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①
①【釋文】以義名篇。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无爲謂焉①。知謂无爲謂曰:“予欲有問乎若②: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③三問而无爲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④。
①【疏】此章並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隱則深遠難知,弅則鬱然可見。欲明至道玄絕,顯晦無常,故寄此言以彰其義也。
【釋文】“知北遊”音智,又如字。“於玄水之上”李云:玄〔水〕,水名。司馬 崔本上作北。〇盧文弨曰:今本作玄水水名。以下白水例之,重者是。“隱弅”符云反,又音紛,又符紛反。李云:隱出弅起,丘貌。
②【疏】若,汝也。此明運知極心問道,假設賓主,謂之無爲。
③【疏】此假設言方,運知問道。若爲尋思,何所念慮,則知至道?若爲服勤,於何處所,則安心契道?何所依從,何所道說,則得其道也?
④【疏】知,分別也。設此三問,竟無一答,非無爲謂惜情不答,直是理無分別,故不知所以答也。
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①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②。
①【疏】白是潔素之色,南是顯明之方,狐者疑似夷猶,闋者空靜無物。問不得決,反照於白水之南,捨有反無,狐疑未能窮理,旣而猖狂妄行,掘若槁木,欲表斯義,故曰狂屈焉。
【釋文】“白水”水名。“狐闋”苦穴反。司馬 李云:狐闋,丘名。“而睹”丁古反。“狂屈”求勿反,徐又其述反。司馬 向 崔本作詘。李云:狂屈,侜張,似人而非也。〇慶藩案釋文引李云,狂屈,侜張,似人而非也。文選 甘泉賦捎𧃰魖,扶僪狂。狂屈卽僪狂也。司馬與崔作詘,失之。“以之言”司馬云:之,是也。
②【疏】唉,應聲也。初欲言語,中途忘之,斯忘之術,反照之道。
【釋文】“唉”哀在反。徐烏來反。李音熙,云:應聲。“語若”魚據反。
知不得問,反於帝宫,見黄帝而問焉。黄帝曰:“无思无慮始知道,无處无服始安道,无從无道始得道①。”
①【疏】 軒轅體道,妙達玄言,故以一無(無)〔答〕於三問。
知問黄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黄帝曰:“彼无爲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①道不可致②,德不可至③。仁可爲也④,義可虧也⑤,禮相僞也⑥。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⑦。’故曰,‘爲道者日損⑧,損之又損之以至於无爲,无爲而不无爲也⑨。’今已爲物也⑩,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⑪!
①【注】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
【疏】真者不知也,似者中忘也,不近者以其知之也。行不言之教,引老子經爲證也。
【釋文】“不近”附近之近。
②【注】道在自然,非可言致者也。
【疏】致,得也。夫玄道不可以言得,言得非道也。
③【注】不失德故稱德,稱德而不至也。
【疏】夫上德不德,若爲德者,非至德也。
④【疏】夫至仁無親,而今行偏愛之仁者,適可有爲而已矣。
⑤【疏】夫裁非㊀斷割,適可虧殘,非大全也。大全者,生之而已矣。
⑥【疏】夫禮尚往來,更相浮僞,華藻亂德,非真實也。
【疏】棄本逐末,散樸爲澆,道喪淳漓,逮於行禮,故引老經證成其義也。
⑧【注】損華僞也。
⑨【注】華去而朴全,則雖爲而非爲也。
【疏】夫修道之夫,日損華僞,既而前損有,後損無,有無雙遣,以至於非有非無之無爲也,寂而不動,無爲故無不爲也。此引老經重明其旨。
⑩【注】物失其所,故有爲物。
⑪【注】其歸根之易者,唯大人耳。大人體合變化,故化物不難。
【疏】倒置之類,浮僞居心,徇末忘本,以道爲物,縱欲歸根復命,其可得乎!今量反本不難,唯在大聖人耳。〇家世父曰:人所受以生者,氣也。既得之以爲生,則氣日流行大化之中,而吾塊然受其成形,無由反氣而合諸漠。道之華爲禮,與氣之流行而爲人,皆非其所固然者也。通死生爲徒,一聽其氣之聚散而吾無與焉,則無爲矣。道至於無爲,而仁義(理)〔禮〕之名可以不立,是之謂歸根。
【釋文】“其易”以豉反。注同。
【校】
㊀裁非疑裁制之誤。
㊁趙諫議本效作放。
生也死之徒①,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②!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③。若死生爲徒,吾又何患④!故萬物一也⑤,是其所美者爲神奇,其所惡者爲臭腐;臭腐復㊀化爲神奇,神奇復化爲臭腐。故曰‘通天下㊁一氣耳⑥。’聖人故貴一⑦。”
②【注】更相爲始,則未知孰死孰生也。
【疏】氣聚而生,猶是死之徒類;氣散而死,猶是生之本始,生死終始。誰知紀綱乎!聚散往來,變化無定。
【釋文】“更相”音庚。
③【注】俱是聚也,俱是散也。
④【注】患生於異。
【疏】夫氣聚爲生,氣散爲死,聚散雖異,爲氣則同。(今)㊃斯則死生聚散,可爲徒伴,既無其别,有何憂色!
⑤【疏】生死既其不二,萬物理當歸一。
⑥【注】各以所美爲神奇,所惡爲臭腐耳。然彼之所美,我之所惡也;我之所美,彼或惡之。故通共神奇,通共臭腐耳,死生彼我豈殊哉!
【疏】夫物無美惡而情有向背,故情之所美者則謂爲神妙奇特,情之所惡者則謂爲腥臭腐敗,而顛倒本末,一至於斯。然物性不同,所好各異;彼之所美,此則惡之;此之所惡,彼又爲美。故毛嬙 麗姬,人之所美,魚見深入,鳥見高飛,斯則臭腐神奇,神奇臭腐,而是非美惡。何有定焉!是知天下萬物,同一和氣耳。
【釋文】“所惡”烏路反。注同。“復化”扶又反。下同。
⑦【疏】夫體道聖人,智周萬化,故貴此真一,而冥同萬境。
【校】
㊀敦煌本無復字。
㊁闕誤引劉得一本天下作天地之。
㊂死生二字依王叔岷説補。
㊃今字依劉文典 補正本删。
知謂黄帝曰:“吾問无爲謂,无爲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黄帝曰:“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聞之,以黄帝爲知言。①
①【注】明夫自然者,非言知之所得,故當昧乎無言之地。是以先舉不言之標,而後寄明於黄帝,則夫自然之冥物,概乎可得而見也,
【疏】彼无爲謂妙體無知,故真是道也。此狂屈反照遣言,中忘其告,似道非真也。知與黄帝二人,運智以詮理,故不近真道也。狂屈()〔逖〕聽,聞此格量,謂黄帝雖未近真,適可知玄言而已矣。
【釋文】“之標”必遥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①。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无爲②,大聖不作③,觀於天地之謂也④。
①【注】此孔子之所以云予欲無言。
【疏】夫二儀覆載,其功最美;四時代敍,各有明法;萬物生成,咸資道理;竟不言說,曾無議論也。
【釋文】“大美”謂覆載之美也。
②【注】任其自爲而已。
【疏】夫聖人者,合兩儀之覆載,同萬物之生成,是故口無所言,心無所作。
③【注】唯因任也。
④【注】觀其形容,象其物宜,與天地不異。
【疏】夫大聖至人,無爲無作,觀天地之覆載,法至道之生成,無爲無言,斯之謂也。
今㊀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①,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②,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③。六合爲巨,未離其內④;秋豪爲小,待之成體⑤。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⑥;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⑦。惛然若亡而存⑧,油然不形而神⑨,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⑩,可以觀於天矣⑪。
①【注】百化自化而神明不奪。
【疏】彼神聖明靈,至精極妙,與物和混,變化隨流,或聚或散,曾無欣戚。今言百千萬者,並舉其大綱數爾。
②【注】夫死者已自死而生者已自生,圓者已自圓而方者已自方,未有爲其根者,故莫知。
【疏】夫物或生或死,乍方乍圓,變化自然,莫知根緖。
③【注】豈待爲之而後存哉!
【疏】扁然,徧生之貌也。言萬物翩然,隨時生育,從古以來,必固自有,豈由措意而後有之!
【釋文】“扁”音篇,又音幡。
④【注】計六合在無極之中則陋矣。
【釋文】“未離”力智反。“其內”謂不能出自化也。
【疏】六合,天地四方也。獸逢秋景,毛端生豪,豪極微細,謂秋豪也。巨,大也。六合雖大,猶居至道之中,豪毛雖小,資道以成體質也。
⑥【注】日新也。
【疏】世間庶物,莫不浮沈,升降生死,往來不住,運之不停,新新相續,未嘗守故也。
⑦【注】不待爲之。
【疏】夫二氣氤氳,四時運轉,春秋寒暑,次敍天然,豈待爲之而後行之!
【疏】惛然如昧,似無而有。
【釋文】“惛然”音昏,又音泯。
⑨【注】絜然有形則不神。
【疏】神者,妙萬物而爲言也。油然無係,不見形象,而神用無方。
【釋文】“油然”音由,謂無所給惜也。
⑩【注】畜之而不得其本性之根,故不知其所以畜也。
【疏】亭毒羣生,畜養萬物,而玄功潛被,日用不知,此之眞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釋文】“物畜”本亦作滀,同。敕六反。注同。
⑪【注】與天同觀。
【疏】觀,見也。天,自然也。夫能達理通玄,識根知本者,可謂觀自然之至道也。
【校】
㊀闕誤引劉得一本今作合。
㊁趙諫議本質下有也字。
㊂昭字依世德堂本改。
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①;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②。德將爲汝美,道將爲汝居③,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无求其故④!”
①【疏】 齧缺,王倪弟子;被衣,王倪之師也。汝形容端雅,勿爲邪僻,視聽純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歸至汝身。
【釋文】“被衣”音披,本亦作披。
②【疏】收攝私心,令其平等,專一志度,令無放逸,汝之精神自來舍止。〇俞樾曰:一汝度當作正汝度。蓋此四句變文以成辭,其實一義也。攝汝知,卽一汝視之意,所視者專一,故所知者收攝矣。正汝度,卽正汝形之意,度,猶形也。淮南子 道應篇、文子 道原篇並作正汝度,可據以訂正。
③【疏】深玄上德,盛美於汝,無極大道,居汝心中。
④【疏】瞳焉,無知直視之貌。故,事也。心旣虛夷,視亦平直,故如新生之犢,於事無求也。
【釋文】“瞳”敕紅反,郭菟絳反。李云:未有知貌。
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①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眞其實知,不以故自持②。媒媒晦晦,无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③!”
①【疏】談玄未終,斯人已悟,坐忘契道,事等睡瞑。於是被衣喜躍,贊其敏速,行於大道,歌而去之。
【釋文】“齧缺睡寐”體向所說,畏其視聽以寐耳。受道速,故被衣喜也。“大說”音悅。
②【注】與變俱也。
【疏】形同槁木之骸,心類死灰之土,無情直任純實之眞知,不自矜持於事故也。
【釋文】“若槁”苦老反。
③【注】獨化者也。
【疏】媒媒晦晦,息照遣明,忘心忘知,不可謀議。非凡所識,故云彼何人哉。自形若槁骸以下,並被衣歌辭也。
【釋文】“媒媒”音妹,又武朋反。“晦晦”音誨。李云:媒媒,晦貌。
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①?”
①【疏】 丞,古之得道人,舜師也。而至道虛通,生成動植,未知己身之內,得有此道不乎?旣逢師傅,故有咨請。
【釋文】“丞”如字。李云:舜師也。一云:古有四輔,前疑後丞,蓋官名。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①?”
①【注】夫身者非汝所能有也,塊然而自有耳。身非汝所有,而況(無)〔道〕哉!
【疏】道者,四句所不能得,百非所不能詮。汝身尙不能自有,何得有於道耶?
【釋文】“有夫”音符。“塊然”苦對反。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①?”
①【疏】未悟生因自然,形由造物,故云身非我有,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①;孫子㊀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②。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③。天地之强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④!”
①【注】若身是汝有者,則美惡死生,當制之由汝。今氣聚而生,汝不能禁也;氣散而死,汝不能止也。明其委結而自成耳,非汝有也。
【疏】委,結聚也。夫天地陰陽,結聚剛柔和順之氣,成汝身形性命者也。故聚則爲生,散則爲死。死生聚散,旣不由汝,是知汝身,豈汝有邪?
【釋文】“委形”司馬云:委,積也。〇俞樾曰:司馬云,委,積也。於義未合。國策 齊策願委之於子,高注曰:委,付也。成二年左傳王使委於三吏,杜注曰:委,屬也。天地之委形,謂天地所付屬之形也。下三委字並同。
②【注】氣自委結而蟬蛻也。
【疏】陰陽結聚,故有子孫,獨化而成,猶如蟬蛻也。
【釋文】“委蛻”吐臥反,又音悅,又敕外反,又始銳反,又始劣反。
③【注】皆在自爾中來,故不知也。
【疏】夫行住食味,皆率自然,推尋根由,莫知其所。故行者誰行,住者誰住,食者誰食,味者誰味乎?皆不知所由而悉自爾也。〇家世父曰:日見其有行而終不知所往,日見其有處而終莫能自持,日見其有食而終莫知所爲味。然則其往也,非我能自主也;其相持數十年之久也,非我能自留也;其食而知味也,非我能自辨也;天地陰陽之氣運掉之使然也,皆不得而有也。
④【注】强陽,猶運動耳。明斯道也,庶可以遺身而忘生也。
【疏】强陽,運動也。胡,何也。夫形性子孫者,並是天地陰陽運動之氣聚結而成者也,復何得自有此身也!
【釋文】“天地之强陽氣也”郭云:强陽,猶運動耳。案言天地尙運動,況氣聚之生,何可得執而留也!
【校】
㊀闕誤引張君房本孫子作子孫。
孔子問於老耼曰:“今日晏閒,敢問至道①。”
①【疏】晏,安也。孔子師於老子,故承安居閒暇而詢問玄道也。
【釋文】“晏”於諫反,徐於顯反,又於見反。“閒”音閑。
老耼曰:“汝齊㊀戒,疏𤅢而心,澡雪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難言哉!將爲汝言其崖略。①
①【疏】疏𤅢,猶洒濯也。澡雪,猶精潔也。而,汝也。掊擊,打破也。崖,分也。汝欲問道,先須齋汝心迹,戒愼專誠,洒濯身心,淸淨神識,打破聖智,滌蕩虛夷。然玄道窅冥,難可言辯,將爲汝舉其崖分,粗略言之。
【釋文】“齊戒”側皆反。“𤅢”音藥。或云:漬也。“掊”普口反,徐方垢反。“而知”音智。“窅然”烏了反。“將爲”于僞反。
【校】
㊀趙諫議本作齋。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无形,精神生於道①,形本生於精②,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③。其來无迹,其往无崖,无門无房,四達之皇皇也④。邀於此者,四肢㊀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无方⑤。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⑥!
①【注】皆所以明其獨生而無所資借。
【釋文】“无形”謂太初也。
②【注】皆由精以至粗。
【疏】倫,理也。夫昭明顯著之物,生於窅冥之中;人倫有爲之事,生於無形之內;精智神識之心,生於重玄之道;有形質氣之類,根本生於精微。
【釋文】“形本生於精”謂常道也。
③【注】言萬物雖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故胎卵不能易種而生,明神氣之不可爲也。
【疏】夫無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則以形質氣類而相生也。故人獸九竅而胎生,禽魚八竅而卵生,稟之自然,不可相易。
【釋文】“九竅”苦弔反。“卵生”力管反。“易種”章勇反。
④【注】夫率自然之性,遊無迹之塗者,放形骸於天地之間,寄精神於八方之表;是以無門無房,四達皇皇,逍遙六合,與化偕行也。
【疏】皇,大也。夫以不來爲來者,雖來而無蹤跡;不往爲往者,雖往亦無崖際。是以出入無門戶,來往無邊傍,故能弘達四方,大通萬物也。
⑤【注】人生而遇此道,則天性全而精神定。
【疏】邀,遇也。恂,通也。遇於道而會於眞理者,則百體安康,四肢强健,思慮通達,視聽聰明,無心之心,用而不勞,不應之應,應無方所也。
【釋文】“邀於”古堯反。〇俞樾曰:說文無邀字,彳部:徼,循也。卽今邀字也。又曰:循,行順也。然則邀亦順也,邀於此者,猶言順於此者。郭注曰人生而遇此道,是以遇訓邀,義旣迂曲,且於古訓無徵,殆失之矣。“思慮”息嗣反。“恂達”音荀。
⑥【注】言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疏】二儀賴虚通而高廣,三光資玄道以運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故老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是之謂也。
【釋文】“天不得不高”謂不得一道,不能爲高也。“道與”音餘。下皆同。
【校】
㊀世德堂本作枝。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①。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②。淵淵乎其若海③,(巍巍)〔魏魏〕㊀乎其終則復始也④,運量萬物而不匱㊁⑤。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⑥!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⑦!
①【注】斷棄知慧而付之自然也。
【疏】夫博讀經典,不必知真;弘辯飾詞,不必慧照。故老經云,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則聖人斷棄之矣。
【釋文】“博之不必知”觀異書爲博。“以斷”端管反。注同。
②【注】使各保其正分而已,故無用知慧爲也。
【疏】博知辯慧,不益其明;沈默面牆,不加其損;所謂不增不減,無損無益,聖人妙體,故保而愛之也。
③【注】容姿無量。
【疏】尾閭泄之而不耗,百川注之而不增,淵澄深大,故譬玄道。
④【注】與化俱者,乃積無窮之紀,可謂魏魏。
【疏】巍巍,高大貌也。夫道,遠超太一,近邁兩儀,囊括無窮,故以歎巍巍也。終則復始,此明無終無始,變化日新,隨迎不得。
【釋文】“魏魏”魚威反。“則復”扶又反。
⑤【注】用物而不役己,故不匱也。
【釋文】“運量”音亮。“萬物而不匱”求位反。謂任物自動運,物物各足量也。
⑥【注】各取於身而足。
【疏】夫運載萬物,器量羣生,潛被無窮而不匱乏者,聖人君子之道。此而非遠,近在内心,既不藉禀,豈其外也!
⑦【注】還用〔萬〕㊂物,故我不匱。此明道之贍物,在於不贍,不贍而物自得,故曰此其道與。言至道之無功,無功乃足稱道也。
【疏】有識無情,皆禀此玄(之)道;而玄功冥被,終不匱乏。然道物不一不異,而離道無物,故曰此其道與。
【釋文】“之贍”涉豔反。下同。
【校】
㊀魏魏依世德堂本改,注及釋文亦作魏。
㊁闕誤引文如海 劉得一本匱字俱作遺。
㊂萬字依劉文典説補。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①,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爲人②,將反於宗③。自本觀之,生者,喑醷物也④。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説也。奚足以爲堯 桀之是非⑤!果蓏有理⑥,人倫雖難,所以相齒⑦。聖人遭之而不違⑧,過之而不守⑨。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⑩;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⑪。
①【注】無所偏名。
②【注】敖然自放,所遇而安,了無功名。
【疏】中國,九州也。言人所稟之道,非陰非陽,非柔非剛,非短非長,故絕四句,離百非也。處在天地之間,直置爲人,而無偏執。本亦作値字者,言處乎宇內,遇値爲人,曾無所係也。
【釋文】“直且”如字。舊子餘反。
③【注】不逐末也。
【疏】旣無偏執,任置爲人,故能反本還原,歸於宗極。
④【注】直聚氣也。
【疏】本,道也。喑噫,氣聚也。從道理而觀之,故知生者聚氣之物也,奚足以惜之哉!
【釋文】“喑”音蔭,郭音闇,李音飮,一音於感反。“醷”於界反,郭於感反,李音意,一音他感反。李 郭皆云:暗醷,聚氣貌。
⑤【注】死生猶未足殊,況壽夭之間哉!
【疏】一生之內,百年之中,假令壽夭,賒促詎幾!俄頃之間,須臾之說耳,何足以是堯非桀而分別於其間哉!
【釋文】“幾何”居豈反。
⑥【注】物無不理,但當順之。
【釋文】“果蓏”徐力果反。
⑦【注】人倫有智慧之變,故難也。然其智慧自相齒耳,但當從而任之。
【疏】在樹曰果,在地曰蓏。桃李之屬,瓜瓠之徒,木生藤生,皆有其理。人之處世,險阻艱難,而貴賤尊卑,更相齒次,但當任之,自合夫道,譬彼果蓏,有理存焉。
⑧【注】順所遇也。
⑨【注】宜過而過。
【疏】遭遇軒冕,從而不違,旣以過焉,亦不留舍。
⑩【注】調偶,和合之謂也。
【疏】調和庶物,順而應之,上德也;偶對前境,逗機應物,聖道也。
⑪【注】如斯而已。
【疏】夫帝王興起,俯應羣生,莫過調偶隨時,逗機接物。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①。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②。已化而生,又化而死③,生物哀之④,人類悲之⑤。解其天弢,墮其天𧙍⑥,紛乎宛乎⑦,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⑧!不形之形,形之不形⑨,是人之所同知也⑩,非將至之所務也⑪,此衆人之所同論也⑫。彼至則不論⑬,論則不至⑭。明見无値⑮,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⑯”
①【注】乃不足惜。
【疏】白駒,駿馬也,亦言日也。𨻶,孔也。夫人處世,俄頃之間,其爲迫促,如馳駿駒之過孔𨻶,欻忽而已,何曾足云也!
【釋文】“白駒”或云:日也。“過郤”去逆反。本亦作𨻶。𨻶,孔也。
②【注】出入者,變化之謂耳,言天下未有不變也。
【疏】注勃是生出之容,油漻是入死之狀。言世間萬物,相與無恆,莫不從變而生,順化而死。
【釋文】“勃然”步忽反。“油然”音由。“漻然”音流,李音礫。
③【注】俱是化也。
④【注】死物不哀。
⑤【注】死類不悲。
【疏】夫生死往來,皆變化耳,委之造物,何足係哉!故其死也,生物人類,共悲哀之務,非類非生,故不悲不哀也。〇家世父曰:生物哀之,所以知哀,惟其生也,而不知生之同歸於盡也。人類悲之,所以知悲,惟人之有知也,而不知人之知之亦同歸於盡也。
⑥【注】獨脫也。
【疏】弢,囊藏也。𧙍,束囊也。言人執是競非,欣生惡死,故爲生死束縛也。今旣一於是非,忘於生死,故墮解天然之弢𧙍也。
【釋文】“天弢”敕刀反。字林云:弓衣也。“墮其”許規反。“天𧙍”陳筆反。
⑦【注】變化烟熅。
【釋文】“宛乎”於阮反。“絪”音因。本亦作烟,音因。“縕”於云反。本亦作熅,音同。〇盧文弨曰:今本作烟熅。
⑧【注】無爲用心於其間也。
【疏】紛綸宛轉,並適散之貌也。魂魄往天,骨肉歸土,神氣離散,紛宛任從,自有還無,乃大歸也。
【疏】夫人之未生也,本不有其形,故從無形;氣聚而有其形,氣散而歸於無形也。
【釋文】“則敗”補邁反。
⑩【注】雖知之,然不能任其自形而反形之,所以多敗。
⑪【注】務則不至。
【疏】夫從無形生形,從有形復無形質,是人之所同知也。斯乃人間近事,非詣理至人之達務也。
⑫【注】雖論之,然故不能不務,所以不至也。
【疏】形質有無,生死來往,衆人凡類,同共乎論。
⑬【注】悗然不覺乃至。
【釋文】“悗然”亡本反。
⑭【疏】彼至聖之人,忘言得理,故無所論說;若論說之,則不至於道。
⑮【注】闇至乃値。
【疏】値,會遇也。夫能閉智塞聰,〔故〕冥契玄理,若顯明聞見,則不會眞也。
⑯【注】默而塞之,則無所奔逐,故大得。
【疏】夫大辯飾詞,去眞遠矣;忘言靜默,玄道近焉。故道不可以多聞求,多聞求不如於闇塞。若能妙知於此意,可謂深得於大理矣。〇家世父曰:道無形也,見之而以爲道,遂若巧相値焉,而固無値也。說文:値,措也。不能舉而措之,則此所見一道,彼所見又一道,而有不勝其辯者矣,(固)〔故〕曰辯不若默。
【校】
㊀形字依世德堂本刪。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①?”
①【疏】居在東郭,故號東郭子,則無擇之師東郭順子也。問莊子曰:“所謂虛通至道,於何處在乎?”
【釋文】“東郭子”李云:居東郭也。“惡乎”音烏。
莊子曰:“无所不在①。”
①【疏】道無不徧,在處有之。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①。”
①【注】欲令莊子指名所在。
【疏】 郭注云:欲令莊子指名所在也。
【釋文】“欲令”力呈反。
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東郭子不應。①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②。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③。汝唯莫必㊀,无乎逃物④。至道若是,大言亦然⑤。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⑥。
①【疏】大道無不在,而所在皆無,故處處有之,不簡穢賤。東郭未達斯趣,謂道卓爾淸高,在瓦甓已嫌卑甚,又聞屎溺,故瞋而不應也。
【釋文】“螻”力侯反。“蟻”魚綺反。“在苐”大西反。本又作稊。“薜”步計反。本又作稗,蒲賣反。李云:苐薜,二草名。〇盧文弨曰:今本作稊稗。“瓦甓”本又作礕,步歷反。“屎”尸旨反,舊詩旨反。本或作矢。“溺”乃弔反。
②【注】舉其標質,言無所不在,而方復怪此,斯不及質也。
【疏】質,實也。言道無不在,豈唯稊稗!固答子之問,猶未逮真也。
③【注】狶,大豕也。夫監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難肥之處,愈知豕肥之要。今問道之所在,而每況之於下賤,則明道之不逃於物也必矣。
【疏】正,官號也,則今之市令也。獲,名也。監,市之魁也,則今屠卒也。狶,猪也。凡今問於屠人買猪之法,云:履踐豕之股腳之間,難肥之處,愈知豕之肥瘦之意況也。何者?近下難肥之處有肉,足知易肥之處足脂。亦猶屎溺卑下之處有道,則明清虚之地皆徧也。
【釋文】“正獲之問於監”古銜反。“市履狶”虚豈反。“每下愈況”李云:正,亭卒也;獲,其名也。監市,市魁也。狶,大豕也。履,踐也。夫市魁履豕,履其股腳,狶難肥處,故知豕肥耳。問道亦況下賤則知道也。“瘦”色救反。“之處”昌慮反。
④【注】若必謂無之逃物,則道不周矣,道而不周,則未足以爲道。
【疏】無者,無爲道也。夫大道曠蕩,無不制圍。汝唯莫言至道逃棄於物也。必其逃物,何爲周徧乎!
⑤【注】明道不逃物。
【疏】至道,理也;大言,教也。理既不逃於物,教亦普徧無偏也。
⑥【疏】周悉普徧,咸皆有道。此重明至道不逃於物,雖有三名之異,其實理旨歸則同一也。
【釋文】“周徧”音遍。
【校】
㊀闕誤引張君房、成玄瑛本必下有謂字。
嘗相與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論,无所終窮乎①!嘗相與无爲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調而閒乎②!寥已吾志③,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④。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⑤,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⑥;彷徨乎馮閎,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⑦。物物者與物无際⑧,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⑨;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⑩。謂盈虚衰殺,彼爲盈虚非盈虚,彼爲衰殺非衰殺,彼爲本末非本末,彼爲積散非積散也⑪。”
①【注】若遊有,則不能周徧咸也。故同合而論之,然後知道之無不在,知道之無不在,然後能曠然無懷而遊彼無窮也。
【疏】無何有之宫,謂玄道處所也;無一物可有,故曰無何有也。而周徧咸三者,相與遨遊乎至道之鄉,實旨既一,同合而論,冥符玄理,故無終始窮極耳。
②【注】此皆無爲故也。
【疏】此總歎周徧咸三功能盛德也。既游至道之鄉,又處無爲之域,故能恬淡安静,寂寞清虚,柔順調和,寬閒逸豫。
【釋文】“澹而”徒暫反。〇慶藩案漠而清,漠亦清也,古人自有複語耳。爾雅,漠,察,清也,樊注:漠然,清貌。漠亦通作莫,昭二十八年左傳德正應和曰莫,杜注:莫然清静也。“而閒”音閑。
③【注】寥然空虚。
【疏】得道玄聖,契理冥真,性志虚夷,寂寥而已。
【釋文】“寥”音遼。
④【注】志苟寥然,則無所往矣;無往焉,故往而不知其所至;有往矣,則理未動而志已(至)〔驚〕㊀矣。
【釋文】“已驚”如字。本亦作騖,音務。〇慶藩案郭注,有往焉,則理未動而志已驚矣,驚字頗費解,義當從釋文作騖,是也。騖與馳同義,注言未動而志已先馳也,志不得云驚。驚字形相近,因誤。(淮南馳(聘)〔騁〕若驚,驚又訛爲騖。)
⑤【注】斯順之也。
【疏】(語)〔志〕㊁既寂寥,故與無還往。假令不往而往,不來而來,竟無至所,亦無止住。
⑥【注】但往來不由於知耳,不爲不往來也。往來者,自然之常理也,其有終乎!
【疏】假令往還造物,來去死生,隨變任化,亦不知終始也。
⑦【注】馮閎者,虚廓之謂也。大知(由)〔遊〕㊂乎寥廓,恣變化之所如,故不知也。
【疏】彷徨是放任之名,馮閎是虚曠之貌,謂入契會也。言大聖知之人,能會於寂寥虚曠之理,是以逍遥自得,放任無窮。
【釋文】“彷”音旁。本亦作徬。“徨”音皇。“馮”皮冰反,又普耕反,又步耕反。“閎”音宏。李云:馮宏,皆大也。郭云:虚廓之謂也。
⑧【注】明物物者,無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耳,故冥也。
【疏】際,崖畔也。夫能物於物者,聖人也。聖人冥同萬境,故與物無彼我之際畔。
⑨【注】物有際,故每相與不能冥然,真所謂際者也。
【疏】物情分别,取舍萬端,故有物我之交際也。
⑩【注】不際者,雖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無物也,際其安在乎!
【疏】際之不際者,聖人之達觀也;不際之際者,凡鄙之滯情也。
⑪【注】既明物物者無物,又明物之不能自物,則爲之者誰乎哉?皆忽然而自爾也。
【疏】富貴爲盈,貧賤爲虚;老病爲衰殺,終始爲本末;生來爲積,死去爲散。夫物物者非物,而生物誰乎?此明能物所物,皆非物也。物既非物,何盈虚衰殺之可語耶!是知所謂盈虚皆非盈虚。故西昇經云,君能明之,所是反非也。
【釋文】“衰殺”色界反,徐所例反。下同。
【校】
㊀驚字依釋文、世德堂本及郭慶藩按語改,惟覆宋本作至。
㊁志字依正文改。
㊂遊字依世德堂本改。
妸荷甘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①。神農隱几闔户晝瞑,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老龍死矣②!”神農隱几擁杖而起,嚗然放杖而笑③,曰:“天知予僻陋慢訑,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發予之狂言而死矣夫④!”
①【疏】姓妸,字荷甘。神農者,非三皇之神農也,則後之人物耳。二人同學於老龍吉。老龍吉亦是號也。
【釋文】“妸”於河反。“荷甘”音河。本或作苛。“老龍吉”李云:懷道人也。
②【疏】隱,憑也。闔,合也。奓,開也,亦排也。學道之人,心神凝静,閉門隱几,守默而瞑。荷甘既聞師亡,所以排戶而告。
【釋文】“隱机”於靳反。下同。〇盧文弨曰:今本作几。“闔戶”戶臘反。“晝瞑”音眠。“奓”郭處野反,又音奢,徐都嫁反,又處夜反。司馬云:開也。
③【注】起而悟夫死之不足驚,故還放杖而笑也。
【疏】嚗然,放杖聲也。神農聞吉死,是以擁杖而驚;覆思死不足哀,故還放杖而笑。〇俞樾曰:旣言擁杖而起,不當言隱几。疑隱几字涉上文神農隱几闔戶晝暝而衍。
【釋文】“嚗然”音剝,又孚邈反,又孚貌反。李曰:放杖聲也。“投杖”本亦作放杖。〇盧文弨曰:今本作放杖。
④【注】自肩吾已下,皆以至言爲狂而不信也。故非老龍 連叔之徒,莫足與言也。
【疏】夫子,老龍吉也。言其有自然之德,故呼之曰天也。狂言,猶至言也,非世人之所解,故名至言爲狂也。而師知我偏僻鄙陋,慢訑不專,故棄背吾徒,止息而死。哲人云亡,至言斯絕,無復談玄垂訓,開發我心。
【釋文】“僻陋”匹亦反。“慢”武半反,徐無見反,郭如字。“訑”徒旦反,徐徒見反,郭音但。“已矣夫”音符。
弇堈弔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繫焉①。今於道,秋豪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②,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③!視之无形,聽之无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④。”
①【注】言體道者,人之宗主也。
【釋文】“弇”音奄。“堈”音剛。“弔”李云:弇剛,體道人;弔,其名。“繫焉”謂爲物所歸投也。
②【注】秋豪之端細矣,又未得其萬分之一。
③【注】明夫至道非言之所得也,唯在乎自得耳。
【疏】姓弇,名堈,隱者也。繫,屬也。聞龍吉之亡,傍爲議論云:“體道之人,世間共重,賢人君子,繫屬歸依。今老龍之於玄道,猶豪端萬分之未一,尙知藏其狂簡,處順而亡,況乎妙悟之人,曾肯露其言説!”是知體道深玄,忘言契理者之至稀也。
④【注】冥冥而猶復非道,明道之無名也。
【疏】夫玄道虛漠,妙體希夷,非色非聲,絕視絕聽。故於學人論者,論曰冥冥而謂之冥冥,猶非眞道也。
【釋文】“猶復”扶又反。
於是泰淸問乎无窮曰:“子知道乎?”
无窮曰:“吾不知①。”
①【疏】泰,大也。夫至道弘曠,恬淡淸虛,囊括無窮,故以泰淸 無窮爲名也。旣而泰淸以知問道,無窮答以不知,欲明道離形聲,亦不可以言知求也。
又問乎无爲。无爲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
曰:“有。”
曰:“其數若何①?”
①【疏】子旣知道,頗有名數不乎?其數如何,請爲略述。
无爲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①。”
①【疏】貴爲帝王,賤爲僕隸,約聚爲生,分散爲死,數乃無極。此略言之,欲明非名而名,非數而數也。
泰淸以之言也問乎无始曰:“若是,則无窮之弗知與无爲之知,孰是而孰非乎①?”
①【疏】至道玄通,寂寞無爲,隨迎不測,無終無始,故寄無窮 無始爲其名焉。無窮 無爲,弗知與知,誰是誰非,請定臧否。
【釋文】“與无爲之知”並如字。
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①。”
①【疏】不知合理,故深玄而處內;知之乖道,故粗淺而疏外。
於是泰淸中而歎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①?”
①【注】凡得之不由於知,乃冥也。
【疏】 泰淸得中道而嗟歎,悟不知乃眞知。誰知不知之知,明眞知之至希也。
【釋文】“中而歎”崔本中作卬。
无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①知形形之不形乎②!道不當名③。”
【疏】道無聲,不可以耳聞,耳聞非道也;道無色,不可以眼見,眼見非道也;道無名,不可以言說,言說非道也。
②【注】形自形耳,形形者竟無物也。
【疏】夫能形色萬物者,固非形色也,乃曰形形不形也。
③【注】有道名而竟無物,故名之不能當也。
【疏】名無得道之功,道無當名之實,所以名道而非。
【校】
㊀王叔岷 劉文典均謂不見下當有不言二字。
无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①道无問,問无應②。无問問之,是問窮也③;无應應之,是无內也④。以无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初⑤,是以不過乎崐崙,不遊乎太虛⑥。”
①【注】不知故問,問之而應,則非道也。不應則非問者所得,故雖問之,亦終不聞也。
【疏】夫道絕名言,不可問答,故問道應道,悉皆不知。
②【注】絕學去敎,而歸於自然之意也。
【疏】體道離言,有何問應!凡言此者,覆釋前文。
【釋文】“去敎”起呂反。
③【注】所謂責空。
【疏】窮,空也。理無可問而强問之,是責空也。
④【注】實無而假有以應者外矣。
【疏】理無可應而强應之,乃成殊外。〇家世父曰:道無問,意揣夫道而問之,是先自窮也,故曰問窮。道無〔應,意揣夫道而〕應之,是徇外也,故曰無內。
⑤【疏】天地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大初,道本也。若以理外之心待空内之智者,可謂外不識乎六合字宙,內不知乎己身妙本者也。
【釋文】“大初”音泰。
⑥【注】若夫婪落天地,遊虛涉㊀遠,以入乎冥冥者,不應而已矣。
【疏】崐崘是高遠之山,太虛是深玄之理。苟其滯著名言,猶存問應者,是知未能經過高遠,游涉深玄者矣。
【釋文】“婪落”力含反。
【校】
㊀趙諫議本涉作步。
光曜問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①”
①【疏】光曜者,是能視之智也。無有者,所觀之境也,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體空寂,故假名無有也。而智有明暗,境無深淺,故以智問境,有乎無乎?
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①。
①【疏】夫妙境希夷,視聽斷絕,故審狀貌,唯寂唯空也。〇俞樾曰:淮南子 道應篇 光曜不得問上有無有弗應也五字,當從之。惟無有弗應,故光曜不得問也。此脫五字,則義不備。
【釋文】“窅然”烏了反。“搏之”音博。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爲无有矣,何從至此哉①!”
①【注】此皆絕學之意也。於道絕之,則夫學者乃在根本中來矣。故學之善者,其唯不學乎!
【疏】光明照曜,其智尙淺,唯能得無喪有,未能雙遣有無,故歎無有至深,誰能如此玄妙!而言無有者,非直無有,亦乃無無,四句百非,悉皆無有。以無之一字,無所不無,言約理廣,故稱無也。而言何從至此者,但無有之境,窮理盡性自非玄德上士,孰能體之!是以淺學小智,無從而至也。
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㊀芒①。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②?”
【疏】大馬,官號,楚之大司馬也。捶,打鍛也。鉤,腰帶也。大司馬家有工人,少而善鍛鉤,行年八十,而捶鉤彌巧,專性凝慮,故無豪芒之差失也。鉤,稱鉤權也,謂能拈捶鉤權,知斤兩之輕重,無豪芒之差失也。
【釋文】“大馬之捶鉤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捶,郭音丁果反,徐之累反,李之睡反。大馬,司馬也。(司馬)郭云:捶者,玷捶鉤之輕重而不失豪芒也。或說云:江東 三魏之間人皆謂鍛爲捶,音字亦同,郭失之。今不從此說也。〇盧文弨曰:玷捶鉤,舊本作玷捶鐵,今依宋本改正㊂。別本同。“玷”丁恬反。“捶”丁果反。
②【疏】司馬怪其年老而捶鍛愈精,謂其工巧別有道術也。
【釋文】“巧與”音餘。下同。
【校】
㊀唐寫本豪作鉤。
㊁玷字依釋文及世德堂本改。
㊂世德堂本作鉤。
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无視也,非鉤无察也①。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長得其用,而況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②!”
①【疏】更無別術,有所守持。少年已來,專精好此,捶鉤之外,無所觀察,習以成性,遂至於斯也。〇王念孫曰:守卽道字。達生篇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是其證。道字古讀若守,故與守通。(九經中用韻之文,道字皆讀若守,楚辭及老 莊諸子並同。秦 會稽 刻石文追道高明,史記 秦始皇紀道作首,首與守同音。說文:道,從辵,首聲。今本無聲字者,二徐不曉古音而削〔之〕㊀也。)
【釋文】“而好”呼報反。
②【注】都無懷,則物來皆應。
【疏】所以至老而長得其捶鉤之用者,假賴於不用心視察他物故也。夫假不用爲用,尙得終年,況乎體道聖人,無用無不用,故能成大用,萬物資稟,不亦宜乎!
【釋文】“以長”丁丈反。
【校】
㊀之字依讀書雜志補。
冉求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
仲尼曰:“可。古猶今也①。”
①【注】言天地常存,乃無未有之時。
【疏】姓冉,名求,仲尼弟子。師資發起,詢問兩儀未有之時可知已否。夫變化日新,則無今無古,古猶今也,故答云可知也。
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①’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②?”
①【疏】失其問意,遂退而歸。旣遵應問,還用應答。
【釋文】“明日復”扶又反。“見”賢遍反。
②【疏】昔日初咨,心中昭然明察;今時後閒,情慮昧然暗晦。敢問前明後暗,意謂如何?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①;今之昧然也,且又爲不神者求邪②?无古无今,无始无終③。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④?”
①【注】虛心以待命,斯神受也。
②【注】思求更致不了。
【疏】先來未悟,銳彼精神,用心求受,故昭然明白也。後時領解,不復運用精神,直置任眞,無所求請,故昧然闇塞也。求邪者,言不求也。
【釋文】“又爲”于僞反。
③【注】非唯無不得化而爲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爲無矣。是以(無)〔夫〕㊀有之爲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爲無也。不得一爲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常存也。
【疏】日新而變,故無始無終,無今無古,故知無未有天地之時者也。
④【注】言世世無極。
【疏】言子孫相生,世世無極,天地人物,悉皆無原無有之時也,可乎,言不可也。
【釋文】“未有子孫而有孫子”言其要有由,不得無故而有;傳世故有子孫,不得無子而有孫也。如是,天地不得先無而今有也。〇盧文弨曰:今本孫子亦作子孫。〇家世父曰:天地運行而不息,子孫代嬗而不窮。浸假而有子孫矣,求之未有子孫之前,是先自惑也。天地大化之運行,無始無終,未有天地,於何求之!故曰古猶今也,相與爲無窮之詞也。
【校】
㊀夫字依世德堂本改。
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①,不以死死生②。死生有待邪③?皆有所一體④。有先天地生者物㊀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猶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㊁,无已⑤。聖人之愛人也終无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⑥。”
①【注】夫死者獨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
②【注】生者亦獨化而生耳。
【疏】已,止也。未,無也。夫聚散死生,皆獨化日新,未嘗假賴,豈相因待!故不用生生此死,不用死死此生。冉求未對之間,仲尼止令無應,理盡於此,更何所言也?
③【注】獨化而足。
④【注】死與生各自成體。
【疏】死,獨化也,豈更成一物哉!死既不待於生,故知生亦不待於死。死生聚散,各自成一體耳,故無所因待也。
⑤【注】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爲先物,而陰陽者卽所謂物耳。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爲先之,而自然卽物之自爾耳。吾以至道爲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既以無矣,又奚爲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疏】夫能物於物者,非物也。故非物則無先後,物出則是物,復不得有先於此物者。何以知其然耶?謂其猶是物故也。以此推量,竟無先物者也。然則先物者誰乎哉?明物之自然耳,自然則無窮已之時也。是知天地萬物,自古以固存,無未有之時也。
【釋文】“有先”悉薦反。下及注同。〇家世父曰:先天地者道也。既謂之生矣,是道亦物也。既謂之物矣,是其先物者又何自而生耶?物與物相嬗而不已,而推求物之始,以得其先物而生者,是物豈有已耶?有已,則或開而先之;無已,孰開而先之?是以謂之物出不得先物也。
⑥【注】取於自爾,故恩流百代而不廢也。
【疏】夫得道聖人,慈愛覆育,恩流百代而無窮止者,良由德合天地,妙體自然,故能虚己於彼,忘懷亭毒,不仁萬物,芻狗蒼生,蓋取斯義而然也。
【校】
㊀唐寫本者下無物字,
㊁猶其有物也句,劉得一本不重。
顔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无有所將,无有所迎。’回敢問其遊①。”
①【疏】請夫子言。將,送也。夫聖人如鏡,不送不迎,顔回聞之日,未曉其理,故詢諸尼父,問其所由。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①,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②。與物化者,一不化者也③。安化安不化④,安與之相靡⑤,必與之莫多⑥。狶韋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湯武之室⑦。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相𩐈也,而況今之人乎⑧!聖人處物不傷物⑨。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⑩。唯无所傷者,爲能與人㊀相將迎⑪。山林與!皋壤與!使㊁我欣欣然而樂與⑫!樂未畢也,哀又繼之⑬。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爲物逆旅耳!⑭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⑮,知㊂能能而不能所不能⑯。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⑰。夫務免乎人之所不免者,豈不亦悲哉⑱!至言去言,至爲去爲⑲。齊知之所知,則淺矣⑳”
①【注】以心順形而形自化。
【疏】古人純樸,合道者多,故能外形隨物,内心凝静。
②【注】以心使形。
【疏】内以緣通,變化無明,外形乖誤,不能順物。〇家世父曰:外化者物與同,内化者心與適。心與適則與物俱化而莫得其所化,與物俱化,相靡而已矣,莫得其所化而與爲將迎,有多於物者矣。狶韋之囿,皇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湯武之室,其中愈深,其外愈閟。説文:苑,囿有垣也。種菜曰圃。釋名,宫,穹也,屋見垣上穹隆然也。説文:室,實也。踵而爲之飾事,將迎日紛,是非日淆,於是儒墨並興,各以其是非相和也;而相與學一先生之言,奉之爲師,取其所謂是非者,將而非之,迎而拒之,是以謂之内化而外不化也。
③【注】常無心,故一不化;一不化,乃能與物化耳。
④【注】化與不化,皆任彼耳,斯無心也。
【疏】安,任也。夫聖人無心,隨物流轉,故化與不化,斯安任之,既無分别,曾不概意也。
⑤【注】直無心而恣其自化耳,非將迎而靡順之。
【疏】靡,順也。所以化與不化悉安任者,爲不忤蒼生,更相靡順。
⑥【注】不將不迎,則足而止。
【疏】雖復與物相順,而亦不多仁恩,各止於分,彼我無損。
⑦【注】言夫無心而任化,乃羣聖之所游處。
【疏】 狶韋、軒轅、虞舜、殷湯、周武,並是聖明王也。言無心順物之道,乃是狶韋彷徨之苑囿,軒轅遨遊 之園圃,虞舜養德之宫闈,湯 武怡神之虚室,斯乃羣聖之所游而處之也。
【釋文】“之囿”音又。“之圃”布五反,又音布。
⑧【注】𩐈,和也。夫儒墨之師,天下之難和者,而無心者猶故和之,而況其凡乎!
【疏】𩐈,和也。夫儒墨之師,更相是非,天下之難和者也,而聖人君子,猶能順而和之。況乎今世之人,非儒墨之師者也,隨而化之,不亦宜乎!
【釋文】“相𩐈”子兮反,和也。
⑨【注】至順也。
【疏】處俗和光,利而不害,故不傷之也。
⑩【注】在我而已。
【疏】虛舟飄瓦,大順羣生,羣生樂推,故處不害。
⑪【注】無心故至順,至順故能無所將迎而義冠於將迎也。
【疏】夫唯安任羣品,彼我無傷者,故能與物交際而明不迎而迎者也。
【釋文】“義冠”古亂反。
⑫【注】山林皋壤,未善於我,而我便樂之,此爲無故而樂也。
【釋文】“山林與”音餘。下同。“而樂”音洛。注、下皆同。
⑬【注】夫無故而樂,亦無故而哀也。則凡所樂不足樂,凡所哀不足哀也。
【疏】凡情滯執,妄生欣惡,忽覩高山茂林,神皋奧壤,則欣然欽慕,以爲快樂;而樂情未幾,哀又繼之,情隨事遷,哀樂斯變。此乃無故而樂,無故而哀,是知世之哀樂,不足計也。
⑭【注】不能坐忘自得,而爲哀樂所寄也。
【疏】逆旅,客舍也。窮達之來,不能禦扞,哀樂之去,不能禁止。而凡俗之人,不閑斯趣,譬彼客舍,爲物所停,以妄爲眞,深可悲歎也。
【釋文】“能禦”魚呂反。
⑮【注】知之所遇者卽知之,知之所不遇者卽不知也。
⑯【注】所不能者,不能强能也。由此觀之,知與不知,能與不能,制不(出)〔由〕㊃我也,當付之自然耳。
【疏】夫智有明闇,能有工拙,各稟素分,不可强爲。故分之所遇,知則知之,不遇者不能知也;分之所能,能則能之,性之不能,不可能也。譬鳥飛魚泳,蛛網蜣丸,率之自然,寧非性也!〇家世父曰:各有所知,各有所能,無相强也;各有所不知,各有所不能,無相勝也。强其所知以通其所不知,强其所能以通其所不能,而據之以爲知,據之以爲能,强天下而齊之,是非相乘,哀樂滋繁。是故忘其所知,而知乃自適也;忘其所能,而能乃自適也。至言去言,至爲去爲,己且忘之,奚暇齊天下焉!齊知之所知者,據所知以强通之天下者也。
【釋文】“强”其丈反。
⑰【注】受生各有分也。
【疏】旣非聖人,未能智周萬物,故知與不知,能與不能,稟生不同,機關各異,而流俗之人,必固其所不免也。
⑱【疏】人之所不免者,分外智能之事也。而凡鄙之流不能安分,故銳意惑淸,務在獨免,愚惑之甚,深可悲傷。
⑲【注】皆自得也。
【疏】至理之言,無言可言,故去言也。至理之爲,無爲可爲,故去爲也。
⑳【注】夫由知而後得者,假學者耳,故淺也。
【疏】見賢思齊,捨己效物,假學求理,運知訪道,此乃淺近,豈曰深知矣!
【釋文】“齊知之”才細反,又如字。
【校】
㊀敦煌本人作之。
㊁闕誤引江南 古藏本使上有與我無親四字。
㊂敦煌本無知字。
㊃由字依世德堂本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