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篇大宗師第六①
①【注】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富,其所宗而師者無心也。
【釋文】“大宗師”崔云:遺形忘生,當大宗此法也。
知天之所爲,知人之所爲者,至矣①。知天之所爲者,天而生也②;知人之所爲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③。
①【注】知天人之所爲者,皆自然也;則內放其身而外冥於物,與衆玄同,任之而無不至者也。
【疏】天者,自然之謂。至者,造極之名。天之所爲者,謂三景晦明,四時生殺,風雲舒卷,雷雨寒溫也。人之所爲者,謂手捉腳行,目視耳聽,心知工拙,凡所施爲也。知天之所爲,悉皆自爾,非關修造,豈由知力!是以內放其身,外冥於物,浩然大觀,與衆玄同,窮理盡性,故稱爲至也。
②【注】天者,自然之謂也。夫爲爲者不能爲,而爲自爲耳;爲知者不能知,而知自知耳。自知耳,不知也,不知也則知出於不知矣;自爲耳,不爲也,不爲也則爲出於不爲矣。爲出於不爲,故以不爲爲主;知出於不知,故以不知爲宗。是故眞人遺知而知,不爲而爲,自然而生,坐忘而得,故知稱絕而爲名去也。
【疏】雲行雨施,川源岳瀆,非關人力,此乃天生,能知所知,並自然也。此解前知天之所爲。
【釋文】“天而生”向 崔本作失而生。“知稱”尺證反。
③【注】人之生也,形雖七尺而五常必具,故雖區區之身,乃舉天地以奉之。故天地萬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無也。一物不具,則生者無由得生;一理不至,則天年無緣得終。然身之所有者,知或不知也;理之所存者,爲或不爲也。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衆,爲之所爲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僃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爲不敢異,異則僞成矣,僞成而眞不喪者,未之有也。或好知而不倦以困其百體,所好不過一枝而舉根俱弊,斯以其所知而害所不知也。若夫知之盛也,知人之所爲者有分,故任而不(强)〔彊〕也,知人之所知者有極,故用而不蕩也。故所知不以無涯自困,則一體之中,知與不知,闇相與會而俱全矣,斯以其所知養所不知者也。
【疏】人之所爲,謂四肢百體各有御用也。知之所知者,謂目知於色,卽以色爲所知也。知之所不知者,謂目能知色,不能知聲,卽以聲爲所不知也。旣而目爲手足而視,腳爲耳鼻而行,雖復無心相爲,而濟彼之功成矣。故眼耳鼻舌,四肢百體,更相役用,各有司存。心之明闇,亦有限極,用其分內,終不强知。斯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也,故得盡其天年,不橫夭折。能如是者,可謂知之盛美者也。
【釋文】“不喪”息浪反,下皆同。“或好”呼報反。下同。“不强”其兩反。〇盧文弨曰:今本書作彊。
雖然,有患①。夫知有所待而後當②,其所待者特未定也③。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④?
①【注】雖知盛,未若遺知任天之無患也。
【疏】知雖盛美,猶有患累,不若忘知而任獨也。
②【注】夫知者未能無可無不可,故必有待也。若乃任天而生者,則遇物而當也。
③【注】有待則無定也。
【疏】夫知必對境,非境不當。境旣生滅不定,知亦待奪無常。唯當境知兩忘,能所雙絕者,方能無可無不可,然後無患也已。
④【注】我生有涯,天也;心欲益之,人也。然此人之所謂耳,物無非〔天也〕㊀。天也者,自然者也;人皆自然,則治亂成敗,遇與不遇,非人爲也,皆自然耳。
【疏】近取諸身,遠託諸物,知能運用,無非自然。是知天之與人,理歸無二。故謂天則人,謂人則天。凡庸之流,詎曉斯旨!所言吾者,莊生自稱。此則泯合人天,混同物我者也。
【釋文】“庸詎”徐其庶反。“則治”直吏反。
【校】
㊀天也二字依世德堂本補。
且有眞人而後有眞知①。何謂眞人②?古之眞人,不逆寡③,不雄成④,不謨士⑤。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⑥。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⑦
①【注】有眞人,而後天下之知皆得其眞而不可亂也。
【疏】夫聖人者,誠能冥眞合道,忘我遺物。懷茲聖德,然後有此眞知,是以混一眞人而無患累。眞(知)〔人〕之狀,列在下文耳。
②【疏】假設疑問,庶顯其旨。
③【注】凡寡皆不逆,則所願者衆矣。
【疏】寡,少也。引古御今,崇本抑末,虛懷任物,大順羣生,假令微少,曾不逆忤者也。
④【注】不恃其成而處物先。
【疏】爲而不恃,長而不宰,豈雄據成績,欲處物先耶!
⑤【注】縱心直前而羣士自合,非謀謨以致之者也。
【疏】虛夷忘淡,士衆自歸,非關運心謀謨招致故也。
【釋文】“不謨”沒乎反。
⑥【注】直自全當而無過耳,非以得失經心者也。
【疏】天時已過,曾無悔吝之心;分命偶當,不以自得爲美也。〇俞樾曰:過者,謂於事有所過失也。當者,謂行之而當也。在衆人之情,於事有所過失則悔矣,行之而當則自以爲得矣。眞人不然。故曰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正文明言過,郭注謂全當而無過,失之。
⑦【注】言夫知之登至於道者,若此之遠也。理固自全,非畏死也。故眞人陸行而非避濡也,遠火而非逃熱也,無過而非措當也。故雖不以熱爲熱而未嘗赴火,不以濡爲濡而未嘗蹈水,不以死爲死而未嘗喪生。故夫生者,豈生之而生哉,成者,豈成之而成哉!故任之而無不至者,眞人也,豈有槪意於所遇哉!
【疏】慄,懼也。濡,溼也。登,昇也。假,至也。眞人達生死之不二,體安危之爲一,故能入水入火,曾不介懷,登高履危,豈復驚懼。眞知之士,有此功能,昇至玄道,故得如是者也。
【釋文】“不慄”音栗。“不濡”而朱反。“登假”更百反,至也。“遠火”于萬反。“有槪”古愛反。
古之眞人,其寢不夢①,其覺无憂②,其食不甘③,其息深深。眞人之息以踵④,衆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⑤。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⑥。
①【注】無意想也。
②【注】當所遇而安也。
【疏】夢者,情意妄想也。而眞人無情慮,絕思想,故雖寢寐,寂泊而不夢,以至覺悟,常適而無憂也。
【釋文】“其覺”古孝反。
③【注】理當食耳。
【疏】混迹人間,同塵而食,不耽滋味,故不知其美。
④【注】乃在根本中來者也。
【疏】踵,足根也。眞人心性和緩,智照凝寂,至於氣息,亦復徐遲。腳踵中來,明其深靜也。
【釋文】“深深”李云:內息之貌。〇家世父曰:存息於無息之地,而後納之深,泊然寂然,無出無入,無往無來,鬱怒之所不能結,耆欲之所不能加,百骸九竅六藏,一不與爲灌輸,而退而寄之於踵,乃以養息於深微博厚而寓諸無窮。“以踵”章勇反。王穆夜云:起息於踵,遍體而深。
⑤【注】氣不平暢。
【疏】嗌,喉也。哇,碍也。凡俗之人,心靈馳競,言語喘息,唯出咽喉。情躁氣促,不能深靜,屈折起伏,氣不調和,咽喉之中恆如哇碍也。
【釋文】“以喉”向云:喘悸之息,以喉爲節,言情欲奔競所致。“其嗌”音益。郭音厄,厄咽喉也。“若哇”獲媧反,徐胡卦反,又音絓。崔一音於佳反,結也,言咽喉之氣結礙不通也。簡文云:哇,嘔也。
⑥【注】深根寧極,然後反一無欲也。
【疏】夫耽耆諸塵而情欲深重者,其天然機神淺鈍故也。若使智照深遠,豈其然乎!
【釋文】“其耆”市志反。
古之眞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①;其出不訢,其入不距②;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③。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④;受㊀而喜之⑤,忘而復之⑥,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眞人⑦。
①【注】與化爲體者也。
【疏】氣聚而生,生爲我時;氣散而死,死爲我順。旣冥變化,故不以悅惡存懷。
【釋文】“說生”音悅。“惡死”烏路反。
②【注】泰然而任之也。
【疏】時應出生,本無情於忻樂;時應入死,豈有意於距諱耶!
【釋文】“不訢”音欣,又音祈。“不距”本又作拒,音巨。李云:欣出則營生,距入則惡死。
③【注】寄之至理,故往來而不難也。
【疏】翛然,無係貌也。翛然獨化,任理遨遊,雖復死往生來,曾無意戀之者也。
【釋文】“翛然”音蕭。本又作儵。徐音叔,郭與久反,李音悠。向云:翛然,自然無心而自爾之謂。郭 崔云:往來不難之貌。司馬云:儵,疾貌。李同。〇盧文弨曰:舊久譌冬,今從宋本正。
④【注】終始變化,皆忘之矣,豈直逆忘其生,而猶復探求死意也!
【疏】始,生也。終,死也。生死都遣,曾無滯著。豈直獨忘其生而偏求於死邪?終始均平,所遇斯適也。
【釋文】“猶復”扶又反。下非復同。
⑤【注】不問所受者何物,遇之而無不適也。
【疏】喜所遇也。
⑥【注】復之不由於識,乃至也。
【疏】反未生也。
⑦【注】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物之感人無窮,人之逐欲無節,則天理滅矣。眞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故不爲也。
【疏】是謂者,指斥前文,總結其旨也。捐,棄也。言上來智惠忘生,可謂不用取捨之心,捐棄虛通之道;亦不用人情分別,添助自然之分。能如是者,名曰眞人也。
【釋文】“捐”徐以全反。郭作揖,一入反。崔云:或作楫,所以行舟也。〇盧文弨曰:揖舊譌楫。案下方云或作楫,則此當作揖。〇俞樾曰:捐字誤。釋文云,郭作揖,崔云或作楫,所以行舟也,其義彌不可通。疑皆偝字之誤。偝卽背字,故郭注曰,眞人知用心則背道,助天則傷生。是郭所據本正作偝也。“則背”音佩。
【校】
㊀趙諫議本受作愛。
若然者,其心志①,其容寂②,其顙頯③:淒然似秋④,煖然似春⑤,喜怒通四時⑥,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⑦。
①【注】所居而安爲志。
【疏】若如以前不捐道等心,是心懷志力而能致然也。故老經云,强行者有志。〇家世父曰:郭象注,所居而安爲志,應作其心志。說文:志,心之所之也。商書,若射之有志,孔疏云:如射之有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佛書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卽此所謂其心志也。〇慶藩案說文無志篆,所引當出字林字書。
②【注】雖行而無傷於靜。
【釋文】“容𡧘”本亦作寂。崔本作𡧯。盧文弨曰:舊本譌家,今改正,說見前。本書作寂。
③【注】頯,大朴之貌。
【疏】顙,額也。頯,大朴貌。夫眞人降世,嫹氣異凡,非直智照虛明,志力弘普,亦乃威容閒雅,相貌端嚴。日角月弦,卽斯類也。
【釋文】“其顙”息黨反。崔云:頟也。“頯”徐去軌反,郭苦對反,李音仇,一音逵,權也。王云:質樸無飾也。向本作䫥,云:䫥然,大朴貌。廣雅云:䫥,大也。五罪反。
④【注】殺物非爲威也。
【釋文】“淒然”七西反。
⑤【注】生物非爲仁也。
【釋文】“煖然”音暄,徐況晚反。
⑥【注】夫體道合變者,與寒暑同其溫嚴,而未嘗有心也。然有溫嚴之貌,生殺之節,故寄名於喜怒也。
【疏】聖人無心,有感斯應,威恩適務,寬猛逗機。同素秋之降霜,本無心於肅殺;似青春之生育,寧有意於仁惠!是以眞人如雷行風動,木茂華敷,覆載合乎二儀,喜怒通乎四序。
⑦【注】無心於物,故不奪物宜;無物不宜,故莫知其極。
【疏】眞人應世,赴感隨時,與物交涉,必有宜便。而虛心慈愛,常善救人,量等太虛,故莫知其極。
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①;利澤施乎萬世,不爲愛人②。故樂通物,非聖人也③;有親,非仁也④;天時,非賢也⑤;利害不通,非君子也⑥;行名失己,非士也⑦;亡身不眞,非役人也⑧。若狐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⑨。
①【疏】 堯攻叢支,禹攻有扈,成湯滅夏,周武伐殷,並上合天時,下符人事。所以興動干戈,弔民問罪,雖復殄亡邦國,而不失百姓歡心故也。
【釋文】“亡國而不失人心”崔云:亡敵國而得其人心。
②【注】因人心之所欲亡而亡之,故不失人心也。夫白日登天,六合俱照,非愛人而照之也。故聖人之在天下,煖焉若春陽之自和,故蒙㊀澤者不謝;淒乎若秋霜之自降,故凋落者不怨也。
【疏】利物滋澤,事等陽春,豈直一時,乃施乎萬世。而芻狗百姓,故無偏愛之情。
③【注】夫聖人無樂也,直莫之塞而物自通。
【疏】夫懸鏡高臺,物來斯照,不迎不送,豈有情哉!大聖應機,其義亦爾。和而不唱,非謂樂通。故知授意於物,非聖人者也。
④【注】至仁無親,任理而自存。
【疏】至仁無親,親則非至仁也。
⑤【注】時天者,未若忘時而自合之賢也。
【疏】占玄象之虧盈,候天時之去就,此乃小智,豈是大賢者也!
⑥【注】不能一是非之塗而就利違害,則傷德而累當矣。
【疏】未能一窮通,均利害,而擇情榮辱,封執是非者,身且不能自達,焉能君子人物乎!
⑦【注】善爲士者,遺名而自得,故名當其實而福應其身。
【疏】矯行求名,失其己性,此乃流俗之人,非爲道之士。
【釋文】“行名”下孟反。“福應”應對之應。
⑧【注】自失其性而矯以從物,受役多矣,安能役人乎!
【疏】夫矯行喪眞,求名亡己,斯乃受人驅役,焉能役人哉!
【疏】姓狐,字不偕,古之賢人,又云,堯時賢人,不受堯讓,投河而死。務光,黃帝時人,身長七尺。又云:夏時人,餌藥養性,好鼓琴,湯讓天下不受,自負石沈於廬水。伯夷 叔齊,遼西 孤竹君之二子,神農之裔,姓姜氏。父死,兄弟相讓,不肯嗣位,聞西伯有道,試往觀焉。逢文王崩,武王伐紂,夷 齊扣馬而諫,武王不從,遂隱於河東 首陽山,不食其粟,卒餓而死。箕子,殷紂賢臣,諫紂不從,遂遭奴戮。胥餘者,箕子名也。又解:是楚大夫伍奢之子,名員,字子胥,吳王 夫差之臣,忠諫不從,抉眼而死,屍沈於江。紀他者,姓紀,名他,湯時逸人也;聞湯讓務光,恐及乎己,遂將弟子陷於窾水而死。申徒狄聞之,因以踣河。此數子者,皆矯情僞行,亢志立名,分外波蕩,遂至於此。自餓自沈,促齡夭命,而芳名令譽,傳諸史籍。斯乃被他驅使,何能役人!悅樂衆人之耳目,焉能自適其情性耶!
【釋文】“狐不偕”司馬云:古賢人也。“務光”皇甫謐云:黃帝時人,耳長七寸。“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箕子胥餘”司馬云:胥餘,箕子名也,見尸子。崔同。又云:尸子曰:箕子 胥餘,漆身爲厲,被髮佯狂。或云:尸子曰:比干也,胥餘其名。〇慶藩案書 微子正義、僖十五年左傳 正義、論語十八正義,並引司馬云:箕子,名胥餘。與釋文異。“紀他”徒何反。“申徒狄”殷時人,負石自沈於河。崔本作司徒狄。“皆舍”音捨。下同。
【校】
㊀世德堂本脫蒙字。
㊁世德堂本效作殉。
古之眞人,其狀義而不朋①,若不足而不承②;與乎其觚而不堅也③,張乎其虛而不華也④;邴邴乎其似喜乎㊀⑤!崔乎其不得已乎㊁⑥!滀乎進我色也⑦,與乎止我德也⑧;厲乎其似世乎㊂⑨!謷乎其未可制也⑩;連乎其似好閉也⑪,悗乎忘其言也⑫。以刑爲體⑬,以禮爲翼⑭,以知爲時⑮,以德爲循⑯。以刑爲體者,綽乎其殺也⑰;以禮爲翼者,所以行於世也⑱;以知爲時者,不得已於事也⑲;以德爲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⑳;而人眞以爲勤行者也㉑。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㉒。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㉓。其一與天爲徒㉔,其不一與人爲徒㉕。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㉖。
①【注】與物同宜而非朋黨。
【疏】狀,迹也。義,宜也。降迹同世,隨物所宜,而虛己均平,曾無偏黨也。〇俞樾曰:郭注訓義爲宜,朋爲黨,望文生訓,殊爲失之。此言其狀,豈言其德乎?義當讀爲峨,峨與義並從我聲,故得通用。天道篇而狀義然,義然卽峨然也。朋讀爲𡹔。易 復 象辭朋來无咎,漢書 五行志引作𡹔來无咎,是也。其狀峨而不𡹔者,言其狀峨然高大而不崩壞也。廣雅 釋詁:峨,高也;釋訓:峨峨,高也。高與大,義相近,故文選 西京賦神山峨峨,薛綜注曰:峨峨,高大也。天道篇義然,卽可以此說之。郭不知義爲峨之叚字,此文則訓爲宜,於彼文則曰踶跂自持之貌,皆就本字爲說,失之。
②【注】沖虛無餘,如不足也;下之而無不上,若不足而不承也。
【疏】韜晦沖虛,獨如神智不足;率性而動,(汛)〔汎〕然自得,故無所稟承者也。
【釋文】“不承”如字。李云:迎也。又音拯。“不上”時掌反。
③【注】常遊於獨而非固守。
【疏】觚,獨也。堅,固也。彷徨放任,容與自得,遨遊獨化之場而不固執之。
【釋文】“與乎”如字,又音豫,同云:疑貌。〇盧文弨曰:同當是向字之誤。“其觚”音孤。王云:觚,特立羣也。崔云:觚,棱也。〇俞樾曰:郭注曰,常遊於獨而非固守,是讀觚爲孤,然與不堅之義殊不相應。釋文引崔云,觚,棱也,亦與不堅之義不應。殆皆非也。養生主篇技經肻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釋文引崔云:不槃結骨。疑此觚字卽彼軱字。骨之槃結,是至堅者也;軱而不堅,是謂眞人。崔不知觚軱之同字,故前後異訓耳。〇李楨曰:與乎其觚與張乎其虛對文,觚字太不倫。據注疏,觚訓獨。釋文引王云:觚,特立不倚也。並是孤字之義。知所據本必皆作孤,觚是叚借。爾雅 釋地 觚竹北戶,釋文云:本又作孤。此觚孤互通之證。孤特者率方而有棱,故其字亦可借觚爲之。與乎二字,與下與乎止我德也複,疑此誤。注云常遊於獨,就遊字義求之,或元是𧾚字,抑或是㦛字。說文:𧾚,安行也。㦛,趣步㦛㦛也。並與遊義合。
④【注】曠然無懷,乃至於實。
【疏】張,廣大貌也。靈府寬閒,與虛空等量,而智德眞實,故不浮華。
⑤【注】至人無喜,暢然和適,故似喜也。
【疏】邴邴,喜貌也。隨變任化,所遇斯適,實忘喜怒,故云似喜者也。
【釋文】“邴邴”徐音丙,郭甫杏反。向云:喜貌。簡文云:明貌。
⑥【注】動靜行止,常居必然之極。
【疏】崔,動也。已,止也。眞人凝寂,應物無方,迫而後動,非關先唱故,不得已而應之者也。
【釋文】“崔乎”(于)〔千〕罪反,徐息罪反。郭且雷反。向云:動貌。簡文云:速貌。
⑦【注】不以物傷己也。
【疏】滀,聚也。進益也。心同止水,故能滀聚羣生。是以應而無情,惠而不費,適我益我,神色終無減損者也。
【釋文】“滀乎”本又作傗,勑六反。司馬云:色憤起貌。王云:富有德充也。簡文云:聚也。
⑧【注】無所趨也。
【疏】雖復應動隨世,接物逗機,而恆容與無爲,作於眞德,所謂動而常寂者也。
⑨【注】至人無厲,與世同行,故若厲也。
【疏】厲,危也。眞人一於安危,冥於禍福,而和光同世,亦似厲乎。如孔子之困匡人,文王之拘羑里,雖遭危厄,不廢無爲之事也。
【釋文】“厲乎”如字。崔本作廣,云:苞羅者廣也。〇兪樾曰:郭注殊不可通。且如注意,當云世乎其似厲,不當反言其似世也。今案世乃泰之叚字。荀子 榮辱篇橋泄者人之殃也,劉氏 台拱 補注曰:橋泄卽驕泰之異文。荀子他篇或作汏,或作忕,或作泰,皆同。漏泄之泄,古多與外大害敗爲韻,亦讀如泰也。又引賈子簡泄不可以得士爲證。然則以世爲泰,猶以泄爲泰也。猛厲與驕泰,其義相應。釋文曰,厲,崔本作廣,廣大亦與泰義相應,泰亦大也。若以本字讀之,而曰似世,則皆不可通矣。〇慶藩案厲當從崔本作廣者是。郭注訓與世同行,則有廣大之義。然旣曰無厲,又曰若厲,殊失解義。經傳中厲廣二字,往往而混。如禮 月令天子乃厲飾,淮南 時則篇作廣飾。史記 平津侯傳厲賢予祿,徐廣曰:厲亦作廣。儒林傳以廣賢材,漢書廣作厲。漢書 地理志 齊郡 廣,說文 水部注廣譌爲厲。皆其證。〇又案俞氏云世爲泰之叚字,是也。古無泰字,其字作大。大世二字,古音義同,得通用也。禮 曲禮不敢與世子同名,注:世,或爲大。春秋 文三十年大室屋壞,公羊作世室。衛 太叔儀,公羊作世叔儀。宋 樂大心,公羊〔作〕樂世心。鄭 子大叔,論語作世叔。皆其證。
⑩【注】高放而自得。
【疏】聖德廣大,謷然高遠,超於世表,故不可禁制也。
【釋文】“謷乎”五羔反,徐五到反。司馬云:志遠貌。王云:高邁於俗也。
⑪【注】綿邈深遠,莫見其門。
【疏】連,長也。聖德遐長,連綿難測。心知路絕,孰見其門,昏默音聲,似如關閉,不聞見人也。
【釋文】“連乎”如字。李云:連,綿長貌。崔云:蹇連也,音輦。“似好”呼報反,下皆同。
⑫【注】不識不知而天機自發,故悗然也。
【疏】悗,無心貌也。放任安排,無爲虛淡,得玄珠於赤水,所以忘言。自此以前,歷顯眞人自利利他內外德行。從此以下,明眞人利物爲政之方也。
【釋文】“悗乎”亡本反。字或作免。李云:無匹貌。王云:廢忘也。崔云:婉順也。
⑬【注】刑者,治之體,非我爲。
【釋文】“治之”直吏反。
⑭【注】禮者,世之所以自行耳,非我制。
【疏】用刑法爲治,政之體本;以體樂爲御,物之羽儀。
⑮【注】知者,時之動,非我唱。
⑯【注】德者,自彼所循,非我作。
【疏】循,順也。用智照機,不失時候;以德接物,俯順物情。以前略標,此以下解釋也。
【釋文】“爲循”本亦作脩,兩得。〇俞樾曰:陸氏以爲兩得,非。下文與有足者至于丘也,自〔以〕作循爲是。説文:循,順行也。若作脩則無義矣。〇慶藩案作(脩)〔循〕是也。廣雅:循,述也。詩 邶風傳;述,循也。隸書循脩字易混。易 繫辭損德之脩也,釋文:馬作循。晉語曚瞍脩聲,王制 正義作循聲。史記 商君傳 湯 武不循古而王,索隱:商君書作脩古。管子 九守篇循名而督實,今本譌作脩。皆其例。
⑰【注】任治之自殺,故雖殺而寬。
【疏】綽,寬也。所以用刑法爲治體者,以殺止殺,殺一懲萬,故雖殺而寬簡。是以惠者民之讐,法者民之父。
【釋文】“綽乎”昌略反。崔本作淖。
⑱【注】順世之所行,故無不行。
【疏】禮雖忠信之薄,而爲御世之首,故不學禮無以立,非禮勿動,非禮勿言,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禮之於治,要哉!羽翼人倫,所以大行於世者也。
⑲【注】夫高下相受,不可逆之流也;小大相羣㊃,不得已之勢也;曠然無情,羣知之府也。承百流之會,居師人之極者,奚爲哉?任時世之知,委必然之事,付之天下而已。
【疏】隨機感以接物,運至知以應時,理無可視聽之色聲,事有不得已之形勢。故爲宗師者,曠然無懷,付之羣智,居必然之會,乘之以游者也。
⑳【注】丘者,所以本也;以性言之,則性之本也。夫物各有足,足於本也。付羣德之自循,斯與有足者至於本也,本至而理盡矣。
【疏】丘,本也。以德接物,順物之性,性各有分,止分而足。順其本性,故至於丘也。〇家世父曰:孔安國云,九州之志,謂之九丘,莊子 則陽篇亦云丘里之言,是凡所居曰丘,顓頊遺墟,謂之帝丘。有足而能行,終必反其所居。循禮者,若所居之安,有足而必至也。
㉑【注】凡此皆自彼而成,成之不在己,則雖處萬機之極,而常閒暇自適,忽然不覺事之經身,悗然不識言之在口。而人之大迷,眞謂至人之爲勤行者也。
【疏】夫至人者,動若行雲,止若谷神,境智洞忘,虛心玄應,豈有懷於爲物,情係於拯救者乎!而凡俗之人,觸塗封執,見舟航庶品,亭毒羣生,實謂聖人勤行不怠。詎知汾水之上,凝淡窅然?故〔前〕文云孰肻以物爲事也。
【釋文】“常閒”音閑。
㉒【注】常無心而順彼,故好與不好,所善所惡,與彼無二也。
【疏】旣忘懷於美惡,亦遣蕩於愛憎。故好與弗好,出自凡情,而聖智虛融,未嘗不一。
㉓【注】其一也,天徒也;其不一也,人徒也。夫眞人同天人,均彼我,不以其一異乎不一。
【疏】其一,聖智也;其不一,凡情也。旣而凡聖不二,故不一皆一之也。
㉔【注】無有而不一者,天也。
㉕【注】彼彼而我我者,人也。
【疏】同天人,齊萬致,與玄天而爲類也。彼彼而我我,將凡庶而爲徒也。
㉖【注】夫眞人同天人,齊萬致。萬致不相非,天人不相勝,故曠然無不一,冥然無不在㊄,而玄同彼我也。
【疏】雖復天無彼我,人有是非,確然論之,咸歸空寂。若使天勝人劣,豈謂齊乎!此又混一天人,冥同勝負。體此趣者,可謂眞人者也。
【校】
㊀闕誤引文如海 成玄瑛 張君房本喜乎作喜也。
㊁又引文 成 張本重崔字,已乎作已也。
㊂又世乎作世也。
㊃趙諫議本羣作君。
㊄宋本在作任。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①。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②。彼特以天爲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③!人特以有君爲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眞乎④!
①【注】其有晝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極,非妄然也,若夜旦耳,奚所係哉!
【疏】夫旦明夜闇,天之常道;死生來去,人之分命。天不能無晝夜,人焉能無死生。故任變隨流,我將於何係哉!
【釋文】“夜旦”如字。崔本作靼,音怛。
②【注】夫眞人在晝得晝,在夜得夜。以死生爲晝夜,豈有所不得!人之有所不得而憂娛在懷,皆物情耳,非理也。
【疏】夫死生晝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係哉!而流俗之徒,逆於造化,不能安時處順,與變俱往,而欣生惡死,哀樂存懷。斯乃凡物之滯情,豈是眞人之通智也!
③【注】卓者,獨化之謂也。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人皆以天爲父,故晝夜之變,寒暑之節,猶不敢惡,隨天安之。況乎卓爾獨化,至於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旣任之,則死生變化,惟命之從也。
【疏】卓者,獨化之謂也。彼之衆人,稟氣蒼旻,而獨以天爲父,身猶愛而重之,至於晝夜寒溫,不能返逆。況乎至道窈冥之鄕,獨化自然之竟,生天生地,開闢陰陽,適可安而任之,何得拒而不順也!
【釋文】“其卓”中學反。〇慶藩案卓之言超也,絕也,獨也。字同趠,廣雅,趠絕。一作逴,玉篇:敕角切,蹇也。蹇者獨任一足,故謂之逴。李善 西都賦注:逴躒,猶超絕也。匡謬正俗:逴者,謂超踰不依次第。又作踔。漢書 河間獻王傳踔爾不羣,說苑君道篇踔然獨立。依說文當作𥢔。禾部:𥢔,特止。徐鍇〔曰〕:特止,卓止也。卓趠逴踔𥢔,古同聲通用。“敢惡”烏路反。“之竟”音境。
④【注】夫眞者,不假於物而自然也。夫自然之不可避,豈直君命而已哉!
【疏】愈,猶勝也。其眞則向之獨化者也。人獨以君王爲勝己尊貴,尙殞身致命,不敢有避,而況玄道至極,自然之理,欲不從順,其可得乎!安排委化,固其宜矣。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𣽉㊀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①。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②。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③。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④。
①【注】與其不足而相愛,豈若有餘而相忘!
【疏】此起譬也。江湖浩瀚,游泳自在,各足深水,無復往還,彼此相忘,恩情斷絕。洎乎泉源旱涸,鱣鮪困苦,共處陸地,頳尾曝腮。於是吐沫相濡,呴氣相濕,恩愛往來,更相親附,比之江湖,去之遠矣。亦猶大道之世,物各逍遙,雞犬聲聞,不相來往。淳風旣散,澆浪漸興,從理生敎,聖迹斯起;矜蹩躠以爲仁,踶跂以爲義,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聖人羞之,良有以也。故知魚失水所以呴濡,人喪道所以親愛之者也。
【釋文】“泉涸”戶各反,郭戶格反。爾雅云:竭也。“相呴”況于況付二反。“相𣽉”本又作濡,音儒,或一音如戍反。“以沫”音末。“相忘”音亡。下同。
②【注】夫非譽皆生於不足。故至足者,忘善惡,遺死生,與變化爲一,曠然無不適矣,又安知堯桀之所在耶!
【疏】此合喩。夫唐堯聖君,夏桀庸主,故譽堯善而非桀惡,祖述堯 舜以勗將來,仁義之興,自茲爲本也。豈若無善無惡,善惡兩忘;不是不非,是非雙遣!然後出生入死,隨變化而遨遊;莫往莫來,履玄道而自得;豈與夫呴濡聖跡,同年而語哉!
【釋文】“譽堯”音餘。注同。
③【注】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形爲我載,生爲我勞,老爲我佚,死爲我息,四者雖變,未始非我,我奚惜哉!
【疏】大塊者,自然也。夫形是構造之物,生是誕育之始,老是耆艾之年,死是氣散之日。但運載有形,生必勞苦;老旣無能,暫時閒逸;死滅還無,理歸停憩;四者雖變而未始非我,而我坦然何所惜耶!
【釋文】“大塊”苦怪反,又苦對反,徐胡罪反。〇慶藩案文選 郭景純 江賦注引司馬云:大塊,自然也。釋文闕。“佚我”音逸。
④【注】死與生,皆命也。無善則死,有善則生,不獨善也。故若以吾生爲善乎?則吾死亦善也。
【疏】夫形生老死,皆我也。故以善吾生爲善者,吾死亦可以爲善矣。
【校】
㊀趙諫議本作濡。
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①。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②。藏小大有宜,猶有所遯③。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④。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⑤,其爲樂可勝計邪⑥!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⑦。善妖㊀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⑧,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⑨!
①【注】方言死生變化之不可逃,故先舉無逃之極,然後明之以必變之符,將任化而無係也。
【釋文】“於壑”火各反。
②【注】夫無力之力,莫大於變化者也;故乃揭天地以趨新,負山岳以舍故。故不暫停,忽已涉新,則天地萬物無時而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爲故;舟日易矣,而視之若舊;山日更矣,而視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復今我也。我與今俱往,豈常守故哉㊁!而世莫之覺,橫謂今之所遇可係而在,豈不昧哉!
【疏】夜半闇冥,以譬眞理玄邃也。有力者,造化也。夫藏舟船於海壑,正合其宜;隱山岳於澤中,謂之得所。然而造化之力,擔負而趨;變故日新,驟如逝水。凡惑之徒,心靈愚昧,眞謂山舟牢固,不動巋然。豈知冥中貿遷,無時暫息。昨我今我,其義亦然也。〇俞樾曰:山非可藏於澤,且亦非有力者所能負之而走,其義難通。山,疑當讀爲汕。爾雅 釋器,罺謂之汕。詩 南有嘉魚篇 毛傳曰:汕,汕樔也,箋云:今之撩罟也。藏舟藏汕,疑皆以漁者言,恐爲人所竊,故藏之,乃世俗常有之事,故莊子以爲喩耳。〇家世父曰:壑可以藏舟,澤之大可以藏山。然而大化之運行無窮,舉天地萬物,日夜推移,以舍故而卽新,而未稍有止息。水負舟而立,水移卽舟移矣;氣負山而行,氣運卽山運矣。夜半者,惟行於無象無兆之中,而人莫之見也。〇慶藩案文選 江文通 雜禮詩 注引司馬云:舟,水物;山,陸居者。藏之壑澤,非人意所求,謂之固;有力者或能取之。釋文闕。
【釋文】“乃揭”其列其謁二反。
③【注】不知與化爲體,而思藏之使不化,則雖至深至固,各得其所宜,而無以禁其日變也。故夫藏而有之者,不能止其遯也;無藏而任化者,變不能變也。
【疏】遁,變化也。藏舟於壑,藏山於澤,此藏大也;藏人於室,藏物於器,此藏小也。然小大雖異而藏皆得宜,猶念念遷流,新新移改。是知變化之道,無處可逃也。
④【注】無所藏而都任之,則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故無外無內,無死無生,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遯而不得矣。此乃常存之大情,非一曲之小意。
【疏】恆,常也。夫藏天下於天下者,豈藏之哉?蓋無所藏也。故能一死生,冥變化,放縱寰宇之中,乘造物以遨遊者,斯藏天下於天下也。旣變所不能變,何所遯之有哉!此乃體凝寂之人物,達大道之眞情,豈流俗之迷徒,運人間之小智耶!
【釋文】“索所”所百反。
⑤【注】人形乃㊂是萬化之一遇耳,未足獨喜也。無極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豈特人形可喜而餘物無樂耶!〇慶藩案文選 賈長沙(鵬)〔鵩〕㊃鳥賦 注引司馬云:當復化而爲無。釋文闕。
【釋文】“無樂”音洛。下及注同。
⑥【注】本非人而化爲人,化爲人,失於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變化無窮,何所不遇!所遇而樂,樂豈有極乎!
【疏】特,獨也。犯,遇也。夫大冶洪鑪,陶鑄羣品,獨遇人形,遂以爲樂。如人形者,其貌類無窮,所遇卽喜,喜亦何極!是以唯形與喜,不可勝計。
【釋文】“可勝”音升。
⑦【注】夫聖人遊於變化之塗,放於日新之流,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遯之哉!夫於生爲亡而於死爲存,則何時而非存哉!
【疏】夫物不得遯者,自然也,孰能逃於自然之道乎!是故聖人遊心變化之塗,放任日新之境,未始非我,何往不存耶!
⑧【注】此自均於百年之內,不善少而否老,未能體變化,齊死生也。然其平粹,猶足以師人也。
【釋文】“善妖”崔本作狡,同。古卯反。本又作夭,於表反。簡文於橋反,云:異也。〇盧文弨曰:今本作夭。〇慶藩案妖字,正作夭。夭妖古通用。史記 周本紀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徐廣曰:妖,一作夭。崔氏作狡,非也。“善少”詩照反。“否老”音鄙。本亦作鄙。“平粹”雖遂反。
⑨【注】此玄同萬物而與化爲體,故其爲天下之所宗也,不亦宜乎!
【疏】係,屬也。夫人之識性,明暗不同。自有百年之中,一生之內,從容平淡,鮮有欣慼,至於壽夭老少,都不介懷。雖未能忘生死,但復無嫌惡,猶足以爲物師傅,人放效之。而況混同萬物,冥一變化。屬在至人,必資聖知,爲物宗匠,不亦宜乎!
【校】
㊀世德堂本妖作夭,闕誤引張君房本作少。
㊁趙諫議本無哉字。
㊂趙本乃作方。
㊃鵩字依文選改。
夫道,有情有信,无爲无形①;可傳而不可受②,可得而不可見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④;神鬼神帝,生天生地⑤;在太極之先而不爲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爲深,先天地生而不爲久,長於上古而不爲㊀老⑥。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⑦;伏戲氏得之,以襲氣母⑧;維斗得之,終古不忒⑨;日月得之,終古不息⑩;堪坏得之,以襲崐崙⑪;馮夷得之,以遊大川⑫;肩吾得之,以處大山⑬;黃帝得之,以登雲天⑭;顓頊得之,以處玄宮⑮;禺强得之,立乎北極⑯;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廣,莫知其始,莫知其終⑰;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⑱;傅說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⑲。
①【注】有無情之情,故無爲也;有無常之信,故無形也。
【疏】明鑒洞照,有情也。趣機若響,有信也。恬淡寂寞,無爲也。視之不見,無形也。
②【注】古今傳而宅之,莫能受而有之。
【釋文】“可傳”直專反。注同。
③【注】咸得自容,而莫見其狀。
【疏】寄言詮理,可傳也。體非量數,不可受也。方寸獨悟,可得也。離於形色,不可見也。
④【注】明無不待有而無也。
【疏】自,從也。存,有也。虛通至道,無始無終。從(本)〔古〕㊁以來,未有天地,五氣未兆,大道存焉。故老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云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者也。
⑤【注】無也,豈能生神哉?不神鬼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故夫神㊂之果不足以神,而不神則神矣,功何足有,事何足恃哉!
【疏】言大道能神於鬼靈,神於天帝,開明三景,生立二儀,至無之力,有茲功用。斯乃不神而神,不生而生,非神之而神,生之而生者也。故老經云天得一以淸,神得一以靈也。
⑥【注】言道之無所不在也,故在高爲無高,在深爲無深,在久爲無久,在老爲無老,無所不在,而所在皆無也。且上下無不格者,不得以高卑稱也;外內無不至者,不得以表裏名也;與化俱移者,不得言久也;終始常無者,不可謂老也。
【疏】太極,五氣也。六極,六合也。且道在五氣之上,不爲高遠;在六合之下,不爲深邃;先天地生,不爲長久;長於夐古,不爲耆艾。言非高非深,非久非老,故道無不在而所在皆無者也。
【釋文】“在大極”音泰。“之先”一本作之先未,崔本同。〇盧文弨曰:今本作一本作先之,無未字。“先天”悉薦反。“長於”丁丈反。“稱也”尺證反。
⑦【疏】 狶韋氏,文字已前遠古帝王號也。得靈通之道,故能驅馭羣品,提挈二儀。又作契字者,契,合也,言能混同萬物,符合二儀者也。
【釋文】“狶韋氏”許豈反,郭褚伊反。李音豕。司馬云:上古帝王名。“以挈”徐苦結反,郭苦係反。司馬云:要也,得天地要也。崔云:成也。
⑧【疏】 伏戲,三皇也,能伏牛乘馬,養伏犧牲,故謂之伏犧也。襲,合也。氣母者,元氣之母,應道也。爲得至道,故能畫八卦,演六爻,調陰陽,合元氣也。
【釋文】“伏戲”音羲。崔本作伏戲氏。“以襲氣母”司馬云:襲,入也。氣母,元氣之母也。崔云:取元氣之本。
⑨【疏】維斗,北斗也,爲衆星綱維,故謂之維斗。忒,差也。古,始也。得於至道,故歷於終始,維持天地,心無差忒。
【釋文】“維斗”李云:北斗,所以爲天下綱維。〇盧文弨曰:今本天下作天之。“終古”崔云:終古,久也。鄭玄注周禮云:終古,猶言常也。“不忒”它得反,差也。崔本作代。
⑩【疏】日月光證於一道,故得終始照臨,竟無休息者也。
⑪【疏】 崐崙,山名也,在北海之北。堪坏,崐崙山神名也。襲,入也。堪坏人面獸身,得道入崐崙山爲神也。
【釋文】“堪坏”徐扶眉反,郭孚杯反。崔作邳。司馬云:堪坏,神名,人面獸形。淮南作欽負。“崐崙”崐,或作岷,同。音昆。下力門反。崐崙,山名。
⑫【疏】姓馮,名夷,弘農 華陰 潼鄕 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水仙。大川,黃河也。天帝錫馮夷爲河伯,故游處盟津大川之中也。
【釋文】“馮夷”司馬云:淸泠傳曰:馮夷,華陰 潼鄕 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爲河伯。一云以八月庚子浴於河而溺死,一云渡河溺死。“大川”河也。崔本作泰川。
⑬【疏】 肩吾,神名也。得道,故處東岳爲太山之神。
【釋文】“肩吾”司馬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時。“大山”音泰,又如字。
⑭【疏】 黃帝,軒轅也。採首山之銅,鑄鼎於荆山之下,鼎成,有龍垂於鼎以迎帝,帝遂將羣臣及後宮七十二人,白日乘雲駕龍,以登上天,仙化而去。
【釋文】“黃帝”崔云:得道而上天也。
⑮【疏】 顓頊,(皇)〔黃〕帝之孫,卽帝高陽也,亦曰玄帝。年十二而冠,十五佐少昊,二十卽位。採羽山之銅爲鼎,能召四海之神,有靈異。年九十七崩,得道,爲北方之帝。玄者,北方之色,故處於玄宮也。
【釋文】“顓頊”音專。下許玉反。“玄宮”李云,顓頊,帝高陽氏。玄宮,北方宮也。月令曰:其帝顓𩑒,其神玄冥。
⑯【疏】 禺强,水神名也,亦曰禺京。人面鳥身,乘龍而行,與顓頊並軒轅之胤也。雖復得道,不居帝位而爲水神。水位北方,故位號北極也。
【釋文】“禺强”音虞,郭語龍反。司馬云:山海經曰:北海之渚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靑蛇,踐兩赤蛇,名禺强。崔云:大荒經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强,靈龜爲之使。歸藏曰:昔穆王子筮卦於禺强。案海外經云:北方禺强,黑身手足,乘兩龍。郭璞以爲水神,人面鳥身。簡文云:北海神也,一名禺京,是黃帝之孫也。
⑰【疏】 少廣,西極山名也。王母,太陰之精也,豹尾,虎齒,善笑。舜時,王母遣使獻玉環,漢武帝時,獻靑桃。顏容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常坐西方少廣之山,不復生死,故莫知始終也。
【釋文】“西王母”山海經云:狀如人,狗尾,蓬頭,戴勝,善嘯,居海水之涯。漢 武內傳云:西王母與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仙人也。“少廣”司馬云:穴名。崔云:山名。或云,西方空界之名。
⑱【疏】 彭祖,帝顓頊之玄孫也。封於彭城,其道可祖,故稱彭祖,善養性,得道者也。五伯者,昆吾爲夏伯,大彭 豕韋爲殷伯,齊桓 晉文爲周伯,合爲五伯。而彭祖得道,所以長年,上至有虞,下及殷 周,凡八百年也。
【釋文】“彭祖”解見逍遥篇。崔云:壽七百歲。或以爲仙,不死。“五伯”如字。又音霸。崔 李云:夏伯昆吾,殷 大彭 豕韋,周 齊桓 晉文。
⑲【注】道,無能也。此言得之於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我之未得,又不能爲得也。然則凡得之者,外不資於道,内不由於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夫生之難也,猶獨化而自得之矣,既得其生,又何患於生之不得而爲之哉!故夫㊃爲生果不足以全生,以其生之不由於己爲也,而爲之則傷其真生也。
【疏】 武丁,殷王名也,號曰高宗。高宗夢得傅説,使求之天下,於陝州 河北縣 傅(嚴)〔巖〕板築之所而得之,相於武丁,奄然清泰。傅説,星精也。而傅説一星在箕尾上,然箕尾則是二十八宿之數,維持東方,故言乘東維、騎箕尾;而與角亢等星比並行列,故言比於列星也。
【釋文】“傅説”音悦。“得之以相”息亮反。“武丁奄有天下乘東維騎箕尾而比於列星”司馬云:傅説,殷相也。武丁,殷王 高宗也。東維,箕斗之間,天漢津之東維也。星經曰:傅説一星在尾上,言其乘東維,騎箕尾之間也。崔云:傅説死,其精神乘東維,託龍尾,乃列宿。今尾上有傅説星。崔本此下更有其生無父母,死登假三年而形遯,此言神之無能名者也,凡二十二字。“掘然”其勿反。
【校】
㊀世德堂本無爲字。
㊁古字依正文改。
㊂世德堂本神作人。
㊃世德堂本無夫字。
南伯 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𡦗)〔孺〕子,何也①?”
①【疏】葵當爲綦字之誤,猶人間世篇中南郭子綦也。女偊,古之懷道人也。孺子,猶稚子也。女偊久聞至道,故能攝衛養生,年雖老,猶有童顔之色,駐彩之狀。既異凡人,是故子葵問其何以致此也。
【釋文】“南伯子葵”李云:葵當爲綦,聲之誤也。“女偊”徐音禹,李音矩。一云,是婦人也。“年長”張丈反。〇盧文弨曰:今本作丁丈反,與前後同。“𡦗子”本亦作孺,如喻反。李云:弱子也。〇盧文弨曰:今本作孺,是正體。
曰:“吾聞道矣①。”
①【注】聞道則任其自生,故氣色全也。
【疏】答云:聞道故得全生,是以反少還童,色如稚子。
①【疏】覩其容色,既異常人,心懷景慕,故詢其方術也。
【校】
㊀趙諫議本無道字。
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①。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无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无聖人之才②,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爲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③,參日而後能外天下④;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⑤;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⑥;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⑦;朝徹,而後能見獨⑧;見獨,而後能无古今⑨;无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⑩。殺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⑪。其爲物,無不將也⑫,無不迎也⑬;無不毁也⑭,無不成也⑮。其名爲攖寧⑯。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⑰。”
①【疏】惡惡可,言不可也。女偊心神内静,形色外彰。子葵見(有)〔其〕容貌,欣然請學。嫌其所問,故抑之謂非其人也。
【釋文】“惡惡可”並音烏。下惡乎同。
②【疏】 卜梁,姬姓也,倚,名也。虚心凝淡爲道,智用明敏爲才。言梁有外用之才而無内凝之道,女偊有虚淡之道而無明敏之才,各滯一邊,未爲通美。然以才方道,才劣道勝也。
【釋文】“卜梁倚”魚綺反,又其綺反。李云:卜梁,姓;倚,名。
③【疏】庶,慕也。幾,近也。果,決也。夫上士聞道,猶藉勤行,若不勤行,道無由致。是故雖蒙教誨,必須修學,慕近玄道,決成聖人。若其不然,告示甚易,爲須修守,所以成難。然女偊久聞至道,内心凝寂,今欲傳告,猶自守之。況在初學,無容懈怠,假令口説耳聞,蓋亦何益。是以非知之難,行之難也。
【釋文】“亦易”以豉反。
④【注】外,猶遺也。
【疏】外,遺忘也。夫爲師不易,傳道極難。方欲教人,故凝神静慮,修而守之,凡經三日。心既虚寂,萬境皆空,是以天下地上,悉皆非有也。
【釋文】“參日”音三。
⑤【注】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
【疏】天下萬境疏遠,所以易忘;資身之物親近,所以難遺。守經七日,然後遺之。故郭注云,物者朝夕所須,切己難忘者也。
⑥【注】都遺也。
【疏】隳體離形,坐忘我喪,運心既久,遺遣漸深也。
⑦【注】遺生則不惡死,不惡死故所遇卽安,豁然無滯,見機而作,斯朝徹也。
【疏】朝,旦也。徹,明也。死生一觀,物我兼忘,惠照豁然,如朝陽初啓,故謂之朝徹也。
【釋文】“能朝”如字。李除遥反。下同。“徹”如字。郭 司馬云:朝,旦也。徹,達妙之道。李云:夫能洞照,不崇朝而遠徹也。“不惡”烏路反。下同。“豁然”唤活反。
⑧【注】當所遇而安之,忘先後之所接,斯見獨者也。
【疏】夫至道凝然,妙絶言象,非無非有,不古不今,獨往獨來,絶待絶對。覩斯勝境,謂之見獨。故老經 云寂寞而不改。
⑨【注】與獨俱往。
【疏】任造物之日新,隨變化而俱往,不爲物境所遷,故無古今之異。
⑩【注】夫係生故有死,惡死故有生。是以無係無惡,然後能無死無生。
【疏】古今,會也。夫時有古今之異,法有生死之殊者,此蓋迷徒倒置之見也。時既運運新新,無今無古,故法亦不去不來,無死無生者也。會斯理者,其唯女偊之子耶!
⑪【疏】殺,滅也;死,亦滅也。謂此死者未曾滅,謂此生者未曾生。既死既生,能入於無死無生,故體於法,無生滅也。法既不生不滅,而情亦何欣何惡耶!任之而無不適也。
【釋文】“殺生者不死”李云:殺,猶亡也,亡生者不死也。崔云:除其營生爲殺生。“生生者不生”李云:矜生者不生也。崔云:常營其生爲生生。
⑫【注】任其自將,故無不將。
⑬【注】任其自迎,故無不迎。
【疏】將,送也。夫道之爲物,拯濟無方,雖復不滅不生,亦而生而滅,是以迎無窮之生,送無量之死也。
⑭【注】任其自毁,故無不毁。
⑮【注】任其自成,故無不成。
【疏】不送而送,無不毁滅;不迎而迎,無不生成也。
⑯【注】夫與物冥者,物縈亦縈,而未始不寧也。
【疏】攖,擾動也。寧,寂静也。夫聖人慈惠,道濟蒼生,妙本無名,隨物立稱,動而常寂,雖攖而寧者也。
【釋文】“攖”郭音縈,徐於營反,李於盈反。崔云:有所繫著也。〇家世父曰:趙岐 孟子注:攖,迫也。物我生死之見迫於中,將迎成毁之機迫於外,而一無所動其心,乃謂之攖寧。置身紛紜蕃變交争互觸之地,而心固寧焉,則幾於成矣,故曰攖而後成。
【疏】既能和光同塵,動而常寂,然後隨物攖擾,善貸生成也。
【校】
㊀闕誤引江南 古藏本殺上有故字。
㊁世德堂本也作矣。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①?”
①【疏】 子葵怪女偊之談,其道高妙,故問“子於何處獨得聞之”?自斯已下,凡有九重,前六約教,後三據理,並是女偊告示子葵之辭也。
曰:“聞諸副墨之子①,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②,洛誦之孫聞之瞻明③,瞻明聞之聶許④,聶許聞之需役⑤,需役聞之於謳⑥,於謳聞之玄冥⑦,玄冥聞之參寥⑧,參寥聞之疑始⑨。”
①【疏】諸,之也。副,副貳也。墨,翰墨也;翰墨,文字也。理能生教,故謂文字爲副貳也。夫魚必因筌而得,理亦因教而明,故聞之翰墨,以明先因文字得解故也。
【釋文】“副墨”李云:可以副貳玄墨也。崔云:此已下皆古人姓名,或寓之耳,無其人。
②【疏】臨本謂之副墨,背文謂之洛誦。初既依文生解,所以執持披讀;次則漸悟其理,是故羅洛誦之。且教從理生,故稱爲子;而誦因教起,名之曰孫也。
【釋文】“洛誦”李云:誦,通也。苞洛無所不通也。
③【疏】瞻,視也,亦至也。讀誦精熟,功勞積久,漸見至理,靈府分明。
【釋文】“瞻明”音占。李云:神明洞徹也。
④【疏】聶,登也,亦是附耳私語也。既誦之稍深,因教悟理,心生歡悦,私自許當,附耳竊私語也。既聞於道,未敢公行,亦是漸登勝妙玄情者也。
【釋文】“聶許”徐乃攝反。李云:許,與也。攝而保之,無所施與也。
⑤【疏】需,須也。役,用也,行也。雖復私心自許,智照漸明,必須依教遵循,勤行勿怠。懈而不行,道無由致。
【釋文】“需役”徐音須,李音儒,云:儒弱爲役也。王云:需,待也。役,亭毒也。
⑥【疏】謳,歌謡也。既因教悟理,依解而行,遂使盛惠顯彰,謳歌滿路也。
【釋文】“於”音烏,又如字。“謳”徐烏侯反。李香于反,云:謳,煦也,欲化之貌。王云:謳,歌謡也。
⑦【注】玄冥者,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疏】玄者,深遠之名也。冥者,幽寂之稱。既德行内融,芳聲外顯,故漸階虚極,以至於玄冥故也。
【釋文】“玄冥”李云:强名曰玄,視之冥然。向 郭云:所以名無而非無也。
⑧【注】夫階名以至無者,必得無於名表。故雖玄冥猶未極,而又推寄於參寥,亦是玄之又玄也。
【疏】參,三也。寥,絶也。一者絶有,二者絶無,三者非有非無,故謂之三絶也。夫玄冥之境,雖妙未極,故至乎三絶,方造重玄也。
【釋文】“參”七南反。“寥”徐力彫反。李云:參,高也。高邈寥曠,不可名也。
⑨【注】夫自然之理,有積習而成者。蓋階近以至遠,研粗以至精,故乃七重而後及無之名,九重而後疑無是始也。
【疏】始,本也。夫道,超此四句,離彼百非,名言道斷,心知處滅,雖復三絶,未窮其妙。而三絶之外,道之根本,(而)〔所〕謂重玄之域,衆妙之門,意亦難得而差言之矣。是以不本而本,本無所本,疑名爲本,亦無的可本,故謂之疑始也。
【釋文】“疑始”李云:又疑無是始,則始非無名也。“研粗”七胡反。“七重”直龍反。下同。
子祀 子輿 子犁 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无爲首,以生爲脊,以死爲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①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②。
①【疏】 子祀四人,未詳所據。觀其心跡,並方外之士,情同淡水,共結素交,敍莫逆於虚玄,述忘言於至道。夫人起自虚無,無則在先,故以無爲首;從無生有,生則居次,故以生爲脊;既生而死,死最居後,故以死爲尻;亦故然也。尻首離别,本是一身;而死生乃異,源乎一體。能達斯趣,所遇皆適,豈有存亡欣惡於其間哉!誰能知是,我與爲友也。
【釋文】“子祀”崔云:淮南作子永,行年五十四而病傴僂。〇慶藩案崔本作子永,是也。今本淮南 精神篇作子求,與崔所見本異。顧千里曰:求當作永。抱朴子博喻篇曰子永歎天倫之偉,字正作永。永求形近,經傳中互誤者,不可枚舉。“子輿”本又作與,音餘。“子犁”禮兮反。“爲尻”苦羔反。
②【疏】目擊道存,故相見而笑;同順玄理,故莫逆於心也。
俄而子輿有病,子祀往問之①。曰:“偉哉夫造物者,將以予爲此拘拘也②!曲僂發背,上有五管,頤隱於齊,肩高於頂,句贅指天。”陰陽之氣有沴③,其心閒而无事④,跰𨇤而鑑於井,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將以予爲此拘拘也⑤!”
①【疏】友人旣病,須往問之,任理而行,不乖於方外也。
②【疏】偉,大也。造物,猶造化也。拘拘,攣縮不申之貌也。夫洪鑪大冶,造物無偏,豈獨將我一身故爲拘攣之疾!以此而言,無非命也。子輿達理,自歎此辭也。
【釋文】“偉哉”韋鬼反。向云:美也。崔云:自此至鑑於井,皆子祀自說病狀也。“拘拘”郭音駒。司馬云:體拘攣也。王云:不申也。
③【注】沴,陵亂也。
【疏】傴僂曲腰,背骨發露。旣其俯而不仰,故藏腑並在上,頭低則頤隱於臍,(膞)〔膊〕聳則肩高於頂,而咽項句曲,大嫹如贅。陰陽二氣,陵亂不調,遂使一身,遭斯疾篤。
【釋文】“曲僂”徐力主反。“於頂”本亦作項。崔本作釭,音項。〇盧文弨曰:舊作釘,音頂。今本作缸,音項。據宋本釘音項,疑釘爲釭之譌,參酌改正。“句”俱樹反,徐古侯反。“贅”徐之稅反。“指天”李云:句贅,項椎也。其形似贅,言其上向也。“有沴”音麗,徐又徒顯反。郭奴結反,云:陵亂也。李同。崔本作,云:滿也。
④【注】不以爲患。
【疏】死生猶爲一體,疾患豈復㮣懷!故雖曲僂拘拘,而心神閒逸,都不以爲事。
【釋文】“其心閒”音閑。崔以其心屬上句。
⑤【注】夫任自然之變者,無嗟也,與物嗟耳。
【疏】跰𨇤,曳疾貌。言曳疾力行,照臨于井,旣見己貌,遂使發傷嗟。尋夫大道自然,造物均等,豈偏於我,獨此拘攣?欲顯明物理,故寄茲嗟嘆也。
【釋文】“跰𨇤”步田反,下悉田反。崔本作邊鮮。司馬云:病不能行,故跰𨇤也。“而鑑”古暫反。“曰嗟乎”崔云:此子輿辭。
子祀曰:“女惡之乎①?”
①【疏】淡水素交,契心方外,見其嗟嘆,故有驚疑。
【釋文】“女惡”音汝。下同。下烏路反。
曰:“亡,予何惡①!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爲雞,予因以求時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爲彈,予因以求鴞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爲輪,以神爲馬,予因以乘之,豈更駕哉!②且夫得者,時也③,失者,順也④;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⑤。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結之⑥。且夫物不勝天久矣,吾又何惡焉⑦!”
①【疏】亡,無也。存亡死生,本自無心。不嗟之嗟,何嫌惡之也!
【釋文】“曰亡”如字。絕句。“予何惡”烏路反。下及注同。一音如字讀,則連亡字爲句。
②【注】浸,漸也。夫體化合變,則無往而不因,無因而不可也。
【疏】假令陰陽二氣,漸而化我左右兩臂爲鷄爲彈,彈則求於鴞鳥,鷄則夜候天時。尻無識而爲輪,神有知而作馬,因漸漬而變化,乘輪馬以遨遊,苟隨任以安排,亦於何而不適者也。
【釋文】“浸”子鴆反。向云:漸也。“予因以求時夜”一本無求字。“爲彈”徒旦反。“鴞”戶驕反。“炙”章夜反。
③【注】當所遇之時,世謂之得。
④【注】時不暫停,順往而去,世謂之失。
⑤【疏】得者,生也,失者,死也。夫忽然而得,時應生也;倏然而失,順理死也。是以安於時則不欣於生,處於順則不惡於死。旣其無欣無惡,何憂樂之入乎!
【釋文】“哀樂”音洛。
⑥【注】一不能自解,則衆物共結之矣。故能解則無所不解,不解則無所而解也。
【疏】處順忘時,蕭然無係,古昔至人,謂爲縣解。若夫當生慮死,而以憎惡存懷者,旣內心不能自解,故爲外物結縛之也。
【釋文】“縣”音玄。“解”音蟹。下及注同。(同)〔向〕㊀云:縣解,無所係也。
⑦【注】天不能無晝夜,我安能無死生而惡之哉!
【疏】玄天在上,猶有晝夜之殊,況人居世間,焉能無死生之變!且物不勝天,非唯今日,我復何人,獨生憎惡!
【校】
㊀向字依世德堂本及釋文原本改。
俄而子來有病,喘喘然將死,其妻子環而泣之①。子犁往問之,曰:“叱!避!无怛化②!”倚其戶與之語曰:“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爲,將奚以汝適?以汝爲鼠肝乎?以汝爲蟲臂乎?”③
①【疏】環,繞也。喘喘,氣息急也。子輿語訖,俄頃之間,子來又病,氣奔欲死。旣將屬纊,故妻子繞而哭之也。
【釋文】“喘喘”川轉反,又尺軟反。崔本作惴惴。“環而”如字。徐音患。李云:繞也。
②【注】夫死生猶寤寐耳,於理當寐,不願人驚之,將化而死亦宜,無爲怛之也。
【疏】叱,訶聲也。夫方外之士,冥一死生,而朋友臨終,和光往問。故叱彼親族,令避傍近,正欲變化,不欲驚怛也。
【釋文】“叱避”昌失反。“无怛”丁達反。崔本作靼,音怛。案怛,驚也。鄭衆注周禮 考工記不能驚怛,是也。
③【疏】又,復也。奚,何也。適,往也。倚戶觀化,與之而語。歎彼大造,弘普無私,偶爾爲人,忽然返化。不知方外適往何道,變作何物。將汝五藏爲鼠之肝,或化四支爲蟲之臂。任化而往,所遇皆適也。
【釋文】“倚其”於綺反。“鼠肝”向云:委棄土壤而已。王云:取微蔑至賤。“蟲臂”臂,亦作腸。崔本同。
子來曰:“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陰陽於人,不翅於父母①;彼近吾死而我不聽,我則悍㊀矣,彼何罪焉②!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③。今(之)㊁大冶鑄金,金踊躍曰‘我且必爲鏌鋣’,大冶必以爲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爲不祥之人④。今一以天地爲大鑪,以造化爲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⑤!”成㊂然寐,蘧然覺⑥。
①【注】自古或有能違父母之命者矣,未有能違陰陽之變而距晝夜之節者也。
【疏】自此已下,是子來臨終答子犁之詞也。夫孝子侍親,尙驅馳唯命。況陰陽造化,何啻二親乎!故知違親之敎,世或有焉;拒於陰陽,未之有也。
【釋文】“不翅”徐詩知反。
②【注】死生猶晝夜耳,未足爲遠也。時當死,亦非所禁,而橫有不聽之心,適足悍逆於理以速其死。其死之速,由於我悍,非死之罪也。彼,謂死耳;在生,故以死爲彼。
【疏】彼,造化也。而造化之中,令我近死。我惡其死而不聽從,則是我拒陰陽,逆於變化。斯乃咎在於我,彼何罪焉!郭注以死爲彼也。
【釋文】“彼近”。如字。“則悍”本亦作捍,胡旦反。又音旱。說文云:捍,抵也。
③【注】理常俱也。
【疏】此重引前文,證成彼義。斯言切當,所以再出。其解釋文意,不異前旨。
④【注】人耳人耳,唯願爲人也。亦猶金之踊躍,世皆知金之不祥,而不能任其自化。夫變化之道,靡所不遇,今一遇人形,崔故哉爲?生非故爲,時自生耳。務而有之,不亦妄乎!
【疏】祥,善也。犯,遇也。鏌鋣,古之良劍名也。昔吳人干將爲吳王造劍,妻名鏌鋣,因名雄劍曰干將,雌劍曰鏌鋣。夫洪鑪大冶,鎔鑄金鐵,隨器大小,悉皆爲之。而鑪中之金,忽然跳躑,殷勤致請,願爲良劍。匠者驚嗟,用爲不善。亦猶自然大冶,彫刻衆形,鳥獸魚蟲,種種皆作。偶爾爲人,遂卽欣愛,鄭重啓請,願更爲人,而造化之中,用爲妖孽也。
【釋文】“我且”如字。徐子餘反。“鏌”音莫。“鋣”似嗟反。鏌鋣,劍名。
⑤【注】人皆知金之有係爲不祥,故明己之無異於金,則所係之情可解,可解則無不可也。
【疏】夫用二儀造化,一爲鑪冶,陶鑄羣物,錘鍛蒼生,磅礴無心,亭毒均等,所遇斯適,何惡何欣,安排變化,無往不可也。
【釋文】“大鑪”劣奴反。“惡乎”音烏。“可解”如字,下同。
⑥【注】寤寐自若,不以死生累心。
【疏】成然是閒放之貌,蘧然是驚喜之貌。寐,寢也,以譬於死也。覺是寤也,以況於生。然寤寐雖殊,何嘗不從容逸樂;死生乃異,亦未始不任命逍遥。此總結子來以死生爲寤寐者也。
【釋文】“成然”如字,崔同。李云:成然,縣解之貌。本或作戌,音恤。簡文去:當作滅。本又作𥅜,呼括反視高貌。本亦作俄然。“蘧然”李音渠。崔本作據,又其據反。蘧然。有形之貌。“覺”古孝反。向 崔本此下更有發然汗出一句,云:無係則津液通也。崔云:榮衛和通,不以化爲懼也。
【校】
㊀趙諫議本悍作捍。
㊁之字依世德堂本删。
㊂闕誤引古本成作䀧,云:䀧音呼聒切,高視貌。又音烘,曚䀧,不明。
子桑户 孟子反 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无相與,相爲於无相爲①?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②;相忘以生,无所終窮③?”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爲友④。
①【注】夫體天地,冥變化者㊀,雖手足異任,五藏殊官㊁,未嘗相與而百節同和,斯相與於無相與也;未嘗相爲而表裏俱濟,斯相爲於無相爲也。若乃役其心志以卹手足,運其股肱以營五藏,則相營愈篤而外內愈困矣。故以天下爲一體者,無愛爲於其間也。
【疏】此之三人,並方外之士,冥於變化,一於死生,志行旣同,故相與交友。仍各率乃誠,述其情致云:誰能於虛無自然而相與爲朋友乎?斯乃無與而與,無爲而爲,非爲之而爲,與之而與者也。猶如五藏六根,四肢百體,各有司存,更相御用,豈有心於相與,情係於親疏哉!雖無意於相爲,而相濟之功成矣。故於無與而相與周旋,於無爲而爲交友者,其義亦然乎耳。
【釋文】“相與”如字。崔云:猶親也。或一音豫。“相爲”如字,或一音于僞反。“愛爲”于僞反。
②【注】無所不任。
【疏】撓挑,猶宛轉也。夫登昇上天,示淸高輕舉;遨遊雲霧,表不滯其中;故能隨變化而無窮,將造物而宛轉者也。
【釋文】“撓”徐而少反,郭許堯反,“挑”徐徒了反,郭 李徒堯反。又作兆。李云:撓挑,猶宛轉也,宛轉玄曠之中。簡文云:循環之名。
③【注】忘其生,則無不忘矣,故能隨變任化,俱無所窮竟。
【疏】終窮,死也。相與忘生復忘死,死生混一,故順化而無窮也。
④【注】若然者豈友哉?蓋寄明至親而無愛念之近情也。
【疏】得意忘言,故相視而笑;智冥於境,故莫逆於心。方外道同,遂相與爲友也。
【校】
㊀世德堂本變作而,趙諫議本無夫字者字。
㊁世德堂本官作管。趙本此兩句作雖手足五臟異殊。
莫然有閒而子桑戶死,未葬。孔子聞之,使子貢往侍㊀事焉①。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②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户乎!而已反其眞,而我猶爲人猗③!”子貢趨而進曰:“敢問臨尸而歌,禮乎④?”
①【疏】莫,無也。三人相視,寂爾無言。俄頃之閒,子桑戶死。仲尼聞之,使子貢往而弔,仍令供給喪事,將迎賓客。欲顯方外方內,故寄尼父 琴張。
【釋文】“莫然”如字。崔云:定也。“有閒”如字。崔 李云:頃也。本亦作爲閒。〇慶藩案有,釋文作爲。爲閒卽有閒矣。古爲有義通。孟子 滕文公篇,將爲君子焉,將爲野人焉,趙岐注:爲,有也,雖小國亦有君子野人也。又弟子憮然爲閒,注:爲閒,有頃之閒也。又盡心篇爲閒不用,注:爲閒,有閒也。又梁惠王篇善推其所爲而已矣,說苑 貴德篇引孟子爲作有。燕策故不敢爲辭說,新序 雜事篇爲作有。皆其證。
②【疏】曲,薄也。或編薄織簾,或鼓琴歌詠,相和歡樂,曾無慼容。所謂相忘以生,方外之至也。
【釋文】“編曲”必連反,字林布千反,郭父殄反,史記甫連反。李云:曲,蠶薄。“相和”胡臥反。
③【注】人哭亦哭,俗內之跡也。齊死生,忘哀樂,臨尸能歌,方外之至也。
【疏】嗟來,歌聲也。桑戶乎以下,相和之辭也。猗,相和聲也。夫從無出有,名之曰生;自有還無,名之曰死。汝今旣還空寂,便是歸本反眞,而我猶寄人閒,覊旅未還桑梓。欲齊一死生,而發斯猗歎者也。〇李楨曰:嗟來是歌聲,卻是歎辭。釋名 釋言語:嗟,佐也;言之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來,哀也;(故)〔使〕㊁來入已哀之,故其言之低頭以招之也。孟子反 子琴張歎桑戶之得已反眞,故爲此歌也。
【釋文】“我猶”崔本作獨。“人猗”於宜反。崔云,辭也。“哀樂”音洛。
④【疏】方內之禮,貴在節文,隣里有喪,舂猶不相。況臨朋友之屍,曾無哀哭,琴歌自若,豈是禮乎?子貢怪其如此,故趨走進問也。
【校】
㊀世德堂本侍作待。闕誤引張君房本作侍。
㊁使字依釋名改。
二人相視而笑曰:“是惡知禮意①!”
①【注】夫知禮意者,必遊外以經內,守母以存子,稱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聲,牽乎形制,則孝不任誠,慈不任實,父子兄弟,懷情相欺,豈禮之大意哉!
【疏】夫大禮與天地同節,不拘制乎形名,直致任眞,率情而往,況冥同生死,豈存哀樂於胸中!而子貢方內儒生,性猶偏執,唯貴麤跡,未契妙本。如是之人,於何知禮之深乎!爲方外所嗤,固其宜矣。
【釋文】“惡知”音烏,下皆同。“稱情”尺證反。
子貢反,以吿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臨尸而歌,顔色不變,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①
①【疏】命,名也。子貢使返,且告尼父云:彼二人情事難識,修己德行,無有禮儀,而忘外形骸,混同生死,臨喪歌樂,神形不變。旣莫測其道,故難以名之。
【釋文】“无以命之”崔 李云:命,名也。
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①。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弔之,丘則陋矣②。彼方且與造物者爲人,而遊乎天地之一氣③。彼以生爲附贅縣疣④,以死爲決𤴯㊀潰癰⑤,夫若然者,又惡知死生先後之所在⑥!假於異物,託於同體⑦;忘其肝膽,遺其耳目⑧;反覆終始,不知端倪⑨;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无爲之業⑩。彼又惡能憒憒然爲世俗之禮,以觀衆人之耳目哉⑪!”
①【注】夫理有至極,外内相冥,未有極遊外之致而不冥於内者也,未有能冥於內而不遊於外者也。故聖人常遊外以(宏)〔冥〕㊁內,無心以順有,故雖終日(揮)〔見〕㊂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夫見形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覩其與羣物並行,則莫能謂之遺物而離人矣;覩其體化而應務,則莫能謂之坐忘而自得矣。豈直謂聖人不然哉?乃必謂至理之無此。是故莊子將明流統之所宗以釋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稱仲尼之如此,或者將據所見以排之,故超聖人之內跡,而寄方外於數子。宜忘其所寄以尋述作之大意,則夫遊外(宏)〔冥〕內之道坦然自明,而莊子之書,故是涉俗蓋世之談矣。
【疏】方,區域也。彼之二人,齊一死生,不爲敎跡所拘,故遊心寰宇之外。而仲尼 子貢,命世大儒,行裁非之義,服節文之禮,銳意哀樂之中,遊心區域之内,所以爲異也。
【釋文】“而淡”徒暫反。“而離”力智反,下同。“而應”應對之應。下同。“數子”所主反。“坦然”吐但反。〇慶藩案文選 謝靈運 之郡初發都詩 注 夏侯 孝若 東方朔贊注,並引司馬云:方,常也,言彼遊心于常教之外也。釋文闕。
②【注】夫弔者,方內之近事也,施之於方外則陋矣。
【疏】玄儒理隔,內外道殊,勝劣而論,不相及逮。用區中之俗禮,弔方外之高人,芻狗再陳,鄙陋之甚也。
【釋文】“使女”音汝。下同。
③【注】皆冥之,故無二也。
【疏】達陰陽之變化,與造物之爲人;體萬物之混同,遊二儀之一氣也。〇王引之曰:應帝王篇,予方將與造物者爲人,郭曰:任人之自爲。天運篇,丘不與化爲人,郭曰:夫與化爲人者,任其自化者也。案郭未曉人字之義。人,偶也;爲人,猶爲偶。中庸仁者人也,(郭)〔鄭〕㊃注: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偶之言。詩 匪風 箋:人偶能割亨者,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聘禮注:每門輒揖者,以相人偶爲敬也。公食大夫禮注:每曲揖及當碑揖相人偶。是人與偶同義,故漢世有相人偶之語。淮南 原道篇,與造化者爲人,義與此同。(高注:爲治也,非是。互見淮南。)齊俗篇曰:上與神明爲友,下與造化爲人。是其明證也。〇慶藩案文選 顏延年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引司馬云:造物者爲道。任彥昇 到大司馬記室 箋注、宣德皇后令 注、陸佐公 石關銘 注、沈休文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注並引司馬云:造物,謂道也。釋文闕。
④【注】若疣之自縣,贅之自附,此氣之時聚,非所樂也。
【釋文】“縣”音玄。注同。“疣”音尤。
⑤【注】若𤴯之自決,癰之自潰,此氣之自散,非所惜也。
【疏】彼三子體道之人,達於死生,冥於變化。是以氣聚而生,譬疣贅附縣,非所樂也;氣散而死,若𤴯癰決潰,非所惜也。
【釋文】“決”徐古穴反。“𤴯”胡亂反。〇盧文弨曰:今本正文亦作𤴯,音義作疣,胡虬反,恐臆改。“潰”胡對反。〇慶藩案慧琳 一切經音義卷十六大方廣三戒經下引司馬云:浮熱爲疽,不通爲癰。卷三十持人菩薩經二、卷三十七準提陀羅尼經、九十五正誣經注引竝同。釋文闕。
⑥【注】死生代謝,未始有極,與之俱往,則無往不可,故不知勝負之所在也。
【疏】先,勝也。後,劣也。夫疣贅𤴯癰,四者皆是疾,而氣有聚散,病無勝負。若以此方於生死,亦安知優劣之所在乎!
⑦【注】假,因也。今死生聚散,變化無方,皆異物也。無異而不假,故所假雖異而共成一體也。
【疏】水火金木,異物相假,衆諸寄託,共成一身。是知形體,由來虛僞。
⑧【注】任之於理而冥往也。
【疏】旣知形質虛假,無可欣愛,故能內則忘於臟腑,外則忘其根竅故也。
⑨【注】五藏猶忘,何物足識哉!未始有識,故能放任於變化之塗,玄同於反覆之波,而不知終始之所極㊄也。
【疏】端,緖也。倪,畔也。反覆,猶往來也。終始,猶生死也。旣忘其形質,隳體絀聰,故能去來生死,與化俱往。化又無極,故莫知端倪。
【釋文】“反覆”芳服反。“端倪”本或作淣,同。音崖。徐音詣。
⑩【注】所謂無爲之業,非拱默而已;所謂塵垢之外,非伏於山林也。
【疏】芒然,無知之貌也。彷徨逍遙,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塵垢,色聲等有爲之物也。前旣遺於形骸,此又忘於心智,是以放任於塵累之表,逸豫於淸曠之鄕,以此無爲而爲事業也。
【釋文】“芒然”莫剛反。李云:無係之貌。“彷”薄剛反。“徨”音皇。“塵垢”如字。崔本作塜坸,云:塜,音塳;坸,垢同。齊人以風塵爲塳𡏱。〇盧文弨曰:舊塳作逢,今本作摓,乃塳字之譌,今改正。
⑪【注】其所以觀示於衆人者,皆其塵垢耳,非方外之冥物也。
【疏】憒憒,猶煩亂也。彼數子者,淸高虛淡,安排去化,率性任眞。何能強事節文,拘世俗之禮;威儀顯示,悅衆人之視聽哉!
【釋文】“憒憒”工內反,說文、蒼頡篇並云:亂也,“以觀”古亂反,示也。注同。
【校】
㊀世德堂本𤴯作疣,注同。
㊁冥字依趙諫議本改。下同。世德堂本上冥字誤作私,下冥字誤作弘。
㊂見字依世德堂本改。
㊃鄭字依中庸 注改。
㊄世德堂本極作及。
子貢曰:“然則夫子何方之依①?”
①【注】 子貢不聞性與天道,故見其所依而不見其所以依也。夫所以依者,不依也,世豈覺之哉!
【疏】方內方外,淺深不同,未知夫子依從何道。師資起發,故設此疑。
①【注】以方內爲桎梏,明所貴在方外也。夫遊外者依內,離人者合俗,故有天下者無以天下爲也。是以遺物而後能入羣,坐忘而後能應務,愈遺之,愈得之。苟居斯極,則雖欲釋之而理固自來,斯乃天人之所不赦者也。
【疏】夫聖迹禮儀,乃桎梏形性。仲尼旣依方內,則是自然之理,刑戮之人也。故德充符篇云,天刑之安可解乎。
②【注】雖爲世所桎梏,但爲與汝共之耳。明己恆自在外也。
【疏】夫孔子聖人,和光接物,揚波同世,貴斯俗禮;雖復降跡方內,與汝共之,而遊心方外,蕭然無著也。
子貢曰:“敢問其方①。”
①【注】問所以遊外而共內之意。
【疏】方,猶道也。問:“跡混域中,心遊方外,外內玄合,其道若何?”
孔子曰:“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①。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②。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③。”
①【疏】造,詣也。魚之所詣者,適性莫過深水;人之所至者,得意莫過道術。雖復情智不一,而相與皆然。此略標義端,次下解釋也。
【釋文】“相造”七報反,詣也。下同。
②【注】所造雖異,其於由無事以得事,自方外以共內,然後養給而生定,則莫不皆然也。俱不自知耳,故成無爲也。
【疏】此解釋前義也。夫江湖淮海,皆名天池。魚在大水之中,窟穴泥沙,以自資養供給也;亦猶人處大道之中,淸虛養性,無事逍遥,故得性分靜定而安樂也。
【釋文】“穿池”本亦作地,崔同。〇俞樾曰:定疑足字之誤。穿池而養給,無事而生足,兩句一律。給,亦足也。足與定,字形相似而誤。管子 中匡篇:功定以得天與失天,其人事一也。今本定誤作足,與此正可互證。
③【注】各自足而相忘者,天下莫不然也。至人常足,故常忘也。
【疏】此結釋前義也。夫深水游泳,各足相忘;道術內充,偏愛斯絕;豈與夫呴濡仁義同年而語哉!臨尸而歌,其義亦爾故也。
【釋文】“相忘”音亡。下同。
子貢曰:“敢問畸人①。”
①【注】問向之所謂方外而不耦於俗者,又安在也。
【疏】畸者,不耦之名也。修行無有,而疏外形體,乖異人倫,不耦於俗。敢問此人,其道如何?
【釋文】“畸人”居宜反。司馬云:不耦也。不耦於人,謂闕於禮敎也。李其宜反,云:奇異也。
曰:“畸人者,畸於人而侔於天①。故曰,天之小人,人之君子;人之君子,天之小人也②。”
①【注】夫與內冥者,遊於外也。獨能遊外以冥內,任萬物之自然,使天性各足而帝王道成,斯乃畸於人而侔於天也。
【疏】自此已下,孔子答子貢也。侔者,等也,同也。夫不修仁義,不偶於物,而率其本性者,與自然之理同也。
【釋文】“而侔”音謀。司馬云:等也,亦從也。
②【注】以自然言之,則人無小大㊀;以人理言之,則侔於天者可謂君子矣。
【疏】夫懷仁履義爲君子,乖道背德爲小人也。是以行蹩躠之仁,用踶跂之義者,人倫謂之君子,而天道謂之小人也。故知子反 琴張,不偶於俗,乃曰畸人,實天之君子。重言之者,復結其義也。
【校】
㊀趙諫議本大作人。
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无是三者,以善處㊀喪①蓋魯國。固有无其實而得其名者乎?回壹㊁怪之②。”
①【疏】姓孟孫,名才,魯之賢人。體無爲之一道,知生死之不二,故能跡同方內,心遊物表。居母氏之喪,禮數不闕,威儀詳雅,甚有孝容;而淚不滂沱,心不悲戚,聲不哀痛。三者旣無,不名孝子,而鄕邦之內,悉皆善之,云其處喪深得禮法也。
【釋文】“孟孫才”李云:三桓後,才其名也。崔云:才,或作牛。〇李楨曰:以善處喪絕句,文義未完,且嫌於不辭。下蓋魯國三字當屬上爲句,不當連下固有云云爲句。蓋與應帝王篇功蓋天下義同,言孟孫才以善處喪名蓋魯國。爾雅釋言:弇,蓋也。小爾雅 廣詁:蓋,覆也。釋名 釋言語:蓋,加也。並有高出其上之意,卽此蓋字義也。
②【注】 魯國觀其禮,而顏回察其心。
【疏】蓋者,發語之辭也。哭泣縗絰,同域中之俗禮;心無哀戚,契方外之忘懷。魯人覩其外迹,故有善喪之名;顏子察其內心,知無至孝之實。所以一見孟孫才,遂生疑怪也。
【校】
㊀世德堂本無處字。
㊁世德堂本壹作一。
仲尼曰:“夫孟孫氏盡之矣,進於知矣①。唯簡之而不得②,夫已有所簡矣。孟孫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③;不知就先,不知就後④;若化爲物⑤,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⑥!且方將化,惡知不化哉?方將不化,惡知已化哉⑦?吾特與汝,其夢未始覺者邪⑧!且彼有駭形而无損心⑨,有旦宅而无情死⑩。孟孫氏特覺,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㊀⑪。且也相與吾之耳矣⑫,庸詎知吾所謂吾之乎⑬?且汝夢爲鳥而厲乎天,夢爲魚而沒於淵⑭。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其夢者乎⑮?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⑯,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⑰。”
①【注】盡死生之理,應內外之宜者,動而以天行,非知之匹也。
【疏】進,過也。夫孟孫氏窮哀樂之本,所以無樂無哀;盡生死之源,所以忘生忘死。既而本迹難測,故能合內外之宜;應物無心,豈是運知之匹者耶!
【釋文】“應內”應對之應。
②【注】簡擇死生而不得其異,若春秋冬夏四時行耳。
【疏】夫生來死去,譬彼四時,故孟孫簡擇,不得其異。
③【注】已簡而不得,故無不安,無不安,故不以生死槩意而付之自化也。
【疏】雖復有所簡擇,竟不知生死之異,故能安於變化而不以哀樂㮣懷也。
④【注】所遇而安。
⑤【注】不違化也。
【疏】先,生也。後,死也。若,順也。旣一於死生,故無去無就;冥於變化,故順化爲物也。
⑥【注】死生宛轉,與化爲一,猶乃忘其所知於當今,豈待所未知而豫憂者哉!
【疏】不知之化,謂當來未化之事也。已,止也。見在之生,猶自忘遣;況未來之化,豈復逆憂!若用心預待,不如止而勿爲也。
⑦【注】已化而生,焉知未生之時哉!未化而死,焉知已死之後哉!故無所避就,而與化俱往㊁也。
【疏】方今正化爲人,安知過去未化之事乎!正在生日未化而死,又安知死後之事乎!俱當推理直前,與化俱往,無勞在生憂死,妄爲欣惡也。
【釋文】“惡知”音烏,下同。“焉知”於虔反。下皆同。
⑧【注】夫死生猶覺夢耳,今夢自以爲覺,則無以明覺之非夢也;苟無以明覺之非夢,則亦無以明生之非死矣。死生覺夢,未知所在,當其所遇,無不自得,何爲在此而憂彼哉!
【疏】夢是昏睡之時,覺是了知之日。仲尼 顏子,猶拘名敎,爲昏於大夢之中,不達死生,未嘗暫覺者也。
【釋文】“覺者”古孝反。注、下皆同。
【疏】彼之孟孫,冥於變化,假見生死爲形之驚動,終無哀樂損累心神也。
【釋文】“駭形”如字。崔作咳,云:有嬰兒之形。
⑩【注】以形骸之變爲旦宅之日新耳,其情不以爲死。
【疏】旦,日新也。宅者,神之舍也。以形之改變爲宅舍之日新耳,其性靈凝淡,終無死生之累者也。
【釋文】“旦宅”並如字。王云,旦暮改易,宅是神居也。李本作怛㤞,上丹末反,下陟嫁反,云:驚惋之貌。崔本作靼宅。靼,怛也。
⑪【注】夫常覺者,無往而有逆也,故人哭亦哭,正自是其所宜也㊃。
【疏】 孟孫冥同生死,獨居覺悟,應於內外,不乖人理。人哭亦哭,自是順物之宜者也。
【釋文】“所以乃”崔本乃作惡。
⑫【注】夫死生變化,吾皆吾之。旣皆是吾,吾何失哉!未始失吾,吾何憂哉㊄!無逆,故人哭亦哭;無憂,故哭而不哀。
【疏】吾生吾死,相與皆吾,未始非吾,吾何所失!若以係吾爲意,何適非吾!
⑬【注】靡所不吾也,故玄同外內,彌貫古今,與化日新,豈知吾之所在也!
【疏】庸,常也。凡常之人,識見淺狹,詎知吾之所謂無處非吾!假令千變萬化,而吾常在,新吾故吾,何欣何惡也!
【釋文】“庸詎”其庶反。下章同。
⑭【注】言無往而不自得也。
⑮【注】夢之時自以爲覺,則焉知今者之非夢耶,亦焉知其非覺耶?覺夢之化,無往而不可,則死生之變,無時而足惜也。
【疏】厲,至也。且爲魚爲鳥,任性逍遙,處死處生,居然自得。而魚鳥旣無優劣,死生亦何勝負而係之哉!孟孫妙達斯源,所以未嘗介意。又不知今之所論魚鳥者,爲是覺中而辯,爲是夢中而說乎?夫人夢中,自以爲覺;今之覺者,何妨夢中!是知覺夢生死,未可定也。
⑯【注】所造皆適,則忘適矣,故不及笑也。排者,推移之謂也。夫禮哭必哀,獻笑必樂,哀樂存懷,則不能與適推移矣。今孟孫常適,故哭而不哀,與化俱往也。
【疏】造,至也。獻,善也。排,推移也。夫所至皆適,斯亦適也,其常適何及歡笑然後樂哉!若從善事感己而後適者,此則不能隨變任化,與物推移也。今孟孫常適,故哭而不哀也。
【釋文】“造適”七報反。注同。“獻笑”向云:獻,善也。王云:章也,意有適,章於笑,故曰獻笑。〇家世父曰:造適者,以心取適而已,言笑皆忘也。獻笑者,以笑爲歡而已,推排皆化也。極推排之力而冥然安之,窮變化之用而超然去之,乃以游蕩於萬物之表而與天爲一。“及排”皮皆反。“必樂”音洛。下同。
⑰【注】安於推移而與化俱去,故乃人於寂寥而與天爲一也。自此以上,至於子祀,其致一也。所執之喪異,故歌哭不同。
【疏】所在皆適,故安任推移,未始非吾,而與化俱去。如此之人,乃能入於寥廓之妙門,自然之一道也。
【釋文】“寥”本亦作廖,力彫反。李良救反。“天一”崔本作造敵不及笑,獻芥不及𩐎,安排而造化不及眇,眇不及雄漂淰,雄漂淰不及簟筮,簟筮乃入於漻天一。“以上”時掌反。
【校】
㊀朱桂曜本乃作盈。
㊁世德堂本往作生。
㊂世德堂本以作似。
㊃趙諫議木無注首夫字,注末也字。
㊄世德堂本是吾作自吾,兩哉字均作矣。
意而子見許由。許由曰:“堯何以資汝①?”
①【注】資者,給濟之謂也。
【疏】 意而,古之賢人。資,給濟之謂也。意而先謁帝堯,後見仲武。問云:“帝堯大聖,道德甚高,汝既謁見,有何敬授資濟之術,幸請陳說耳。”
【釋文】“意而子”李云:賢士也。“資汝”資,給也。
意而子曰:“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①。’”
①【疏】躬,身也。仁則恩慈育物,義則斷割裁非,是則明賞其善,非則明懲其惡。此之四者,人倫所貴,汝必須己身服行,亦須明言示物。此是意而述堯敎語之辭也。
許由曰:“而奚來爲軹①?夫堯旣已黥汝以仁義,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將何以遊夫遙蕩恣睢轉徙之塗乎②?”
①【疏】而,汝也。奚,何也。軹,語助也。堯將敎迹刑害於汝,瘡痕已大,何爲更來矣?
【釋文】“爲軹”之是反,郭之忍反。崔云:軹,辭也。李云:是也。
②【注】言其將以刑敎自虧殘,而不能復遊夫自得之場,無係之塗也。
【疏】黥,鑿額也。劓,割鼻也。恣睢,縱任也。轉徙,變化也。塗,道也。夫仁義是非,損傷眞性,其爲殘害,譬之刑戮。汝旣被堯黥劓,拘束性情,如何復能遨遊自得,逍遙放蕩,從容自適於變化之道乎?言其不復能如是。
【釋文】“黥”其京反。“劓”魚器反。李云:毀道德以爲仁義,不似黥乎!破玄同以爲是非,不似劓乎!“遙蕩”王云:縱散也。“恣”七咨反,又如字。“睢”郭 李云:許維反,徐許鼻反。李 王皆云:恣睢,自得貌。“復遊”扶又反。下同。
意而子曰:“雖然,吾願遊於其藩①。”
①【注】不敢復求涉中道也,且願遊其藩傍而已。
【疏】我雖遭此虧殘,而庶幾之心靡替,不復敢當中路,願涉道之藩傍也。
【釋文】“其藩”甫煩反,李音煩。司馬 向皆云:崖也。崔云:域也。
許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與乎眉目顏色之好,瞽者无以與乎靑黃黼黻之觀①。”
①【疏】盲者,有眼睛而不見物;瞽者,眼無眹縫如鼓皮也。作斧形謂之黼,兩己相背謂之黻。而盲瞽之人,眼睛已敗,旣不能觀文彩靑黃,亦不愛好眉目顏色。譬意而遭堯黥劓,情智已傷,豈能愛慕深玄,觀覽衆妙邪!
【釋文】“盲者”本又作眇。崔本作目,云:目,或作刑。刑,黥劓也。“以與”音豫。下同。“之好”如字,又呼報反。“黼黻”上音甫,下音弗。“觀”古亂反。
意而子曰:“夫无莊之失其美,據梁之失其力,黃帝之亡其知,皆在鑪捶㊀之間耳①。庸詎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補我劓,使我乘成以隨先生邪②?”
①【注】言天下之物,未必皆自成也,自然之理,亦有須冶鍛而爲器者耳。故此之三人,亦皆聞道而後忘其所務也。此皆寄言,以遣云爲之累耳。
【疏】 无莊,古之美人,爲聞道故,不復莊飾,而自忘其美色也。據梁,古之多力人,爲聞道守雌,故不勇其力也。黃帝,軒轅也,有聖知,亦爲聞道,故能忘遣其知也。鑪,竈也。錘,鍛也。以上三人,皆因聞道,然後忘其所務以契其眞,猶如世間器物,假於鑪冶打鍛以成其用者耳。今何妨自然之理,令夫子敎示於我,以成其道耶?故知自然造物,在鑪冶之間,則是有修學冶鍛之義也。
【釋文】“无莊據梁”司馬云:皆人名。李云:无莊,无莊飾也。據梁,强梁也。“鑪”音盧。“捶”本又作錘。徐之睡反,又之蘂反,一音時蘂反。李云:錘,鴟頭頗口,句鐵以吹火也。崔云:盧謂之瓮。捶當作甀。盧甀之間,言小處也。甀音丈僞反。“鍛”丁亂反。
②【注】夫率性㊁直往者,自然也;往而傷性,性傷而能改者,亦自然也。庸詎知我㊂之自然當不息黥補劓,而乘可成之道以隨夫子耶?而欲棄而勿告,恐非造物之至也㊃。
【疏】造物,猶造化也。我雖遭仁義是非殘傷情性,焉知造化之內,不補劓息黥,令我改過自新,乘可成之道,隨夫子以請益耶?乃欲棄而不敎,恐乖造物者也。〇慶藩案乘,猶載也。成,猶𠏆也。與詩儀旣成兮義同。黥劓則形體不僃,息之補之,復完成矣。言造物者使我得遇先生,安知不使我載一成體以相隨耶?此兼采宣氏說,較郭訓爲長。
【校】
㊀趙諫議本捶作錘。
㊁趙本性作然。
㊂世德堂本知我作我知。
㊃世德堂本無也字。
許由曰:“噫!未可知也。我爲汝言其大略①。吾師乎!吾師乎!𩐈萬物而不爲義,澤及萬世而不爲仁②,長於上古而不爲老③,覆載天地刻彫衆形而不爲巧④。此所遊已⑤。”
①【疏】噫,嘆聲也。至道深玄,絕於言象,不可以心慮測,故嘆云未可知也。旣請益慇懃,亦無容杜默,雖復不可言盡,爲汝梗槪陳之。
【釋文】“曰噫”徐音醫。李云:歎聲也。崔云:亂也。本亦作意,音同。又如字,謂呼意而名也。“我爲”于僞反。注同。
②【注】皆自爾耳,亦無愛爲於其間也,安所寄其仁義!
【疏】吾師乎者,至道也。然至道不可心知,爲汝略言其要,卽吾師是也。𩐈,碎也。至如素秋霜降,碎落萬物,豈有情斷割而爲義哉?靑春和氣,生育萬物,豈有情恩愛而爲仁哉?蓋不然而然也。而許由師於至道,至道旣其如是,汝何得躬服仁義耶?此略爲意而說息黥補劓之方也。
【釋文】“𩐈”子兮反。司馬云:碎也。〇盧文弨曰:說文作𩐋,亦作韲。陸每從敕,譌。今從隸省作𩐈。下並同。
③【注】日新也。
【釋文】“長於”丁丈反。
④【注】自然,故非巧也。
【疏】萬象之前,先有此道,智德具足,故義說爲長而實無長也。長旣無矣,老豈有耶!欲明不長而長,老而不老,故長於上古而不爲老也。雖復天覆地載,而以道爲源,衆形彫刻,咸資造化,同禀自然,故巧名斯滅。旣其無老無巧,無是無非,汝何所明言耶?
⑤【注】游於不爲而師於無師也。
【疏】吾師之所遊心,止如此說而已。此則總結以前吾師之義是也。
顏回曰:“回益矣①。”
①【注】以損之爲益也。
【疏】 顏子禀敎孔氏,服膺問道,覺己進益,呈解於師。損有益空,故以損爲益也。
仲尼曰:“何謂也①?”
①【疏】旣言益矣,有何意謂?
曰:“回忘仁義矣①。”
①【疏】忘兼愛之仁,遣裁非之義,所言益者,此之謂乎!
曰:“可矣,猶未也①。”
①【注】仁者,兼愛之迹;義者,成物之功。愛之非仁,仁迹行焉;成之非義,義功見焉。存夫仁義,不足以知愛利之由無心,故忘之可也。但忘功迹,故猶未玄達也。
【疏】仁義已忘,於理漸可;解心尙淺,所以猶未。
【釋文】“功見”賢遍反。下文同。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①。”
①【疏】他日,猶異日也。空解日新,時更復見。所言進益,列在下文。
【釋文】“他日”崔本作異日。下亦然。“復見”扶又反。下同。
曰:“何謂也①?”
①【疏】所言益者,是何意謂也?
曰:“回忘禮樂矣①。”
①【疏】禮者,荒亂之首,樂者,淫蕩之具,爲累更重,次忘之也。
曰:“可矣,猶未也①。”
①【注】禮者,形體之用,樂者,樂生之具。忘其具,未若忘其所以具也。
【疏】虛心漸可,猶未至極也。
【釋文】“樂生”音洛,又音嶽。
他日,復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①?”
①【疏】並不異前解也。
曰:“回坐忘矣①。”
①【疏】虛心無著,故能端坐而忘。坐忘之義,具列在下文。〇慶藩案文選 賈長沙 鵩鳥賦 注引司馬云:坐而自忘其身。釋文闕。
仲尼蹵然曰:“何謂坐忘①?”
①【疏】蹵然,驚悚貌也,忘遺旣深,故悚然驚歎。坐忘之謂,厥義云何也?
【釋文】“蹵然”子六反。崔云:變色貌。
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①,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②。”
①【疏】墮,毀廢也。黜,退除也。雖聰屬於耳,明關於目,而聰明之用,本乎心靈。旣悟一身非有,萬境皆空,故能毀廢四肢百體,屛黜聰明心智者也。
【釋文】“墮”許規反。徐又待果反。
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旣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爲體而無不通也。
【疏】大通,猶大道也。道能通生萬物,故謂道爲大通也。外則離析於形體,一一虛假,此解墮肢體也。内則除去心識,悗然無知,此解黜聰明也。旣而枯木死灰,冥同大道,如此之益,謂之坐忘也。
【釋文】“去”起呂反。“知”音智。“坐忘”崔云:端坐而忘。〇盧文弨曰:依次當在蹵然之前。
仲尼曰:“同則无好也①,化則无常也②。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③。”
①【注】無物不同,則未嘗不適,未嘗不適,何好何惡哉!
【釋文】“无好”呼報反。注同。“何惡”烏路反。
②【注】同於化者,唯化所適,故無常也。
【疏】旣同於大道,則無是非好惡;冥於變化,故不執滯守常也。
③【疏】果,決也。而,汝也。“忘遺如此,定是大賢。丘雖汝師,遂落汝後。從而學之,是丘所願。”撝謙退己,以進顏回者也。
子輿與子桑友,而霖㊀雨十日。子輿曰:“子桑殆病矣!”裹飯而往食之①。至子桑之門,則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聲而趨舉其詩焉②。
①【注】此二人相爲於無相爲者也。今裹飯而相食者,乃任之天理而自爾耳,非相爲而後往者也。
【疏】雨經三日已上爲霖。殆,近也。子桑家貧,屬斯霖雨,近於餓病。此事不疑於方外之交,任理而往,雖復裹飯,非有相爲之情者也。
【釋文】“霖雨”本又作淋,音林。左傳云:雨三日以往爲霖。“裹”音果。“食”音嗣。注同。
②【疏】任,堪也。趨,卒疾也。子桑旣遭飢餒,故發琴聲,問此飢貧從誰而得,爲關父母?爲是人天?此則歌哭之辭也。不堪此舉,又卒爾詩詠也。
【釋文】“有不任”音壬。“其聲而趨”七住反。“舉其詩焉”崔云:不任其聲,憊也;趨舉其詩,無音曲也。
【校】
㊀趙諫議本作淋。
子輿入,曰:“子之歌詩,何故若是①?”
①【注】嫌其有情,所以趨出遠理也。
【疏】一於死生,忘於哀樂,〔相與〕於無相與,方外之交。今子歌詩,似有怨望,故入門驚怪,問其所由也。
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父母豈欲吾貧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載,天地豈私貧我哉?求其爲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①!”
①【注】言物皆自然,無爲之者也。
【疏】夫父母慈造,不欲飢凍;天地無私,豈獨貧我!思量主宰,皆是自然,尋求來由,竟無兆朕。而使我至此窮極者,皆我之賦命也,亦何惜之有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