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盡,剥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也。」崔憬曰:夫易窮則有變,物極則反于初,故剥之爲道,不可終盡而受之于復也。 繫下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故云「易窮則有變」。秦策曰「物至而反,冬夏是也」,故云「物極則反于初」。剥之「碩果」,仁在其中,核芽相生,微陽遞嬗,故云」剥之爲道,不可終盡」。剥窮于上,即復反于初,葢剥之陽「不食」,則復之陽不遠,故剥「受以復也」。

震下坤上復。亨,何妥曰:復者,歸本之名。羣陰剥陽,至于幾盡,一陽來下,故稱「反復」。陽氣復反而得交通,故云「復亨」也。 上爲末,初爲本,陽盡于上,復歸于初,故云「復者,歸本之名」。「羣陰剥陽,至于幾盡」者,剥之上,「不食」者也。「一陽來下,故稱反復」者,復初之不遠者也。乾陽復反于坤初,陰陽交通,故曰「復亨也」。 出入无疾,朋來无咎。虞翻曰:謂出震成乾,入巽成坤。坎爲「疾」,十二消息不皃坎象,故「出入无疾」。兑爲「朋」,在内稱「來」,五陰從初,初陽正,息而成兑,故「朋來无咎」矣。 陽出復歷臨,至泰反觀,成剥入坤,爲乾之消息六卦。故云「出震成乾」。陰入姤歷遯,至否反大壯,成夬盈乾,爲坤之消息六卦。故云「入巽成坤」。凡得乾坤之卦各八,震巽艮兑之卦各二。不見坎離,蓋日月成八卦之象。乾坤合東納甲乙,震巽合西納庚辛,艮兑合南納丙丁,坎離入中宫納戊己,其處空虚。離爲日光,震巽艮兑皆可見離象。坎爲月精,晦朔之交,滅于坤乙不可見,故云「十二消息不見坎象」。説卦「坎爲心病」,故「爲疾」。不見坎象,故曰「出人无疾」。兑象曰「君子以朋友講習」,故兑「爲朋」。卦例凡在内者稱「來」。五陰皆從于初。初陽得正,息二成兑爲臨,息三互兑爲泰,息四互兑爲大壯,息五互兑爲夬,皆體兑爲朋,故曰「朋來无咎矣」。案:京房本、「朋「作,「崩」。剥上易傳曰「小人剥廬,厥妖山崩」。復日「崩來无咎」。艮山爲「崩」,艮之一陽來于復初,故「无咎」。義亦可通。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案:易軌一歲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坎震離兑四方正卦,卦别六爻,爻主一氣。其餘六十卦,三百六十爻,爻主一日,當周天之數。餘五日四分日之一,以通閏餘者也。剥卦陽氣,盡于九月之終,至十月末,純坤用事,坤卦將盡,則復陽來,隔坤之一卦,六爻爲六日,復來成震,一陽爻生爲七日,故言「反復其道,七日來復」,是其義也。天道玄邈,理絶希慕,先儒已論,雖各指于日月,後學尋討,猶未測其端倪,今舉約文,略陳梗㮣,以候來悊,如積薪者也。 此主鄭氏由剥至復六日七分,而小變其説也。稽覽圖曰「甲子卦氣起中孚」,鄭彼注云「卦氣,陽氣也」。又曰「六日八十分之七」,注云「六以候也,八十分爲一日,之七者,一卦六日七分也」。稽覽圖引是類謀曰「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離,秋分日在兑。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氣。餘六十卦,卦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歲有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六十而一周」。今是類謀無此文,蓋逸脱也。尋易緯之義,坎離震兑各主一方。爻主一氣,二十四爻主二十四氣。其餘六十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餘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者,以八十分爲日法,五日分爲四百。四分,四分日之一,又爲二十分。是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六七四十二,卦别各得七分,是每卦六日七分也。鄭注此經云「建戌之月,以陽氣既盡。建亥之月,純陰用事。至建子之月,陽氣始生」。隔此純陰一卦,卦主六日七分。舉其成數言之,而云七日來復也。愚案:稽覽圖所稱,葢言中孚至復六日七分。鄭注此經,則言由剥至復六日七分。李君之注,從鄭氏剥復之説也。「易軌」者,易策也。李君但言日主一爻,故以三百六十日當三百六十爻,而以餘五日四分日之一以通閏餘。其言以爻值日之法,本于稽覽,而不言中孚。其言由剥至復之義,本于鄭注,而不言六日七分。詳陳古法,以著源流。而李注云云,大旨瞭如矣。悊,古文「哲」。皋陶謨「知人則哲」,漢書引作「悊」是也。漢書循史傳「武帝用人,辟如積薪,後來者居上」,兹云「以候來悊,如積薪者」,蓋謙辭也。 利有攸往。虞翻曰:陽息臨成乾,「小人道消,君子道長」,故「利有攸往」矣。 陽息二爲臨,至三成乾爲泰。「小人道消,君子道長」,泰彖傳文。陰消陽長,往則成乾,故「利有攸往矣」。

彖曰:「復亨,虞翻曰:陽息坤,與姤旁通。剛反交初,故亨。 復自坤來,坤牝陽,故云「陽息坤」。巽伏震下,故「與姤旁通」剥上之剛,反交于坤初,乾坤氣通,故亨。 剛反動而以順行,虞翻曰:剛從艮入坤,從反震,故曰「反動」也。坤順震行,故「而以順行」。陽不從上來反初,故不言剛自外來。是以明「不遠之復」,入坤出震義也。 「剛」謂剥上九也。上九體艮,消艮入坤滅,出復震,故「從反震」。艮,震之反也。震,動也「故曰反動」。坤爲「順」,震爲「行」,故曰「而以順行」。彖傳多言適變,如否泰往來,都在本卦,故言「來往」。此卦陽從剥來,出入純坤,然後成復。故云「陽不從上來反初,故不言剛自外來」。從外來,艮在上爻則遠。從坤出,震在初爻則不遠。故云「明不遠之復,入坤出震之義也」。此不從適變例,而以消息言也。 是以出入无疾,朋來无咎。侯果曰:陽上出,君子道長也。陰下入,小人道消也。動而以行,故「出入无疾,朋來无咎」矣。 陽在初,有上出之勢,故「君子道長也」。陽上出則陰下入,故「小人道消也」。震動而以順行,故「出入无疾,朋來无咎矣」。愚案:此解未應經義。出入謂入坤出震也,非陽出陰入之謂。 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虞翻曰:謂乾成坤,反出于震而來復,陽爲「道」,故「復其道」。剛爲晝日,消乾六爻爲六日。剛來反初,故「七日來復,天行也」。侯果曰:五月天行至午,陽復而陰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陰復而陽升也。天地運往,陰陽升復,凡歷七月,故曰「七日來復」,此天之運行也。豳詩曰「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則古人呼月爲日,明矣。 虞注:剥消乾成坤,故「謂乾成坤」。滅藏于坤,從下反出,體震成復,故云「反出于震而來復」。乾元爲道,故「陽爲道」。陽初出復,故「復其道」。繫上曰「剛柔者,晝夜之道也」。故「剛爲晝」。虞君易例,日數竝以爻數解之。剥消乾成坤,故云「消乾六爻爲六日」。剛從剥來反于坤初,故云「剛來反初」。以乾六爻至復初凡七爻,故曰「七日來復」。入坤出震,皆乾之一陽,乾爲「天」,震爲「行」,故曰「天行也」。侯注:「五月天行至午」爲姤,姤五陽而一陰,故云「陽復而陰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爲復,復五陰而一陽,故云「陰復而陽升也」。天地運往,陰陽升復,循環不已,陽生于子消于午,天之大數也,故「凡歷七月」,月亦稱日,故曰「七日來復」。消息十一卦皆有陽爻,坤无陽而乾伏其下,故云「此天之運行也」。陰稱月,陽稱日詩豳風七月曰「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又曰「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毛傳云「一之日,周正月也。二之日,殷正月也。三之日,夏正月也。四之日,周四月也」。此皆陽息之月,故謂之「日」,此古人呼月爲日之義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荀爽曰:利往居五,剛道浸長也。 「利往居五」,謂陽息至五。得位得中,君子道長,故云「剛道浸長也」。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虞翻曰:坤爲「復」。謂三復位時,離爲「見」,坎爲「心」,陽息臨成泰,乾天坤地,故「見天地之心」也。荀爽曰:復者,冬至之卦。陽起初九,爲「天地心」,萬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見天地之心」矣。 虞注:乾坤易爲否泰,交爲坎離,成兩既、未濟,而實自剥復始,故二卦實乾坤之樞紐也。乾交坤始,復陽位爲復,故云「坤爲復」。將成既濟,則三復陽位,體離互坎。「相見乎離」,故「離爲見」。「坎爲亟心」,故「爲心」。陽息臨二,至三體泰,「乾爲天」,「坤爲地」,合以離見坎心,故「見天地之心」也。荀注:復于消息,在十一月子。稽覽圖「冬至日在坎」,坎爲「心」。乾坤彖傳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乾元」即「坤元」,「天心」即「地心」也。冬至之時,陰氣已極,一陽復生,天心動于地中,故云「陽起初九,爲天地心」。「天地之心」即天地之元,「萬物資始」于乾元,故云「萬物所始」。震爲「動」,「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故云「吉凶之先」。蓋在乾坤則爲元,在天地則爲心。而其端倪,實于復之初陽見之,故曰「見天地之心」。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虞翻曰:「先王」謂乾初,至日,冬至之日,坤闔爲「閉關」。巽爲「商旅」、爲近利市三倍,姤巽伏初,故「商旅不行」。姤象曰「后以施命誥四方」,今隱復下,故「后不省方」。復爲陽始,姤則陰始,天地之始,陰陽之首。已言「先王」,又更言「后」,后,君也,六十四卦,唯此重耳。宋衷曰:商旅不行。自天子至公侯,不省四方之事。將以輔遂陽體,成致君道也。制之者,王者之事。奉之者,爲君之業也。故上言先王,而下言后也。 虞注:乾息于初。乾爲「先」、爲「王」,乾已入坤,故稱「先王」。十一月陽生于子,是爲冬至。故「至日,冬至之日」。「震爲大塗」,剥艮爲門,有「關」象,「闔户謂之坤」,故坤爲「閉關」。初伏姤巽。「巽爲商旅」者,考工記曰「通四方之珍異以資之,謂之商旅」。説卦曰「巽爲近市利三倍」,故「爲商旅」。震爲「行」,巽爲「商旅」而伏震初,故「商旅不行」。姤象曰「后以施命誥四方」。陰土稱「后」,坤又爲「方」。今姤巽隱在復下,故「后不省方」。復一陽生,故「爲陽始」。姤一陰生,故「爲陰始」。一陽,乾也,一陰,坤也,乾天坤地,故云「天地之始,陰陽之首」。「已言先王,又言后」者,乾爲「先王」,坤五天子之位,土象,故稱「后」,如泰五稱「后」是也。「后君也」。釋詁文。六十四卦,「先王」「后」不竝言。竝言者,唯此耳。宋注:先王于陽復之時,下而商旅不行,上而后不省方。蓋以微陽初生,貴于静養,藏之愈深,則發之愈盛。故云「將以輔遂陽體,成致君道也」。法創于古,故云「制之者,王者之事」。法行于今,故曰「奉之者,爲君之業」。「上言先王而下言后」者,制法者,已往之王。而奉法者,繼體之君也。

初九。不遠復,无祇悔,元吉。崔憬曰:從坤反震,而變此爻,「不遠復」也。復而有應,故獲「元吉」也。 陽滅于坤,復動成震,震「爲反生」,故云「從坤反震」。剥上滅坤,即坤初動震,此爻早變,故曰「不遠復也」。六爻唯初與四爲正應,故「復而有應」。「中行獨復」,故「元吉也」。愚案:天道遠,初乾,故言「遠」。七日滅乾來復于震,故「不遠」。韓云「祇,大也」。繫上曰「震无咎者存乎悔」,虞彼注云「震,動也」。初動得正,故无大悔。乾元在始,即初陽也。震之一陽,即乾之元也。乾元得正,故曰「元吉」。

象曰:「不遠之復,以修身也。」侯果曰:祇,大也。往被陰剥,所以有悔。覺非遠復,故无大咎。以此修身,顔子之分矣。 「祇,大也」。義同韓訓。「往」謂剥時。陽被陰剥,所以有悔。覺,知也。繫下曰「復以自知」。又説此爻云「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故云「覺非遠復」。善復,故「无大咎」。又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故云「以此修身,顔子之分矣」。愚案:坤形爲「身」,震象「修省」。乾剛反通坤初,故「以修身」。知行竝進,「修身」之事也。中庸曰「脩身以道,脩道以仁」。復初乾元爲仁。仁,「修身」之要也。論語曰「克己復禮爲仁」,「修身」之謂也。

六二。休復吉。

象曰:「休復之吉,以下仁也。」王弼曰:得位居中,比初之上而附順之,「下仁」之謂也。即處中位,「親仁善鄰」,復之休也。 六爲「得位」,二爲「處中」。與初相比,專一不疑。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又曰「君子體仁,足以長人」。乾元爲仁,即初陽也。己在初上,下而順附于陽,「下仁之謂也」。「親仁善鄰」,隱六年左傳文。處中得位,而能親陽之仁,善初之鄰,「復之休」者也。休,美也。乾「以美利利天下」,二近于初,故曰「休復」。愚案:説文「休」在木部,人依木則休,爾雅「庇蔭」曰「休」,會止木庇息意。震一陽初生,東方木象,二爲人位,得依于初,故曰「休復吉」。初陽乾元爲仁,震春木德亦爲仁,二所以「休復吉」者,以其下爲仁也。

六三潘校:「三」,原本作「二」,據卦形正。 。頻復厲,无咎。虞翻曰:頻、蹙也。三失位,故「頻復,厲」。動而之正,故「无咎」也。 「頻,蹙也」,即王弼注「頻蹙之貌」是也。義本説文。頻,古作「𩕘」。説文曰「𩕘,水厓,人所賓附。𩕘蹙不前而止。從頁從涉」。三變正爲坎,故「𩕘」字中從潘校:「」,原本作「」,據陳校本正。 ,爲「水厓」也。三爲内卦之外,有厓象焉。三本失位,无應于上,臨厓𩕘蹙,然後求復,亦危道也。變而之正,故「无咎」。

象曰:「頻復之厲,義无咎也。」侯果曰:處震之極,以陰居陽,懼其將危,頻蹙而復。履危反道,義亦无咎也。 三處震終,震爲「恐懼」,以陰居陽,故「懼其將危」也。「頻蹙而復」,是履于危塗,然後反于正道,故「義无咎也」。

六四。中行獨復。

象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虞翻曰:「中」謂初,震爲「行」,初一陽爻故稱「獨」。四得正應初,故曰「中行獨復,以從道也」。俗説以四位在五陰之中而獨應復,非也。四在外體,又非内象,不在二五,何得稱「中行」耳。 「中謂初」者,董子春秋繁露曰「陽之行,始于北方之中而止于南方之中。陰之行,始于南方之中而止于北方之中,陰陽之道不同,至于盛而皆止于中,其所始必皆于中,中者,天地之太極」,極,中也是以二至爲天地之中,冬至在復初一陽,復彖曰「見天地之心」,心即中也,故知「中謂初」也。初體震足爲「行」,震初一陽故稱「獨」。初以中行,獨應于四,四得正位,下應于初,故曰「中行獨復」。初乾元爲「道」,震大塗亦爲「道」。初已復,四從之,故曰「以從道也」。「俗説」謂鄭注也。鄭謂「爻處五陰之中,度中而行,四獨應初」。尋内亦稱中。四外體,非内象,不得稱中。且二五稱中,易有定例。位非二五,安得稱中。罔識天心,遂迷中象,故駮而廢之也。「耳」當作「邪」。

六五。敦復无悔。

象曰:「敦復无悔,中以自考也。」侯果曰:坤爲「厚載」故曰「敦復」。體柔居剛,无應失位,所以有悔。能自考省,動不失中,故曰「无悔」矣。 中庸曰「敦厚以崇禮」。「敦厚」連文,是「敦」即「厚」也。五體坤,坤象曰「厚德載物」,故曰「敦復」。六以柔體,居五剛位,下无正應,己又失正,宜有悔矣。然所履得中,爲復之主。「復以自知」,故曰「考」。坤身爲「自」,故曰「自考」。五位在中,故曰「中以自考」。動而得正,又不失中,故「无悔潘校:「悔」,原本作「咎」,據陳校本正。 矣」。

上六。迷復凶,有災眚。虞翻曰:坤冥爲「迷」,高而无應,故「凶」。五變正時,坎爲災眚,故「有災眚」也。 九家説卦曰「坤爲迷」。坤夜爲冥,故「爲迷」。剥消入坤,故爲「先迷」。上遠于初,迷乎復道。襄廿八年左傳「復歸無所,是爲迷復」,即此義也,居上爲「高」,三陰爲「无應」。迷而无應,故「凶」。五變正體坎,坎爲多災眚,故「有災眚」。 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凶。虞翻曰:三復位時而體師象,故「用行師」。陰逆不順,坤爲死喪,坎流血,故「終有大敗」。姤乾爲君,滅藏于坤,坤爲異邦,故「國君凶」矣。荀爽曰:「坤爲衆」,故「用行師」也。謂上行師而距于初,陽息上升,必消羣陰,故「終有大敗」。「國君」謂初也。受命復道,當從下升。今上六行師,王誅必加,故「以其國君凶」也。 虞注:上與三應。三復陽位,二至上體師象,故「用行師。」「坤,順也。」互坎險,故「險逆不順」。月喪于坤乙爲死魄,故「坤爲死喪」。「坎爲血卦」,故「流血」。坎「爲多眚」眚,敗也。上爲「終」。故「終有大敗」。「姤乾爲君」者,伏姤乾五也。「坤以藏之」,又爲「滅」。姤君伏藏不見,故云「滅藏于坤」。坤土爲「邦」,不同于乾,故爲「異邦」。乾滅于坤邦,故「國君凶矣」。荀注:「坤爲衆」,説卦文。師者,衆也。坤爲「用」,震爲「行」,故「用行師」。上降于初,其體爲師。初陽得正,距而不應。初乾息坤,其勢上行,陽長則羣陰必消,終至于上,故「終有大敗」。震爲諸侯,「國君」之象,故「國君謂初也」。震受乾命而復自道,易氣從下生,自下升上,故云「受命復道,當從下升」。今上六居高履危,迷乎復道,逆命行師,王誅之所必加者也。僖廿六年左傳「凡師能左右之曰以」。臣擅君命,故「以其國君凶也」。 至于十年不克征。虞翻曰:坤爲「至」,爲「十年」。陰逆坎臨,故「不克征」。謂五變設險,故帥師敗,喪君而无征也。何妥曰:理國之道,須進善納諫。迷而不復,安可牧民。以此行師,必敗績矣。敗乃思復,失道已遠。雖復十年乃征,无所克矣。案:坤爲「先迷」,故曰「迷復」。坤又爲師象,故曰「行師」。坤數十,「十年」之象也。 虞注:至,從高下至地。從一。一,地也。坤彖傳曰「至哉坤元」,故「坤爲至」。繫上曰「天九地十」,坤癸數十,故「爲十年」。陰逆坎臨之「臨」,當作「險」,謂上負坎險,人不能征,故曰「不克征」。五變體坎爲設險,故「帥師敗,喪君而无征也」。復陽之微,尤惡陰逆,故上六之象如此。何注:坤爲國,又「黄中通理」,故云「理國之道」。初陽爲「善」,震言爲「諫」,故云「須進善納諫」。坤爲「民」。上六「迷而不復,安可牧民」。古者寓兵于農,牧民无道,故「以此行師,必敗績矣」。復初「元吉」,以其不遠。至于「終有大敗」,乃思陽復,其失復道已遠矣。雖十年之久,弗克征也。葢行師當奉君命,上反君道,故「不克征」。「不克」者,義弗克也。案:坤彖傳曰「先迷失道」,故曰「迷復」。初至五有師象,故曰「行師」。坤癸數十,故云「十年之象」。愚案:道心之惟微也,慎獨則能知幾,故來復在于七日。人心之惟危也,徇欲則忘反,故迷復至于十年。

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虞翻曰:姤乾爲君,坤陰滅之,以國君凶,故曰「反君道也」。 伏姤乾君,爲坤陰所滅,迷而不反,宜其凶矣。國君之凶,由「反君道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