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十 報應九觀音經

《太平廣記》——李昉等十四人

  • 竇傅
  • 周璫
  • 竺法義
  • 王珉妻
  • 竺長舒
  • 潘道秀
  • 欒荀
  • 張崇
  • 釋開達
  • 竺法純
  • 釋道泰
  • 郭宣
  • 吕竦
  • 徐榮
  • 劉度
  • 南宮子敖
  • 徐義
  • 畢覽
  • 釋法智
  • 孫道德
  • 張興
  • 曇無竭
  • 車母
  • 釋曇頴
  • 邢懷明
  • 王球

竇 傅

竇傅者,河内人。永和中,并州刺史高昌冀州刺史吕護各權部曲,相與不和。所用,作官長,遣騎鈔擊,爲所俘執。同伴六七人,共繫一獄,鎖械甚嚴,剋日當殺之。沙門支遁山時在營中,先與相識。聞其執厄,至獄所,候視之。隔戶共語,曰:「今日困厄,命在漏刻,何方得相救?」曰:「若能至心歸請,必有感應。」先亦頗聞觀世音,及得語,遂專心屬念。晝夜三日,至誠自歸。觀其鎖械,如覺緩解,有異於常。聊試推盪,摧然離體。乃復致心曰:「今蒙哀祐,已令桎梏自解,而同伴尚多,無心獨去。觀世音神力普濟,當令俱免。」言畢,復牽挽餘人,皆以次解落,若有割剔之者。遂開戶走出,於警徼之間,莫有覺者。便踰城逕去。行四五里,天明,不敢復進,共逃隱一林中。須臾,覺失囚,人馬絡繹,四出尋捕,焚草踐林,無不遍至。唯所隱一畝許地,終無至者,遂得免還。鄕里敬信異常,咸信奉佛法。遁山後過,爲謝居士具説其事焉。出《冥祥記》

周 璫

周璫會稽人也,家世奉法。年十六。便蔬食誦經,正月長齋竟,延僧設八關齋,及請其師竺佛密支法階佛密令持小品齋轉讀。三日僧赴齋,疑誤。《法苑珠林》(百卷本)卷一八作「齋日轉讀至日三僧赴齋」。似是。忘持小品。至中食畢,欲讀經,方憶,甚惆悵。家在坂怡村,去寺三十里,無人遣取。至人定燒香畢,本家恨不得經,益踧踖。有頃,聞叩門者,言送小品經。愕然心喜,開門,見一年少,著單衣裌,先所不識,又非時人,疑其神異,便長跪受經。要使前坐,年少不進,曰:「斯夜當來聽經。」比出不復見,香氣滿宅,既而視之,乃是經也,道俗驚喜。經先在厨中,緘鑰甚謹,還視其鑰,儼然如故。於是村中十餘家,咸皆奉佛。遂出家,字曇嶷,諷誦衆經二十萬言。出《冥祥記》

竺法義

興寧中,沙門竺法義,山居好學,住在始寧保山。後得病積時,攻治備至,而了不損。日就綿篤,遂不復自治,唯歸誠觀世音。如此數日,晝眠,夢見一道人來候其病,因爲治之,刳出腸胃,湔洗臟腑。見有結聚不淨物甚多。洗濯畢,還納之,語曰:「汝病已除。」夢覺,衆患豁然,尋得復常業。故其經云:「或現沙門梵志之象。」意者義公夢其是乎!太原七年亡。「太原」《法苑珠林校注》卷九十五作「太元」。尚書令傅亮撰其事跡。自云其先君與游處,每説其事,輒凛然增肅焉。出《述異記》

王珉妻

瑯琊王珉,其妻無子,嘗祈觀世音云乞兒。後路行,逢一胡僧,意甚悦之。僧曰:「我死,當爲君作子。」少時,道人果亡,而妻有孕。及生能語,即解西域十六國梵音,大聰明,有器度,即尚書王洪明身也。故小名阿練,叙前生時,事事有驗。出《辯正論》

竺長舒

竺長舒者,本天竺人,專心誦《觀音經》爲業。後居吴中,於時邑内遭火,屋宇連棟,甍簷相繼,火至皆焚。長舒家正在下風,分意燒毁,一心念觀世音。欲至家,風迴火滅,合縣驚異之。時有惡少年訝其靈應,到後夜風急,少年以火投屋,四投皆滅,少年嗟感。至明,乃叩頭首過。云:「我無神力,常以誦《觀音》爲業,每有事,恆得脱免。」出《辯正論》

潘道秀

潘道秀吴郡人。年二十餘,嘗隨軍北征。既而軍小失利,竄逸被掠,經數處作奴,俘虜異域,欲歸無因。少信佛法,恆至心念《觀世音》,每夢寐輒見像。後既南奔,迷不知道,於窮山中忽覩真形,如今行像。因作禮,豁然不覺失之。乃得還路,遂歸本土。後精進彌篤。出《冥祥記》

欒 荀

樂荀,不知何許人也。少奉法,嘗作富平令,先從征盧循,值小失利,船舫遭火垂盡。賊亦交逼,正在中,風浪駭目。恐怖分盡,猶誦念《觀世音》。俄見中有一人挺然孤立,腰與水齊。心知念經有感,便投水就之。體既浮涌,脚似履地,俄而天軍遣船迎接敗者,於是遂得濟。出《冥祥記》

張 崇

張崇者,京兆杜陵人也,年少奉法。太元中,苻堅既敗,長安百姓千有餘家南走歸,爲鎮戎所拘,「戎」《法苑珠林校注》卷六十五作「戍」。謂爲游寇。與同等五人,手脚杻械置坑中,埋築至腰,各相去二十步,明日將馳馬射之。慮望窮盡,唯潔心念觀世音。夜中械忽自破,因得脱走。路經一寺,乃復稱觀世音名,至心禮拜。以一石置前,發誓愿云:「今欲過江東,訴辭晉帝,理此寃魂,救其妻息。心愿獲果,此石當分爲二。」拜已,石即破焉。至京師,發白虎樽,具列寃狀,帝乃加宥。已爲人所略賣者,皆贖爲編戶。智生道人目所親見其事者。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六十五引《冥祥記》。

釋開達

沙門釋開達隆安二年,登隴採甘草,爲所執。時年大飢,相噉,乃置栅中,將食之。先在栅者十有餘人,日夕烹葅,唯尚存。自被執,便潛誦《觀世音經》,不懈於心。及明日,當見噉。其晨始曙,忽有大虎遥逼群,奮怒號吼。各駭怖迸走。虎乃前噬栅木,得成小缺,可容人過,已而徐去。初見虎噬栅,謂必見害。栅既穿而不入,心疑其異,謂是觀世音力。計諸未應便及,即穿栅逃走,夜行晝伏,遂得免脱。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十七引《冥祥記》。

竺法純

沙門竺法純山陰顯義寺主也。元興中,起寺買材,路經湖道。材主是婦人,與同船俱行。既入湖,日暮暴風,波浪如山。船小水入,又與婦人俱行,命在瞬息,乃一心誦《觀世音經》。時既入夜,行旅已絶,俄有大船流至,即乘度之,而此小船應時淪没。大舟隨波鼓盪,俄得達山岸也。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十七引《冥祥記》。

釋道泰

沙門釋道泰常山衡唐精舍僧。義熙中,嘗夢人云:「君命當終六七。」年至四十二,便遇篤疾,慮必不濟,悉以衣鉢之資厚爲福施。又歸誠念誦《觀世音》,晝夜四日,勤心不替。時所坐牀前垂帷,忽於帷下見人跨戶而入,足趺金色,光明照屋。乃搴帷遽視,奄然而滅。驚欣交萃,因大流汗,既覺,胸體即輕,所患平差。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卷十七引《冥祥記》(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8)。《法苑珠林校注》卷十七引,事同文異。

郭 宣

義熙十一年,太原郭宣蜀郡文處茂,先與梁州刺史楊收敬爲友。收敬有罪下獄,處茂同被桎梏,念《觀世音》。十日後,夜夢一菩薩慰諭之,告以大命無憂。俄而鎖械自脱,及曉還著,如是復解。二人遂發愿:若得免罪,各出錢十萬,上明西寺作功德。少日,俱免,依愿送錢向寺,處茂違誓不送。及盧循舉兵,香浦爲流矢所中,未死之間曰:「我有大罪。」語訖而死。出《辯正論》

吕 竦

吕竦茂高兗州人也。寓居始豐縣,其南溪,流急岸峭,迴曲如縈,又多大石。白日行者,猶懷危懼。自説其父嘗行溪中,去家十餘里,日向暮,大風雨,晦暝如漆,不復知東西。自分覆溺,唯歸心觀世音,且誦且念。須臾,有火光來岸,如人捉炬者,照見溪中了了。逕得歸家,火常在前後,去船十餘步。後與郗嘉賓周旋。所傳説。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六十五引《冥祥記》。

徐 榮

徐榮者,瑯琊人也。嘗至東陽,還經定山。舟人不慣,誤墮洄洑中,垂欲沉没。無復計,唯至心呼觀世音名。須臾間,如有數十人齊力引舡者,踊出洄洑中,沿江而下。日已暮,天大昏暗,風雨甚駛,不知所向,而湧浪轉盛。誦經不輟,忽望見山頭有火焰赫奕,迴舟趨之,逕得達岸。既至,即不復見。明旦,問浦中人:「昨夜山上是何火?」衆愕然曰:「風雨如此,豈有火耶?」乃知佛力冥祐矣。後爲會稽府督護,謝敷嘗聞説。時與同船者沙門支道藴,謹篤士也,亦具其事,爲傅亮言之。與所説同。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六十五引冥祥記。

劉 度

劉度平原聊城人也。鄕里千餘家,並奉大法,造立形像,供養僧尼。值虜主木末時,此縣常有逋逃。大怒,欲盡滅一城。衆皆兇懼,分必殄盡。乃潔誠,率衆歸命觀世音。頃之,見物從空下,繞其屋柱。驚視,乃《觀世音經》。使人讀之,大歡喜,因省刑戮。於是此城即得免害。出《冥祥記》

南宮子敖

南宮子敖始平人也。戍新平城,爲佛佛虜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誅害。子敖雖分必死,而猶至心念《觀世音》。既而次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僻,持刀之人,忽疲懈四支不隨。爾時長樂公親自臨刑,驚問之。子敖聊爾答云:「能作馬鞍。」乃令原釋。子敖亦不知所以作此言時。上句斷句有疑問,「時」字或屬後句。後遂得遁逸,乃造一觀音小像,貯以香函,行則頂戴。出《冥祥記》

徐 義

苻秦徐義高陸人,爲尚書,少奉佛法。時兵革蜂起,賊獲,將加害。乃埋其兩足,編髮於樹。至夜,專念《覲世音》,有頃,忽夢人謂之曰:「今事亟矣,何暇眠乎!」便驚起,見防守者並疲而寢。乃試自奮動,手髮既解,足亦得脱,而遁百餘步,隱草中,便聞追者交馳,秉炬無見者。迨明賊散,歸投寺,遂得免焉。出《冥祥記》

畢 覽

苻秦畢覽東平人。少奉法,隨慕容垂北征,没虜,單馬逃竄。虜騎追將及,至心誦念《觀世音》,既得免脱,入山,迷惑失道。又專心持念,中夜見一道人,法服持錫,示以途徑。安然至家。出《冥祥記》

釋法智

沙門釋法智爲白衣時,嘗獨行至大澤中。忽遇猛火四方俱起,走路已絶,便至心禮誦《觀世音》。俄而火過,一澤之草,無有遺莖者。唯法智所容身處不燒,始乃敬奉大法。後爲姚興將,從征索虜。軍退失馬,落在圍裏,乃隱溝邊叢棘中,得蔽頭,復念《觀世音》,心甚勤至。隔溝人遥喚後軍指令殺之,而軍過搜覓,輙無見者,遂得免。後遂出家。出《冥祥記》

孫道德

孫道德「宋」《法苑珠林校注》卷十七作「晉」。益州人也。奉道祭酒,年過五十,未有子息,居近精舍。景平中,沙門謂道德曰:「必愿有兒,當至心禮誦《觀世音經》,此可冀也。」遂罷不事道,丹心投誠,歸誦《觀世音》。少日之中而有夢應,婦即有孕,産男。出《冥祥記》

張 興

張興新興人。頗信佛法,常從沙門僧融曇翼,時受八戒。元嘉初,嘗爲刼賊所引,逃避,妻繫獄,掠笞積日。時縣失火,出囚路側。會同行,偶經囚邊。妻驚呼:「闍梨何不賜救?」曰:「貧道力弱不能救,如何?唯宜勤念《觀世音》,庶獲免耳。」妻便晝夜祈念,經十日許,「十日許」《法苑珠林校注》作「十許日」。夜夢一沙門,以足躡之曰:「咄咄,可起。」妻即驚起,鉗鎖桎梏俱解。然閉戶警防,無由得出,慮有覺者,乃却自械。又夢向者沙門曰:「戶已開矣。」妻覺而馳出,守備俱寢,安步而逸。暗行數里,卒值一人,妻懼躃地。已而相訊,乃其夫也。相見悲喜,夜投僧翼匿之,獲免焉。出《冥祥記》

曇無竭

元嘉初,有黄龍沙門曇無竭者,誦《觀世音經》,淨修苦行。與徒屬二十五人往尋佛國,備經艱險。既達天竺舍衛,路逢山象一群。賫經誦念,稱名歸命。有獅子從林中出,象驚奔走。後有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加害。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牛便驚散,遂得免出。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六十五引《冥祥記》。出《集神州三寶感通録》卷下。

車 母

車母者,遭廬陵王青泥之難,爲虜所得。在賊營中。其母先來奉佛,即燃七燈於佛前,夜精心念《觀世音》,愿子得脱。如是經年,其子忽叛還,七日七夜獨行,自南走,常值天陰,不知東西,遥見有七段火光,望火而走,似村欲投,終不可至。如是七夕,不覺到家,見其母猶在佛前伏地,又見七燈,因乃發悟。母子共談,知是佛力,自後懇禱,專行慈悲。出《宣驗記》

釋曇頴

長干寺釋曇頴會稽人。少出家,謹於戒行,誦經十餘萬言,止長干寺。善巧宣唱,天然獨絶。常患癬疾,積治不除,房内恆供養一觀世音像,晨夕禮拜,求差此疾。異時,忽見一蛇緣壁上屋,須臾,有一鼠子從屋墜地,涎液沐身,狀如已死。候以活,即取竹刮除涎液。又聞蛇所吞鼠,能療瘡疾,即行取涎以傅癬上。所傅既遍,鼠亦還活。信宿之間,瘡疾頓盡。方悟蛇之與鼠,皆是祈請所致。於是君王所重,名播遐邇。後卒所住,年八十一。出《高僧傳》

邢懷明

邢懷明河間人。爲大將軍參軍,嘗隨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朱循之」《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三作「朱脩之」,下同。同見陷没。伺候間隙,俱遁南歸。夜行晝伏,三日,猶懼追捕。乃遣人前覘虜候,數日不還。一夕,將雨陰暗,所遣人將曉忽至。乃驚曰:「向遥見火光甚明,故來投之,那得至而反暗。」等驚愕,懷明先奉法,自出征,恆頂戴《觀世音經》,誦讀不廢。夕亦暗誦,咸疑是經神力,「《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三此句後有「於是常共祈心」六字。遂得脱免。居於京師,忽有沙門詣懷明云:「貧道見此巷中及君家有血氣,宜移避。」語畢去。懷明追而目之,出門便不見,意甚惡之。經二旬,鄰人張景秀,傷父及殺父妾。懷明以爲血氣之徵,庶得無事。時與劉斌劉敬文同在一巷,其年竝以劉湛之黨,被誅夷。「被」《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三作「同被」。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三引《冥祥記》。

王 球

王球,字叔達太原人。爲涪陵太守。以元嘉元年,「元」《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三作「九」。於郡失守,繫在刑獄,防鎖堅固。先精進,用心尤至。獄中百餘人,並多飢餓,每食皆分施之。日自持齋,至心念《觀世音》。夜夢昇高座,見一沙門,以一卷經與之,題名《光明按行品》,「按」《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三作「安」。併諸菩薩名。得而披讀,忘第一菩薩名,第二觀音,第三大勢至。又見一車輪,沙門曰:「此五道輪也。」既覺,鎖皆斷脱。心知神力,彌增專志。因自釘治其鎖。經三日而被原宥。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三引《冥祥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