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上 外物第二十六

《莊子集釋(南華經)》——郭慶藩

雜篇外物第二十六

【釋文】以義名篇。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萇弘死于,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囻,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憂兩陷而无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縣於天地之間,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疏】域心執固,謂必然也。夫人間事物,參差萬緖,惟安大順,則所在虛通,若其逆物執情,必遭禍害。

【釋文】“外物”云:夫忘懷於我者,固無對於天下,然後外物無所用必焉。若乃有所執爲者,諒亦無時而妙矣。〇盧文弨曰:本必作心。〇慶藩文選 嵇叔夜 養生論 司馬云:物,事也。忠孝,內也,外事咸不信受也。釋文闕。

【注】善惡之所致,俱不可必也。

【疏】 龍逢 比干外篇已解。箕子殷紂之庶叔也,忠諫不從,懼之害,所以徉狂,亦終不免殺戮。惡來之佞臣,畢志從,所以俱亡。

【注】精誠之至。

【疏】碧,玉也。子胥 萇弘外篇己釋。而言流者,忠諫夫差夫差殺之,取馬皮作袋,爲鴟鳥之形,盛伍員屍,浮之江水,故云流於萇弘遭譖,被放歸,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腸而死。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爲碧玉,乃精誠之至也。

【釋文】“而化爲碧”呂氏春秋藏其血三年,化爲碧玉。〇慶藩太平御覽八百九引司馬云:萇弘忠而流,故其血不朽而化爲碧。釋文闕。

【注】是以至人無心而應物,唯變所適。

【疏】 孝己殷高宗之子也。遭後母之難,憂苦而死。而曾參至孝,而父母憎之,常遭父母打,鄰乎死地,故悲泣也。夫父子天性,君臣義重,而至忠至孝,尙有不愛不知,況乎世事萬塗,而可必固者!唯當忘懷物我,適可全身遠害。

【釋文】“孝己”云:殷高宗之太子。“曾參”云:曾參至孝,爲父所憎,嘗見絕糧而後蘇。

【疏】夫木生火,火剋金,五行之氣,自然之理,故木摩木則火生,火守金則金爍。是以誠心執固而必於外物者,爍滅之敗。〇俞樾曰:淮南子 原道篇亦云兩木相摩而然。然兩木相摩,未見其然。下句云金與火相守則流,疑此句亦當作木與火。下文云,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又云,利害相摩,生火甚多,衆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是此章多言火,益知此文之當爲木與火矣。蓋木金二物皆畏火,故舉以爲言,見火之爲害大也。

【注】所謂錯行。

【疏】水中有火,電也。乃焚大槐,霹靂也。陰陽錯亂,不順五行,故雷囻擊怒,驚駭萬物。人乖和氣,敗損亦然。

【釋文】“大絯”音駭,又音該,又胡待反。“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司馬云,水中有火,謂電也。焚,謂霹靂時燒大樹也。〇家世父曰:天地之大用,水火而已矣。水,陽也,而用陰;火,陰也,而用陽。人生陰陽之用,喜怒憂樂,愛惡生死,相爭相靡,猶水火也。兩陷者,水火之橫溢者也。螴當作蝀。爾雅 釋天:螮蝀,虹也。螴蜳,猶言虹蜺。淮南 說山訓天二氣則成虹。二氣者,陰陽之相薄者也。相薄而兩相爭勝,則虹蜺亦不得成。人心水火之爭,陽常舒而徐進,陰常惨而暴施。凡不平於心,皆陰氣之發也,故曰生火甚多。坎爲月,月者,水氣之(積)〔精〕也,體陽而用陰也。火生而水不能勝之,所以兩陷而無所逃也。

【注】苟不能忘形,則隨形所遭而陷於憂樂,左右無宜也。

【疏】不能虛志而忘形,域心執固,是以馳情於榮辱二境,陷溺於憂樂二邊,無處逃形。

【釋文】“兩陷”司馬云:兩,謂心與膽也。陷,破也。畏雷囻甚憂,心膽破陷也。“憂樂”音洛。

【注】矜之愈重,則所在爲難,莫知所守,故不得成。

【疏】螴蜳,猶怵惕也。不能忘情,(忘)〔妄〕懷矜惜,故雖勞形怵慮而卒無所成。

【釋文】“螴”音陳,又楮允反,敕盡反。“蜳”音惇,又柱允反,敕轉反,餘準反。司馬云:螴蜳,讀曰忡融,言怖畏之氣,忡融兩溢,不安定也。

【注】所希跂者高而闊也。

【疏】心徇有爲,高而且遠,馳情逐物,通乎宇宙。

【釋文】“若縣”音玄。

【注】非淸夷平暢也。

【疏】遂心則慰喜,乖意則昬悶,遇境則沈溺,觸物則屯邅,旣非淸夷,豈是平暢!

【釋文】“慰暋”武巾反。音昬,又音泯。慰,鬱也。暋,悶也。“沈屯”張倫反。司馬云,沈,深也。屯,難也。

【注】內熱故也。

【疏】夫利者必有害,蟬鵲是也。纓纏於利害之間,內心恆熱,故生火多矣。

【注】衆人而遺利則和,若利害存懷,則其和焚也。

【疏】焚,燒也。衆人,猶俗人也,不能守分無爲,而每馳心利害,內熱如火,故燒焰中和之性。

【注】大而闇則多累,小而明則知分。

【疏】月雖大而光圓,火雖小而明照。(諭)〔喩〕志大而多貪,不如小心守分。

【注】唯僓然無矜,遺形自得,道乃盡也。

【疏】僓然,放任不矜之貌。忘情利害,淡爾不矜,虛玄道理,乃盡於此也。

【釋文】“僓”音頽,又呼懷反。云:順也。

【校】

暋原誤睯,依世德堂本改。下釋文同。

世德堂本知作之。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疏】 監河侯魏文侯也。莊子高素,不事有爲,家業旣貧,故來貸粟。

【釋文】“貸粟”音特,或一音他得反。“監河侯”古銜反。說苑魏文侯

【疏】諾,許也。銅鐵之類,皆名爲金,此非黃金也。待我歲終,得百姓租賦封邑之物乃貸子。

【釋文】“將貸”他代反。

莊周忿然作色曰:“昨來,有中道而呼者。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爲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曰:‘諾。我且南遊 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无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疏】波浪小臣,困於車轍,君頗有水以相救乎?

【釋文】“而呼”火故反。“鮒”音附。廣雅云:鰿也。鰿,音迹。“波臣”司馬云:謂波蕩之臣。

【疏】 西江蜀江也。水至多,北流者衆,惟蜀江從西來,故謂之西江是也。

【釋文】“激西”古狄反。

【注】此言當理無小,苟其不當,雖大何益。

【疏】索,求。肆,市。常行海水鮒魚,波浪失於常處,升斗之水,可以全生,乃激西江,非所宜也。旣其不救斯須,不如求我於乾魚之肆。此言事無大小,時有機宜,苟不逗機,雖大無益也。

【釋文】“早索”所白反。“枯魚”云:猶乾魚也。

【校】

闕誤張君房本遊下有說字。

任公子爲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爲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鶩)[鶩]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腊之,自制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吿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

【疏】任,國名,任國之公子。巨,大也。緇,黑繩也。犗,犍牛也。餌,鉤頭肉。旣爲巨鉤,故用大繩,懸五十頭牛以爲餌。

【釋文】“任公子”如字,下同。云:,國名。“大鉤”本亦作釣。〇盧文弨曰:釣,舊譌約,本同,今改正。“巨緇”司馬云:大黑綸也。“犗”古邁反,云:犍牛也。音界。説文云:騬牛也。司馬云:犧牛也。騬,音繩。犍,紀言反。〇盧文弨曰:舊無牛字,據説文增“爲餌”音二。

【疏】號爲巨鉤,朞年不得魚。蹲,踞也;踞,坐也,踞其山。

【釋文】“蹲”音存。“會”古外反。“稽”古兮反。會稽,山名,今爲郡也。

【疏】朞年之外有大魚呑鉤,於是牽鉤陷沒,馳(驚)〔騖〕而下,揚其頭尾,奮其鱗鬐,遂使白浪如山,洪波際日。

【釋文】“期年”本亦作朞,同。音基。言必久其事。後乃能感也。“錎沒”音陷。字林:猶陷字也。“騖揚”音務一本作驚。“鬐”(來)〔求〕夷反。音須。“憚”〔徒〕丹(末)反。〇慶藩案憚,古皆訓爲畏難。(見論語 學而篇 注,秦策 注。)此言憚赫,憚者,盛威之名也。賈子 解縣篇陛下威憚大信,(信與伸同。)亦此憚字之義。盛威爲憚,盛怒亦爲憚。大雅 桑柔篇逢天僤怒是也。僤與憚同。(見王氏 讀書雜志。)“赫”火百反。“千里”言千里皆懼。

【疏】若魚,海神也。浙江也。蒼梧,山名,在嶺南葬之所。海神肉多,分爲脯腊,自五嶺已北,三湘已東皆厭之。

【釋文】“若魚”司馬云:大魚名若,海神也。或云:若魚,猶言此魚。“而腊”音昔。“制河”諸設反。依字應作浙。漢書 音義音逝。河亦江也,北人名水皆曰河。浙江,今在餘杭郡後漢以爲 分界。司馬云:浙江,今在會稽 錢塘。〇慶藩制河之制,釋文諸設反,字當作,謂浙水以東也。古制聲與浙同。論語 顏淵篇片言可以折獄者,注曰:讀折爲制。 呂刑制以刑,墨子 尚同篇制作折。

【疏】末代季葉,才智輕浮,諷誦詞說,不敦玄道,聞得大魚,驚而相語。輕字有作輇字者,輇,量也。

【釋文】“輇”七全反,又(視)〔硯〕專反,又音權。云:輇,量人也,本或作軨。軨,小也。本又或作輕。“諷說”方鳳反。

【疏】累,細繩也。鯢鮒,小魚也。擔揭細小之竿繩,趨走漑灌之溝瀆,適得鯢鮒,難獲大魚也。

【釋文】“揭”其列其謁二反。“竿累”劣彼反,謂次足不得並足也。本亦作纍。司馬(云)力追反,云:綸也。“趣”本又作趨,同。七須反。“灌瀆”司馬云:漑灌之瀆。“守鯢”五兮反。“鮒”音附,又音蒲。本亦作蒲。云:鯢鮒,皆小魚也。

【疏】干,求也。縣,高也。夫修飾小行,矜持言說,以求高名令(問)〔聞〕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字作縣(字)〔者〕,古懸字多不著心。

【注】此言志趣不同,故經世之宜,小大各有所適也。

【疏】人間世道,夷險不常,自非懷豁虛通,未可以治亂,若矜名飾行,去之遠矣。

【校】

騖字依世德堂本改。趙諫議本作驚。

本趣作趨。

求字依世德堂本改。下徒末二字及硯字同。

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

【疏】大儒,碩儒,謂大博士。從上傳語告下曰臚。臚,傳也。東方作,謂天曙日光起。儒弟子發冢爲盜,恐天時曙,故催告之,問其如何將事。

【釋文】“臚”力於反,一音盧。蘇林漢書云:上傳語告下曰臚。臚,猶行也。“傳”治戀反,又丈專反。云:從上語下曰臚傳。一音張戀反,遽也。“東方作矣”司馬云:謂日出也。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固有之曰:‘靑靑之麥,生於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爲!’接其鬢,壓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无傷口中珠!”

【疏】小儒,弟子也。死人裙衣猶未解脫,捫其口中,知其有寶珠。

【釋文】“襦”而朱反。

【疏】此是逸詩,久遭刪削。凡貴人葬者,口多含珠,故誦靑靑之詩刺之。

【釋文】“靑靑之麥”司馬云:此逸詩,刺死人也。“陵陂”彼宜反。“布施”始豉反。

【注】詩禮者,先王之陳迹也,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爲姦,則迹不足恃也。

【疏】接,撮也。擪,按也。顪,口也。控,打也。撮其鬢,按其口,鐵錐打,仍恐損珠,故安徐分别之。是以田恆資仁義以竊,儒生誦詩禮以發冢,由是觀之,聖迹不足賴。

【釋文】“壓”本亦作擪,同。乃協反。於琰反,又敕頰反。字林云:擪,一指按也。“其顪”本亦作噦,許穢反。司馬云:頤下毛也。“金椎”直追反。〇王念孫曰:儒以金椎控其頤,藝文類聚寶玉部引此,儒作而,是也。而,汝也。自未解裙襦以下,皆小儒答大儒之詞。言汝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其口中之珠也。而儒聲相近,上文又多儒字,故而誤作儒。“控”苦江反。“徐別”彼列反。

【校】

趙諫議本壓作擪。

世德堂本恃作持。

老萊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吿,曰:“有人於彼,脩上而趨下,末僂而後耳,視若營四海,不知其誰氏之子。”

【疏】 老萊子之賢人隱者也,常隱蒙山楚王知其賢,遣使召爲相。其妻采樵歸,見門前有車馬迹。妻問其故,老萊曰:“楚王召我爲相。”妻曰:“受人有者,必爲人所制,而之不能爲人制也。”妻遂捨而去。老萊隨之,夫負妻戴,逃於江南,莫知所之。出取薪者,采樵也。旣見孔子,歸告其師。

【釋文】“老萊子”人也。“出薪”出採薪也。

【注】長上而促下也。

【釋文】“趨下”音促。云:下短也。

【注】耳卻近後而上僂。

【釋文】“末僂”云:末上,謂頭前也,又謂背膂也。“後耳”司馬云:耳卻後。“卻近”附近之近。

【注】視之儡然,似營他人事者。

【釋文】“視若營四海”夫勞形役智以應世務,失其自然者也。故有亢龍之喩,有卷僂之談,周公類之走狼,仲尼比之逸狗,豈不或信哉!“儡”律悲反,舊魚鬼反,又魚威反。

【疏】脩,長也。趨,短〔也〕。末,肩背也。所見之士,下短上長,肩背傴僂,耳卻近後,瞻視高遠,所作悤悤,觀其儀容,似營天下,未知(子)之〔子〕族姓是誰。怪其異常,故發斯問。

【校】

闕誤張君房本出下有拾字。

老萊子曰:“是也。召而來。”

【疏】 孔丘,汝宜喚取。

仲尼至。曰:“!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斯爲君子矣。”

【注】仲尼能遺形去知,故以爲君子。

【疏】躬,身也。孔丘旣至,老萊(未)〔謂〕語,宜遣汝身之躬飾,忘爾容貌心知,如此之時,可爲君子。

【釋文】“去”起呂反。注同。“而”本又作女。〇盧文弨曰:今書而作汝。“躬矜”躬矜,(爲)〔謂〕身矜脩善行。“容知”音智。容智,謂飾智爲容好。

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問曰:“業可得進乎?”

【注】受其言也。

【疏】敬受其言,揖讓而退。

【注】設問之,令老萊明其不可進。

【疏】蹙然,驚恐貌。謂仲尼所學聖迹業行,可得脩進,爲世用(可)不?

【釋文】“蹙然”子六反。“業可得進乎”問可行仁義於世乎。“令老”力成反。

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抑固窶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歡爲驁,終身之醜,中民之行進焉耳,相引以名,相結以隱。與其譽而非,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反无非傷也,動无非邪也。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柰何哉其載焉終矜!”

【注】一世爲之,則其迹萬世爲患,故不可輕也。

【疏】夫聖智仁義,救一時之傷;後執爲姦,成萬世之禍。恃聖迹而驕謷,則陳恆之徒是也。亦有作騖(音)者,云使萬代驅騖不息,亦是奔馳之義也。

【釋文】“而驁”本亦作敖,同。五報反。下同。下或作騖。

【疏】固執聖迹,抑揚從己,失於本性,故窮窶。

【釋文】“窶”其矩反。

【注】直任之,則民性不窶而皆自有,略無弗及之事也。

【疏】亡失本性,忽略生崖,故不及於眞道。〇家世父曰:不忍一世之傷而貽萬世之患,自以爲能經營天下也,而不知其心無所蓄備也。夫無所蓄備之謂窶矣,其智略又弗及也。郭象云,直任之則民性不窶而皆自有,略無弗及之事,似失莊子本意。〇慶藩案亡讀如無。亡其,轉語也。史記 范睢蔡澤列傳:亡其言臣者賤不可用乎?(索隱:亡,猶輕蔑也,義不可通。)呂氏春秋 愛類篇亡其不得且不義猶攻之乎?韓策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是凡言亡其,皆轉語詞也。

【注】惠之而歡者,無惠則醜矣。然惠不可長,故一惠終身醜也。

【疏】夫以施惠爲歡者,惠不可徧,故謷慢者多矣。是以用惠取人,適爲怨府,故終身醜辱。

【注】言其易進,則不可妄惠之。

【釋文】“之行”下孟反。“其易”以豉反。

【注】隱,括;進之謂也。

【疏】夫上智下愚,其性難改,中庸之人,易爲進退。故聞之美,相引慕以利名,聞之惡,則結之以隱匿。

【釋文】“相結以隱”云:隱,括也。云:隱,病患也。雖相引以名聲,是相結以病患。〇俞樾曰:云,隱,病患也。然病患非所以相結。注曰,隱,括;進之謂也。然隱括所以正曲木,亦非所以相結也。隱當訓爲私。呂氏春秋 圜道篇分定則下不相隱,注曰:隱,私也。文選 赭白馬賦恩隱周渥,李善國語注曰:隱,私也。相結以隱,謂相結以恩私。舊說皆非。

【注】閉者,閉塞。

【疏】贊譽之善道,非毀之惡迹,以此奔馳,失性多矣,故不如善惡兩忘,閉塞毀譽,則物性全矣。

【釋文】“譽堯”音餘。“而閉”一本文注並作門。

【注】順之則全,靜之則正。

【疏】夫反於物性,無不傷損,擾動心靈,皆非正法。

【釋文】“反无非傷也”反,逆於理。“動无非邪也”似嗟反。動矜於是也。

【注】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疏】躊躇從容,聖人無心,應機而動,興起事業,恆自從容,不逆物情,故其功每就。

【釋文】“聖人躊”音疇。“躇”直居反。“以興事以每成功”每者,每有成功也。躊躇者,從容也。從容興事,雖有成功,聖人不存,猶致弊迹,流毒百世。況動矜善行而載之不已哉!“不遠”于萬反。

【注】矜不可載,故遺而弗有也。

【疏】柰何,猶如何也。如何執仁義之迹,擾撓物心,運載矜莊,終身不替!此是老萊詆訶夫子之詞也。〇家世父曰:反,猶撥亂世而反之正。有所反則必有傷,有所動則必爲邪。其反也,矜心之挾以爭也;其動也,矜心之載以出也。聽其自化,則無傷矣;無爲而無不爲,則非邪矣。

【校】

闕誤 二本行下俱有易字。

寫本矜上無終字。

趙諫議本括進作恬退。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髮闚阿門,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爲淸江使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

【疏】 宋國君,諡曰,卽宋元君也。阿,曲也,謂阿旁曲室之門。

【釋文】“宋元君”云:元公也。案元公(之)〔之〕子。“阿門”司馬云:阿,屋曲簷也。

【疏】自,從也。宰路,江畔淵名。姓,名,捕魚之人也。

【釋文】“宰路”云:淵名,龜所居。“予爲”如字,又于僞反。“使河”所吏反。“漁者”音魚。“余”音預。“且”子餘反。姓,名也。〇俞樾曰:史記 龜筴傳豫且。〇慶藩案豫預字同。

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

君曰:“漁者有余且乎?”

左右曰:“有。”

君曰:“令余且會朝。”

【疏】命,召也。召令赴朝,問其所得。

【釋文】“覺”古孝反。“令”力成反。“會朝”直遙反。下同。

明日,余且朝。君曰:“漁何得?”

對曰:“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

君曰:“獻若之龜。”

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乃刳龜,七十二鑽而无遺筴

【疏】心疑猶預,殺活再三,乃殺吉,遂刳龜也卜之。

【疏】筭計前後,鑽之凡經七十二,筭計吉凶,曾不失中。

【釋文】“刳”口孤反。“鑽”左端反,又左亂反。〇慶藩文選 郭景純 江賦 司馬云:鑽,命卜,以所卜事而灼之。〔釋文闕〕。“遺筴”初革反。

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无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雖有至知,萬人謀之。魚不畏網而畏鵜鶘。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嬰兒生无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

【注】神知之不足恃也如是,夫唯靜然居其所能而不營於外者爲全。

【疏】夫神智,不足恃也。是故至人之處世,忘形神智慮,與枯木同其不華,將死灰均其寂(魄)〔泊〕,任物冥於造化,是以孔丘大聖,因而議之。

【釋文】“見夢”賢遍反。“知能”音智,下及注同。“知有所困”一本作知有所不同。

【注】不用其知而用衆謀。

【釋文】“至知”音智。下、注皆同。

【注】網無情,故得魚。

【疏】網無情而得魚,(諭)〔喩〕聖人無心,故天下歸之。

【釋文】“鵜”徒兮反。“鶘”鵜鶘,水鳥也,一名淘河。

【注】小知自私,大知任物。

【疏】小知取捨於心,大知無分別。遣閒奪之情,故無分別,則大知光明也。

【釋文】“去小”起呂反。下、注同。

【注】去善則善無所慕,善無所慕,則善者不矯而自善也。

【疏】遣矜尙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故前文云,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又老經云,天下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釋文】“不矯”居表反。

【注】汎然無習而自能者,非跂而學彼也。

【疏】夫嬰兒之性,其不假師匠,年漸長大而自然能言者,非有心學之,與父母同處,率其本性,自然能言。是知世間萬物,非由運知,學而成之也。

【釋文】“石師”石者,匠名也。謂無人爲師匠敎之者也。一本作所師,又作碩師。

惠子莊子曰:“子言无用。”

【疏】 莊子,通人也。空有並照,其言弘博,不契俗心,是以惠施譏爲無用。

莊子曰:“知无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尙有用乎?”惠子曰:“无用。”

【疏】夫有用則同於夭折,無用則全其〔生〕崖,故知無用始可語其用。

【疏】墊,掘也。夫六合之內,廣大無最於地,人之所用,不過容足,若使側足之外,掘至黃泉,人則戰慄不得行動。是知有用之物,假無用成功。

【釋文】“廁足”音側,又音測。“墊”丁念反。司馬 云:下也。木又作塹,七念反,掘也。“致黃泉”致,至也。本亦作至。

莊子曰:“然則无用之爲用也亦明矣。”

【注】聖應其內,當事而發;己言其外,以暢事情。情暢則事通,外明則內用,相須之理然也。

【疏】直置容足,不可得行,必借餘地,方能運用脚足,無用之理分明,故(取)老子云,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雖相與爲君臣,時也,易世而无以相賤。故曰至人不留行焉

【注】性之所能,不得不爲也;性所不能,不得强爲;故聖人唯莫之制,則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疏】夫人稟性不同,所用各異,自有聞言如影響,自有智昏菽麥。故性之能者,不得不由性;性之無者,不可强涉;各守其分,則物皆不喪。

【釋文】“得强”其丈反。

【注】非至厚則莫能任其志行而信其殊能也。

【疏】流蕩逐物,逃遯不反,果決絕滅,因而不移,此之志行,極愚極鄙,豈是至妙眞知深厚道德之所任用!莊子之意,謂其如此。

【釋文】“之行”下孟反。注同。“任與”音餘。

【注】人之所好,不避是非,死生以之。

【疏】愚迷之類,執志(慤)〔確〕然,雖復家被覆沒,身遭顚墜,亦不知悔反,馳逐物情,急如煙火,而不知回顧,流遁決絕,遂至於斯耳。

【釋文】“覆墜”直類反。“所好”呼報反。

【注】所以爲大齊同

【疏】夫時所賢者爲君,才不應世者爲臣,如 應時相代爲君臣也。故世遭革易,不可以爲臣爲君而相賤輕。流遁之徒,不知此事。

【注】唯所遇而因之,故能與化俱。

【疏】夫世有興廢,隨而行之,是故達人曾無留滯。

【校】

寫本無曰字。

趙諫議本無則字。

世德堂本作所以爲人齊同。本作所以爲人齊。齊,同也。

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唯至人乃能遊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彼敎不學,承意不彼

【注】古無所尊,今無所卑,而學者尊古而卑今,失其原矣。

【疏】夫步驟殊時,澆淳異世,古今情事,變化不同,而乃貴古賤今,深乖遠鑒,適滋爲學小見,豈曰淸通!

【注】隨時因物,乃平泯也。

【疏】 狶韋三皇已前帝號也。以玄古之風御於今代,澆淳旣章,誰能不波蕩而不失其性乎!斯由尊古卑今之弊也。

【釋文】“狶”虛豈反。“不波”波,高下貌。

【注】當時應務,所在爲正

【釋文】“不僻”匹亦反。

【注】本無我,我何失焉!

【注】敎因彼性,故非學也。

【注】彼意自然,故承而用之,則夫萬物各全其我。

【疏】獨有至德之人,順時而化彼,非學心而本性具足,不由學致也。承意不彼者,稟承敎意以導性,而眞道素圓,不彼敎也。

【校】

寫本無乃字。

趙諫議本正作政。

目徹爲明,耳徹爲聰,鼻徹爲顫,口徹爲甘,心徹爲知,知徹爲德。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衆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其不殷,非天之罪。天之穿之,日夜无降,人則顧塞其竇。胞有重閬,心有天遊。室无空虛,則婦姑勃豀;心无天遊,則六鑿相攘。大林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

【疏】徹,通也。顫者,辛臭之事也。夫六根無壅,故徹;聰明不蕩於外,故爲德也。

【釋文】“顫”舒延反。

【注】當通而塞,則理有不泄而相騰踐也。

【釋文】“哽”庚猛反,塞也。“跈”女展反。云:踐也。廣雅云:履也,止也。本或作蹍,同。〇王念孫曰:注,當通而塞,則理有不泄而相騰踐也。釋文,跈,女展反。廣雅云:履也,止也。本或作蹍,同。案踐履與壅塞,二義不相比附。郭云理有不泄而相騰踐,所謂曲說者也;本或作蹍,亦非也。今案跈讀爲抮。抮,戾也。言哽塞而不止,則相乖戾,相乖戾則衆害生也。廣雅曰:抮、盭也。(盭與戾同。)方言曰:軫,戾也。郭璞曰:相了戾也。孟子 告子篇紾兄之臂而奪之食,趙岐曰:紾,戾也。此云哽而不止則跈,義並與抮同。

【注】生,起也。

【注】凡根生者無知,亦不恃息也。

【疏】天生六根,廢一不可。耳聞眼見,鼻臭心知,爲於分內,雖用無咎。若乃目滯桑中之色,耳淫濮上之聲,鼻滋蘭麝之香,心用無窮之境,則天理滅矣,豈謂徹哉!故六根窮徹,則氣息通而生理全。

【注】殷,當也。夫息不由知,由知然後失當,失當而後不通,故知恃息,息不恃知也。然知欲之用,制之由人,非不得已之符也。

【疏】殷,當也。或縱恣六根,馳逐前境;或竅穴哽塞,以害生崖;通蹍二徒,皆不當理。斯並人情之罪也,非天然之辜。

【釋文】“不殷”如字,一音於靳反。

【注】通理有常運。

【疏】降,止也。自然之理,穿通萬物,自晝及夜,未嘗止息。〇家世父曰:物之有知恃息,息者氣也,而氣有厚薄純雜,天不能强而同之。爾雅 釋言:殷,齊,中也。齊一則中矣,其不能齊,天之無如何者也。而天旣授之以百骸九竅而使之自運焉,授之以心思而使之自化焉,務開通而已。說文:穿,通也。恢恢乎有餘地以自存則通矣。玉篇:降,伏也。言積氣之運無停伏也。郭象注,殷,當也。誤。〇俞樾曰:降,當作𤵸,卽癃之籒文。素問 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爲癃,又五常政大論篇其病癃閟。日夜無𤵸,謂不癃閟也。

【注】無情任天,竇乃開。

【疏】竇,孔也。流俗之人,反於天理,壅塞根竅,滯溺不通。

【釋文】“其竇”音豆。

【注】閬,空曠也。

【疏】閬,空也。言人腹內空虛,故容藏胃,藏胃空虛,故通氣液。

【釋文】“胞”普交反,腹中胎。“有重”直龍反。“閬”音浪。云:空曠也。

【注】遊,不係也。

【疏】虛空,故自然之道遊其中。

【注】爭處也。

【疏】勃豀,爭鬭也。屋室不空,則不容受,故婦姑爭處,無復尊卑。

【釋文】“勃豀”音奚。勃,爭也。豀,空也。司馬云:勃豀,反戾也。無虛空以容其私,則反戾共鬭爭也。

【注】攘,逆。

【疏】鑿,孔也。攘,(則)逆也。自然之道,不遊其心,則六根逆,不順於理。

【釋文】“六鑿”在報反。“相攘”如羊反。云:逆也。司馬云:謂六情攘奪。〇慶藩荀子 哀公篇注司馬云:六情相攘奪。較釋文多一相字。

【注】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

【疏】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者也。〇家世父曰:大林丘山之善於人,言所以樂乎大林丘山,爲廣大容萬物之生也。說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鍇曰:申卽引也。神者不勝,言發生萬物,不可勝窮也。

【校】

闕誤 二本林俱作棥。

寫本勝下有也字。

德溢乎名,名溢乎暴,謀稽乎誸,知出乎爭,柴生乎守,官事果乎衆宜。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於是乎始脩,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

【注】夫名高則利深,故脩德者過其當。

【疏】溢,深也。仁義五德,所以行之過多者,爲尙名好勝故也。

【注】夫禁暴則名美於德。

【疏】暴,殘害也。夫名者爭之器,名旣過者,必更相賊害。內篇云:名者相軋者也。〇家世父曰:說文:暴,晞也。孟子暴之於民而民受之,荀子 富國篇聲名足以暴炙之,皆表暴之意。德溢乎名,言德所以洋溢,名爲之也;名溢乎暴,言名所以洋溢,表暴以成之也。五句並同一意。郭象云,禁暴則名美於德,恐誤。

【注】誸,急也,急而後考其謀。

【疏】稽,考也。誸,急也。急難之事,然後校謀計。

【釋文】“誸”音賢。音玄,急也。本作弦,云:堅正也。

【注】平往則無用知。

【疏】夫運心知以出境,則爭鬭斯至。

【注】柴,塞也。

【疏】柴,塞也。守,執也。域情執固而所造不通。

【釋文】“柴”柴,積也。云:塞也。

【注】衆之所宜者不一,故官事立也。

【疏】夫置官府,設事條者,須順於衆人之宜便,若求逆之,則禍亂生。〇俞樾曰:論語 子路篇行必果,皇侃 義疏曰:果,成也。衆有所宜而後官事以成,故曰官事果乎衆宜。

【注】夫事物之生皆有由。

【疏】銚,耜之類也。鎒,鋤也。靑春時節,時雨之日,凡百草木,萌動而生,於是農具方始脩理。此明順時而動,不逆物情也。

【釋文】“銚”七遙反,削也。能有所穿削也。又他堯反。“鎒”乃豆反。似鋤,田具也。

【注】夫事由理發,故不覺

【疏】植,生也。銚鎒旣脩,芸除萑葦,幸逢春日,鋤罷到生,良由時節使然,不可以人情均度。是知制法立敎,必須順時。

【釋文】“到植”時力反,又音値,立也。本亦作置。司馬云:鋤拔反之更生者曰到植。〇盧文弨曰:到,古倒字。

【校】

趙諫議本覺作齊。

靜然可以補病,眥𡟬可以休,寧可以止遽。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爲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許由天下,許由逃之;務光務光怒之,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踆於窾水,諸侯弔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注】非不病也。

【疏】適有煩躁之病者,簡靜可以療之。

【注】非不老也。

【疏】翦齊髮鬢,滅狀貌也。衰老之容,以此而沐浴。

【釋文】“眥”子斯反,子智反。亦作揃,子淺反。三蒼云:揃,猶翦也。玉篇云:滅也。〇慶藩蕭該 漢書音義司馬云:眥,視也。釋文闕。“𡟬”本亦作搣,音滅。又武齊反。字林云:𣐑也。𣐑,音千米反。〇盧文弨曰:舊米作未,今從本。〇家世父曰:釋文眥𡟬可以休老,𡟬,本亦作搣。廣韻:搣,按也,摩也。似謂以兩手按摩目眥,然與上下二句文義不類。眥𡟬,當謂左右眥不能流盼,可以閉目養神,故曰休老。又案𡟬與搣通,眥,目厓也,眥𡟬,猶云目陷。

【注】非不遽也。

【疏】遽,疾速也。夫心性悤迫者,安靜可以止之。

【注】若是猶有勞,故佚者超然不顧。

【疏】夫止遽以寧,療躁以靜者,(以)對治之術,斯乃小學之人,勞役神智之事務也,豈是體道之士,閒逸之人,不勞不病之心乎!風采淸高,故未嘗暫過而顧問焉。

【釋文】“非佚”音逸。

【注】神人卽聖人也,聖言其外,神言其內。

【疏】駭,驚也。神者,不測之號;聖者,顯迹之名;爲其垂敎動人,故不過問。

【釋文】“以駴”戶楷反。云:謂改百姓之視聽也。音戒,謂上不問下也。

【疏】證空爲賢,並照爲聖,從深望淺,故不問之。

【疏】何以人物君子故駭動諸侯之國,賢人捨有,故不問。

【注】趨步各有分,高下各有等。

【疏】夫趨世小人,苟合一時,如田恆之徒,無足可貴,故淑人君子鄙而不顧也。

【注】慕賞而孝,去眞遠矣,斯尙賢之過也。

【疏】〔演門〕,東門也。亦有作寅者,隨字讀之。東門之孝,出自內心,形容外毀,惟宋君嘉其至孝,遂加爵而命爲卿。鄕黨之人,聞其因孝而貴,於是强哭詐毀,矯性僞情,因而死者,其數半矣。

【釋文】“演門”以善反。城門名。

【疏】 賢,禪以九五,洒耳辭退,逃避箕山務光務光不受,訶罵瞋怒,遠之林籟。斯皆率其本性,腥臊榮祿,非關矯僞以慕聲名。

【注】其波蕩傷性,遂至於此。

【疏】申徒,名;姓,名;並隱者。聞務光,恐其及己,與弟子蹲踞水旁。諸侯聞之,重其廉素,時往弔慰,恐其沈沒。聞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長河,自溺而死。波蕩失性,遂至於斯矣。

【釋文】“紀他”徒何反。“而踆”音存。字林云:古蹲字。七旬反,又音尊。“窾水”音款,又音科。司馬云:水名。“弔之”司馬云,恐其自沈,故弔之。“踣”芳附反,普豆反。字林云:僵也。云:頓也。薄杯反。〇盧文弨曰:二音之間,當有又字。下似此者不盡出。

【疏】筌,魚笱也,以竹爲之,故字從竹。亦有從草者,(意)蓀(筌)〔荃〕也,香草也,可以餌魚,置香於柴木蘆葦之中以取魚也。蹄,兔𦊨也,亦兔(彊)〔弶〕也,以繫係兔脚,故謂之蹄。此二事,譬也。

【釋文】“荃”七全反,音孫,香草也,可以餌魚。或云:積柴水中,使魚依而食焉。一云:魚笱也。〇盧文弨曰:案如或所云,是潛也。見 周頌。“蹄”大兮反,兔𦊰也。又云:兔弶也,係其脚,故曰蹄也。𦊰音古縣反。弶,音巨亮反。

【疏】此合(諭)〔喩〕也。意,妙理也。夫得魚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實異魚兔,亦(由)〔猶〕玄理假於言說,言說實非玄理。魚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絕。

【注】至於兩聖無意,乃都無所言也。

【疏】夫忘言得理,目擊道存,其人實稀,故有斯難也。

【釋文】“得夫”音符。

【校】

闕誤張君房本休作沐,高山寺本同。

趙諫議本作筌,下同。

劉文典 補正云:當作𡟬。

弶字依釋文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