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祜
- 王練
- 向靖女
- 崔彦武
- 岐王範
- 太華公主
- 馬家兒
- 采娘
- 劉三復
- 圓觀
羊 祜
晉羊祜三歲時,乳母抱行,乃令於東鄰樹孔中探得金環。東鄰之人云:「吾兒七歲,墮井死,曾弄金環,失其處所。」乃驗祜前身,東鄰子也。出《獨異記》即《獨異志》。
《法苑珠林》(百卷本)所引,文字詳略,大不相同:
晉羊太傅祜,字叔子,泰山人也。西晉名臣,聲冠區夏。年五歲時,嘗令乳母取先所弄指環。乳母曰:「汝本無此,於何取耶?」祜曰:「昔于東垣邊弄之,落桑樹中。」乳母曰:「汝可自覓。」祜曰:「此非先宅,兒不知處。」後因出門游望,徑而東行,乳母隨之。至李氏家,乃入至東垣樹下,探得小環。李氏驚悵曰:「吾子昔有此環,常愛弄之。七歲暴亡。亡後不知環處。此亡兒之物也,云何持去?」祜持環走。李氏遂問之。乳母既説祜言,李氏悲喜,遂欲求祜,還爲其兒。里中解喻,然後得止。祜年長,常患頭風,醫欲攻治。祜曰:「吾生三日時,頭首北戶,覺風吹頂,意其患之,但不能語耳。病源既久,不可治也。」祜後爲荆州都督,鎮襄陽,經給武當寺,殊意精舍。或問其故,祜默然。後因懺悔,叙説因果,乃曰:「前身承有諸罪,賴造此寺,故獲申濟,所以使供養之情偏殷勤重也。」
王 練
王練,字玄明,瑯琊人也,宋侍中。父珉,字季琰,晉中書令。相識有一胡沙門,每瞻珉風采,甚敬悦之,輒語同學云:「若我後生,得爲此人作子,於近愿亦足矣。」珉聞而戲之曰:「法師才行,正可爲弟子耳。「子」《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六作「子子」,似是。」頃之,沙門病亡,亡後歲餘而練生焉。始能言,「始」《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六作「始生」。便解外國語。及絶國奇珍,銅器珠貝,生所不見,未聞其名,即而名之,識其産出。又自然親愛諸胡,過於漢人。咸謂沙門審其先身,故珉字之曰阿練,遂爲大名云。出《冥祥記》《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六引《冥祥記》。
《辯正論》卷八陳子良注引《冥祥記》引有此條,文字頗多不同:
琅琊王瑉,其妻無子,常祈觀音乞兒。瑉後行,路逢一胡僧,其意極甚悦之,其胡僧曰:「我死當爲君子。」少時,道人果亡。三月間,瑉妻有妊,及生,能語,即解西域十六國音。大聰明,有器度,即晉尚書王淵明身也,故小名阿練,前生時事有驗。
向靖女
向靖,字奉仁,河内人也。在吴興郡有一女,數歲而亡。女始病時,弄小刀子,母奪取不與,傷母手。喪後一年,母又産一女,女年四歲,謂母曰:「前時刀子何在?」母曰:「無也。」女曰:「昔爭刀子,故傷母手,云何無耶?」母甚驚怪,具以告靖。靖曰:「先刀子猶在不?」母曰:「痛念前女,故不録之。」靖曰:「可更取數箇刀子,合置一處,令女自識。」女見大喜,即取先者。出《冥祥記》《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六引《冥祥記》。
崔彦武
隋開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彦武,因行部至一邑,愕然驚喜,謂從者曰:「吾昔常在此邑中爲人婦,今知家處。」因乘馬入修巷,屈曲至一家,命叩門。主人公年老,走出拜謁。彦武入家,先升其堂,視東壁上去地六七尺有高隆處。即謂主人曰:「吾昔所讀《法華經》,並金釵五隻,藏此壁中,高處是也。其經第七卷尾後紙,火燒失文字,吾今每誦此經,至第七卷尾,恆忘失不能記得。」因令左右鑿壁,果得經函。開第七卷尾及金釵,並如其言。主人涕泣曰:「己妻存日,常誦此經。釵亦是其處。」彦武指庭前槐樹:「吾欲産時,自解髮,置此樹空中。」試令人探樹中,果得髮,於是主人悲喜。彦武留衣物,厚給主人而去。出《冥報記》《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六引《冥祥記》。
岐王範
開元初,岐王範以無子,求葉道士淨能爲奏天曹,聞天曹報答云:「範業無子。」淨能又牒天曹,爲範求子,天曹令二人取敬愛寺僧爲岐王子。鬼誤至善慧寺大德房,大德云:「此故應誤,我修兜率天業,不當爲貴人作子,當敬愛寺僧某乙耳。」鬼遂不見,竟以此亡。經一年,岐王生子。年六七歲,恆求敬愛寺禮拜。王亦知其事,任其游歷,至本院,若有素者。及年十餘,竟不行善,唯好持彈,彈寺院諸鴿迨盡耳。出《廣異記》
太華公主
世傳太華公主者,高宗王皇后後身,雖爲武妃所生,而未嘗歡顔,見妃輒嗔。年數歲,忽求念珠,左右問:「何得此物?」恆言有,但諸人不知。始皇后雖惡終,然其所居之殿,及平素玩弄俱在。後保母抱公主從殿所過,因迴指云:「我珠在殿寶帳東北角。」使人求之,果得焉。出《廣異記》
馬家兒
相州滏陽縣智力寺僧玄高,俗姓趙氏。其兄子先身於同村馬家爲兒,至貞觀末死。臨死之際,顧謂母曰:「兒與趙宗家有宿因緣,死後當與宗爲孫。」宗即與其同村也。其母弗信,乃以墨點兒右肘。趙家妻又夢此兒來云:「當與孃爲息。」因而有娠。夢中所見,宛然馬家之子。産訖,驗其黑子,還在舊處。及兒年三歲,無人導引,乃自向馬家,云:「此是兒舊舍也。」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六引《冥報拾遺》。
采 娘
鄭氏,肅宗時爲潤州刺史。兄偘,嫂張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慎有儀。七夕夜,陳香筵祈於織女。是夜,夢雲輿羽蓋蔽空駐車,命采娘曰:「吾織女,汝求何福?」曰:「愿工巧耳。」乃遺一金針,長寸餘,綴於紙上,置裙帶中。令「三日勿語,汝當奇巧。不爾,化成男子」。經二日,以告其母。母異而視之,則空紙矣,其針跡猶在。張數女皆卒,采娘忽病而不言。張氏有娠,嘆曰:「男女五人矣,皆夭,復懷何爲?」將服藥以損之,藥至將服,采娘昏奄之内忽稱殺人。母驚而問之,曰:「某之身終當爲男子,母之所懷是也。聞藥至情急,是以呼耳。」母異之,乃不服藥。采娘尋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戲之物而匿之。未逾月,遂生一男。人有動所匿之物,兒啼哭,張氏哭女,其兒亦哭,罷即止。及能言,常收戲弄之物。官至柱史。出《史遺》
劉三復
劉三復者,以文章見知於李德裕。德裕在浙西,遣詣闕求試。及登第,歷任臺閣。三復能記三生之事,云曾爲馬,馬常患渴,望驛而嘶,傷其蹄則連心痛。後三復乘馬,磽確之地,「磽」《北夢瑣言》作「過磽」。必爲緩轡,有石,「有」《北夢瑣言》作「轍有」。必去之。其家不施門限,慮傷馬蹄也。其子鄴,敕賜及第,登廊廟,上表雪德裕,以朱崖靈柩歸葬洛中,報先恩也。士大夫美之。出《北夢瑣言》
《北夢瑣言》卷一引有此條。前半部分詳于本條:
唐大和中,李德裕鎮浙西,有劉三復者,少貧,苦學有才思。時中人齎御書至,以賜德裕。德裕試其所爲,謂曰:「子可爲我草表,能立就,或歸以創之?」三復曰:「文理貴中,不貴其速。」德裕以爲當言。三復又請曰:「漁歌樵唱,皆傳公述作,愿以文集見示。」德裕出數軸與之。三復乃體而爲表,德裕嘉之,因遣詣闕求試……
圓 觀
圓觀者,大曆末洛陽惠林寺僧。能事田園,富有粟帛;梵學之外,音律貫通。時人以「富僧」爲名,而莫知所自也。李諫議源,公卿之子,當天寶之際,以游宴歌酒爲務;父憕居守,陷於賊中,乃脱粟布衣,止於惠林寺,悉將家業爲寺公財,寺人日給一器食一杯飲而已。不置僕使,絶其知聞,唯與圓觀爲忘年友,促膝靜話,自旦及昏。時人以清濁不倫,頗生譏誚。
如此三十年,二公一旦約游蜀州,抵青城、峨嵋,同訪道求藥。圓觀欲游長安,出斜谷;李公欲上荆州,出三峽。爭此兩途,半年未決。李公曰:「吾已絶世事,豈取途兩京?」圓觀曰:「行固不由人,請出三峽而去。」遂自荆江上峽。
行次南浦,維舟山下,見婦女數人,條達錦鐺,負甕而汲。圓觀望而泣下,曰:「某不欲至此,恐見其婦人也。」李公驚問曰:「自上峽來,此徒不少,何獨泣此數人?」圓觀曰:「其中孕婦姓王者,是某託身之所,踰三載尚未娩懷,以某未來之故也。今日既見矣,即命有所歸。釋氏所謂『循環』也。」謂公曰:「請假以符呪,遣其速生,少駐行舟,葬某山下。浴兒三日,亦訪臨。若相顧一笑,即某認公也。更後十二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與公相見之期也。」
李公遂悔此行,爲之一慟。遂召婦人,告以方書。其婦人喜躍還家。頃之,親族畢至,以枯魚酒獻於水濱。李公往,爲授朱字符;圓觀具湯沐,新其衣裝。是夕,圓觀亡而孕婦産矣。李公三日往觀新兒,襁褓就明,果致一笑。李公泣下,具告於王,王乃多出家財,厚葬圓觀。明日,李公迴棹,言歸惠林。詢問觀家,方知已有理命。
後十二年秋八月,直詣餘杭,赴其所約。時天竺佛寺,山雨初晴,月色滿川,無處尋訪。忽聞葛洪川畔有牧豎歌《竹枝詞》者,乘牛叩角,雙髻短衣。俄至寺前,乃圓觀也。李公就謁曰:「觀公健否?」却向李公曰:「真信士矣。與公殊途,慎勿相近。俗緣未盡,但愿勤修,勤修不墮,《甘澤謡》無「勤修」二字,疑衍。即遂相見。」李公以無由叙話,望之潸然。圓觀又唱《竹枝》,步步前去,山長水遠,尚聞歌聲。詞切韻高,莫知所謂。初到寺前,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有。「有」《甘澤謡》作「存」。」寺前又歌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吴越溪山尋已遍,「溪山尋」《甘澤謡》作「山川遊」。却迴烟棹上瞿塘。」
後三年,李公拜諫議大夫,二年亡。「二」《甘澤謡》作「一」。出《甘澤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