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嗑

《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

序卦曰:「可觀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崔憬曰:言可觀政于人,則有所合于刑矣,故曰「可觀而有所合」。 「中正以觀天下」,「下觀而化」者,宜无不合矣。故「可觀而有所合」也。觀政之道,不外勸懲。教所以勸,刑所以懲也。在觀之家,則教以勸之,而易合者合。在噬嗑之家,則刑以懲之,而不合者亦合。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故「言可觀政于人,則有所合于刑矣」。是「可觀而有所合」之義也。人不合者,則刑以合之。物不合者,則噬以嗑之。故曰「嗑者,合也」。

震下離上噬嗑。亨,利用獄。虞翻曰:否五之坤初,坤初之五,剛柔交,故「亨」也。坎爲「獄」,「艮爲手」,離爲明。四以不正而繫于獄,上當之三,蔽四,成豐「折獄致刑」,故「利用獄」。坤爲「用」也。案:「頤中有物曰噬嗑」,謂九四也。四互坎,體坎爲法律,又爲刑獄。四在頤中,齧而後「亨」,故「利用獄」也。 虞注:卦自否來。否五剛之初,初柔之五,是剛柔交通,故亨也。互坎陽陷陰中,又九家易曰「坎爲律」,又爲叢棘、爲桎梏、故「爲獄」。互「艮爲手」,折獄從手,故取艮手折獄。貴明,故取離明。四陽不正,陷于坎中,故云「繫于獄」。蔽,斷也。三上易位,則三斷四獄,其體爲豐。豐象曰「折獄致刑」,故「利用獄」也。坤「致役」,故「爲用」。案:二陽四陰,外實中虚,「頤」象也。九四以不正閒之,是「頤中有物」象也。彖傳曰「頤中有物曰噬嗑」。「物」謂九四也。四互坎,九家易「坎爲律」,故「爲法律,又爲刑獄」。四在頤中,閒而不合。噬,齧也。唯齧而合之,所以通也,故「亨」。刑克以通,所以「利用獄也」。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虞翻曰:「物」謂四,則所噬乾脯也。頤中无物則口不噬,故先舉「頤中有物曰噬嗑」也。 九四不正,閒于頤中,故「物謂四」。「所噬乾脯」者,取九四爻辭也。頤中无物則口无所噬,故先舉「頤中有物」,齧而合之,以明噬嗑。彖辭未有以卦象者,故特釋其義也。 噬嗑而亨,崔憬曰:物在頤中,隔其上下,因齧而合,乃得其「亨」焉。以喻人于上下之閒,有亂羣者,當用刑去之,故言「利用獄」。 四在頤中,隔其上下,不通之象也。齧而合之,乃得其通,故「亨」也。人于上下之閒,有不正而亂羣者,則當用刑以去之。去之則「亨」,故「利用獄」也。 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盧氏曰:此本否卦。乾之九五分降坤初,坤之初六分升乾五,是「剛柔分」也。分則雷動于下,電照于上,合成天威,故曰雷電合而成章也。 卦自否來。否乾剛坤柔。九五下降,是分乾之剛以降坤初。初六上升,是分坤之柔以升乾五。故曰「剛柔分也」。分則下震爲「雷」爲「動」,上離爲「電」爲「明」,雷動電照,合成天威,且「嗑者,合也」,故曰「雷電合而章」也。 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侯果曰:坤之初六,上升乾五,是「柔得中而上行」。雖則失位,文明以中,斷制枉潘校:「枉」,原本作「在」,據陳校本正。 直,不失情理,故「利用獄」。 初六柔也,上升于五爲「中」,是「柔得中而上行」也。六雖失位然在坤爲文,之離爲明,居五得中,以此斷制枉直,自不失情理之正,又有上之三以成豐「折獄」,故「利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宋衷曰:雷動而威,電動而明,二者合而其道章也。用刑之道,威明相兼。若威而不明,恐致淫濫。明而无威,不能伏物。故須雷電竝合,而噬嗑備。 晉語「司空季子曰『車有震武也』」,韋注云「震,威也」,又云「居樂出威」,故云「雷動而威」。説卦「離潘校:「離」字原脱,據説卦文補。 爲電」,鄭注云「久明似日,暫明似電」,故云「電動而明」。稽覽圖曰「雷有聲名曰雷,有光名曰電」。是雷與電本合也。故云「二者合而其道章」,即彖傳意也。用刑之道,二者相兼。不明則刑必濫,不威則物不伏,故必二者合,而後噬嗑之道始備。吕刑曰「德威惟畏,德明惟明」,是其義也。 先王以明罰勑法。」侯果曰:雷所以動物,電所以照物。雷電震照,則萬物不能懷邪。故先王則之。「明罰勑法」,以示萬物,欲萬方一心也。 震動,故「雷所以動物。」離明,故「電所以照物」。有雷之震,有電之照,則萬物不能懷邪。故先王則雷電之明威,以明罰而勑法焉。説文「罰,辠之小者。從刀從詈。未以刀有所賊,但持刀罵詈則應罰」。春秋元命包「罔言爲詈,刀詈爲罰」。吕刑「五刑不𥳑,正于五罰」,孔傳「出金贖罪」。地官大司徒「凡民之有衺惡者,三讓而罰之」,注云「罰謂撻擊之也」。愚案:「罰」從「刀」者,錢刀也。非「持刀罵詈」之謂乃罵詈則以錢刀贖之也。故凡用薄刑者,通謂之罰。如地官所言是也。吕刑「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秋官大司寇「縣刑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刑象」。月令「孟秋之月,有司脩法制法皆謂刑也」。「明罰勑法,以示萬物」者,欲萬方一心,罔干憲典,即刑期無刑之意也。又案:否乾爲「先」、爲「王」,故曰「先王」。刑貴平,坎水平,故爲「罰」、爲「法」。離爲「明」。故「明罰」。勑,戒也。震言爲誡,故「勑法」。上之三得正,而折四獄,故「明罰勑法」也。

初九。屨校滅趾,无咎。虞翻曰:屨,貫。趾,足也。「震爲足」,坎爲「校」。震没坎下,故「屨校滅趾」。初位得正,故「无咎」。干寶曰:趾,足也。屨校,貫械也。初居剛躁之家,體貪狼之性,以震掩巽,彊暴之男也。行侵陵之罪,以陷「屨校」之刑,故曰「屨校滅趾」。得位于初,顧震知懼,「小懲大戒」,以免刑戮,故曰「无咎」矣。 虞注:釋名「屨,拘也。所以拘足也」。「屨」訓「貫」,即「拘」義也。「趾,足也」,釋言文。「震爲足」,説卦文。九家説卦曰「坎爲桎梏」,故「爲校」。震足没于坎水之下,故「屨校滅趾」。震體以初爲主,故獨象「屨校」也。初陽位,陽爻得正,故「无咎」。伏羲始作八卦,近取諸身,故此卦初爲「趾」,上爲「耳」。干注:以「械」爲「屨」,故曰「屨校」。漢謂之「貫械」。後漢書李固傳云「渤海王調貫械上書」是也。説卦「巽其究爲躁卦」,虞謂躁則震是也。九本陽剛,又居震初,故云「初居剛躁之家」。翼奉傳曰「北方之情好也。好行貪狼,申子主之」。震初庚子,子北方水位,故云「體貪狼之性」。巽宫三世卦,變巽爲震,故云「以震掩巽」。震長男而性貪狼,故爲「彊暴之男也」。震足爲「行」,又爲阪生,阪,陵也,故云「行侵陵之事」。坎爲「陷」,又爲「校」,故云「以陷屨校之刑」。行陷于罪,故曰「屨校滅趾」。震陽得位于初,震象曰「恐懼脩省」,故云「顧震知懼」。「小懲大戒」,繫下文。震知懼,懼故懲戒,懲戒「以免刑戮」,故「无咎」。

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虞翻曰:否坤小人,以陰消陽。「其亡其亡」,故五變滅初,否坤殺「不行也」。干寶曰:不敢遂行彊也。 虞注:繫下言「小懲大戒,小人之福」,謂此爻也。卦自否來,「小人道長」,謂坤初也。否以陰消陽,九五曰「其亡其亡」。消四及五,則五下,滅初坤臣弑君。「殺」讀爲「弑」,坤滅,故弑「不行也」。干注:震爲「行」,爲剛,躁,是「行彊」也。互艮以止之,故「不敢遂行彊也」。

六二。噬膚滅鼻,无咎。虞翻曰:噬,食也。艮爲「膚」、爲「鼻」鼻没坎水中,隱藏不見故「噬膚滅鼻」。「乘剛」,又得正「多譽」,故「无咎」。 「噬,食也」,方言文。爻辭曰「膚」,曰「昔肉」,曰「乾胏」,曰「乾肉」。「膚」爲脇革肉也。少牢饋食禮曰「雍人倫膚九,實于一鼎」。又曰「膚九而俎,亦横載革順」是也。「艮爲膚、爲鼻」,九家説卦文。艮體互于坎下,是鼻滅水中之象。「坎爲隱伏」,故「隱藏不見」。二噬艮膚而艮滅坎中,故曰「噬膚滅鼻」。初陽,故「乘剛」。六居二得正,二又「多譽」,故「无咎」。愚案:初上皆在頤外,故不言噬。初言「趾」,上言「耳」,近取諸身,皆遠于頤者也。至二則在頤中,故自二至五皆言「噬」。膚在皮外,柔而易噬,以喻六二柔中,治獄平易之象。但初九剛彊,必須嚴厲,惟施以滅鼻之刑,乃「无咎」也。初體震「爲足」,故「滅趾」。「滅趾」者,刖刑也。二互艮「爲鼻」,故「滅鼻」。「滅鼻」者,劓刑也。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侯果曰:居中履正,用刑者也。二互體艮,艮爲「鼻」,又「爲黔喙」,「噬膚滅鼻」之象也。乘剛噬必深。噬過其分,故「滅鼻」也。刑刻雖峻,得所疾也。雖則「滅鼻」而「无咎」矣。 二居中,六履正,得用刑之。道者也。二互「艮鼻」,本九家説卦文。「爲黔喙」本説卦傳文。互艮,故有「噬膚滅鼻」之象也。下乘初剛,所噬必深。噬過其分,故至「滅鼻」。用刑雖峻,疾所當疾,故云「得所疾也」。雖至「滅鼻」,亦「无咎」矣。愚案:二乘初剛,施以「滅鼻」之刑,是柔能制剛者也,故「无咎」。

六三。噬昔肉遇毒,小吝,无咎。虞翻曰:三在膚裏,故稱「肉」。離日熯之爲「昔」。坎爲「毒」。故「噬昔肉遇毒」。毒謂矢毒也。失位承四,故「小吝」。與上易位,「利用獄」成豐,故「无咎」也。 四陽爲骨,二爲「膚」。「三在膚裏,故稱肉」。説文「㫺,乾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馬融云「晞于陽而煬于火曰腊肉」,故云「離日熯之爲腊肉」。坎爲害,故「爲毒」。周語單子曰「厚味實昔毒」。「腊」,「昔」籀文。昔肉久稱「昔」,味厚者爲「毒」。又鄭語「毒之酋腊者,其殺也滋速」。故「噬昔肉遇毒」。四曰「得金矢」,三近四,故「毒謂矢毒也」。三不正爲失位,四不正而三承之,故「小吝」。上來之三,是易位也。折四成豐,利用刑獄,故「无咎也」。

象曰:遇毒,位不當也。」荀爽曰:「昔肉」謂四也。三以不正,噬取異家,法當遇罪,故曰「遇毒」。爲艮所止,所欲不得,故「小吝」也。所欲不得,則免于罪,故「无咎」矣。 三近四,故「昔肉謂四」。三位不正,「噬取異家」,謂噬四也。取非其有,法當遇罪,故曰「遇毒」,毒亦四毒也。互艮以止之,故「爲艮所止」。所欲之昔終不可得,故「小吝」也。然所欲不得,則可免于罪,故「无咎」矣。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陸績曰:肉有骨謂之「胏」。離爲乾肉,又爲兵矢。失位用刑,物亦不服,若噬有骨之乾胏也。金矢者,取其剛直也。噬胏雖復艱難,終得信其剛直。雖獲正吉,未爲光大也。 馬融云「有骨謂之胏」,故云「肉有骨謂之胏」。「離爲乾卦」,陽爲骨而離乾之,故「爲乾肉」。「離爲戈兵」,故「爲兵矢」。四失位不正,以此用刑,物必不服,故云「若噬有骨之乾胏也」。秋官大司寇「禁民訟入束矢,禁民獄入鈞金」。矢取其直,不直者入束矢。金能見情,無情者入鈞金。故云「金矢者取其剛直」。王肅又云「金矢所以獲野禽,故食之得金矢」也,義亦可通。「噬乾胏」,艱難之象也。「得金矢」,剛直之象也。于艱難而得剛直,可謂「利艱」矣。然必變正,然後「吉」也。變正則離毁,故「未光也」。愚案:四有剛直之才,能斷獄者也。故爻言「貞吉」。四爲上下之隔,能亂羣者也,故象言「未光」。

六五。噬乾肉,得黄金,貞厲无咎。虞翻曰:陰稱「肉」。位當離日中烈,故「乾肉」也。乾金黄,故「得黄金」。貞,正。厲,危也。變而得正,故「无咎」。王弼曰:乾肉,堅也。黄,中也。金,剛也。以陰處陽,以柔承潘校:孔疏本「承」作「乘」。 剛,以噬于物,物亦不服,故曰「噬乾肉」也。然處得尊位而居于中,能行其戮者也。履不正而能行其戮,剛勝者也。噬雖不服,得中而勝,故曰「噬乾肉得黄金」也。己雖不正,而刑戮得當,故雖厲而无咎也。 虞注:陽稱骨,故「陰稱肉」。五正離位,故云「位當離日中烈」。「離爲乾卦」,故曰「乾肉」也。卦自否來,否乾「爲金」。位居中,其色黄。故曰「得黄金」。「貞,正」者,變而正也。厲,危也。雖變正亦危也。然變而得正,終「无咎」矣。王注:離爲「乾肉」,兩陽在外,故「堅」也。黄爲中色,五爲中位,故云「黄,中也」。五爲陽位,陽爲剛,故云「金,剛也」。六五以陰處陽,以柔乘剛,以此治人之罪,人亦不服,故如「噬乾肉」也。以六處五,得乎尊位,柔乘剛而居于中,既中而行剛,是「能行其戮者也」。履雖不正而能行其戮,是以「剛勝者也」。以不正噬物,物雖不服,然位得中而能以剛勝,是「噬乾肉而得黄金也」。位雖不當而用刑得當,故「雖貞厲而无咎也」。

象曰:「貞厲无咎,得當也。」荀爽曰:謂陰來正居是而厲陽也。以陰厲陽,正居其處而无咎者,以從下升上,不失其中,所言「得當」。 謂初陰來五,正居于是而危厲陽位也。「以陰厲陽,正居其處」,宜有咎矣,「而无咎者」,以從下初上升于五,雖不正而不失中,故言「當」也。案:五位不當,變之正,則當也。

上九。何校滅耳,凶。荀爽曰:爲五所何,故曰「何校」。據五應三,欲盡滅坎,三體「坎爲耳」,故曰「滅耳凶」。上以不正,侵欲无已,奪取異家。「惡積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故宜凶矣。鄭玄曰:離爲槁木,「坎爲耳」。木在耳土,「何校滅耳」之象也。 荀注:「何」與「荷」同。上據五,爲五所荷,故曰「何校」。近據五,下應三,而己居其上,是「欲盡滅坎」也。三互坎,「坎爲耳」,故曰「滅耳凶」。上位不正,侵下无已。「奪取異家」,謂應三據五也。「惡積而不可弇,罪大而不可解」,繫下説此爻文也。處罰之極,積惡不改,宜其凶也。案:繫下虞注此爻云「陰息姤至遯,子弑其父,故惡積而不可弇。陰息遯成否,以臣弑君,故罪大而不可解」。尋此卦初爻,義取小懲大戒。上爻義取惡積罪大者。此本否上,「否終則傾」,宜下反于初成益,則「先否後喜」。今上不下反,坤弑遂行。五降于初以救之,故初「无咎」而上「凶」也。又案:滅耳,刵刑也。惡積罪大,當服大辟之刑。以三有正應,故從末減而予以滅耳之罰。初二罪薄罰重,以无正應也。鄭注:説卦曰「離其于木也,爲折上槀」,故「爲槁木」。又爲「校」。「坎爲耳」,説卦文。以木在耳上,故有「何校滅耳」之象。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九家易曰:當據離坎以爲聰明。坎既不正,今欲滅之,故曰「聰不明也」。 「離爲目」,主視爲「明」。「坎爲耳」,主聽爲「聰」。己居坎離之上,當據二象以爲聰明。坎既不正,上欲滅之。坎滅而離象亦毁。故「聰不明」。鄭氏云「目不明,耳不聰」是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