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鑑電子化校勘紀略

《資治通鑑》——司馬光

後學、鄒寰宇

胡梅磵公三省者,宋末人也,齊文信國公天祥、陸忠烈公秀夫同科登第。世學通鑑。及遭崖山國難,公廿載撰著資治通鑑廣註手稿盡燬於兵禍。遂絕意仕途,歸隱梅磵,重註通鑑。晚年終成,公乃嘆曰︰「吾成此書,死無憾矣」。

胡公註通鑑,其如三家註史記、顏註之漢書、裴註之三國,皆「一遵軌轍,閉絕歧路」。

胡公治史可謂嚴矣。公嘗著通鑑地理考百卷,尚未付印,偶讀王伯厚之通鑑地理通釋,竟以為己贅,輒盡焚原稿,不傳於後世。惜乎哉!何自苛若是?

近人治史,尤擅考據。蓋因明清以降,思想鉗固,時人卽有心得,然其文逮之者鮮矣。故每寄志於史,凡考據必求僻好偏,以自保諸上而誇於下者也,遂逐末道。其較梅磵公,則形似而神離,去之遠矣。

且自司馬溫公後,官史叵信。其若明史,凡涉滿清,皆曲筆以附韃虜。崔杼之流,何止上古?凡今曰圣,尊諱權掩。史家本色,了然無存,豈不謬哉?

逮至民國,西學東漸,風格蔚然一新,巨匠輩出。然菁穢並存,一時唯洋諾諾,數祖忘典,殆禍及今。已而多事之秋,傳承幾覆。

嗟虖!儒道之式微者久矣。今之衆人,髫齓不聞非易也,弱冠方覺文華可惜。螽斯振振,毋汚先聖,雖累百世,垢彌甚耳。螻蟻奮力,不能妄推中興;餘燼猶存,惟願其傳承不斷於吾輩。

古籍之電子化,受衆者寡,鮮有版行。且受限於早期GB-2312-1980及GBK編碼,漢字之生僻者多闕之,其無柰者一也。其後,GB-18300-2005編碼雖多錄生僻字,然前製之舊版編碼電子古籍,尚待更新補善,其無柰者二也。前製版之電子古籍多簡體字,而漢字編碼其簡繁有異,轉化有差。如「發」發生、「髮」髮膚,其簡體皆為「发」;「後」後來、「后」皇后,其簡體皆為「后」。故按軟件以簡化繁則必有微玷。

胡註通鑑之電子化精校,始於西元二零一二年。

曩時求索網絡上各通鑑版本,謬訛繁蕪︰其脫文之處尤多,錯字常見諸異體字亂碼頻仍,實不堪一讀也,甚憾之。余遂參照紙本相較取正,其前後更版百有餘次,修字逾萬,手錄無算。凡四年矣。賴衆人之力,日趨以善。然余以詮才末學之流忝竊勘校,惟恐蠹筆入歧,貽笑大方。懇願讀者斧之以正,則其善莫大焉。

柔兆涒灘,凜冬于成都,是為記。

通鑑電子化之用字說明

一、以各紙本用字為準繩,兼顧電子設備之閱讀體驗,在電子化過程中,對於部分無歧義之異體字,進行了統一規範下例字中,前為本書所採用字,後為其異體字(或其正體字、俗體字)

、搖、為、愼、槪、郞、鎭、眞、宂、屛、敎、衞、倂、塡、幷、贊、隱、穎、蓋,等。

二、部分無歧義之異體字,電子版賓從各紙本混用︰

、踴、讌、筯、於、臭、豬、鴈、玨、槨、準、跡、褒,等。

三、各紙本通鑑中,在特定範圍內使用且通常不可混用之異體字︰

專指煮鹽亨煑、匹常義專用於量詞、幷常義不可用於地名、凶常義專指人,等。

四、電子化通鑑過程中,校對的最大難度來自部分易混淆字︰

賚賫、詰誥、徃往、僭憯、舁昇、複復、逐遂、論諭、卬邛、冑胄、黓默、粱梁、苫苦、潁穎、昢咄、康庚、汔迄、瑑琭、果杲、遺遣、誼諠、踼蹋、顏頻、士土、動勳、日曰、官宮、傅傳、授援、隻雙、盬監、郤卻、頁貢、簿薄、邵郡、仗使、陸陵、拾捨、及乃、楝棟、舂春、碩頭、戢戰、諆謀、昆毘、奪奮、祇祗、刺剌、緩綬、奏秦、痺庳、虜虞、緣綠、媺微、逄逢、箸著、鳴嗚、宜宣、甍薨、爽奭、澧灃、由申、瘳廖、來夾、隆降、濣澣、云元、菙董、幷井、玫致、穀榖縠、亓元幵、戊戌戍、已己巳,等等。

通鑑電子化校勘人姓名

後學

王 雨

後學

鄒寰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