乎天。

【疏】天乎人乎,不見人天之異,都任之也。前自遣天人美惡,猶有天人。此句混一天人,不見天人之異也。吾者,論主假自稱也。

【校】

也字依王叔岷說補。

全字依正文改。

所字依王叔岷說改。

一雀適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爲之籠,則雀無所逃。是故以胞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注】威以取物,物必逃之。

【疏】假有一雀,羿善射,射必得之。此以威猛,(猛)非由德慧,故所獲者少,所逃者多。以威御世,其義亦爾。

【釋文】“威也”本作或也。

【注】天下之物,各有所好,所好各得,則逃將安(在)〔往〕!

【疏】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故以天地爲籠,則雀無逃處。是知以威取物,深乖大造。

【釋文】“之籠”力東反。“所好”呼報反,下及注文同。

【疏】 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能調鼎,負玉鼎以干知其賢也,又順其性,故以庖廚而籠之。百里奚人愛羊皮,秦穆公以五色羊皮而贖之。又云:百里奚好著五色羊皮裘,號曰五羖大夫。而賢,俱能好士,故得此二人,用爲良(佑)〔佐〕,皆順其本性,所以籠之。

【釋文】“湯以胞”本又作庖,白交反。〇盧文弨曰:案胞與庖通。禮記 祭統煇胞翟閽注:胞者,肉吏之賤者也。“人籠伊尹”伊尹好廚,故用爲庖人也。“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百里奚而拘於,故秦穆公以五羊皮贖之於也。或云:百里好五色皮裘,故因其所好也。

【疏】順其所好,則天下無難;逆其本性而牢籠得者,未之有也。

【校】

趙諫議本胞作庖。

介者拸畫,外非譽也;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夫復謵不餽而忘人,忘人,因以爲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爲然。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爲无爲,則爲出於无爲矣。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爲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注】畫,所以飾容貌也。刖者之貌旣以虧殘,則不復以好醜在懷,故拸而棄之。

【疏】介,刖也。拸,去也。畫,裝也。裝嚴服飾,本爲容儀。殘刖之人,形貌殘損,至於非譽榮辱,無復在懷,故拸而棄之。

【釋文】“介”音界。云:刖也。又古黠反。廣雅云:獨也。本作兀。“拸畫”敕紙反,又音他,又與紙反。本亦作移。司馬云:畫,飾容之具;無足,故不復愛之。一云:移,離也。云:移畫,不拘法度也。〇俞樾曰:注曰,畫,所以飾容貌也,刖者之貌旣以虧殘,則不復以好醜在懷,故拸而棄之。然云外非譽,似不當以容貌言。云,拸畫,不拘法度也。當從之。漢書 司馬相如傳痑以陸離,師古注曰:痑,自放縱也。卽此拸字之義。六年穀梁傳以其畫我,公羊傳作化我,何休注曰:行過無禮謂之化。卽此畫字之義。蓋人旣刖足,不自顧惜,非譽皆所不計,故不拘法度也。“不復”扶又反。

【注】無賴於生,故不畏死。

【疏】胥靡,徒役之人也。千金之子固貴其身,僕隸之人不重其命,旣不矜惜,故登危而不怖懼也。

【釋文】“胥靡”司馬云:刑徒人也。一云:癃人也。云:腐刑也。

【注】不識人之所惜。

【疏】餽,本亦有作愧字者,隨字讀之。夫復於本性,胥以成之,旣不舍己效人,遂棄忘於愧謝,斯忘於人倫之道也。譬之手足,方諸服用,更相御用,豈謝賴於其間哉!

【釋文】“夫復”音服,扶又反。“謵”音習。“不餽”其愧反。廣雅云:遺也。一音愧。元嘉本作愧。“而忘人”復者,溫復之謂也。謵,翫也。夫人翫習者,雖復小事,皆所至惜。今溫復人之所習,旣得之矣,而不還歸以餽遺之,此至愚不獲人之所習者也。無復相爲之情,故曰忘人。〇家世父曰:非譽,通作毀譽言。此言毀其陋也。外非譽,遺死生,忘己者也;復謵不餽,忘人者也。說文:讋,失氣言。謵,言〔謵〕讋(謵)也。復謵,謂人語言慴伏以下我而我報之。鄭康成 士虞禮注:饋,猶歸也,以物與神及人皆言饋。以物與人曰餽,以言語餉人亦曰餽。復謵不餽,忘貴賤也。忘人忘己,則同乎天和矣。釋文謂音習,翫也,誤。

【注】無人之情,則自然爲天人。

【疏】率其天道之性,忘於人道之情,因合於自然之理也。

【注】彼形殘胥靡而猶同乎天和,況天和之自然乎!

【疏】同乎天和,忘於逆順,故恭敬之而不喜,侮慢之而不怒也。

【釋文】“侮之”亡甫反。

【注】此故是無不能生有有不能爲生之意也。

【疏】夫能出怒出爲者,不爲不怒者也,是以從不怒不爲出。故知爲本無爲,怒本不怒,能體斯趣,故侮之而不怒也。

【注】平氣則靜,理足順心則神功至,緣於不得已則所爲皆當。故聖人以斯爲道,豈求無爲於恍惚之外哉!

【疏】緣,順也。夫欲靜攀援,必須調乎志氣,神功變化,莫先委順心靈;和混有爲之中而欲當於理者,又須順於不得止。不得止者,感而後應,分內之事也。如斯之例,聖人所以用爲正道也。

【校】

謵讋二字原誤倒,依說文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