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上 繕性第十六

《莊子集釋(南華經)》——郭慶藩

外篇繕性第十六

【釋文】以義名篇。

繕性於俗,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注】已治性於俗矣,而欲以俗學復性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繕,治也。性,生也。俗,習也。初,本也。言人稟性自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於理。今乃習於僞法,治於眞性,矜而矯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仁義禮智儒俗之學,以求歸復本初之性,故俗彌得而性彌失,學愈近而道愈遠也。

【釋文】“繕”善戰反。云:治也。或云:善也。“性”性,本也。

【注】已亂其心於欲,而方復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失之愈遠。

【疏】滑,亂也。致,得也。欲,謂名利聲色等可貪之物也。言人所以心靈暗亂者,爲貪欲於塵俗故也。今還役用分別之心,思量求學,望得獲其明照之道者,必不可也。唯當以無學學,可以歸其本矣;以無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於欲者也。

【釋文】“滑”音骨,亂也。云:治也。〇俞樾曰:釋文,滑音骨,亂也;云,治也。此當從說爲長。上文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注繕亦訓治。蓋二句一義,繕也,滑也,皆治也,故曰求復其初,求致其明。若訓滑爲亂,則與求字之義不貫矣。滑得訓治者,滑,猶汩也。說文 水部:汩,治水也。是其義也。玉篇 手部曰:抇,亦搰字。然則滑之與汩,猶搰之與抇矣。“思以”息吏反。注役思同。“方復”扶又反。下無復、雖復同。

【注】若夫發蒙者,必離俗去欲而後幾焉。

【疏】蔽,塞也。蒙,暗也。此則結前。以俗學歸本,以思慮求明,如斯之類,可謂蔽塞蒙暗之人。

【釋文】“必離”力智反。下文同。“去欲”起呂反。

【校】

闕誤張君房本下俗字作□。

闕誤張君房本俗作欲。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无以知爲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徧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注】恬靜而後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失也。

【疏】恬,靜也。古者聖人以道治身治國者,必以恬靜之法養眞實之知,使不蕩於外也。

【釋文】“治道”如字,又直吏反。“養知”音智。下以意求之。

【注】夫無以知爲而任其自知,則雖知周萬物而恬然自得也。

【疏】率性而照,知生者也;無心而知,無以知爲也。任知而往,無用造爲,斯則無知而知,知而無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終日知而未嘗知,亦未嘗不知,終日爲而未嘗爲,亦未嘗不爲,仍以此眞知養於恬靜。若不如是,何以恬乎!

【注】知而非爲,則無害於恬;恬而自爲,則無傷於知;斯可謂交相養矣。二者交相養,則和理之分,豈出佗哉!

【疏】夫不能恬靜,則何以生彼眞知?不有眞知,何能致茲恬靜?是故恬由於知,所以能靜;知資於靜,所以獲眞知。故知之與恬,交相養也。斯則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在我而已,豈關他哉!

【注】和,故無不得;道,故無不理。

【疏】德被於人,故以中和爲義;理通於物,故以大道爲名也。

【注】無不容者,非爲仁也,而仁迹行焉。

【疏】玄德深遠,無不包容,慈愛弘博,仁迹斯見。

【注】無不理者,非爲義也,而義功著焉。

【疏】夫道能通物,物各當理,理旣宜矣,義功著焉。

【注】若夫義明而不由忠,則物愈疏。

【疏】義理明顯,情率於中,旣不矜矯,故物來親附也。

【注】仁義發中,而還任本懷,則志得矣,志得矣,其迹則樂也。

【疏】旣仁義由中,故志性純實,雖復涉於物境而恆歸於眞情,所造和適,故謂之樂。

【釋文】“樂也”音洛。注同。

【注】信行容體而順乎自然之節文者,其迹則禮也。

【疏】夫信行顯著,容儀軌物而不乖於節文者,其迹則禮也。

【釋文】“信行”下孟反。注同。下以行、小行,注行者、行立皆放此。

【注】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

【疏】夫不能虛心以應物而執迹以馭世者,則必滯於華藻之禮而溺於荒淫之樂也,是以芻狗再陳而天下亂矣。

【釋文】“徧”音遍。〇俞樾曰:注曰,以一體之所履,一志之所樂,行之天下,則一方得而萬方失也。是偏爲一偏之偏,故以一體一志說之。釋文作徧而音遍,非是。

【注】各正性命而自蒙己德,則不以此冒彼也。若以此冒彼,安得不失其性哉!

【疏】蒙,暗也。冒,亂也。彼,謂履正道之聖人也。言人必己冒亂,則物我失其性矣。〇家世父曰:德足以正物矣,而抑聽物之自然而蒙吾德焉,未嘗以德强天下而冒之也。强天下而冒之,則正者我也,非物之自正也,而物之失其性多矣。

【釋文】“不冒”莫報反。云:覆也。

【校】

闕誤無知字,引張君房本云,知下重知字,通章知俱作智。

闕誤張君房本忠作中。

闕誤作偏,引江南 古藏本云偏作徧。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羣生不夭,人雖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爲而常自然

【疏】三皇之前,玄古無名號之君也。其時淳風未散,故處在混沌芒昧之中而與時世爲一,冥然無迹,君臣上下不相往來,俱得恬澹寂漠無爲之道也。

【釋文】“在混”胡本反。“芒”莫剛反。云:混混芒芒,未分時也。“澹”徒暫反。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當是混沌之時,淳樸之世,舉世恬惔,體合無爲。遂使陰昇陽降,二氣和而靜泰;鬼幽人顯,各守分而不擾。炎涼順序,四時得節,旣無災眚,萬物不傷,羣生各盡天年,終無夭折。人雖有心知之術,無爲,故無用之也。

【釋文】“不擾”而小反。

【注】物皆自然,故至一也。

【疏】均彼此於無爲,混是非於恬惔,物我不二,故謂之至一也。莫,無也。莫之爲而自爲,無爲也;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也。故當是時也,人懷無爲之德,物含自然之道焉。〇慶藩案自然,謂自成也。廣雅:然,成也。大戴禮 武王踐阼篇毋曰胡殘,其禍將然,謂禍將成也。楚詞 遠遊無滑而魂兮,彼將自然,言彼將自成也。云物皆自然,語未晰。

【校】

闕誤張君房本得作應。

逮德下衰,及燧人 伏羲始爲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 黃帝始爲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 始爲天下,興治化之流,𣻏淳散朴,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无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

【注】夫德之所以下衰者,由聖人不繼世,則在上者不能無爲而羨無爲之迹,故致斯弊也。

【注】世已失一,惑不可解,故釋而不推,順之而已。

【疏】逮,及也。古者茹毛飮血,與麋鹿同羣。及至燧人始變生爲熟,伏羲則服牛乘馬,創立庖廚,畫八卦以制文字,放蜘蛛而造密網。旣而智詐萌矣,嗜欲漸焉,澆淳樸之心,散無爲之道。德衰而始爲天下,此之謂乎!是順黎庶之心,而不能混同至一也。

【釋文】“燧人”音遂。

【注】安之於其所安而已。

【疏】夫德化更衰,爲弊增甚。故神農共工之伐,黃帝蚩尤之戰,祅氣不息,兵革屢興。是以誅暴去殘,弔民問罪,苟且欲安於天下,未能大順於羣生者也。

【注】聖人無心,任世之自成。成之淳薄,皆非聖也。聖能任世之自得耳,豈能使世得聖哉!故皇王之迹,與世俱遷,而聖人之道未始不全也。

【疏】唐堯 虞舜,居五帝之末,而興治行化,冠三王之始。是以設五典而綱紀五行,置百官而平章百姓,百姓因此而澆訛,五行自斯而荒殆。枝流分派,迄至於茲,豈非毀淳素以作澆訛,散樸質以爲華僞!

【釋文】“興治”直吏反。“𣻏”古堯反。本亦作澆。“醇”本亦作淳,音純。

【注】善者,過於適之稱,故有善而道不全。

【疏】夫虛通之道,善惡兩忘。今乃捨己効人,矜名企善,善旣乖於理,所以稱離也。

【釋文】“之稱”尺證反。

【注】行者,違性而行之,故行立而德不夷。

【疏】險,危阻也。不能率性任眞,晦其蹤迹,乃矯情立行以取聲名,實由外行聲名浮僞,故令內德危險,何淸夷之有哉!〇慶藩案離道以善,險德以行,注訓爲有善而道不全,行立而德不夷,望文生義,於理未順。善字疑是爲字之誤,言所爲非大道,所行非大德也。淮南 俶眞篇雜道以僞,(雜當爲離字之誤。僞,古爲字,爲亦行也。)儉德以行,(儉險,古字通。曾子 本孝篇不興儉行以徼幸,漢愼令劉脩碑動乎儉中,儉並當作險。荀子 富國篇俗儉而百姓不一,楊倞注:儉當爲險。)卽本於此。

【注】以心自役,則性去也。

【疏】離虛通之道,捨淳和之德,然後去自然之性,從分別之心。

【注】彼我之心,競爲先識,無復任性也。

【疏】彼我之心,更相謀慮,是非臧否,競爲前識者也。

【釋文】“心與心識”如字。衆本悉同。本作職,云:彼我之心,競爲先職矣。注旣與同,則亦當作職也。

【注】忘知任性,斯乃定也。

【疏】夫心攀緣於有境,知分別於無崖,六合爲之煙塵,八荒爲之騰沸,四時所以愆序,三光所以彗(悖)〔孛〕。斯乃禍亂之源,何足以定天下也!〇家世父曰:郭象云,彼我之心,競爲先識,無復任性也。諸本皆以心與心識爲句。向秀本作職,云,彼我之心,競爲先職矣。疑心與心,非彼我之有異心也,心自異也。本然者一心,然引之而動者又一心。引之而動,一念之覺而有識焉,冬則識寒,夏則識暖是也;因覺生意而有知焉,食則知求甘,衣則知求溫是也。佛家以意識分兩境。知者,意之發也,故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識者,內心之炯;知者,外心之通也。知識並生而亂始繁矣,烏足以定天下哉!〇俞樾曰:識知二字連文。曰,不識不知,是識知同義,故連言之曰識知也。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明必不識不知而後可言定也。諸家皆斷識字爲句,非是;本作職,尤非。

【注】文博者,心質之飾也。

【疏】前(後)〔旣〕使心運知,不足以定天下,故後依附文書以匡時,代增博學而濟世。不知質是文之本,文華則隱滅於素質;博是心之末,博學則沒溺於心靈。唯當絕學而去文,方會無爲之美也。

【釋文】“博溺”乃瀝反,奴學反。

【注】初,謂性命之本。

【疏】文華旣〔隱〕滅於素質,博學又沒溺於心靈,於是蠢民成亂始矣,欲反其恬惔之情性,復其自然之初本,其可得乎!噫,心知文博之過!

【校】

世德堂本𣻏作𤀴。

隱字依上句疏文補。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无以興乎世,世无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注】夫道以不貴,故能存世。然世存則貴之,貴之,道斯喪矣。道不能使世不貴,而世亦不能不貴於道,故交相喪也。

【疏】喪,廢也。由是事迹而觀察之,故知時世澆浮,廢棄無爲之道,亦由無爲之道,廢變淳和之世。是知世之與道交相喪之也。

【釋文】“世喪”息浪反。下及注皆同。〇慶藩文選 江文通 雜體詩 司馬云:世皆異端喪道,道不好世,故曰喪耳。釋文闕。

【注】若不貴,乃交相興也。

【疏】故懷道聖人,高蹈塵俗,未肯興弘以馭世,而澆僞之世,亦何能興感於聖道也!

【注】今所以不隱,由其有情以興也。何由而興?由無貴也。

【疏】澆季之時,不能用道,無爲之道,不復行世。假使體道聖人,降迹塵俗,混同羣生,無人知者,韜藏聖德,莫能見用,雖居朝市,何異山林矣!

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无迹;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注】若夫自隱而用物,則道世交相興矣,何隱之有哉!

【疏】時逢昏亂,故聖道不行,豈是韜光自隱其德邪!

【注】莫知反一以息迹而逐迹以求一,愈得迹,愈失一,斯大謬矣。雖復起身以明之,開言以出之,顯知以發之,何由而交興哉!祇所以交喪也。

【疏】謬,僞妄也。非伏匿其身而不見,雖見而不亂羣;非閉其言而不出,雖出而不忤物;非藏其知而不發,雖發而不眩矅;但時逢謬妄,命遇迍邅,故隨世汚隆,全身遠害也。

【釋文】“弗見”賢遍反。“祇所”音支。

【注】此澹漠之時也。

【注】反任物性而物性自一,故無迹。

【疏】時逢有道,命屬淸夷,則播德弘化,大行天下。旣而人人反一,物物歸根,彼我冥符,故無朕迹。

【注】此不能澹漠之時也。

【注】雖有事之世,而聖人未始不澹漠也,故深根寧極而待其自爲耳,斯道之所以不喪也。

【疏】時遭無道,命値荒淫,德化不行,則大窮天下。旣而深固自然之本,保寧至極之性,安排而隨變化,處常而待終年,豈有窮通休戚於其間哉!

【注】未有身存而世不興者也。

【疏】在窮塞而常樂,處危險而安寧,任時世之行藏,可謂存身之道也。

古之行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爲!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注】任其眞知而已。

【疏】古人輕辯重訥,賤言貴行,是以古人之行任其身者,必不用浮華之言辯,飾分別之小智也。

【注】此淡泊之情也。

【疏】窮者,困累之謂也,不縱知毒害以困苦蒼生也。

【釋文】“淡”大暫反。“泊”音薄。

【注】守其自德而已。

【疏】知止其分,不以無涯而累其自得也。

【注】危然,獨正之貌。

【疏】危,猶獨也。言獨居亂世之中,處危而所在安樂,動不傷寂,恆反自然之性,率性而動,復何爲之哉?言其無爲也。

【釋文】“危然”如字。云:獨正貌。司馬本作恑,云:獨立貌。本作垝,音如累垝之垝。垝然,自持安固貌。

【注】遊於坦途。

【疏】大道廣蕩,無不範圍,小成隱道,固不小行矣。

【釋文】“於坦”敕但反。

【注】塊然大通。

【疏】上德之人,智周萬物,豈留意是非而爲識鑒也!

【釋文】“塊然”苦對反。

【疏】小識小知,虧損深玄之盛德;小學小行,傷毀虛通之大道也。

【注】自得其志,獨夷其心,而無哀樂之情,斯樂之全者也。

【疏】夫己身履於正道,則所作皆虛通也。旣而無順無逆,忘哀忘樂,所造皆適,斯樂(全)之〔全〕者也。至樂全矣,然後志性得焉。

【釋文】“樂全”音洛。注、下皆同。

【校】

世德堂本行作存。

闕誤張君房本爲下有乎字。

樂之全者,依注文改。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无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其來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爲軒冕肆志,不爲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无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之)〔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注】全其內而足。

【疏】益,加也。軒,車也。冕,冠也。古人淳樸,體道無爲,得志在乎恬夷,取樂非關軒冕。樂已足矣,豈待加之也!

【疏】今世之人,澆浮者衆,貪美榮位,待此適心,是以戴冕乘軒,用爲得志也。

【疏】儻者,意外忽來者耳。軒冕榮華,身外之物,物之儻來,非我性命,暫寄而已,豈可久長也!

【釋文】“儻來”吐黨反。本作黨,云:衆也。〇慶藩本儻作黨,黨,古儻字。黨者,或然之詞也。史記 淮陰侯傳恐其黨不(敵)〔就〕漢書 五被傳黨可以徼幸,並與儻同。(淮南臣道)〔苟子 天論篇怪星之黨見,注訓黨爲頻,王念孫謂於古無據。惠定宇 九經古羲曰:黨見猶所見也。又訓黨爲所,則據公羊注義也,亦似未協。云,黨,衆也,尤非。

【注】在外物耳,得失之非我也。

【疏】時屬儻來,泛然而取軒冕;命遭寄去,澹爾而捨榮華。旣無心於扞禦,豈有情於留恡也!

【釋文】“可圉”魚呂反。本又作禦。

【注】澹然自若,不覺寄之在身。

【釋文】“不爲”于僞反。下同。

【注】曠然自得,不覺窮之在身。

【疏】肆,申也。趨,競也。古人體窮通之有命,達榮枯之非己,假使軒冕當塗,亦未足申其志氣,或儉約以窮窘,豈趨競於囂俗!

【注】彼此,謂軒冕與窮約。

【疏】彼,軒冕也。此,窮約也。夫軒冕窮約,俱是儻來,旣樂彼軒冕,亦須喜茲窮約,二俱是寄,所以相同也。

【注】亦無欣歡之喜也。

【疏】軒冕不樂,窮約不苦,安排去化,所以無憂者也。

【注】夫寄去則不樂者,寄來則荒矣,斯以外易內也。

【疏】今世之人,識見浮淺,是以物之寄也,欣然而喜,及去也,悒然不樂。豈知彼此事出儻來,而寄去寄來,常憂常喜,故知雖樂而心未始不荒亂也。

【注】營外虧內,(甚)〔其置〕倒(置)也。

【疏】夫寄去寄來,且憂且喜,以己徇物,非喪如何!軒冕窮約,事歸塵俗,若習俗之常,失於本性,違眞背道,實此之由,其所安置,足爲顚倒也。

【釋文】“倒置之民”云:逆其性命而不順也。云:以外易內,可謂倒置。

【校】

闕誤張君房本命下有之有二字。

是字依世德堂本改。

就字依史記原文改。

荀子天論四字依劉文典 補正本改。

其置倒三字依世德堂本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