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貞。案:說卦「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爲用,運行不息,應化无窮,故聖人則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子夏傳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言乾稟純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開通和諧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貞」矣。 案:凡加「案」者,李氏說也。說卦曰「乾,健也」。虞翻彼注云「精剛自勝,動行不休,故健也」。又易緯乾坤鑿度曰「乾訓健,壯健不息」,是其義也。體,形也。穹窿者,天之形。剛健者,天之用。王蕃渾天說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惟其運行不息,是以變化无窮,成四時而育萬物,皆天之至健者爲之也。則天之聖,至誠无息。不與天同其形,而與天同其用。故「法天之用」,法其健也。「不法天之體」,穹窿之形不可法也。法其用,故「名乾」。不法其體,故「不名天」。李氏云云,蓋本孔穎達正義文也。子夏傳:「元,始也」,爾雅釋詁文。春秋隱元年公羊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易緯乾鑿度曰「太初者,氣之始也。」易出復初,「萬物資始」,故云「元,始也。」陽息至三成泰,序卦傳潘校:序卦傳,原作雜卦傳,據所引序卦文正。曰「泰,通也」。以乾通坤,陰陽相交,故云「亨,通也」。許慎說文曰「利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是「利」與「和」同文。坤來入乾,以成百物,「美利利天下」,故云「利,和也」。「貞,正也」,師彖傳文。爻當位曰「正」。二四上皆失位,變而之正,成既濟定,則「雲行雨施,天下平也」。故云「貞,正也」。「天稟純陽之性」者,禮樂記曰「天稟陽」是也。惟其性稟純陽,故能「首出庶物」,而備四者之德。文王欲人法乾而行四德,故特繫於易首曰「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崔憬曰:九者,老陽之數。動之所占,故稱陽焉。潛,隱也。龍下隱地,潛德不彰。是以君子韜光待時,未成其行,故曰「勿用」。子夏傳曰:龍所以象陽也。馬融曰:物莫大于龍,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初九建子之月,陽氣始動于黄泉。既未萌牙,猶是潛伏,故曰「潛龍」也。沈驎士曰:稱龍者,假象也。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龍之爲物,能飛能潛,故借龍比君子之德也。初九既尙潛伏,故言「勿用」。干寶曰:位始,故稱「初」。陽重,故稱「九」。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也。初九甲子,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陽處三泉之下,聖德在愚俗之中。此文王在羑里之爻也。雖有聖明之德,未被時用,故曰「勿用」。 崔注:易緯乾鑿度曰「一變而爲七,七變而爲九。九者,氣變之究也」。說文曰「陽,九之變也」。故云「九者,老陽之數」。鄭玄注云「周易以變者爲占,故稱九稱六」,是「動之所占,故稱陽焉」。「潛,隱也」,即文言「隱而未見」之義也。初陽爲復,復主伏蟄,故云「龍下隱地,潛德不彰」也。云「韜光待時,未成其行,故曰勿用」者,即文言「行而未成」之義也。子夏傳:九家易說卦傳曰「乾爲龍」。又說卦傳曰「震爲龍」。蓋震得乾之一陽,故爲龍。埤雅曰「龍八十一鱗,具九九之數。九,陽也」,故云「龍所以象陽也」。馬注:春秋元命包「龍之爲言萌也。龍爲陰潘校:「陰」,原作「陽」,據陳校本正。中之陽」,故「借龍以喻天之陽氣也」。馬君治費易者也。費氏無六爻上息之例。「初九建子之月」,謂乾坤十二爻周十二月,即十二月消息卦。非鄭氏爻辰乾起子、坤起未,閒時而行六辰之法也。月令「仲冬之月水泉動」,故云「陽氣始動于黄泉」也。蓋謂初爻值建子之月,陽氣始動,而猶潛伏,故曰「潛龍」也。沈注:假,借也。借龍象以明爻義也。說文「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故云「龍之爲物,能飛能潛」。而「天地之氣有升降,君子之道有行藏」,故「借龍以比君子之德」也。惟其「潛伏」,是以「勿用」也。干注:鄭注乾鑿度云「易氣從下生,故位始于下」。乾鑿度曰「陽變七之九」,故重陽爲老稱「九」。「陽在初九,十一月之時,自復來」者,以卦氣消息言也。卦氣之說,始于易緯稽覽圖,以自復至坤十二卦爲十二月消息。復一陽初生,子月卦也。歷臨泰大壯夬,而成四月之乾。姤一陰初生,午月卦也。歷遯否觀剝,而成十月之坤。故干氏于乾坤十二爻皆歷言之。此孟喜京房之學也。「初九甲子」者,以納甲言也。乾納甲壬,乾之初納甲子也。京房易傳「甲壬配內外二象」,陸績彼注云「乾爲天地之首,分甲壬,入乾位」。「甲子」者,支干之首,故云「天正之位,而乾元所始也」。史記「葬始皇酈山,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師古曰「三重之泉,言其深也」。「陽處三泉之下」,以況「聖德在愚俗之中」。唯文王足以當之。史記殷本紀「紂醢九侯,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周本紀文略同。言文王有聖明之德,未被時用,當困于羑里,與此爻相合,故取以明「潛龍勿用」之義也。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王弼曰: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于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則不彰,三則乾乾,四則或躍,上則過亢。「利見大人」,唯二五焉。鄭玄曰:二于三才爲地道。地上即田,故稱「田」也。干寶曰:陽在九二,十二月之時,自臨來也。二爲地上,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也。陽氣將施,聖人將顯。此文王免于羑里之日也,故曰「利見大人」。 王注:初爲潛龍,二則出潛矣。初龍德而隱,二則離隱矣。出潛離隱,故曰「見龍」。初潛在淵,二見在田,是「處地之上」,故曰「在田」。文言曰「德博而化」,故云「德施周普」。二居下中,故云「居中不偏」。居下,故「非君位」。得中,故有「君人之德也」。初隱三厲,四疑上亢。二五得中,故皆「利見大人」。乾鑿度曰「大人者,聖明德備也」。孟喜曰「大人者,聖人德備也」。二爲在下之聖人。先儒云「若夫子教于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稱大人」是也。二有君德,當升坤五,時舍于田,變正體離。說卦曰「離爲目」,又「相見乎離」,故曰「利見大人」也。鄭注:孔疏引先儒云「一二爲地道,三四爲人道,五上爲天道。二在一上,是九二處其地上。所由食之處,唯在地上,所以稱『田』」。即鄭義也。干注:「九二自臨來」者,以消息言也。「二爲地上」,與鄭義同。「田在地之表而有人功」者,孔疏云「言田之耕稼利益,及于萬物盈滿,有益于人,猶若聖人益于萬物,故稱田」是也。臨爲二陽之卦,二陽自臨來,三陽則成泰矣,故云「陽氣將施,聖人將顯」。而以文王免于羑里之日當之,故曰「利見大人」也。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鄭玄曰:三于三才爲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虞翻曰:謂陽息至三,二變成離。離爲「日」,坤爲「夕」。荀爽曰:「日」以喻君,謂三居下體之終而爲之君。承乾行乾,故曰「乾乾」。「夕惕」以喻臣,謂三臣于五。則疾修柔順,危去陽行,故曰无咎。干寶曰:爻以氣表,繇以龍興,嫌其不關人事,故著「君子」焉。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陽氣始出地上而接動物,人爲靈,故以人事成天地之功者,在于此爻焉。故君子以之憂深思遠,朝夕匪懈。仰憂嘉會之不序,俯懼義和之不逮,反復天道,謀始反終,故曰「終日乾乾」。此蓋文王反國,大釐其政之日也。凡无咎者,憂中之喜,善補過者也。文恨早耀文明之德,以蒙大難,增修柔順,以懷多福,故曰「无咎」矣。 鄭注:六爻位象三才。三爲內卦之終,人道之始,而有參天地之功,故五爻皆以龍興,而九三獨稱「君子」。春秋元命包曰「陽成于三」,是三爲乾主,故云「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經言「君子」,多謂九三,以此也。虞注:昔伏羲作十言之教,謂「乾坤震巽坎離艮兑消息」是也。剝彖傳曰「君子尙消息盈虛」。易緯曰「聖人因陰陽起消息,立乾坤以統天地」。是「消息」者,固聖人所以立卦推爻、繫彖象之旨也。漢人說易,多主消息。孟喜荀爽鄭玄而外,虞氏尤詳。息,長也。陽長至三爲泰。二失位,變正成離。「離爲日」,說卦文。泰上卦坤冥爲夕。案:下體終三,故曰「終日」。息三成泰,否道將反,以乾接乾,故曰「乾乾」。虞注震六五云「厲,危也」。詳見彼注。二變,三互坎爲「惕」。泰否之際,陽道危,故「夕惕若,厲」。正位,故无咎也。荀注:一爻之義而君臣異喻者,以侯國之君言也。在一國則爲君,在天下則爲臣。蓋卦有內外,故一爻而君臣竝見焉。博雅曰「日,君象也」。日主陽,君,陽也,故「日以喻君」。三居下體之上,爲內卦之君。上承天子之乾,以行諸侯之乾,故曰「乾乾」。夕主陰,臣,陰也,故「夕以喻臣」。繫下曰「三與五同功」,三承乎五則爲臣。臣不可以過剛,故必疾脩柔順之道,以危去陽剛之行,則「无咎」也。干注:「爻以氣表」者,謂九六也。「繇以龍興」者,謂五爻皆取象于龍也。三有人道,著乎「君子」,關人事也。「三自泰來」者,陽息至三成泰也。正月之時,陽氣始出地上,而接乎動物。人爲萬物之靈,而居一卦之主。泰象傳曰「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在乎此爻。故云「陽在九三,正月之時,自泰來也」。君子知其任重責大,是以「憂深思遠,朝夕匪懈」。「仰憂嘉會之不序」,謂亨也。「俯懼義和之不逮」,謂利也。「反復天道,謀始反終」,「始」謂元,「終」謂貞也。君子修此四德,故曰「終日乾乾」。而唯文王返國釐政之日,足以當之。三不得中,上應乎亢,宜有咎矣。然得正而能朝乾夕惕,是以「无咎」。繫上曰「无咎者,善補過者也」,故云「凡无咎者,憂中之喜,善補過者也」。文爲西伯,文明之德耀乎天下,爲飛廉所讒,故紂忌之,遂蒙羑里之難。及返其國,增修柔順之德,以懷多福,是以「无咎」。大學曰「爲人君止於仁,爲人臣止於敬」,實得此爻之義,而與荀說亦合也。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崔憬曰:言君子進德脩業,欲及于時。猶龍自試躍天,疑而處淵。上下進退,非邪離羣,故无咎。干寶曰:陽氣在四,二月之時,自大壯來也。四,虛中也。躍者,暫起之言,既不安于地,而未能飛于天也。四以初爲應,「淵」謂初九甲子,龍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此武王舉兵孟津,觀釁而退之爻也。守柔順,則逆天人之應。通權道,則違經常之教。故聖人不得已而爲之,故其辭疑矣。 崔注:此皆以文言釋爻辭也。九三乾惕,「進德修業」也。九四或躍,則「欲及時」自試矣。四變正成巽,說卦曰「巽爲進退,爲不果」,故「或」之。亦猶龍欲自試,上躍于五,又疑而退處于初。然上下非爲邪,進退非離羣,故得无咎也。干注:陽息至四,時當二月,體大壯,故「自大壯來」。三四于三才居六爻之中。三去地近,有人道焉。四則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中不在人,故「虛中」也。大壯四在震。說卦曰「震爲足」,又曰「震,動也」。「躍者,暫起之言」,言足有動象也。下不在地,上不在天,故云「既不安于地,而未能飛于天也」。四與初應。「淵謂初九甲子」者,子水在淵也。子,十一潘校:「一」,原本作「二」,據陳校本正。月冬至之卦。于時羣動皆蟄,蟄極後啓,而淵又爲水,故云「龍之所由升也」。「或之者,疑之也」,文言文。武王舉兵孟津,觀釁而退,足當此爻之義。守柔順,則逆天人之應,故欲退不能。通權道,則違經常之教,故欲進不可。進退兩難,不得已而爲奉天伐暴之舉,故疑而不果。其所望于紂之改過自新者,志固可量也。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鄭玄曰:五于三才爲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龍在焉,飛之象也。虞翻曰:謂四已變,則五體離。離爲「飛」,五「在天」,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謂若庖犧觀象于天,造作八卦,備物致用,以利天下。故曰「飛龍在天」,天下之所利見也。干寶曰:陽在九五,三月之時,自夬來也。五在天位,故曰「飛龍」。此武王克紂正位之爻也。聖功既就,萬物既覩,故曰「利見大人」矣。 鄭注:六爻五上爲天。上浮者爲氣,其氣清明而無形。說文曰「龍,春分而登天」。四于消息爲二月,春分之時,已有躍躍自試之勢。五則飛而在天矣,故云「飛之象也」。虞注:四失位,變得正,則五互離也。「離爲飛」者,說卦曰「離爲雉」,郭璞洞林云「離爲朱雀」,是離有飛鳥之象也,故爲「飛」。五在天位,即鄭氏所謂「五于三才爲天道」也。文言虞注云「日出照物,物皆相見」,故「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也」。又繫注云「文王書經,繫庖犧于乾五」。庖犧即太皞也。家語五帝德「太皞配木」。昭十七年左傳「太皞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庖犧葢以木德王,而以龍紀官者也。月令「季春之月,其帝太皞」,于時爲夬,于位爲君,于五帝爲居首,于八卦爲開始,故以庖犧當之。王逸天問注云「言伏犧始作八卦,修行道德,萬民登以爲帝」是也。象曰「大人造也」,故云「觀象于天,造作八卦」。繫下曰「作結繩而爲罟,以田爲魚,葢取諸離」,四變體離,故云「備物致用,以利天下」。文言曰「聖人作而萬物覩」,故云「飛龍在天,天下之所利見也」。干注:陽息至五,于卦爲夬,于月爲辰。辰于象屬龍,五于六爻爲天位,故有「飛龍在天」之象。唯武王克紂正位,足以當之。聖功既就于上,萬物自覩于下。所謂「聖人作而萬物覩」者,即「利見大人」之義也。揚雄云「龍之潛亢,不獲中矣。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二五其中乎,故有『利見』之占」。

上九。亢龍有悔。王肅曰:窮高曰「亢」。知進忘退,故悔也。干寶曰:陽在上九,四月之時也。亢,過也。乾體既備,上位既終。天之鼓物,寒暑相報。聖人治世,威德相濟。武功既成,義在止戈。盈而不反,必陷于悔。案:以人事明之,若桀放于南巢,湯有慚德,斯類是也。 王注:以陽剛之爻,處極上之位,高亢極矣,故曰「窮高」。九四處上之下,猶知進退。上九居上之上,故「知進忘退」。知進退,故无咎。知進而不知退,故「有悔」。繫上曰「震无咎者存乎悔」,明當變之正也。干注:陽息至上,則爲純乾,四月之卦也。「亢,過也」者,謂陽過而亢也。乾體既備,上位既終。繫下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若窮而不知變,則盈不久也。天之生物,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不相報,則物不成。聖人之治世,寬則濟以猛,猛則濟以寬,德威不相濟,則世不治。宣十二潘校:「二」,原作「三」,所引宣十二年左傳文正。年左傳曰「夫文,止戈爲武」。若武功既成而不知止戈之義,盈而不久,未有不貽夸志多窮之悔者也。愚案:書曰「滿招損」。家語「孔子觀于周廟,有敧器焉。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虞氏繫注云「乾盈動傾故有悔」,即此義也。案:商書仲虺之誥曰「成湯放桀于南巢,惟有慚德,曰『子恐來世以台爲口實』」。以臣伐君,亢而有悔。獨舉湯者,以放伐之事始于湯也。

用九。見羣龍,无首吉。劉瓛曰:總六爻純陽之義,故曰「用九」也。王弼曰: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見羣龍」之義焉。夫以剛健而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爲不正,則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貞」矣。 劉注:乾鑿度曰「陽動而進,變七之九。陰動而退,變八之六」,故九爲陽爻之變,六爲陰爻之變。凡卦皆有九六,獨乾坤二卦言「用九」「用六」者,以乾純陽、坤純陰也。蓋乾惟用九故能變,坤惟用六故能化。陽變陰化,以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此用九用六者爲之也。故于二卦特明其用。又六陽皆變,故曰「用九」,其例起于後儒。然春秋傳蔡墨曰「乾之坤曰『見羣龍无首吉』」,是六爻變則爲坤,亦古義也。王注:九,陽也。陽爲天德,故云「天之德也」。聖人體乎乾元,能用天德,則見羣龍之義焉。以剛健而居人首,則物所必忌。以柔順而爲不正,則邪所由生。「乾之吉在无首」者,不以剛健居人首也。「坤之利在永貞」者,不以柔順爲不正也。且乾爲首,變坤則「无首」。直正爲貞,坤變成乾,健則能永,故「永貞」。乾剛變坤,則濟以柔。坤柔變乾,則濟以剛。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貞」。餘詳坤卦用六。

彖曰劉瓛曰:彖者,斷也,斷一卦之才也。 正義引褚氏、莊氏竝云「彖者,斷也,斷定一卦之義」。其云「斷一卦之才」者,繫下曰「彖者,材也」,韓潘校:「韓」,原本作「王」,據所引繫下韓注文正。注云「材者,才德也。彖言成卦之材,以統卦義也」。 「大哉乾元,九家易曰:陽稱大,六爻純陽故曰「大」。乾者純陽,衆卦所生,天之象也。觀乾之始,以知天德。惟天爲大,惟乾則之,故曰「大哉」。元者,氣之始也。 泰否二卦,皆言「大小往來」,「大」謂陽,「小」謂陰,故知「陽稱大」。六爻純陽,所以稱「大」。乾爲純陽之卦,而元又陽卦之始,乾鑿度曰「易始于一」。蓋乾始一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受始于乾之一陽,故云「衆卦所生」。「在天成象」,故云「天之象也」。乾之始,即天之始,故「觀乾之始,以知天德」。乾之大,即天之大,故「惟天爲大,惟乾則之」。于文一大爲天,一即乾元,故贊以「大哉」也。乾鑿度曰「大初者,氣之始也」,「大初」即乾元也,故云「元者,氣之始也」。何休公羊注云「元者,氣也,天地之始」,故傳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是其義也。 萬物資始,荀爽曰:謂分爲六十四卦,萬一千五百二十册,皆受始于乾也。册取始于乾,猶萬物之生本于天。 鄭注云「資,取也」。繫上曰「乾之册二百一十有六,坤之册百四十有四。二篇之册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而皆受始于乾之一陽,故云「册取始于乾,猶萬物之生本于天」。說文曰「惟初大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吕覽論人曰「凡彼萬形,得一後成」,董子曰「元爲萬物之本」,何休公羊注曰「元者,天地之始」,皆此義也。 乃統天。九家易曰:乾之爲德,乃統繼天道,與天合化也。 繫上曰「繼之者善也」,虞彼注云「繼,統也」,孟子曰「君子創業垂統,爲可繼也」,是「統」有「繼」義。故言「乾德統繼天道,與天合化」。即九家注所云「惟天爲大,惟乾則之」是也。鄭氏訓「統」爲「本」。謂乾能繼天則可,謂乾爲天本則非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虞翻曰:已成既濟,上坎爲「雲」,下坎爲「雨」,故「雲行雨施」。乾以雲雨流坤之形,萬物化成,故曰「品物流形」也。 二四六皆失正,之坤成兩坎,爲既濟。上成坎爲「雲」,如需之坎,在上則象雲。下互坎爲「雨」,如解之坎,在下則象雨是也。凡物稟氣于天,受形于地。「雲行雨施」,則坤受乾氣而成形。坤形下爲「形」。繫上曰「坤化成物」,故云「萬物化成」。說文「品,衆庶也」。說卦「坤爲衆」。「品物」即衆物,故曰「品物流形」也。 大明終始,荀爽曰:乾起坎而終于離,坤起于離而終于坎。離坎者,乾坤之家而陰陽之府,故曰「大明終始」也。 坤二五之乾成離,乾二五之坤成坎。坎離爲天地之交,而得乾坤之中者也。坎本乾之氣,故乾起于坎之一陽,而終于離之二陽。離本坤之氣,故坤起于離之一陰,而終于坎之二陰。乾寓坎中,坤寓離中,故坎離爲「乾坤之家而陰陽之府」也。且坎也者,坤受乾體而爲月。離也者,乾含坤象而爲日。日月合而爲「明」,故曰「大明終始」也。乾鑿度曰「離爲日,坎爲月。日月之道,陰陽之經,所以終始萬物」,即此義也。 六位時成,荀爽曰:六爻隨時而成乾。 六位,六爻也。以十二月消息言之。乾始于十一月之一陽,而成于四月之六陽。坤始于五月之一陰,而成于十月之六陰。故云「六爻隨時而成乾」也。以十二月爻辰言之。乾始于子而成于戌,坤始于未而成于巳,亦「六爻隨時而成乾」也。言「成乾」,而六爻隨時成坤,在其中矣。 時乘六龍以御天。侯果曰:大明,日也。六位,天地四時也。六爻效彼而作也。大明以晝夜爲「終始」,六位以相揭爲「時成」。言乾乘六氣而陶冶變化,運四時而統御天地,故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故乾鑿度曰「日月終始萬物」,是其義也。 禮禮器「大明生于東」,鄭注「大明,日也」。故以「大明」爲「日」。不言月,舉日以該月也。繫下曰「周流六虛」,虞彼注云「六虛,即六位也」。以「六位」爲「天地四時」者,上天下地,四時運行其中。而六爻之卦,即效彼六位而作,所謂「周流六虛」是也。大明流行而不已,故曰「以晝夜爲終始」。六位對待而成功,故云「以相揭爲時成」。揭,舉也,舉對待而言也。說卦曰「乾以君之」。又曰「乾爲君」。人君乘六爻之陽氣,以陶冶變化,運行四時,統御天地,故曰「時乘六龍以御天」也。終引乾鑿度「日月終始萬物」,以明其義,故知舉日以該月也。愚案:乾始統天,言其體也。乘龍御天,言其用也。體始于一畫,故曰「乾元」。用周于六爻,故曰「六龍」。不舉其體,无以見乾之大。不言其用,无以見乾之時。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 乾元爲道,故曰「乾道」。上繫始以「陰陽之謂道」,終以「陰陽不測之謂神」,韓康伯彼注云「神者,變化之極」,故曰「乾道變化」。繫又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虞彼注云「在陽稱『變』,乾二之坤。在陰稱『化』,坤五之乾」。葢以乾統坤,乾主變、坤主化也。中庸曰「天命之謂性」,「乾爲天」,是「性」謂乾也。坤伏乾初爲巽。巽象曰「君子以申命行事」,是「命」謂巽也。以乾變坤,以坤化乾,成既濟定。六爻皆正,剛柔位當,故曰「各正性命」。六爻皆合,陰陽合德,故曰「保合大和」。「和」即利也。乾不言利,故稱「大和」。皆釋和貞之義,故曰「乃利貞」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劉瓛曰:陽氣爲萬物之所始,故曰「首出庶物」。立君而天下皆寧,故曰「萬國咸寧」也。 說卦曰「乾爲首」,故曰「首」。乾初息震,說卦曰「帝出乎震」,故曰「出」。繫下曰「乾,陽物也。坤,陰物也」,是「物」爲陰陽之總名。虞注比象云「坤爲萬國」。坤爲地,地有九州,故曰「萬國」。坤「安貞」,故曰「寧」。陽出震而陰靜,故曰「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也。

象曰案:象者,象也,取其法象卦爻之德。 繫辭曰「象也者,象也」,又曰「象也者,象此者也」,故曰「象者,象也」。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又曰「八卦以象告」。故云「取其法象卦爻之德」也。 「天行健。何妥曰:天體不健,能行之德健也。猶如地體不順,承弱之勢順也。所以乾卦獨變名爲「健」者,宋衷曰「晝夜不懈,以『健』詳其名。餘卦各當名,不假于詳矣」。 剝彖傳曰「君子尙消息盈虛,天行也」。復彖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蓋乾之一陽,從艮入坤而剝盡,復從坤出震而復來,皆天之一陽行乎其閒,故乾象曰「天行」。說卦曰「乾,健也」。故曰「天行健」。天地之健順,以理不以形,故云「天體不健,能行之德健也。猶如地體不順,承弱之勢順也」。「乾卦獨名『健』者」,天一晝一夜過周一度,故宋氏云「晝夜不懈,以『健』詳其名」也。云「餘卦當名,不假于詳」者,孔氏謂「所以尊乾異于他卦」也。 君子以自强不息。」虞翻曰:「君子」謂三。乾健故「彊」。天一日一夜過周一度,故「自彊不息」。老子曰「自勝者彊」。干寶曰:言「君子」,通之于賢也。凡勉彊以進德,不必須在位也。故堯舜一日萬幾,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終夜不寢,顔子欲罷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捨力,故曰「自彊不息」矣。 虞注:「君子謂三」者,以三爲人道。體天而爻言「君子」,有「終日乾乾」之德也。虞注說卦云「精剛自勝,動行不休」,是「乾健故彊」也。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行一晝一夜,不及天一度,故曰「天一日一夜過周一度」也。天惟健故「彊」,彊故「不息」。「自勝者彊」,老子道經文。又史記商君傳「自勝之謂彊」,亦此義也。干注:「君子」通上下言之。凡勉彊學問之事,在德不在位也。皋陶謨曰「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謂堯舜也。無逸曰「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謂文王也。論語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謂仲尼也。又曰「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謂顔子也。此皆大聖大賢,「自彊不息」之事。「自此以下」,謂庶人農工之屬,皆莫敢淫心捨力,以期于「自彊不息」,庶足以法天行而成君子也。樂記曰「著不息者,天也」。中庸曰「至誠無息」。君子法天之行,莊敬日彊,故能「自彊不息」,亦如天也。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荀爽曰:氣微位卑,雖有陽德,潛藏在下,故曰「勿用」也。 一陽初動,故「氣微」。其爻在下,故「位卑」。繫下曰「龍蛇之蟄以存身」,有復象焉。雖有陽氣,潛藏在下,隱而未見,故「勿用」也。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荀爽曰:見者,見居其位。「田」謂坤也。二當升坤五,故曰「見龍在田」。「大人」謂天子,見據尊位。臨長羣陰,德施于下,故曰「德施普也」。 位,二也。謂陽見諸二位也。二在地上稱「田」。陽息至二,故「田謂坤也」。荀氏說易,多主乾升坤降之義。蓋乾主陽陽動而進故升。坤主陰,陰動而退故降。二得中,有君德,當升居坤五。升自二田,故曰「見龍在田」也。五爲君位,故「大人謂天子,見據尊位」者也。以二陽升居五位,臨長羣陰,有比「親萬國」之象焉。益彖傳曰「陽施陰生」,陽主施,又爲德,故有「德施于下」之象。下傳曰「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故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復道也。」虞翻曰:至三體復,故「反復道」,謂「否泰反其類也」。 乾陽息三,至上體復。其卦爲泰,泰反則爲否矣。惟以乾承乾,則復體在焉,故能反乎復道,常泰而不否也。「否泰反其類也」,雜卦傳文。 「或躍在淵,進无咎也。」荀爽曰:乾者,君卦。四者,陰位。故上躍居五者,欲下居坤初,求陽之正。地下稱「淵」也。陽道樂進,故曰「進无咎也」。 說卦曰「乾以君之」,故「乾爲君卦」。繫上曰「天三地四」,故「四爲陰位」。四承五,故將「上躍居五」。四應初,又「欲下居坤初」。蓋四陽不正,初五皆正,故云「求陽之正」也。乾鑿度曰「陽動而進」,故「陽道樂進」。進得位得中,故「无咎」也。 「飛龍在天,大人造也。」荀爽曰:飛者,喻无所拘。天者,首事造制。大人造法,見居天位,「聖人作而萬物覩」,是其義也。 初與三得位而不中,二中而不正,四上不中不正,皆有所拘也。五得位得中,故「无所拘」而稱「飛」也。萬事皆造始于天,故云「天者,首事造制」。聖人憲天以創法,故云「大人造法」,繫上曰「天垂象,聖人則之」是也。「天位」謂五。「見居天位」者,聖人也。文言曰「聖人作而萬物覩」。釋詁云「作,造,爲也」,是「作」「造」同義。「作」謂伏羲造作八卦。「聖人作」即「大人造」也。「萬物覩」即「利見大人」也,故云「是其義也」。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九家易曰:陽當居五,今乃居上,故曰「盈」也。亢極失位,當下之坤三,故曰「盈不可久」,若太上皇者也。下之坤三,屈爲諸侯,故曰「悔」者也。 陽居五爲得中得位,進而居上則亢,故曰「盈」也。以九居上爲「亢極」,以陽居陰爲「失位」。上與三應,亢極故「當下之坤三」。以納甲言之。月至十五,乾盈于甲,十六退辛,故曰「盈不可久也」。失位在上,故云「若太上皇者也」。爻位三爲二公,公與侯等,且上降坤三,互震爲侯,故云「屈爲諸侯」。「盈不可久」故「有悔」也。 「用九。天德不可爲首也。」宋衷曰:「用九」,六位皆九,故曰「見羣龍」。純陽,則「天德」也。萬物之始,莫能先之,「不可爲首」。先之者凶,隨之者吉,故曰「无首吉」。 六爻皆九,故「用九」。六位皆取龍象,故曰「見羣龍」。乾純陽爲剛,春秋傳曰「剛爲天德」,故云「則天德也」。文言曰「乾元用九」,「天德」即「乾元」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故云「萬物之始,莫能先之」。陽唱而陰和,男行而女隨,此乾坤二用之大義,所以「不可爲首」也。先則過剛,故凶。隨則柔以濟剛,故吉。案:乾坤之妙,存乎二用。惟天道變化,莫測其端,故「不可爲首也」。

文言曰:劉瓛曰: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姚信曰:乾坤爲門户,文說乾坤,六十二卦皆放焉。 劉注:依爻象而言其理。孔氏謂「釋二卦之經文,故稱文言」是也。姚注:孔氏云「乾坤其易之門邪。其餘諸卦及爻,皆從乾坤而出。義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開釋之」,即姚義也。 元者,善之長也。九家易曰:乾者,君卦也。六爻皆當爲君。始而大通,君德會合,故「元」爲「善之長也」。 說卦曰「乾以君之」,故云「乾者,君卦也」。大雅曰「克長克君」,是「君」有「長」義也。周語「太子晉曰『古之長民者』」,韋昭彼注云「長猶君也」。下傳以「長人」言「體仁」,故以「君卦」釋乾「元」也。六爻皆陽,故「六爻皆當爲君」。「始而大通,君德會合」,葢合嘉會以明元善也。繫上曰「繼之者,善也」,虞彼注云「繼,統也。謂乾能統天生物,故繼之者善」,是乾統萬善而元爲乾始。人君上體乾元,足以繼天立極,故曰「元者,善之長也」。書召誥潘校:「召」,原本作「洛」,據所引尙書召誥文正。曰「惟王位在德元」,是其義也。又自復至乾爲積善,始息于子。「首出庶物」,故曰「長也」。 亨者,嘉之會也。九家易曰:通者,謂陽合而爲乾。衆善相繼,故曰「嘉之會也」。 子夏傳云「亨,通也」。春官大宗伯「嘉禮」,注云「嘉,善也」。禹貢「灉沮會同」,鄭注「雍水沮水相觸而合」,是「會」訓「合」也。六爻皆陽,合而爲乾。乾陽爲善,是衆善相繼而成乾。陽主開通,故曰「嘉會」。其曰「衆善相繼」,蓋合元善以明嘉會也。又以乾通坤,嘉美所合,故曰「亨者,嘉之會也」。 利者,義之和也。荀爽曰:陰陽相和,各得其宜,然後利矣。 中庸曰「義者,冝也」。荀子王制曰「義以分則和,和則一。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他故焉,得之分義也」。陰陽相和,各得其宜,是亦分義。義分則和,故曰「義之和也」。說文「利,銛也。从刀。和然後利,从和省。易『利者,義之和也』」。蓋「利」从刀,故主分,分故能裁制事物,使各宜也,各得其宜則和矣。「利」又从禾,說文「禾,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是「利」有中和之義。故云「陰陽相和,各得其宜,然後利矣」。 貞者,事之幹也。荀爽曰:陰陽正而位當,則可以幹舉萬事。 師彖傳曰「貞,正也」。六爻正,則「陰陽正而位當」矣。大戴禮保傅篇,引易逸文曰「正其本,萬事理」,故「可以幹舉萬事」。薛君韓詩章句云「幹,正也」,詩詁云「木旁生者爲枝,正出者爲幹」,是「幹」有「正」義,故曰「貞者,事之幹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何妥曰:此明聖人則天,合五常也。仁爲木,木主春,故配元爲四德之首。「君子體仁」,故有「長人」之義也。 「聖人」謂「君子」也。五常,仁義禮知信也。五者,人之德也。元亨利貞,天之德也。此言聖人則天之元亨利貞,以合仁義禮知之德也。乾初出震,震屬東方木。說文「木,東方之行」,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凡果核中實有生氣者曰「仁」,是「仁爲木,木主春」也。六書正譌「元从二从人,仁則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故「仁配元而爲四德之首」也。「體仁」謂以仁爲體也,「長人」猶君人也。襄九年左傳曰「元者,體之長也」。「元」爲首,故爲「體之長」。震爲仁,又爲諸侯,故「君子體仁,有長人之義」。又禮運曰「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曰「體仁足以長人」也。 嘉會,足以合禮;何妥曰:禮是交接會通之道,故以通配。五禮有吉凶賓軍嘉,故以嘉合于禮也。 繫上曰「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是「禮爲交接會通之道」,故取以配亨通也。五禮有吉凶賓軍嘉。春官大宗伯「以嘉禮親萬民」,注云「嘉禮通于上下,所以别于四禮」。愚謂春官始于吉禮,終于嘉禮。儀禮則始于嘉禮之冠㛰,而終于吉禮之有司徹。蓋成民而後致力于神。故五禮獨言「嘉合」者,即儀禮始冠㛰之義也。又乾以嘉美,旁通合坤。陽稱「嘉」,坤爲「禮」,故曰「嘉會,足以合禮」也。 利物,足以和義;何妥曰:利者,裁成也。君子體此利以利物,足以合于五常之義。 說文「利」从刀訓銛,故主「裁成」也。君子體此自然之利,以裁成萬物,故「足以合于五常之義」也。周語曰「言義必及利」,韋注云「能利人,然後爲義」。吕氏春秋曰「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故利言「利物」也。又乾「精氣爲物」稱「物」,地靜而理曰「義」。坤來成乾,說卦曰「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故曰「利物,足以和義」。 貞固,足以幹事。何妥曰:貞,信也。君子貞正,可以委任于事。故論語曰「敬事而信」,故幹事而配信也。案:此釋非也。夫「在天成象」者,「乾元亨利貞」也。言天運四時,以生成萬物。「在地成形」者,仁義禮智信也言君法五常,以教化于人。元爲善長,故能體仁。仁主春生,東方木也。亨爲嘉會,足以合禮。禮主夏養,南方火也。利爲物宜,足以和義。義主秋成,西方金也。貞爲事幹,以配于智。智主冬藏,北方水也。故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則智之明證矣。不言信者,信主土而統屬于君。故中孚云「信及豚魚」,是其義也。若「首出庶物」而「四時不忒」者,乾之象也。「厚德載物」而五行相生者,土之功也。土居中宫分王四季,亦由人君无爲皇極而奄有天下。水火金木,非土不載。仁義禮智,非君不弘。信既統屬于君,故先言乾而後不言信,明矣。 何注:此以貞配信。言貞正可以任事,故引論語「敬事而信」之文,以證其義也。案:李以貞配智,故云「此釋非也」。「在天成象謂乾元亨利貞」者,乾即天,元亨利貞即四時,故「言天運四時,以生成萬物」也。「在地成形」者,謂人生而成形,即有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之性也。言人君當法五常之性,以教化天下之人。在天爲元,在人爲仁,在時爲春,在五行爲東方木。在天爲亨,在人爲禮,在時爲夏,在五行爲南方火。在天爲利,在人爲義,在時爲秋,在五行爲西方金。在天爲貞,在人爲智,在時爲冬,在五行爲北方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引之以明貞爲智而屬水也。繫上曰「卦之德方以智」。貞正而固,所以爲智也。說文「固,四塞也。从口,古聲」。口,古圍字。繫上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九家彼注云「圍,周也」。又曰「智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智周」即「貞固」,「道濟天下」即「足以幹事」也。不言信者,蓋以乾爲信也。說卦「乾爲天,爲君」,繫上曰「天五」,五爲土,故以「信主土而統屬于君」也。中孚彖傳曰「信及豚魚」,又曰「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言人君信及豚魚而上應乎天,天即乾也。即乾言信之義也。天運于上,而春夏秋冬成序,天之信也,故云「首出庶物而四時不忒,乾之象也」。土載于下,而水火金木無違,土之信也,故云「厚德載物而五行相生者,土之功也」。天數五,爲戊土,居中宫。洪範曰「五皇極,惟皇建極」,亦居中宫。故土居中而王四季,亦猶皇極居中而運四方。水火金木,皆生于土。仁義禮智,皆備于君。信既居中而屬君,故先言乾以統元亨利貞,不必復言信以終仁義禮智也。又貞者,正也。六爻正,既濟定。坤爲事,以乾舉坤,坤「智藏往」,故以貞配智,足以幹事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干寶曰:夫純陽,天之精氣。四行,君之懿德。是故乾冠卦首,辭表篇目,明道義之門,在于此矣。猶春秋之備五始也,故夫子留意焉。然則體仁正己,所以化物。觀運知時,所以順天。器用隨宜,所以利民。守正一業,所以定俗也。亂則敗禮,其教淫。逆則拂時,其功否。錯則妨用,其事廢。忘則失正,其官敗。四德者,文王所由興。四愆者,商紂所由亡。 乾體純陽,故爲「天之精氣」。人稟之以成四德,故「四行」爲「君之美德」也。繫上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蓋仁義禮智之性,出于乾之元亨利貞,故「乾冠卦首,而辭列四目」,是乾之四德爲道義之門,而性從此出也。漢書王裦聖主得賢臣頌「春秋法五始之要」,注云「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是易首之備四德,猶春秋篇首之備五始也,皆聖人所畱意者也。論語「爲仁由己」,故「體仁正己,所以化物」,則「長人」也。「運」猶「會」也。禮器「禮時爲大」。變通趨時,禮之亨也,故「觀運知時」。皋陶謨「天敕五禮」,所以順天,則「合禮」也。繫下十二「蓋取」,是「利」也,故「器用隨宜」。中庸「義者,宜也」,所以利民,則「和義」也。師彖傳曰「貞,正也」。業,事業也,坤曰「發于事業」是也。守正一業,所以定俗,則「貞固,足以幹事也」。禮,體也。亂則敗仁之體,故其教必至于淫濫。逆則拂禮之時,故其功必至于否塞。錯則妨義之用,故其事必至于荒廢。忘則失貞之正,故其官必至于覆敗。有是四德則興,故云「四德者,文王所由興」。反是而有四愆則亡,故云「四愆者,商紂所由亡」。是以君子終日乾乾,行此四德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何妥曰:夫子假設疑問也。後五爻皆放此也。 假設問答,以明經義,傳體也。下五爻皆言「何謂」,放此也。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何妥曰:此直答言聖人有隱顯之龍德,今居初九窮下之地,隱而不見,故云「勿用」矣。 說文曰「龍,能明能幽」,是能隱能顯者,龍也。聖人,則有能隱能顯之龍德者也。今居初九,則時當隱矣,隱故「勿用」也。案:初變爲巽,繫下曰「巽稱而隱」。言聖人有可稱之龍德,隱而不見,故曰「龍德而隱者也」。 不易世,崔憬曰:言據當潛之時,不易乎世而行者,龍之德也。 趙岐孟子注云「易,治也」。言當潛藏不治世,而行道于時也。又王弼注云「不爲世俗所移易」。虞氏屯彖傳注云「初剛難拔」,故「不易」,即確乎不拔之意也。愚案:震長子繼世爲「世」。初九陽伏不動,未成乎震,故「不易乎世」。 不成名。鄭玄曰:當隱之時,以從世俗,不自殊異,无所成名也。 時當隱而隱,俯仰從俗,不自立異,故「无所成名」。案:乾爲善,陽成于三。「善不積,不足以成名」。繫下曰「其初難知」,故「不成乎名」。 遯世无悶,崔憬曰:道雖不行,達理无悶也。 震爲「世」,震陽隱初,故曰「遯世」。然道雖不行,而理達于心,故「无悶」。即中庸所謂「遯世而无悶」也。「遯世」承「不易世」而言也。 不見是而无悶。崔憬曰:世人雖不已是,而已知不違道,故「无悶」。 復坤五陰同亂于上,一陽潛下,故「不見是」。然世人雖不已是,而自信不違乎道,故「无悶」,即論語所謂「人不知而不愠」也。「不見是」承「不成名」而言也。以初震爲樂,故皆言「无悶」。 樂則行之,憂則違之。虞翻曰:陽出初震,爲「樂」爲「行」,故「樂則行之」。坤死稱「憂」。隱在坤中,「遯世无悶」,故「憂則違之」也。 陽出于初,爲震體復。震「爲樂」者,震,東方木,于時爲春,春秋繁露曰「春,蠢也。蠢蠢,喜樂之貌」,故「爲樂」也。「爲行」者,說卦「震,動也」,又「震爲足,爲作足」,韋昭國語注亦云「震爲作足」,故「爲行」。是以「樂則行之」也。「坤死稱憂」者,月三十滅于坤,爲既死魄,故坤爲死。昭二十六年左傳曰「死,惡物也」,故「坤死稱憂」。陽隱坤中,「遯世无悶」,故「憂則違之」也。 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虞翻曰:確,剛貌也。乾剛潛初,坤亂于上,君子弗用。隱在下位,確乎難拔,潛龍之志也。 繫下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以初剛言也。馬氏彼注訓「確」爲「剛」,故云「確,剛貌也」。乾陽始動,剛伏坤初。坤反君道,亂見于上。君子隱而弗用之時也。大過「棟橈」,彖曰「本末弱也」。初爲本,上爲末,兩爻皆柔故橈,剛則難拔矣。「拔」,鄭云「移也」。潛龍有至剛之志,是以「確乎其不可拔」也。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虞翻曰:中,下之中。二非陽位,故明言能「正中」也。 二居下之中,故曰「中」。二非陽位不正,當變之正。變而得正,故曰「正中」也。 庸言之信,荀爽曰:處和應坤,故曰「信」。 九家說卦曰「乾爲言」。陽息至二,互震亦爲「言」也。二處中和之位,上應坤五,二五相孚,故曰「信」。二體坎,坎有孚,彖曰「行險而不失其信」,故庸言必信。 庸行之謹,九家易曰:以陽居陰位,故曰「謹」也。庸,常也。謂言常以信,行常以謹矣。 陽息二,互震作足爲「行」。以陽居陰,位非其正。坎以一陽陷于二陰之閒,舉動不可不謹。坎象曰「常德行」,故曰「庸行潘校:「行」,原本作「言」,據陳校本正。之謹」。「庸,常也」,釋詁文。虞云「坎爲常」,言常信,行常謹,皆坎象也。以坎二即乾二也。 閑邪存其誠。宋衷曰:閑,防也。防其邪而存其誠也。二在非其位,故以「閑邪」言之。能處中和,故以「存誠」言之。 說文「閑,闌也。从門中有木」。以木距門,有防闌之意,故云「防也」。二陽居陰,其位不正,不正則邪,故必「閑邪」。然二位得中,能處中和者也。中庸首言「中和」,終歸「至誠」。二處中和,故以「存誠」。 善世而不伐,九家易曰:陽升居五,處中居上,始以美德利天下。「不言所利」,即是「不伐」。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此之謂也。 二有君德,上與五應,陽升則居坤五,五處上中,故能以美德利天下也。陽升始于二,故云「始以美德利天下」。「不言所利」,故「不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老子德經文。引之以明「善世不伐」之意。案:乾爲「善」,息二互震爲「世」。兑體毁折,乾象不見,故「不伐」。 德博而化。荀爽曰:處五據坤,故「德博」。羣陰順從,故物「化」也。 二升處五據坤,坤爲地,地道廣博,故曰「德博」。坤承乾施,化成萬物,羣陰順從一陽,故能「化」也。愚案:乾爲德。二于三才爲地道,中庸之言地道曰「博也」,故曰「德博」。陽變陰化,二動得正,以乾交坤,故「化」。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虞翻曰:陽始觸陰,當升五爲君。時舍于二,宜利天下。直方而大,德无不利,明言「君德」。地數始二,故稱「易曰」。 二爲陰位,陽息至二,是「陽始觸陰」也。二與五應,陽主升,故二「當升五爲君」也。然時舍居于二,已有利天下之德焉。乾二旁通坤二,坤六二曰「直方大,不習无不利」,田在地表,有直方大之象。故養人之德,天下見之无不利。是二之大人,雖在下位,實有君人之德也。繫上曰「天一地二」,是「地數始二」也。初陽得正不變,二陰失正當變,言變易自此爻始,故稱「易曰」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脩業。虞翻曰:乾爲「德」,坤爲「業」。以乾通坤,謂爲「進德脩業」。宋衷曰:業,事也。三爲三公。君子處公位,所以「進德脩業」也。 虞注:陽息至三成泰,泰內乾外坤。上繫由「乾以易知」推之,「可久則賢人之德」,由「坤以簡能」推之,「可大則賢人之業」。又曰「夫易,聖人之所崇德而廣業也。知崇體卑,崇效天,卑法地」,謂乾坤也。故云「乾爲德,坤爲業」。「以乾通坤」,謂天地交而爲泰也。「崇效天」爲「進德」,「卑法地」爲「脩業」。宋注:坤「發于事業」,故「業」訓「事」。「三爲三公」,乾鑿度文。以君子而處三公之位,所以貴于「進德脩業」也。 忠信,所以進德也。翟玄曰:忠于五,所以脩德也。崔憬曰:推忠于人,以信待物,故其德日新也。 翟注:乾鑿度曰「三爲三公,五爲天子」。三臣于五,故云「忠于五,所以進德也」。崔注:人能推忠于人,以信待物,則德日新。愚案:忠信在內,三終乾事而在內,故「忠信,所以進德」。三處乾上,上故「崇」,崇故德言「進」。論語曰「主忠信」,所以崇德也,是其義也。又案:坤來乾二成離,離中爲「忠」。乾二之坤成坎,坎孚爲「信」。三與初二爲離坎,此終乾之事,故曰「所以進德也」。 脩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荀爽曰:「脩辭」謂「終日乾乾」,「立誠」謂「夕惕若厲」,「居業」謂居三也。翟玄曰:居三脩其教令,立其誠信,民敬而從之。 荀注:乾乾故言「脩」,惕厲故言「誠」。鄭云「三爲艮爻」,虞云「艮爲居」,葢艮上來自乾三,艮門闕爲「居」,故「居業謂居三也」。翟注:以「居業」爲「居三」,即荀義也。外而脩其教令,內而立其誠信,則民莫不敬而從之。此「居業」之事也。愚案:三動之坤,互震聲爲「辭」,坎孚爲「誠」,故曰「脩辭立其誠」。坤爲「業」,體艮止爲「居」。此通坤之事,故曰「所以居業也」。 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翟玄曰:知五可至而至之,故可與行幾微之事也。 陽在五爲得位得中,初與三得位而不得中。三至五爲得中,故「知五可至而至之」。然三始于初,故「可與行幾微之事也」。愚案:劉瓛云「至,極也」。莊氏云「極即至也」。三在下卦之上,是爲至極。繫下曰「知幾其神乎」,虞彼注云「幾謂陽也,陽在復初稱幾」。又曰「幾者,動之微」,虞彼注云「陽見初成震,故動之微」。內體乾,乾爲陽。知初陽已動,必至于三,故曰「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 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姚信曰:知終者可以知始。「終」謂三也。義者,宜也。知存知亡,君子之宜矣。崔憬曰:「君子」喻文王也。言文王進德脩業,所以貽厥武王,至于九五。至于九五,可與進脩意合,故言「知至至之,可與言微也」。知天下歸周,三分有二以服事殷,終于臣道。終于臣道,可與進脩意合,故言「知終終之,可與存義」。 姚注:繫上「原始反終」,故「知終可以知始」。三處乾上,故「終謂三也」。「義者,宜也」,中庸文。三與上應,上知存而不知亡。三知乾終于三而終之,不至于亢,「知存知亡」,合乎「君子之宜」,故曰「知終終之,可與存義」。愚案:繫上「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虞彼注云「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乾爲道門,坤爲義門」,又云「陽在道門,陰在義門」,乾鑿度「地靜而理曰義」,是坤爲「義」也。「幾」屬乾而爲陽在內,「義」屬坤而爲陰在外。乾三即泰三,出乾入坤,終應于上。以坤成乾性,乾元常存,故曰「可與存義」。即承上德業,以乾通坤之義也。崔注:此以文王明九三爻義也。武王,飛龍也,居九五之尊,而化家爲國之幾,實進德脩業之文王有以基之,故曰「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以三承五,即翟注義也。殷紂,亢龍也,處上九之位。是時天下歸周,三分有二而服事殷紂,終于臣道,不失事君之義,惟進德脩業之文王有以守之,故曰「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以三應上,即姚注義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驕,虞翻曰:天道三才,一乾而以至三乾成,故爲「上」。「夕惕若厲」,故「不驕」也。 繫下潘校:「下」,原本作「上」,據所引「繫下」文正。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是三爻而有三才也。一至三而乾成,有天道焉,故爲「上」。「夕惕若厲」,位愈高而心愈下,故「不驕」。 在下位而不憂。虞翻曰:「下位」謂初。隱于初,「憂則違之」,故不憂。 「下位謂初」,言三息自下。隱而在下,「遯世无悶,不見是而无悶」。時雖困而心自亨,是以「憂則違之」,故「不憂」也。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王弼曰:惕,怵惕也。處事之極,失時則廢,懈怠則曠。「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 書冏命曰「怵惕惟厲」,故云「惕,怵惕也」。「處事之極」,謂處上之極也。失時則德業廢,懈怠則進脩曠。「時」謂知至知終,在上在下之時。乾乾之心,各因其時而加惕,故「雖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爲邪也。荀爽曰:乾者,君卦。四者,臣位也。故欲上躍居五。下者,當下居坤初。得陽正位,故曰「上下无常,非爲邪也」。 乾爲君,故「乾者,君卦」也。四爲三公,故「四者,臣位也」。四近于五,故欲上躍居五。四與初應,故當下居坤初。四陽不中不正,故言「邪」。上居五得中,下居初得正,故曰「上下无常,非爲邪也」。 進退无恆,非離羣也。荀爽曰:「進」謂居五,「退」謂居初。故「進退无恆,非離羣也」。 四變巽爲「進退」。乾陽稱「羣」。繫上曰「物以羣分」,虞彼注云「乾物動行,故以羣分」。進居五,退居初,不離乎陽,故「不離羣也」。何氏云「所以進退无恆者,時使之然,非欲苟離羣也」,義亦可通。「无常」「无恆」,釋「或躍」也。 君子進德脩業,欲及時也,故无咎。」崔憬曰:至公欲及時濟人,故「无咎」也。 三已「進德脩業」矣,四言「欲及時」者,謂德業已具,至公之心,欲及時濟人,故「无咎」。「或躍在淵,自試也」,故知欲及時自試也。 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虞翻曰:謂震巽也。庖犧觀變而放八卦。「雷風相薄」,故「相應」也。張璠曰:天者,陽也。君者,陽也。雷風者,天之聲。號令者,君之聲。明君與天地相應,合德同化,動靜不違也。 虞注:說卦「天地定位」,虞注「謂乾坤。五貴二賤,故定位」。傳因五與二應,故推廣其義而言相應之理也。又曰「觀變于陰陽而立卦」,虞彼注云「說卦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陽變成震坎艮,陰變成巽離兑,故立卦」。震爲雷,巽爲風。「雷風相薄」,故「同聲相應」。謂震納庚,巽納辛,庚辛相得而合金,故「相應」也。張注:天與君皆陽,雷風與號令皆聲。郊特牲曰「凡聲,陽也」,故陽言聲也。天人一理,故「君與天地相應」。震陽屬動,巽陰屬靜。故「合德同化,動靜不違也」。 同氣相求。虞翻曰:謂艮兑。「山澤通氣」,故「相求」也。崔憬曰:方諸與月,同有陰氣,相感則水生。陽燧與日,同有陽氣,相感則火生也。 虞注:艮爲山,兑爲澤。「山澤通氣」,故「同氣相求」。謂艮納丙,兑納丁,丙丁相得而合火,故「相求」也。崔注:周禮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鑒,取明水于月」。注云「夫遂即陽燧也」,疏云「取火于木爲木遂。以其取火于日,故名『陽遂』。以銅爲之」。注云「鑒,方諸也」,疏云「鑒,鏡也。可以取水。方以象地,故名『方諸』」。注又云「日,太陽之精,故取明火焉。月,太陰之精,故取明水焉」。蓋方諸陽遂與日月同有陰陽之氣,陰陽相感則水火生,故引以明「同氣相求」之義也。 水流溼,荀爽曰:陽動之坤而爲坎。坤者純陰,故曰「溼」也。 「陽動之坤」,謂乾二升坤五也。「爲坎」者,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也。「坤純陰,故曰溼」者,說文「溼,从水。一,所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坤爲土,土純陰,坎水流坤,所以濡土而爲「溼」也。 火就燥。荀爽曰:陰動之乾而成離。乾者純陽,故曰「燥」也。虞翻曰:「離上而坎下」,「水火不相射」。崔憬曰:決水先流溼,然火先就燥。 荀注:「陰動之乾」,謂坤五降乾二也。「爲火」者,謂「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也。「乾純陽,故曰燥」者,說文「燥,乾也」,易緯乾坤鑿度曰「乾者,乾天也」,鄭彼注「古乾字,乾燥亢陽之名」。乾燥之乾从乾者,以乾純陽,故主乾燥。離火就乾,所以炎上而爲燥也。虞注:坎爲水,離爲火。火動而炎上,水動而潤下。射,厭也。惟不相厭,故「水流溼,火就燥」也。坎納戊,離納巳,戊巳相得而合土是也。崔注:「決水先流溼」者,流下溼則水易決也。「然火先就燥」者,就乾燥則火易然也。 雲從龍,荀爽曰:「龍」喻王者,謂乾二之坤五爲坎也。虞翻曰:乾爲龍,雲生天,故「從龍」也。 荀注:蒼龍,東方之宿也。「帝出乎震」,震爲龍,故「喻王者」。陽主升,故「乾二上之坤五則爲坎」。上坎爲雲,需象傳曰「雲上于天」,不稱水稱雲,故知坎爲雲也。昭二十九年左傳曰「龍,水物也」。坎水上天爲雲,故曰「雲從龍」。虞注:子夏傳云「龍所以象陽」,故「乾爲龍」。乾爲天,內經曰「雲出天氣」。故「雲從龍」。 風從虎。荀爽曰:「虎」喻國君,謂坤五之乾二,爲巽而從三也。三者,下體之君,故以喻國君。虞翻曰:坤爲虎,風生地,故「從虎」也。 荀注:白虎,西方之宿也,說文「虎,西方獸」。蓋虎感金氣而生,金星附日而行者也,故「喻國君」。陰主降,「坤五下之乾二」。互三四成巽,故云「從三」也。三居下體之上,故「喻國君」。虞注:京房易傳曰「坤爲虎刑」。高誘注淮南曰「虎,土物也」,坤爲土,故「爲虎」。又月令「仲冬之月虎始交」,春秋考異郵「虎七月而生」,是交于復而生于姤。姤之一陰自坤來,故「坤爲虎」。姤下體巽,巽爲木爲風。管輅别傳曰「虎陰精而居于陽,依木長嘯,動于巽,二氣相感,故能運風」。蓋虎依巽木而生風,猶龍居坎水而興雲也。坎雲,天氣也。巽風,地氣也。洪範曰「風」,鄭彼注云「風,土氣也」。內經曰「風生地氣」。故「風從虎」。「天地定位」,故雲龍風虎各以類相從也。此庖犧則象觀變,六位之列,所以摩剛柔也。初震二巽貞地位,故「同聲相應」。五艮上兑貞天位,故「同氣相求」。三貞下坎,「水流溼」也。四貞上離,「火就燥」也。「天尊」貞五,坎體成于乾,「雲從龍」也。「地卑」貞二,二巽位,「風從虎」也。此參天兩地之數,萬物之本也。 聖人作而萬物覩。虞翻曰:覩,見也。「聖人」則庖犧。合德乾五,造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五動成離,日出照物皆相見,故曰「聖人作而萬物覩」也。陸績曰:陽氣至五,萬物茂盛,故譬以聖人在天子之位。功成制作,萬物咸見之矣。 虞注:「覩」于文从見,故云「見也」。庖犧始畫八卦,故知「聖人爲庖犧」。太昊以木德王天下,故知「德合乾五」。作,造也。「聖人作」即象傳「大人造也」,即繫下「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也。九家易云「隱藏之謂『神』,著見之謂『明』」,又云「六十四卦,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册,册類一物」。八卦既作,則陰陽之德由是通,萬物之情由是類也。五動成離,離爲日,日出則萬物皆見,說卦曰「相見乎離」是也。聖人造作八卦,則萬物皆覩,即「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義也。陸注:五爲陽氣正盛之時,猶聖人在天子之位。功成制禮,治定作樂,萬物皆見其明備之休,故曰「聖人作而萬物覩」。 本乎天者親上,荀爽曰:謂乾九二。本出于乾,故曰「本乎天」。而居坤五,故曰「親上」。 此以陽升陰降言也。乾九二失位當升,故出于乾二,本乾也。乾爲天,故曰「本天」。升居坤五,五在上,故曰「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荀爽曰:謂坤六五。本出于坤,故曰「本乎地」。降居乾二,故曰「親下」也。崔憬曰:謂動物親于天之動,植物親于地之靜。 荀注:坤六五失位當降,故出于坤五,本坤也。坤爲地,故曰「本地」。降居乾二,二在下,故曰「親下」。崔注:莊氏云「天地絪緼,和合二氣,共生萬物。然萬物之體,有感于天氣偏多者,有感于地氣偏多者。故周禮大宗伯有天産地産,大司徒云動物植物。本受氣于天者,是動物含靈之屬。天體運動,含靈之物亦運動,是親附于上也。本受氣于地者,是植物无識之屬。地體凝滯,植物亦不移動,是親附于下也」。此即崔氏義也。案:震坎艮皆出于乾,故曰「本乎天」。而與乾親,故曰「親上」。巽離兑皆出于坤,故曰「本乎地」。而與坤親,故曰「親下」。蓋「乾道成男」,而三男皆親乾父也。「坤道成女」,而三女皆親坤母也。「天尊」故曰「上」,「地卑」故曰「下」。表記曰「父尊而不親,母親而不尊」,故有上下之别也。此本虞氏義也。 則各從其類也。」虞翻曰:「方以類聚,物以羣分。」「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觸類而長」,故「各從其類」。 「方以類聚,物以羣分」,繫上文。虞彼注云「坤方道靜,故『以類聚』。乾物動行,故『以羣分』」。乾道變化于上,性命各正于下,各有其類矣。「觸類而長」,本繫傳文。虞彼注云「觸,動也」。蓋本天者,陽爻也。本地者,陰爻也。上乾下坤,五正乾道。三百八十四爻資始消息,故「各從其類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荀爽曰:在上故「貴」,失正故「无位」。 處六爻之上故「貴」,虞氏繫注所謂「天尊故貴」是也。以陽居陰,失乎正矣。失正即失位,故「无位」。 高而无民,何妥曰:既不處九五帝王之位,故「无民」也。夫「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既非王位,則民不隸屬也。 窮高曰「亢」,亢故「高」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北山文。人所歸往曰王。位非九五之尊,故「无民」,九家易所謂「若太上皇者也」。 賢人在下位荀爽曰:謂上應三。三陽德正,故曰「賢人」。别體在下,故曰「在下位」。 上與三敵應。三陽德居正而稱「君子」,故曰「賢人」。三與上别爲一體而在下,故「在下位」,上傳云「在下位而不憂」是也。 而无輔,荀爽曰:兩陽无應,故「无輔」。 陰陽相應則有輔。三上兩陽敵應,是應而无應也。无應故「无輔」。 是以動而有悔也。」荀爽曰升極當降,故「有悔」。 「升極當降」,即虞繫注「乾盈動傾,故有悔」也。又淮南繆稱篇「動于上,不應于下,故有悔」,謂「兩陽敵應」也。 潛龍勿用,下也。何妥曰:此第二潘校:「二」,原本作「三」,據陳校本正。章,以人事明之。當帝舜耕漁之日,卑賤處下,未爲時用,故云「下」。 此章以人事明爻義也。史記「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身處卑下,正「潛龍勿用」之時也。 見龍在田,時舍也。何妥曰:此夫子洙泗之日,開張業藝,教授門徒,自非通舍,孰能如此。虞翻曰:二非王位,時暫舍也。 何注: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道不行于天下,設教洙泗,以開來學,時當舍而舍也。「舍」音捨,訓置。「通舍」者,謂出初爲「通」,對五則「舍」,言雖通而仍舍。如南史何點,時人稱爲通隱是也。故云「自非通舍,孰能如此」。虞注:二雖得中而非正,位且不正,二陽當上升坤五。「在田」者,不過暫舍于二也。「舍」讀若月令「命田舍東郊」,及孟子「出舍于郊」之「舍」。 終日乾乾,行事也。何妥曰:此當文王爲西伯之時,處人臣之極,必須事上接下,故言「行事」也。 三處下卦之上,故乾鑿度曰「三爲三公」。春官大宗伯曰「九命作伯」,注云「上公有功德者,加命爲二伯,得征五侯九伯者」。史記「紂賜文王弓矢斧鉞,使得專征伐,爲西伯」,可謂「處人臣之極」矣。而上應亢龍之主,下臨初二之陽,事上接下,所有事也,故言「行事」。泰三通坤,互震爲「行」,坤爲「事」,故曰「行事」。事上接下之事,無外乾惕,「進德脩業」是已。 或躍在淵,自試也。何妥曰:欲進其道,猶復疑惑。此當武王觀兵之日,欲以試觀物情也。 史記「武王觀兵至孟津,諸侯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蓋四可進居于五,而猶有疑惑,故「觀兵」,「以試觀物情也」。 飛龍在天,上治也。何妥曰:此當堯舜冕旒之日,以聖德而居高位,在上而治民也。 繫下曰「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以聖人之德而居九五之尊,在上位而治天下之象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也。案:此當桀紂失位之時,亢極驕盈,故致悔恨,窮斃之災禍也。 史記「夏桀虐政荒淫,湯乃興師伐桀」。左傳「商紂暴虐,鼎遷于周」。桀紂失位之事,載于詩書者尤詳。唯其亢極驕盈,故以窮災致悔,甚言「盈不可久也」。案:李氏于上九爻辭,以「湯有慚德」釋之。謂聖人而有陽剛之德,不可過剛招悔。于文言傳復以「桀紂失位」釋之。謂非聖人而有陽剛之德,尤不可過剛致災。言各有當,非異義也。且乾剛之德,雖亢極致悔,豈同桀紂,然窮必有災。欲占者以是爲戒,而當「知進退存亡不失其正」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案:此當三皇五帝禮讓之時,垂拱无爲而「天下治」矣。王弼曰: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九,陽也。陽,剛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之至治,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則「天下治也」。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爲德,不爲妄者也。潛而勿用,何乎必窮處于下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也。以爻爲人,以位爲時。人不妄動,則時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案: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注云「三皇之書,謂之三墳。五帝之書,謂之五典」。三皇五帝,說者不一。孔安國尙書序以伏羲神農黄帝之書爲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爲五典。不必區分皇帝,而于三五之數自協也。乾,天也。元,始也。九者,陽變之數,有變化之義。三皇五帝,當天運始開之時,首出庶物,有禮讓而无征誅。葢以无用爲用,而天下皆化,故「垂拱而天下治矣」。王注:正義云「『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者,下云『陽氣潛藏』,又云『乃位乎天德』,又云『乃見天則』,此一章但云『天下治』,是皆以人事說之也。『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者,以『乾元用九』,六爻皆陽,是『全用剛直』。『放遠善柔』,謂放棄善柔之人。善能柔諂,貌恭心很,使人不知其惡,識之爲難。此用九純陽者,是全用剛直,更無餘陰。善柔之人,堯尙病之,故云『非天下之至理,未之能也』。『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此欲明在下龍潛見之義,故張氏云『識物之動,謂龍之動也』。『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謂識龍之所以潛、所以見,然此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爲德,不爲妄』者,言龍靈異于他獸,不妄舉動。可潛則潛,可見則見,是不虛妄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者,經唯云『時舍也』,注云『必以時之通舍』者,則輔嗣以『通』解『舍』,『舍』是『通』義也。初九潛藏不見,九二既見而在田,是『時之通舍』之義也。『以爻爲人,以位爲時』者,爻居其位,猶若人遇其時。故『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主』則『時』也。謂當時无道,故明傷也。『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國』亦『時』也。若見仲尼羈旅于人,則知國君无道,令其羈旅出外。引文王明龍潛龍見之義。」愚案:明夷彖傳「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故云「文王明夷」。易緯乾坤鑿度附載「仲尼,魯人。生不知易本,偶筮其命,得旅」,故云「仲尼旅人」。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何妥曰:此第三章,以天道明之。當十一月,陽氣雖動,猶在地中,故曰「潛龍」也。 此章以天道明爻辭也。一陽初息,爲震體復。初陽貞子,十一月之卦也。震,動也,「雷在地中,復」,故云「陽氣雖動,猶在地中」。震爲龍而潛于地下,故曰「潛藏」。 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案:陽氣上達于地,故曰「見龍在田」。百草萌牙孚甲,故曰「文明」。孔穎達曰:先儒以爲九二當太蔟之月,陽氣見地,則九三爲建辰之月,九四爲建午之月,九五爲建申之月,上九爲建戌之月。羣陰既盛,上九不得言「與時偕極」,先儒此說,于理稍乖。此乾之陽氣漸生,似聖人漸進,宜據十一月之後,建巳之月已來。此九二爻,當建丑建寅之閒,于時地之萌牙,物有生者,即是陽氣發見之義也。但陰陽二氣,共成歲功,故陰興之時,仍有陽在,陽生之月,尙有陰氣。所以六律六吕,陰陽相關。取象論義,與此不殊也。 案:九二貞寅,正月之卦也。月令曰「孟春之月,地氣上騰」,謂土中「陽氣上達于地」,故有「見龍在田」之象。又曰「草木萌動」,謂「百草皆萌牙孚甲」,故有「天下文明」之象。又二變正成離,離自坤來,坤爲文,離「嚮明」,故曰「文明」。孔注:「先儒」云云,葢指鄭氏爻辰也。孔氏不取其說,故據消息以駁之。云「建戌之月,羣陰既盛,上九不得與時偕極」者,言九月陰盛,不得言陽氣「與時偕極」。故云「先儒此說,于理稍乖」也。云「此乾之陽氣漸生,似聖人漸進」者,言陽息有漸,不得爻隔一辰也。云「宜據十一月之後,建巳之月已來」者,言十一月子,一陽初生于復。由臨而泰、而壯、而夬、至四月已成乾也。據此則九二爻當丑寅之閒,萬物萌牙,實合陽氣發見之義,故曰「見龍在田」也。但「立天之道曰陰與陽」,二氣迭運,共成歲功。所以鄭氏爻辰以六陽爻配六律,以六陰爻配六吕,左右相錯,上下相生,而陰陽實相關也。葢消息爻辰,雖出兩家,而陰陽盛衰,理實一貫,故「取象論義,與此不殊」。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何妥曰:此當三月,陽氣浸長,萬物將盛,與天之運,俱行不息也。 九三貞辰,三月之卦也。月令「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方洩」,即「陽氣浸長,萬物將盛」之謂也。天時不息,實陽氣之盛,與天時俱行不息也。又外互震爲「行」,故曰「與時偕行」。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何妥曰:此當五月,微陰初起,陽將改變,故云「乃革」也。 九四貞午,五月之卦也。五月爲姤,一陰初生,乾陽改變,故云「乃革」。此以消息言也。又爻辰乾,四貞午,坤初即貞未,是陽方盛而陰即生,乾道將變,故曰「乃革」。愚案:乾唯二四上不得正,二上已變成革,四或躍,亦將變成既濟定也。革卦辭曰「元亨利貞」,與乾同德,故發其義于九四爻。以四處內外變革之際,將變未變,則乾而兼革,故曰「乾道乃革」。 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何妥曰:此當七月,萬物盛長,天功大成,故云「天德」也。 九五貞申,七月之卦也。淮南子曰「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實成」,是七月爲「萬物盛長,天功大成」之時,故曰「天德」也。陽至九五,乃得其位,故曰「位乎天德」。 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何妥曰:此當九月,陽氣大衰,向將極盡,故云「偕極」也。 上九貞戌,九月之卦也。戌于消息爲剝,剝剩一陽在上,故云「陽氣大衰,向將極盡」也。廣雅「亢,極也」。爾雅釋天「月在癸曰極」,癸爲十幹之盡,故「極」有「盡」義。言是時陽氣將盡,當「與時偕極」也。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何妥曰:陽消,天氣之常。天象法則,自然可見。王弼曰:此一章全說天氣以明之也。九,剛直之物,唯乾體能用之。用純剛以觀天,「天則」可見矣。 何注:爾雅釋詁「則,常也」。陰長則陽消,乃天氣自然之常則也。然貞下有起元之義,故六爻盡變而乾元自在。乾惟體元,乃能用九。「用九」者,用其陽也。樂記曰「天秉陽」,故陽爲「天則」。用九,故「天象法則,自然可見」。王注:此以天氣之消長明爻象也。九,陽數也,故爲「剛直之物」。乾體元,故「惟乾體能用之」。天,純剛也,故「用純剛,則天則可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虞翻曰:乾始開通,以陽通陰,故始通。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始」即「元」也。陰陽不變,不能通氣。乾始交坤,以陽通陰,故曰「始通」也。 利貞者,性情也。干寶曰:以施化利萬物之性,以純一正萬物之情。王弼曰:不爲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 干注: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故者,以利爲本」,故云「以施化利萬物之性」。大壯彖辭曰「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故云「以純一正萬物之情」。此以「利貞」分配「性情」也。要之性利情亦利,性正情斯正,故曰「利貞者,性情也」。王注:正義云「乾之元氣,其德廣大,故能徧通諸物之始。若餘卦元德,雖能始生萬物,物不周普。故云『不爲乾元,何能通物之始』。『性』者,天生之質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則不能久行其性」。愚案:彖辭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即「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保合太和,乃利貞」,即「利貞者,性情也」。此不言「性命」者,以「始而亨」者,即「性命」也。彼不言「性情」者,以「保和太和」,即「性情」也。「性」原于「命」,故屬「元亨」。「性」動爲「情」,故屬「利貞」。辭若相錯,而義實相備。相提竝論,而性之源流體用,一以貫之矣。 乾始而以美利利天下,虞翻曰:「美利」爲「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故「利天下」也。 繫上曰「乾知大始」,故稱「乾始」,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是也。釋詁「嘉,美也」,「亨者,嘉之會」,故稱「美」也。「雲行雨施,品物流形」,莊氏謂「釋亨之德」。亨,通也。「變而通之以盡利」,故知「美利謂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所以利天下也」。愚案:經文「而」字,從鄭本也,當是「耐」字之譌。别本亦作「能」,葢古「能」字皆作「耐」。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注云「『耐』,古『能』字」。樂記「故聖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爲道,不耐無亂」,注云「『耐』皆讀作『能』」。宋祁漢書高帝紀注云「古者『能』字皆作『耐』字。後世以三足之能爲『能』,故今人書『能』,無有作『耐』者」。據此則「而」字當是「耐」脱旁寸,從上文「始而亨」遂作「而」也。作「能」者,今書。作「而」者,從古本誤也,當增寸作「耐」,始復古本之舊。履卦「眇而視,跛而履」,其誤亦然。 不言所利,大矣哉。虞翻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利者大也。 引論語文,以釋「不言所利」之意。「不言所利」,則貞在其中矣。「大矣哉」贊利之大,實贊元之大也。以此章重釋乾元也。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崔覲潘校:『覲』,原本誤作『憬』,據《周易集解》正。本菁華茗書閣按:《周易集解》「崔覲」僅此一條,餘皆作「崔憬」,中華校點本多處誤改「崔憬」爲「崔覲」。曰:不雜曰「純」,不變曰「粹」。言乾是純粹之精,故有「剛健中正」之四德也。 「不雜曰純」言其專,「不變曰粹」言其久。「純」即誠,「粹」即不息,「精」則至誠無息。乾惟至誠而自然無息,所以能有是「剛健中正」之德也。愚案:「大哉乾乎」,承上文「大矣哉」而言也。雜卦曰「乾剛」,言其體也。說卦曰「乾,健也」,言其用也。四上不中不正,二中而不正,初三正而不中。中而且正,其惟五乎。蓋「剛健」統贊六爻,而「中正」則獨贊九五。「純不雜」者,即贊「剛」之體。「粹不變」者,即贊「健」之用。「精」則合「剛健」而歸于「中正」。然則「剛健中正,純粹精也」,非九五其孰當之。葢九五爲乾卦之主,此節專釋九五,而「發揮旁通」,則統論六爻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陸績曰:乾六爻發揮變動,旁通于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故曰「旁通情也」。 說卦曰「發揮于剛柔而生爻」,虞彼注云「發動,揮變」,故此云「發揮變動」也。「旁通」即反對卦也。陰陽相通,如乾與坤爲旁通,屯與鼎、蒙與革爲旁通,推之六十四卦皆然。故曰「乾旁通于坤,坤來入乾,以成六十四卦」。揚子法言「或問行曰旁通厥德」,李軌注云「應萬變而不失其正者,唯旁通乎」。繫下曰「吉凶以情遷」,「遷」與「通」同義。唯陰陽之爻既變,而吉凶之情遂遷,故曰「旁通情也」。 時乘六龍,九家易曰:謂時之元氣,以王而行。履涉衆爻,是「乘六龍」也。 王,于況反,盛也。云「時之元氣,以王而行」者,如月令「盛德在木則行春令,盛德在火則行夏令,盛德在金則行秋令,盛德在水則行冬令」是也。乾以純陽之氣,乘時而履涉六爻,故云「是乘六龍也」。 以御天也。荀爽曰:御者,行也。陽升陰降,天道行也。 說文「御,使馬也」,兹訓「行」者,謂駕馬使行也。「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陽主升,陰主降。「陽升陰降」,故「天道行也」。 雲行雨施,天下平也。荀爽曰:乾升于坤曰「雲行」,坤降于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成兩既濟,陰陽和均而得其正,故曰「天下平」。 既濟者,泰乾二升居于坤五則爲坎,上坎爲雲,故「乾升于坤曰雲行」,坤五降居于乾二則互坎,下坎爲雨,故「坤降于乾曰雨施」。乾坤二卦旁通,則成兩既濟。既濟彖傳曰「剛柔正而位當」,故云「陰陽和均而得其正」也。春秋元命包曰「陰陽聚爲雲,陰陽和爲雨」。說文曰「雨,水從雲下也」。「雲從龍」,故「乘龍」。乘龍則「雲行」,雲行則「雨施」。「雲行雨施」,澤被天下矣,故曰「天下平」。 君子以成德爲行,干寶曰:君子之行,動靜可觀,進退可度。動以成德,无所苟行也。 「動靜可觀,進退可度」,語本孝經左傳而小異其辭。言君子之行所以如此者,唯以「成德爲行」,故能行无所苟如此也。葢初息震爲「行」,又「震,動也」,故「動以成德,无所苟行也」。 日可見之行也。虞翻曰:謂初。乾稱「君子」,陽出成爲上德。雲行雨施則成離,日新之謂上德,故「日可見之行」。 「謂初」者,謂初九也。「乾稱君子」者,陽德,故「稱君子」也。初陽爲元,「元者,善之長也」,虞注坤文言云「初乾爲積善」,荀子勸學篇曰「積善成德」,是陽出坤初爲善,積而成之爲德,故云「陽出成爲上德」。「雲行雨施」,謂既濟也。「則成離」者,謂既濟互兩離也。離爲日,故「日新之謂上德」。「相見乎離」,故「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爲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荀爽曰:「隱而未見」,謂居初也。「行而未成」,謂行之坤四,陽居陰位,未成爲君。乾者,君卦也。不成爲君,故不用也。 專釋「潛」義,故曰「潛之爲言」。居初,故「隱而未見」。初與四應,初行之四,四陰位,初陽爻,以陽居陰,故云「未成爲君」。「乾以君之」,故云「乾者,君也」。不成爲君,故君子弗用于世也。愚案:初伏巽,「巽稱而隱」,故云「隱而未見」。初息震爲「行」。春秋元命包曰「陽起于一,成于三」。今陽在初,故云「行而未成」。「潛龍」以象君子,故「弗用」也。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虞翻曰:謂二。陽在二,兑爲口,震爲言,爲講論。坤爲文,故「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兑象「君子以朋友講習」。 謂九二也。陽息在二,成兑互震。「兑爲口」,說卦文。震善鳴,爲言。口而有言,故「爲講論」。外臨坤,「坤爲文」,說卦文。「學以聚之」者,「博學于文」也。「問以辯之」者,兑象「君子以朋友講習」是也。中庸孔子告哀公曰「博學之,審問之,明辯之」,故知「學問」爲君德也。 寬以居之,仁以行之。虞翻曰:震爲「寬仁」,爲「行」。謂居寬行仁,「德博而化」也。 震,東方主春,爲元,故爲「寬仁」。震足,故爲「行」。「居寬」謂「博」,「行仁」謂「化」,故上云「德博而化」也。商書仲虺稱湯曰「克寬克仁」,故知「寬仁」爲君德也。 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虞翻曰:重言「君德」者,大人「善世不伐」,信有君德,「後天而奉天時」,故詳言之。 言二有善世之德而不自矜伐,故重言「君德」以贊之。初息震,二息兑。爻始于乾初,故乾爲先天。「帝出乎震」,故震爲後天。二當震春兑秋,故云「後天而奉天時」。二後于初,故詳言之,以明承天時而順行也。 九三重剛而不中,虞翻曰:以乾接乾,故「重剛」。位非二五,故「不中」也。 乾剛坤柔,以內乾接外乾,故曰「重剛」。上不在乾五,下不在坤二,故「不中」。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何妥曰:上不及五,故云「不在天」。下已過二,故云「不在田」。處此之時,實爲危厄也。 九五曰「飛龍在天」,上不及五,故「不在天」。九二曰「見龍在田」,下巳過二,故「不在田」。以重剛而處不中之時,安得不危厄也。 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无咎矣。何妥曰:處危懼之地,而能乾乾懷厲,至夕猶惕,乃得无咎矣。 處危懼之地,而能因時而惕,揚子所謂「過則惕也」,惕故无咎。法言曰「立政鼓衆,莫尙于中和」,又曰「甄陶天下,其在和乎」。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則惕,不及中則躍,其近于中乎。蓋三四有求中之心,故竝言「无咎」也。 九四重剛而不中,案:三居下卦之上,四處上卦之下,俱非得中,故曰「重剛而不中」也。 四以外乾接內乾,故亦爲「重剛」。四不中,與三同也。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侯果曰:案下繫「易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兼三才而兩之」,謂兩爻爲一才也。初兼二地也,三兼四人也,五兼六天也。四是兼才非正,故言「不在人」也。 此據下繫「兼三才而兩之」,以釋「中不在人」之義。三四居中有人道,然三得正,四不得正,故曰「不在人」。孔疏云「三之與四,俱爲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于地,上遠于天。九三近二,是下近于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則上近于天,下遠于地,非人所處,故特云『中不在人』」。 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虞翻曰:非其位,故「疑之也」。 四不得正,故「非位」。欲進躍五,而仍下應初,猶豫不定,故「疑之」。 夫大人者,乾鑿度曰「聖明德備曰大人也」。 乾鑿度曰「易有君號五,大人者,聖德明備也」。淮南泰族曰「大人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靈,四時合信。故聖人懷天氣,抱天心,執中含和,不下廟堂而衍四海,變習萬物,民化而遷善,若性諸已,能以神化」。所謂「執中含和」者,非九五之大人,既中且正,聖德明備,其孰能如此乎。 與天地合其德,荀爽曰,與天合德,謂居五也。與地合德,謂居二也。案:謂撫育无私,同天地之覆載。 荀注:五爲天位,故「與天合德謂居五」。二爲地位,故「與地合德謂居二」。以二五俱言「大人」也。案:即孔疏引莊氏云「謂覆載也」。中庸「辟如天地之無不覆幬,無不持載」是也。言大人撫育萬物,如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故「同天地之覆載」也。 與日月合其明,荀爽曰:謂坤五之乾二成離,離爲日。乾二之坤五爲坎,坎爲月。案:威恩遠被,若日月之照臨也。 荀注:陰主降,坤五下居乾二成離。陽主升,乾二上之坤五成坎。「離爲日」,「坎爲月」,皆說卦文。史記曆書「日月成故明」,即繫傳「日月相推而明生」是也,故「與日月合其明」。案:莊氏謂「照臨也」,書泰誓「若日月之照臨」是也。言大人威恩廣被,無遠弗屆,若日月照臨于四方也。 與四時合其序,翟玄曰:乾坤有消息,從四時來也。案:賞罸嚴明,順四時之序也。 翟注:乾坤剝復十二卦,陽息陰消,分值十二月,四時迭運,而十二卦以成,故云「乾坤有消息,從四時來也」。又四時,四正,坎離震兑也。消息之序,剝窮于上,乾五歸三,成謙體坎,陽生仲冬也。謙息履,乾三之坤初,爲復出震,春也。上息成離兑,初三易位,離位先成,是離夏兑秋相次,故「與四時合其序」也。案:莊氏云「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此本左傳襄二十六潘校:「十」下原本脱「六」字,據所引左傳襄二十六年文補。年文。言大人賞罰嚴明,不僭不濫,順乎四時之序也。 與鬼神合其吉凶。虞翻曰:謂乾神合吉,坤鬼合凶。以乾之坤,故「與鬼神合其吉凶」。案:禍淫福善,叶鬼神之吉凶矣。 虞注:乾陽故爲「神」,坤陰故爲「鬼」。陽爲善故「吉」,說文曰「吉,善也」。陰爲惡故「凶」,釋詁曰「凶,咎也」,疏謂「咎,惡也」。乾動成坤,故「以乾之坤」。陽體伏陰,故「與鬼神合其吉凶」。案:莊氏云「若福善禍淫也」,商書湯誥曰「天道福善禍淫」是也。言大人禍淫福善,與鬼神害盈福謙,其理一也,故云「叶鬼神之吉凶」。 先天而天弗違,虞翻曰:乾爲「天」,爲「先」。大人在乾五,乾五之坤五,天象在先,故「先天而天弗違」。崔憬曰:行人事合天心也。 虞注:「乾爲天」,說卦文。又爲首,且居八卦之始,故爲「先」。「大人在乾五」者,五爲天位也。「乾五之坤五」,謂成坎也。就乾而言,四上之正成坎,就五而言,五之坤成坎。五本天位,故「天象在先」。動自乾五,故曰「先天」。應自坤五,故曰「天弗違」。崔注:大人行人事,上合天心,故「天弗違」。 後天而奉天時。虞翻曰:奉,承行。乾三之坤初成震,震爲「後」也。震春兑秋,坎冬離夏,四時象具,故「後天而奉天時」,謂「承天時行」,順也。崔憬曰:奉天時布政,聖政也。 虞注:說文「承,奉也」,故云「承行」。震爲乾之長子,奉乾者,震也。消息之義,乾盡于剝上,反坤三,成艮體謙,謙三之坤初,爲震體復。虞復彖注云「剛從艮入坤」,又云「陽不從上來反初」,又云「三復位時,離爲自,坎爲心」,故云「乾三之坤初爲震」。「帝出乎震」,一陽來自乾三,故云「震爲後」,震彖傳曰「後有則」是也。初息震爲春,二息兑爲秋,成既濟定坎爲冬,離爲夏,是四時之象皆具矣。今自初息至五,故曰「後天而奉天時」。乾坤合德,震爲行,坤爲順,故「謂承天時行,順也」。崔注:奉時布政,如夏小正月令,所載諸政令是也。聖人之政,順乎天時,故稱「聖政」。愚案:九五「飛龍在天」,「位乎天德」,故曰「天」。「先天」謂初九也。初即乾元,資始萬物,故曰「先天」。統天故「天弗違」。「後天」謂用九也。陽變之陰,故曰「後天」。天德不爲首,故「奉天時」。葢「先天」者,未動之陽也。元陽伏初,息五成乾,故「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者,已動之陽也。陽動用九,變成坎離震兑,故「後天而奉天時」。 天且弗違,況於人乎?荀爽曰:「人」謂三。 三有人道,故「人謂三」。 況於鬼神乎?荀爽曰:「神」謂天,「鬼」謂地也。案:大人「惟德動天,无遠不屆」,鬼神饗德,夷狄來賓。人神叶從,猶風偃草,豈有違忤哉。 荀注:神陽故謂天,鬼陰故謂地。案:「惟德動天,無遠弗届」,大禹謨文。「鬼神饗德」,謂鬼神弗違也。「夷狄來賓」,謂人弗違也。「人神叶從」,合人與鬼神弗違,竝言也。言大人有動天之德,故能無遠不届如此,所謂「聖人作而萬物覩」也。案:中庸曰「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鄭彼注云「鬼神從天地者也,易曰『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聖人則百世同道」。但不悖于天地,斯能質鬼神,俟後聖。由此觀之,君子之道即大人之德。君子惟能建諸天地而不悖,故能質鬼神而俟聖人。大人惟能先天弗違,故人與鬼神,幽明咸格而弗違。易與中庸,一以貫之矣。 亢之爲言也,知進而不知退,荀爽曰:陽位在五,今乃居上,故曰「知進而不知退」也。 上爲「進」,下爲「退」。五爲陽位且得中,今乃進居于上,是「知進而不知退」也。 知存而不知亡,荀爽曰:在上當陰,今反爲陽,故曰「知存而不知亡」也。 陽爲「存」,陰爲「亡」。上位陰,故「在上當陰」。以九居之,是「今反爲陽」。故曰「知存而不知亡」也。 知得而不知喪。荀爽曰:「得」謂陽,「喪」謂陰。案:此論人君驕盈過亢,必有喪亡。若殷紂招牧野之災,太康遘洛水之怨,即其類矣。 荀注:陽爲「得」,陰爲「喪」。以陽居陰,是知陽之爲得,而不知陰之爲喪也。案:考周書稱「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諸敗德,卒至會于牧野,「前徒倒戈,血流漂杵」,故云「若殷紂招牧野之災」。夏書稱「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諸荒行,卒致厥弟御母,徯于洛汭,怨而作歌,故云「太康遘洛水之怨」。惟其驕淫過亢,是以有喪亡之禍,舉二君,以例其餘也。 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荀爽曰:「進」謂居五,「退」謂居二。「存」謂五爲陽位,「亡」謂上爲陰位也。再出「聖人」者,上「聖人」謂五,下「聖人」謂二也。案:此則「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言大寶聖君,若能用九天德者,垂拱无爲,芻狗萬物,「生而不有,功成不居」,「百姓日用而不知」,豈荷生成之德者也。此則三皇五帝,乃聖乃神,保合太和,而天下自治矣。今夫子文言再稱「聖人」者,歎美用九之君,能「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故得「大明終始,萬國咸寧,時乘六龍,以御天也」。斯即「有始有卒者,其唯聖人乎」,是其義也。崔憬曰:謂失其正者,若燕噲讓位于子之之類是也。案:三王五伯揖讓風穨,專恃于戈遞相征伐。失正忘退,其徒實繁,略舉宏綱,斷可知矣。 荀注:「進」謂二上居五,「退」謂五下居二。五爲陽位故爲「存」,上爲陰位故爲「亡」。「上聖人謂五」者,五得中得正,而不至于亢,故先舉九五之聖人,以贊之曰「其唯聖人乎」。「下聖人謂二」者,二中而不正,進居于五則正矣,故復舉九二之聖人,以贊之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案:文言傳四釋爻辭,前兩章皆釋用九,至末章復釋之以結全篇之旨,故云「此則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老子道經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注云「芻狗,縛草爲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于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于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爲喻」。「生而不有,功成不居」,亦道經文。「百姓日用而不知」,上繫文。引之以明乾元用九,垂拱无爲,民若不荷生成之德也。復稱「三皇五帝,乃聖乃神,保合太和,不期治而天下自治」,以終前章「天下治」之義也。二五爲大人,用九則爲聖人,故再稱「聖人」以歎美之。蓋用九之君,合用六爻之陽,故能知進居五退居二,陽位存陰位亡,而不失其正,由是明終始以寧國,乘六龍以御天,非聖人其孰當之。「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論語文。元,始也。九,陽之終也。「有始有卒」,適合乾元用九之義,引之以明贊聖人者信而有徵也。崔注:史記燕世家「易王卒,子噲立。蘇代與子之交。齊宣王用蘇代。燕噲三年,子之相燕,貴重。蘇代爲齊使于燕,燕王問曰『齊王何如』?對曰『必不霸,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激燕王尊子之也。于是燕王大信子之。鹿毛壽謂燕王『不如以國讓相子之。人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于許由。許由不受,有讓天下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燕王因屬國于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三年,大亂,百姓怨恫」。引此以明亢陽失正之義。案:言堯舜既往,揖讓變爲干戈。征伐失正,進而忘退,雖三王猶不免焉,況五伯乎。葢以亢陽爲害,因舉聖人以爲宏綱,而進退存亡不失其正之道,從可識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