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

《太平廣記》——李昉等十四人

  • 釋摩騰
  • 竺法蘭
  • 康僧會
  • 支遁

釋摩騰

釋摩騰,本中天竺人也,美風儀,解《大小乘經》,常遊化爲任。昔經往天竺附庸小國,講《金光明經》。會敵國侵境,惟曰:「經云:『能説此法,爲地神所護,使所居安樂。』今鋒鏑方始,曾是爲益乎?」乃誓以罄身,躬往和勸,遂二國交歡,由是顯譽。

永平中,明帝夜夢金人飛空而至,乃大集群臣以占所夢。通人傅毅奏曰:「臣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夢,將必是乎?」帝以爲然,即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往天竺,尋訪佛法。等於彼遇見摩騰,要還地。誓志弘通,不憚疲苦,冒涉流沙,至乎雒邑明帝甚加賞接,於城西門外立精舍以處之,地有沙門之始也。但大法初傳,人未皈信,故藴其深解,無所宣述。後少時,卒於雒陽。有記云:譯《四十二章經》一卷,初緘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中。所住處,今雒陽城西雍門白馬寺是也。相傳云:外夷國王嘗毁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啓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爲「白馬」。故諸寺立名,多取則焉。出《高僧傳》

竺法蘭

竺法蘭中天竺人也,自言誦經論數萬章,爲天竺學者之師。時蔡愔既至彼國,摩騰共契遊化,遂相隨而來。會彼學徒留礙,乃間行而至之。既達雒陽,與同步,時便善言。「步時」《高僧傳》作「止少時」。

西域獲經,即爲翻譯,所謂《十地斷結》、《佛本僧》、《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會移都寇亂,四部失本,不傳江左。唯《四十二章經》今見在,可二千餘言。地見存諸經,唯此爲始也。

又於西域得畫釋迦倚像,優是田王旃檀像師第四作。「優是田王」《高僧傳》作「是優田王」,並劃專名線。既至雒陽明帝即令畫工圖寫。置清凉臺中,及顯節陵上。舊像今不復存焉。

又昔漢武穿昆明池底,得黑灰,問東方朔云:「可問西域人。」後法蘭既至,衆人追問之,云:「世界終盡,刼火洞燒,此灰是也。」言有徵,信者甚衆。後卒於雒陽,春秋六十餘矣。出《高僧傳》

康僧會

康僧會,其先康居國人,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于交趾年十餘歲,二親並亡,以至性奉孝。服畢出家,厲行甚峻,爲人弘雅,有識量,篤志好學。明解三藏,博覽《六經》,天文圖緯,多所綜涉,辨於樞機,頗屬文翰。時孫權已制江右「江右」《高僧傳》作「江左」。而佛教未行。先有優婆塞支謙,字恭明,一名,本月支人,來遊境。初,漢桓之世,有支讖譯出衆經。有支亮,字絶明學於又受業於。博覽經籍,莫不諳究,世間伎藝,多所綜習,遍學異書,通六國語。其爲人細長黑瘦,眼多白而睛黄,時人爲之語曰:「支郎眼中黄,形軀雖細是智囊。」

末遇亂,避地于孫權聞其才慧,召見之日,「之日」《高僧傳》作「悅之」。拜爲博士,使輔導東宮,與韋曜諸人共盡匡益。但生自外域,故《吴志》不載。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文,未盡翻譯,己妙善方言,方欲集衆本,譯爲文。從黄武元年至建興中,所出《維摩》、《大般若泥洹》、《法句》、《瑞應本起》等四十九經,曲得聖儀,「儀」《高僧傳》作「義」。辭旨文雅。又依《無量壽》、《中本起》製菩薩連句唄三契,并注《了本先死經》等,皆行於世。時地初染大法,風化未全,僧會欲使道振江左,興立圖寺,乃杖錫東遊,以赤烏十年,初達建業,營立茅茨,設像行道。時國以初見沙門,覩形未及其道,疑爲矯異。有司奏曰:「有異人入境,自稱沙門,容服非恆,事應察檢。」曰:「昔漢明夢神,號稱爲佛,彼之所事,豈其遺風耶?」即召詰問:「有何靈驗?」曰:「如來遷跡,忽逾千載,遺骨舍利,神曜無方。昔阿育王起塔,及八萬四千。「及」《高僧傳》作「乃」。夫塔寺之興,以表遺化也。」以爲誇誕,乃謂曰:「若能得舍利,當爲造塔,苟其虚妄,國有常刑。」請期七日,乃謂其屬曰:「法之興廢,在此一舉,今不至誠,後將何及!」乃共潔齋靜室,以銅瓶加几,燒香禮請。七日期畢,寂然無應,求申二七,亦復如之。曰:「此欺誑。」將欲加罪,更請三七日,又特聽。謂法侶曰:「宣尼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雲應降,而吾等無感,何假王憲,當以誓死爲期耳。」三七日暮,猶無所見,莫不震懼。既入五更,忽聞瓶中鏗然有聲,自往視,果獲舍利。明旦,「明旦」《高僧傳》作「明旦呈權舉朝集觀五色光炎照耀瓶上」。自手執瓶,瀉於銅盤,舍利所衝,盤即破碎。大肅然驚起,而曰:「希有之瑞也。」進而言曰:「舍利威神,豈直光相而已,乃劫燒之火不能焚,金剛之杵不能碎。」命令試之。更誓曰:「法雲方被,蒼生仰澤,愿更垂神跡,以廣示威靈。」乃置舍利於鐵砧磓上,使力者撃之,於是砧磓俱陷,舍利無損。大嗟伏,即爲建塔,以始有佛寺,故號建初寺,因名其地爲陀里「陀里」《高僧傳》作「佛陀里」。由是江左大法遂興。

孫皓即位,法令苛虐,廢棄淫祠及佛寺,「及」《高僧傳》作「乃及」。並欲毁壞。曰:「此寺由何而興?若其義教貞正,與聖典相應者,當存奉其道。如其無實,皆悉焚之。」諸臣僉曰:「佛之威力,不同餘神。康會感瑞,大皇創寺,今若輕毁,恐貽後悔。」張昱詣寺詰雅有才辯,難問縱横,應機騁辭,文理鋒出,自旦之夕,不能屈。既退,送於門,時寺側有淫祠在,曰:「玄化既敷,此輩何故近而不革?」曰:「震霆破山,聾者不聞,非音之細。苟在理通,則萬里懸應,如其阻塞,則肝膽。」還,嘆材明,非臣所測,愿天鑒察之。大集朝賢,以車馬迎既坐,問曰:「佛教所明,善惡報應,何者是耶?」對曰:「夫明主以孝慈訓世,則赤烏翔而老人見;仁德育物,則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惡亦如之。故爲惡於隱,鬼得而誅之;爲惡於顯,人得而誅之。《易》稱『積善餘慶』,《詩》咏『求福不回』。雖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訓。」曰:「若然,則已明,何用佛教?」曰:「所言,略示近跡,至於釋教,則備極幽微。故行惡則有地獄長苦,修善則有天宮永樂。舉兹以明勸沮,不亦大哉?」當時無以折其言。

雖聞正法,而昏暴之性不勝其虐,後使宿衛兵入後宮治園,於地得一金像,高數尺,呈使著不淨處,以穢汙灌之,共諸群臣笑以爲樂。俄爾之間,舉身大腫,陰處尤痛,叫呼徹天。太史占言:「犯大神所爲。」即祈祝諸廟求福,命綵女即迎像置殿上,「求福命」《高僧傳》作「永不差愈婇女先有奉法者因問訊云陛下就佛寺中求福不皓舉頭問曰佛神大耶婇女曰佛爲大神皓心遂悟具語意故」。香湯洗數十遍,燒香懺悔,叩頭于枕,自陳罪狀,有頃痛間,遣使至寺,請説法,即隨入。具問罪福之由,爲敷析,辭甚精要。先有才解,忻然大悦,因求看沙門戒。以戒文禁秘,不可輕宣,乃取本業百三十五愿,分作二百五十事,行住坐卧,皆愿衆生。見慈愿廣普,益增善意,即就受五戒。旬日疾瘳,乃於所住更加修飾,宣示宗室,莫不畢奉。朝,亟説正法,以性凶粗,不及妙義,唯叙報應近事,以開其心。

建初寺譯出衆經,所謂《阿難念彌陀經》、《鏡面王》、《察微王》、《梵皇經》等,又出《小品》及《六度集》、《雜譬喻》等經,並妙得經體,文義允正。又傳泥洹唄聲,清摩哀亮,一代模式。又注《安般守意》、《法竟(鏡)》、《道樹》等三經,並製經序,辭趣雅俊,義旨微密,並見行於世。

天紀四年四月,九月遘疾而終,是歲晉武太康元年也。至晉成帝咸和中,蘇峻作亂,焚所建塔,司空何充復更修造。

平西將軍趙誘,世不奉法,傲蔑三寶,入此寺,謂諸道人曰:「久聞此塔屢放光明,虚誕不經,所謂能信,若必目覩,所不能耳。」言竟,塔即出五色光,照耀堂刹。肅然毛竪,由此信敬。於寺東更立小塔,遠由大聖神感,近亦康會之力也,故圖寫厥像,傳之於今爾。出《高僧傳》

支 遁

支遁,字道林,本姓關氏陳留人,或云河東林慮人。幼有神理,聰明秀徹。時,初至京師,太原王濛甚重之,曰:「造微之功,不減輔嗣。」陳群殷融嘗與衛玠交,謂其神情雋徹,後進莫有繼之者。及見,嘆息以爲重見若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隱居餘杭山,沉思《道行》之品,委曲《惠印》之經。卓焉獨拔,得自天心。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講肆,善標宗會,而章句或有所遺,時爲守文者所陋。謝安聞而喜之,曰:「乃比古人之相馬也,「乃比古人」《高僧傳》作「此乃九方堙」。略其玄黄而取其神駿也。」時謝安殷浩等,並一代名流,皆著塵外之狎。

嘗在白馬寺劉系之等談《莊子·逍遥》,曰:「不然,夫以殘害爲性,「跖」疑作「紂」,見《世説新語箋疏》。若適性爲得者,彼亦逍遥矣。」爲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舊學,莫不嘆伏。後還,住支硎山寺,「住支硎」《高僧傳》作「立支」。晚欲入謝安,與書曰:「思君日積,計辰傾遲,知欲還自治,甚以悵然。人生如寄耳,頃風流得意之事,殆爲都盡。終日戚戚,觸事惆悵,唯遲君來,以晤言消之,一日當千載耳。此多山水,山縣閑靜,差可養疾,事不異,而醫藥不同,必思此緣,副其積想也。」王羲之時在會稽,素聞名,未之信,謂人曰:「一狂僧耳,何足言。」後既還,徑遊于郡,故迓,觀其風力。既至,曰:「《逍遥篇》可聞乎?」乃作數千言,摽揭新理,才藻警絶。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去。仍請住靈嘉寺,意存相近。

俄又投跡剡山,於沃州小嶺立寺行道,僧衆百餘,常隨禀學。時或有隨者,「隨」《高僧傳》作「墮」。乃著《座右銘》以勗之。全文見《高僧傳》卷四。時論以才堪經贊,而潔己拔俗,有違兼濟之道,乃作《釋曚論》。

晚過石城山,又立棲光寺。宴坐山門,遊心禪苑,木食澗飲,浪志無生。乃注《安般》、《四禪》諸經,及《即色遊玄論》。

淹留建業,涉將三載,乃還東山。上書告辭,優詔許之,資給發遣,事事豐厚,一時名流,並餞離於征虜亭。時蔡子叔前至,近而坐,謝萬石後至,值暫起,便移就其處。還,復欲據坐地,「復欲據謝坐地」《高僧傳》作「合褥舉謝擲地」。不以介意。其爲時賢所慕如此。

既而收跡剡山,畢命林澤。人嘗有遺馬者,受而養之,「受」《高僧傳》作「愛」。時或有譏之者,曰:「愛其神駿,聊復畜耳。」後有餉鶴者,曰:「爾冲天之物,寧爲耳目之玩乎?」遂放之。幼時,嘗與師共論物類,謂鷄卵生用,未足爲殺,師不能屈。師尋亡,忽見形,投卵於地,殼破鶵行,頃之俱滅,乃感悟,由是蔬食終身。

先經餘姚塢山中住,至於晚年,「晚年」《高僧傳》作「明辰」。猶還塢中。或問其意,答云:「謝安石昔數來見,輒移旬日,今觸情舉目,莫不興想。」後病甚,移還塢中,以太和元年閏四月四日終於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即窆於塢中,厥塚存焉。或云終,未詳。郗超爲之序傳,袁宏爲之銘贊,周雲寶爲之作誄焉。「雲」《高僧傳》作「曇」,是。《會校》誤。出《高僧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