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

  • 作者司馬光
  • 年代
  • 分类編年
  • 备注三校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司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司馬光本人擔任主編,在劉放、劉恕和範祖禹的協助下,歷時19年而編撰完成。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遂賜名《資治通鑒》。

全書分為294卷,約三百多萬字,記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截止到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按照時間順序記載了共16朝1362年的歷史。《資治通鑒》中引用的史料極為豐富,除了十七史之外,還有各種雜史、私人撰述等。據《四庫提要》記載,《資治通鑒》引用前人著作322 種,可見其取材廣泛,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資治通鑒》自成書以來,一直受到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的追捧,點評批註它的人數不勝數。《資治通鑒》保存了很多現在已經看不到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它對之後的史官創作、中國的歷史編撰、文獻學的發展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資治通鑒》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鑒》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資治通鑒》這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鑒》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史記》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春秋》為現存最早編年體史書 ),按時間先後敘次史事,往往用追敘和終言的手法,說明史事的前因後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統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內容以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借以展示歷代君臣治亂、成敗、安危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敘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與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