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

序卦曰:「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崔憬曰:物極則反,故不終通而否矣。所謂「城復于隍」者也。 雜卦傳「否泰反其類也」,故「物極則反」。通不終通,而泰受以否矣。泰之反否,其機始于三,而其勢成于上。泰之否,泰之上爲之也。泰上象曰「城復于隍,其命亂也」,其即否之謂乎。

坤下乾上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虞翻曰:陰消乾,又反泰也。謂三,比坤滅乾。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故曰「匪人」。陰來滅陽,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貞」。陰信陽詘,故「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與比三同義也。 否,消卦也。自乾來,故云「陰消乾」。與泰旁通,故云「反泰」。陰消至三成坤,故云「比坤滅乾」。「臣」謂坤「子」謂遯艮也。遯消至二,雖艮子弑父,然乾猶未滅。故弑君弑父,竝在否三。人道滅絶,故曰「匪人」。「君子」謂五。陰來滅陽,陽道有日消之勢。五雖得位,其勢將消,故「不利君子貞」也。陽詘在外,故曰「大往」。陰信在内,故曰「小來」。否象閉塞,故「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比三體剥,剥四曰「剥牀以膚」。弑父弑君,故曰「比之匪人」。否三亦體剥艮膚也,故云「與比三同義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崔憬曰:否,不通也。於不通之時,「小人道長」,故云「匪人」。「君子道消」,故「不利君子貞」也。 泰,通也。否與泰反,故云「不通」。於否之時,陰道日長,故稱「匪人」。陽道日消,故「不利君子貞」。 大往小來。蜀才曰:此本乾卦。「大往」,陽往而消。「小來」,陰來而息也。 乾陽消而成否故云,「此本乾卦」。陽稱「大」,陽往而消,是「大往」也。陰稱「小」,陰來而息,是「小來」也。 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何妥曰:此明天道否也。 此以天道言也。乾不降,坤不升,故「天地不交」。不成既濟,故「萬物不通」。乾鑿度曰「天地不變,不能通氣」。鄭彼注云「否卦是也」。 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何妥曰:此明人事否也。泰中言「志同」,否中云「无邦」者,言人志不同,必致離散而亂邦國。崔憬曰:君臣乖阻,取亂之道,故言「无邦」。 何注:此以人事言也。志爲氣帥,民爲邦本。泰交故民志同,而邦本以固。否則上下不交而人志不同,必致民心離散而邦國擾亂,故曰「无邦」。崔注:「乾爲君」在上,坤爲臣在下。「上下不交」,則「君臣乖阻」。賢人在下,无輔於上,故爲「取亂之道」。乾爲人,坤爲「邦」。不交則坤虚无人,故曰「无邦」。 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崔憬曰「陰柔」謂坤,「陽剛」謂乾也。 陰柔謂坤在内,陽剛謂乾在外。説卦曰「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泰彖傳曰「内健而外順」。順者,順乎乾。今坤消乾,坤成則乾毁。柔剛屬坤,故變健順言柔剛矣。 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崔憬曰:「君子在野,小人在位」之義也。 「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書大禹謨文。「小人」謂三,「君子」謂五。陰消至三,故「小人道長」。至五成剥,故「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宋衷曰:「天地不交」,猶君臣不接。天氣上升而不下降,地氣沈下又不上升。二氣特隔,故云「否」也。 「乾爲天爲君」,「坤爲地」,爲臣,故「天地不交猶君臣不接」。陽性本升,今又在上,故云「天氣上升而不下降」。陰性本降,今又在下,故云「地氣沈下又不上升」。二氣相隔,其象爲否。否者,閉塞不通也。即月令「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之義也。但否于消息爲七月卦,月令舉于孟冬者,七月否之始,孟冬否之成也。 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營以禄。」虞翻曰:「君子」謂乾。坤爲「營」,乾爲「禄」。「難」謂坤爲弑君,故「以儉德辟難」。巽爲入,伏乾爲遠,「艮爲山」。體遯象謂辟難,遠遁入山,故「不可營以禄」。「營」或作「榮」,「儉」或作「險」。孔穎達曰:言君子於此否時,以節儉爲德,辟其危難。不可榮華其身,以居禄位。若據諸侯公卿而言,是辟時羣小之難,不可重受官爵也。若據王者言之,謂節儉爲德,辟陰陽厄運之難,不可自重榮貴而驕逸也。 虞注:陽爲君子,故「君子謂乾」。營求,陰道也,故「坤爲營」。曲禮「士曰不禄」,謂其死也。生則禄,死則不禄。乾陽爲生,故「乾爲禄」。陰消至否,坤臣弑君,故「難謂坤爲弑君」。儉,約也。艮爲慎,乾爲敬,故曰「儉德」。「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故「以儉德辟難」。「巽,入也」,三互巽,故「爲入」。天道遠,故坤「伏乾爲遠」。互艮爲山,二至上象遯,故爲「辟難」,當「遠遯入山」。坤消乾禄,故「不營以禄」。「營或作榮」,今王弼本是也。「儉或作險」。釋文亦未詳。孔注:士君子伏處草野,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進退可以自如。若身據王侯公卿之貴,不幸而遭否阨,亦必節儉爲德,遵養時晦,以俟休明。在公卿則辟時羣小之難,不可重受官爵。在王者則辟陰陽阨運之難,不可自重榮貴而驕逸。位既不同,義亦攸别。疏特推廣其説,以備占者之用。庶幾貴賤咸宜,而經无滯旨矣。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荀爽曰:「拔茅茹」,取其相連。彙者,類也。合體同包,謂坤三爻同類相連,欲在下也。貞者,正也。謂正居其所,則吉也。 泰取「拔茅」,以否互巽也。釋見泰初。三互巽,柔爻爲「茅」。初二三陰相連象茅根爲「茹」,故云「拔茅茹,取其相連」。「彙」訓類,本鄭注。「合體」謂合坤體。「同包」謂二三同包。坤三爻皆陰,故云「同類相連」。不言征,故云「欲在下也」。「貞者,正也」,本師彖傳。初不正,變之正。不征則正居其所,故吉也。愚案:泰否初爻皆取象于茅。「其初難知」,聖人不肯遽疑其異。但九爲陽剛,君子之象也,故稱其共進則吉。六爲陰柔,小人之象也,故戒以守正則吉。且否初言「亨」者,初動成剛,反泰之始。「泰者,通也」,故獨言「亨」。與泰卦「吉亨」同辭。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九家易曰:陰志在下,欲承君也。案:初六巽爻。巽爲草木,陽爻爲木,陰爻爲草。初六陰爻,草茅之象也。 九家注:初應四,四變應初,體坎,故爲「志」。「乾爲君」,卦五爲君位。坤性承乾,初應四是承乾君也。二承五,初與三以其陰類在下,同承五君,故曰「志在君也」。案:陰消陽自巽始,姤初是也。故以「初六」爲「巽爻」。「巽爲木」,謂陽爻,其陰爻則草也。故以「初六陰爻」爲「草茅之象」。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荀爽曰:「二與四同功」,爲四所包,故曰「包承」也。小人,二也。謂一爻獨居,閒象相承,得繫于陽,故吉也。「大人」謂五。乾坤分體,天地否隔,故曰「大人否」也。二五相應,否義得通,故曰「否亨」矣。 「二與四同功」,繫下文。四承五,二爲四所包,故曰「包承」。陰本小人,二居否時,位雖得正,亦象小人也。一爻獨居正位,閒隔三象,與四相承于五,是得繫于陽爲正應,故吉也。五位天子,又屬陽爻,故爲「大人」。乾陽坤陰,「分陰分陽」,故云「分體」。「天地不交」,故云「否隔」。五爲卦主,故云「大人否也」。二五得中,又爲陰陽正應,故否義得通。通故雖否亦亨也。愚案:二正承五,爲五所包,故「包承」。「小人道長」,故小人則吉。「君子道消」,故大人則否。然得正應五,爲五所包,故雖否亦亨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羣也。」虞翻曰:否,不也。物三稱「羣」,謂坤三。陰亂弑君,大人不從,故「不亂羣也」。 「否,不也」,説文文。詩小雅「或羣或友」,毛傳「獸三稱羣」,故云「物三稱羣」。坤三爻,故「稱羣」。坤陰爲亂,有弑君之象。時雖否隔,大人居五以中正感之,不爲羣陰所亂,故曰「不亂羣也」。

六三。包羞。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荀爽曰:卦性爲否,其義否隔。今以不正,與陽相承,爲四所包。違義失正而可羞者,以「位不當」故也。 卦性本有否隔之義,而否實成于三也。三以不正之陰,與四相承,爲四所包。既違泰義,又失正。陰可羞,孰甚焉。其可羞者,以位不中不正,不當故也。案:虞云「坤爲恥」。廣雅「恥,羞也」。陰消至三,否象始成。位既不正,爲上所包。以陽包陰,是「包羞」也。孟子曰「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故彖以三爲「匪人」。三與上應,皆不得正,故曰「位不當也」。

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九家易曰:巽爲「命」。謂受五之命,以據三陰,故「无咎」。无命而據,則有咎也。疇者,類也。謂四應初據三,與二同功,故陰類皆離祉也。離,附。祉,福也。陰皆附之,故曰有福。謂下三陰離受五四之福也。 巽爲「申命」,互巽故「爲命」。四承五,故「謂受五之命」。受命以據三陰,故无咎。若无命而失位據陰,則有咎矣。漢書律曆志曰「疇人子弟分散」,李奇注云「同類之人」,是「疇」爲「類」也。坤彖傳曰「乃與類行」,繫上曰「方以類聚」,此卦曰「彙」,曰「疇」,皆以陰爲「類」也。繫下曰「二與四同功」。四遠應初近據三,又與二同功,皆上與乾爲正應,故同類陰爻皆得上離乾祉也。離彖傳曰「離,麗也」。訓「離」爲「附」,謂附著也。故「離」義與「麗」同也。「祉,福也」,釋詁文。陰附于陽,故皆有福。四承王命,故「謂下三陰離受五四之福也」。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荀爽曰:謂志行于羣陰也。 四承五命,下據三陰,而陰類皆離其福,是四之志得行于羣陰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九家易曰:否者,消卦。陰欲消陽。故五處和居正,以否絶之。乾坤異體,升降殊隔,卑不犯尊,故「大人吉」也。 否爲消卦,坤陰欲消乾陽。以九居五,故「處和居正」。休者,止息。否者,閉隔。故「以否絶之」爲「休否」。「天地不交」,故「乾坤異體」。「上下不交」,故「升降殊隔」。否爲七月卦。是時萬物已成,乾坤位定,卑不犯尊,故「大人吉也」。又鄭注「休,美也」,義亦通。 其亡其亡,荀爽曰:陰欲消陽,由四及五,故曰「其亡其亡」。謂坤性順從,不能消乾使亡。 陰欲消陽,由四漸有及五之勢。存不忘亡,故曰「其亡其亡」。猶曰豈其亡乎!豈其亡乎!言陰雖善消,而坤性順從,不能消乾使遽亡也。 繫于包桑。荀爽曰:包者,乾坤相包也。桑者,上玄下黄,以象乾坤也。乾職在上,坤體在下。雖欲消乾,繫其本體,不能亡也。京房曰:桑有衣食人之功,聖人亦有天覆地載之德,故以喻。陸績曰:包,本也。言其堅固不亡,如以巽繩繫也。案:「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其」與幾同,幾者,近也。九五居否之時,下包六二,二互坤艮,艮山坤地,地上即田也。五互巽木,田上有木,莫過于桑,故曰「其亡其亡,繫于包桑」。言五二包繫,根深蒂固,若山之堅,如地之厚者也,雖遭危亂,物莫能害矣。鄭玄曰:猶紂囚文王于羑里之獄,四臣獻珍異之物,而終免于難,「繫于包桑」之謂。 荀注:「乾坤相包」,參同契文。言陰包陽,陽亦包陰,故引以釋「包」義也。文言曰「天玄而地黄」。考工記曰「天曰玄,地曰黄」。桑本上玄下黄,故取其色以象乾坤。繫上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故云「乾職在上,坤體在下」。坤陰雖欲消乾,然繫于玄黄之木。黄亦坤之本體,消亦安能遽亡也。京注:典術「桑木者,箕星之精,神木也。蟲食葉爲文章。人食之,老翁爲小童」。文章,即黼黻也。故云「桑有衣食人之功」。聖人于人「有天覆地載之德」。天覆象玄,地載象黄,故取桑之上玄下黄而衣食于人者以喻之也。陸注:説文「包象人懷妊,已在中」。是「包」固生人之本,故云「包,本也」。言根本堅固,自不能亡。説卦曰「巽爲繩」,五互四三爲巽,故「如以巽繩繫也」。案: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亡」即「死」也。故云「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史記酈生傳注「酈食其讀歷異幾」,是「其」有「幾」音,亦有「幾」義,故云「其與幾同」。釋詁「幾,近也」,故云「幾者,近也」。九居否五,與二正應,故云「下包六二」。二體坤,又互艮。「艮爲山」,「坤爲地」。地上爲田,故云「地上即田也」。五互巽爲木,詩衞風「星言夙駕,于彼桑田」,故云「田上有木,莫過于桑。」「其亡其亡,繫于包桑」者,言五與二相包繫,得位正應,根深蔕固,若艮山之堅,坤地之厚也。「雖遭危亂,物莫能害」者,所謂「亡者保其存者也」。鄭注:文王囚于羑里之事,詳具乾初九注。引之以明處難終免,有合「繫于包桑」之義。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崔憬曰:得位居中也。 九爲得位,五爲居中。得位居中,則陰不能消,故「大人吉」也。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侯果曰:傾爲覆也,否窮則傾矣。傾猶否,故「先否」也。傾畢則通,故「後喜」也。 中庸曰「傾者覆之」,故云「傾爲覆也」。月令曰「五覆五反」,覆,反覆也。否極則泰來,「窮上反下」,故「否窮則傾矣」。方傾之時,其體猶否,故「先否」也。傾畢則反泰而通矣,故「後喜」也。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虞翻曰:否終必傾,盈不可久」,故「先否」。下反于初,成益體震。「民説无疆」,故「後喜」。以陰剥陽,故「不可久也」。 高誘淮南注云「傾,猶下也」。上反初爲「傾否」,故曰「否終則傾」。謙彖傳曰「地道變盈而流謙」,故云「盈不可久」。卦體下爲「先」,上爲「後」。上應在三,否成于三,故「先否」。益自否來,故云「下反于初」。成益,下體震,震陽爲「喜」。「民説无疆」,益彖傳文。成益則説,説故「後喜」。上不益下則消成剥,以陰剥陽,剥極必復,故「不可久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