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

《太平廣記》——李昉等十四人

  • 竺惠慶
  • 卞悦之
  • 張暢
  • 王玄謨
  • 釋道冏
  • 伏萬壽
  • 彭子喬
  • 釋慧和
  • 齊建安王
  • 毛德祖
  • 李儒俊
  • 沈甲
  • 張達
  • 孫敬德
  • 高荀
  • 史雋
  • 東山沙彌
  • 徐善才
  • 杜智楷
  • 張氏
  • 許儼
  • 僧道憲
  • 成珪
  • 王琦

竺惠慶

沙門竺惠慶廣陵人也,經行修明。元嘉十二年,荆揚大水,惠慶將入廬山,船至而暴風忽起。同旅已得依浦,唯惠慶舫飄颺中江,風疾浪湧,唯待淪覆。惠慶正心端意,誦《觀世音經》。洲際之人望見其舫迎飆截流,如有數十人牽挽之者,逕到其岸,一舫全濟。出《法苑珠林》

卞悦之

居士卞悦之濟陰人也。作朝請,居在潮溝。行年五十,未有子息,婦爲取妾,復積載不孕。將祈求繼嗣,發愿誦《觀音經》千遍。其數垂竟,妾即有娠,遂生一男。時即元嘉十四年也。出《冥祥記》

張 暢

張暢,常奉持觀音南譙之搆逆也,不從,欲害之,夜夢觀世音曰:「汝不可殺。」遂不敢害。及敗,繫獄,誦《觀世音經》千遍,鎖寸寸斷。獄司易之,復斷。吏白曰:「釋之。」出《談藪》

王玄謨

太原王玄謨,爽邁不群,北征失律,軍法當死,夢人謂之曰:「汝誦觀世音千遍,可得免禍。」曰:「命懸旦夕,千遍何可得?」乃授云:「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相緣,常樂我情。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佛不離心。」既而誦滿千遍。將就戮,將軍沈慶之諫,遂免。歷位尚書、金紫、豫州刺史。出《談藪》

釋道冏

姚秦沙門釋道冏弘始十八年,師道懿遣至河南霍山采鍾乳。與同道道朗等四人共行,持炬深穴,入且三里,遇一深流,横木而過。最先濟,後輩墜水而死。時火又滅,冥然昏暗。生念已盡,慟哭而已。猶故一心呼觀世音,誓愿:「若蒙出路,供百人會,表報威神。」經一宿而見小光炯然,狀若螢火,倐忽之間,穴中盡明。於是見路,得出岩下。由此信悟彌深,屢覩靈異。

元嘉十九年,臨川王作鎮廣陵,請供養。其年九月,於西齋中作十日觀世音齋。已得九日,夜四更盡,衆僧皆眠。起禮拜謝,欲坐禪,忽見四壁有無數沙門,悉半身出。見一佛螺髻,分明了了。有一長人著平上幘,布袴褶,手把長刀,貌極雄異。捻香授道冏道冏時不肯受。壁中沙門語云:「冏公可爲受香,以覆護主人。」俄而霍然,無所復見。當此之時,都不見衆會諸僧,唯覩所置釋迦文行像而已。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六十五引《冥祥記》。

伏萬壽

伏萬壽平昌人。元嘉十九年在廣陵爲衛府參軍。假訖返州,四更初,涉,長波安流,至中而風起如箭,時又極暗,莫知所向。萬壽先奉法,唯一心歸命觀世音,念無間息。倏爾與船中數人同覩北岸有光,狀如村火,喜曰:「此必是陽火也。「陽」《法苑珠林校注》作「歐陽」。」迴船趨之,未旦而至。問彼人,皆云:「昨夜無燃火者。」於是方悟神力焉。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七引《冥祥記》。

彭子喬

彭子喬者,益陽縣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守沈文龍建元元年,以罪被繫。子喬少年嘗出家,還俗後,常誦《觀世音經》。時文龍盛怒,防械稍急,必欲殺之。子喬憂懼,無復餘計,唯至誠誦經,至百餘遍,疲而晝寢。同繫者有十許人,亦俱睡。有湘西縣杜道榮亦繫在獄,乍寐乍寤,不甚得熟。忽有雙白鶴集子喬屏風上。有頃,一鶴下至子喬邊,時復覺如美麗人。道榮起,見子喬雙械脱在脚外,而械痕猶在焉。道榮驚視,子喬亦寤。視械咨嗟,「視」《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七作「共視。道榮曰:「道榮」《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七作「子喬」,據文意,作「子喬」是。「有所夢不?」答曰:「不夢。」道榮以所見説之。子喬雖知必己,尚慮獄家疑其欲叛,乃取械著之。經四五日而蒙釋放。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七引《冥祥記》。

釋慧和

慧和沙門者,京師衆造寺僧也。義嘉之難,猶爲白衣,屬劉胡部下。常遣將士數十人,作諜東下,亦預行。行至鵲渚,而值臺軍西上。諜衆離散,各逃草澤。得竄下,至新林,見野老,衣服縷弊。乃以貌整袴褶易其衣,提籃負擔,若類田人。時諸游軍捕此散諜,視形色,疑而問之。答對謬略,因被笞掠,登時見斬。自散走,便恆誦念《觀世音經》。至將斬時,祈懇彌至。既而軍人揮刃屢跌,三舉三折,並驚而釋之。於是出家,遂成精業。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二十七引《冥祥記》。

齊建安王

建安王患瘡,念《觀音》不息,夜夢見觀音,手爲傅藥,明旦瘡愈也。出《感應傳》

毛德祖

滎陽毛德祖,初投江南,偷道而過,道逢虜騎所追,伏在路側蓬蒿,半身猶露,分意受死。合家念《觀世音》,俄然雲起雨注,得免死也。出《辯正論》

李儒俊

隊主李儒俊虎牢,爲虜所圍,危急欲降。夜踰城出,見賊縱横並卧,儒俊乃一心念《觀世音》,便過賊處,趨空澤。賊即隨來,儒俊便入草,未及藏伏,賊掩至。儒俊驚恐,一心專念《觀音經》,忽得馬馳去,因此遂得脱。出《辯正論》

沈 甲

吴郡沈甲,被繫處死。臨刑市中日,誦觀音名號,心口不息,刀刃自斷,因而被放。一云,陸暉繫獄分死。乃令家人造觀音像,冀得免死。臨刑三刀,其刀皆折。官問之故,答云:「恐是觀音慈力。」及看像項上,乃有三刀痕現,因奏獲免。出《宣驗記》

張 達

張達有罪繫獄,分當受死。乃專念《觀世音》,鎖械自脱,因遂獲免,終身齋戒。出《張氏傳》本條見於《辯正論》卷七所引《張氏别傳》。查書志著録張大(《唐志》作「太」)素《燉煌張氏家傳》、張茂樞《河東張氏家傳》,二者之一或即本書索引,或另有他書。《御覽》有《張氏家傳》,按二書同事編纂,且編纂者都同一人,則本書所引,脫一「家」字。

孫敬德

東魏孫敬德天平中,定州募士,奉釋教,嘗造觀音像,自加禮敬。後爲刼賊所引,不勝拷楚。忽夢一沙門,令誦《救生觀世音》千遍。執縛臨刑,誦念數滿,刀自折爲三段,膚頸不傷。三易其刀,終折如故。所司以狀奏聞,丞相高歡表請免死。及歸,覩其家觀音像,項有刃跡三。敕寫其經,布於世,今謂《高王觀世音經》。自趙國觀音地藏彌勒彌陀,稱名念誦,得救者不可勝紀。出《續高僧傳》原作《冥祥記》。《法苑珠林》注出《唐高僧傳》。《法苑珠林》(百卷本)卷一三亦引有此條,注出《齊志》、《旌異》。文字不同。《天中記》卷三六所引《北史》、《續高僧(傳)》、《報應記》引有此條。事涉東魏,必非出自《冥祥記》。

高 荀

滎陽高荀,年已五十,爲殺人被收,鎖項地牢,分意必死。同牢人云:「努力共念觀音。」云:「我罪至重,甘心受死,何由可免?」同禁勸之,因始發心,誓當捨惡行善。專念觀音:「不離造次,若得免脱,愿起五層浮圖,捨身作奴,供養衆僧。」旬日用心,鉗鎖自解。監司驚懼,語云:「若佛神憐汝,斬應不死。」臨刑之日,舉刀刃斷,奏得原免。出《宣驗記》

史 雋

史雋有學識,奉道而慢佛,常語人云:「佛是小神,不足事也。」每見尊像,恆輕誚之。後因病脚攣,種種祈福,都無效驗。其友人趙文謂曰:「經道福中佛福第一,可試造觀音像。」以病急,如言鑄像。像成,夢觀音,果得差。出《宣驗記》

東山沙彌

開皇初,有揚州僧,忘其本名。誦通《涅槃》,自矜爲業。岐州東山下村中沙彌,誦《觀世音經》。二俱暴死,同至閻羅王所,乃處沙彌金高座,甚敬之。處《涅槃》僧銀高座,敬心稍惰。僧情大恨,問沙彌住處。既蘇,從南來至岐州,訪得沙彌,具問所由。沙彌云:「每誦《觀音》,於别所,衣淨衣,燒名香呪愿,然後乃誦,斯法不怠,更無他術。」彼謝曰:「吾罪深矣。所誦《涅槃》,威儀不整,身口不淨。於今驗矣。」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校注》卷十八引有此條,文字略異 。

徐善才

武德中,醴泉縣徐善才常修齋戒,誦《觀世音經》,逾千遍。曾往京城延興寺修營功德。及還家,道逢賊。賊所掠人千百,將向洪崖,次第殺之。善才知不免,唯至心念《觀音經》。當殺之時,了不自覺,至初夜方悟,身在深澗樹枝上,去岸三百餘尺。以手摩項,覺微痛而無傷。漸下樹,循澗南行,可五六十里,天漸曉,去賊已遠,得官路,遂還家。琬法師嘗説此事。出《法苑珠林》見於《法苑珠林校注》卷六十五,文字詳於本書。

杜智楷

杜智楷曹州離狐人,少好釋典,不仕不娶。被僧衣,隱居太山,以讀誦爲事。貞觀二十一年,於山中還,忽患疾垂死,以袈裟覆體,昏然如夢。見老母及美女十數,「數」《冥報拾遺》作「數人」。屢來相擾,智楷端然不動。漸相逼斥,並云:「輿智楷擲置北澗裹。」遂總近前,同執捉,有攬著袈裟者,忽齊聲念佛,却後懺悔,請爲造阿彌陀佛,誦觀音菩薩三十餘遍。少間,遂覺體上大汗,即愈。離狐,今濟陰也。出《法苑珠林》《法苑珠林》卷三六引《冥報拾遺》。

張 氏

陳玄範張氏,精心奉佛,恆愿自作一金像,終身供養。有愿莫從,專心日久,忽有觀世音金像連光五尺,現高座上。衆嘆其精感所致。出《辯正論》

許 儼

龍朔麟德中,京師永興坊許儼取魚爲業。後患疾,冥然若死,身赤如火,痛似火炙。自云:但見火車來燒身,官府責取魚多,遣生受罪,已經數日,乍生乍死。親戚勸作功德,遂造觀音像兩軀,仍令合家不食酒肉,病遂差。出《法苑珠林》今本《法苑珠林》無。

僧道憲

聖善寺道憲,俗姓元氏開元中,住持於江州大雲寺,法侶稱之。時刺史元某欲畫觀世音七鋪,以練行,委之勾當。令畫工持齋潔己,諸綵色悉以乳頭香代膠,備極清淨,深嘉之。事畢,往預寧斫排,造文殊堂。排成將還,忽然墮水,江流湍急,同侶求拯無由。墮水之際,便思念觀世音,見水底有異光,久而視之,見所畫七菩薩並在左右,謂曰:「爾但念南無菩薩。」行李如晝,猶知在水底,懼未免死,乃思計云:「念觀世音菩薩。」又念阿彌陀佛,其七菩薩並來捧足,將至水上,衣服無所汚染,與排相隨,俱行四十餘里。天寶初滅度。今江州大雲寺七菩薩見在,兼畫落水事云耳。出《廣異記》

成 珪

成珪者,天寶初爲長沙尉,部送河南喬木。始至揚州,累遭風水,遺失差衆。揚州所司謂盗賣其木,拷掠行夫,不勝楚痛,妄云破用。揚州轉帖潭府。時班景倩爲潭府,嚴察之吏也,長沙府别將錢唐楊覲利其使,與景倩左右搆成。景倩使來收等,揚州,以小枷枷,陸路遞行,至寧江方入船。乃以連鎖鎖枷,附於船梁,四面悉皆釘塞,唯開小孔,出入飯食等。意若至潭府必死,發揚州,便心念救苦觀世音菩薩,恆一日一食,或時不食,但飲水清齋。

經十餘日,至滁口,夕暮之際,念誦懇至。其枷及鎖忽然開解,形體蕭然,無所累著。伺夜深,舟人盡卧,乃拆所釘,拔除出船背,至房上,呼曰:「楊覲,汝如我何?」初驚起,問何得至此,曰:「當葬江魚腹中,豈與汝輩成功耶?」因決意赴水。初至潭底,須臾遇一浮木,中有竪枝,騎木抱,得至水面。中夜黑暗,四顧茫然,木既至潭底,又復浮出,意至心念觀世音,乃漂然,忽爾翻轉,隨水中木而行。知已至岸,便蘆中潛伏,又邊多猛獸,往來顧視,亦不相害。至明,投近村,村中爲裝束,送至滁州。州官寮嘆美,爲市驢馬糧食等。便入京,於御史臺申理。初,楊覲既失,一時潰散,因此亦出家焉。出《廣異記》原作「卓異記」。現據孫本、沈本改。

王 琦

王琦太原人也,居滎陽,自童孺不茹葷血。大曆初,爲衢州司戶。性好持誦《觀音經》,常云自少及長,數患重病,其於念誦,無不差愈。念誦之時,必有異類譎詭之狀,來相觸惱,以心正不能干。

初,年九歲時,患病五六日,因不能言,忽聞門外一人呼名云:「我來追汝。」因便隨去。行五十里許,至一府舍,舍中官長大驚云:「何以誤將此小兒來?即宜遣還。」旁人云:「凡召人來,不合放去,當合作使,方可去爾。」官云:「有狗合死。」令取狗,訴幼小不任獨行,官令與使者同去。中路,使者受一丸與「受」《廣異記》作「授」。狀如毬子,令擊狗家門,狗出,乃以擲之,狗吞丸立死。官云:「使畢可還。」後又遇病,忽覺四肢内有八十二人,眉眼口鼻,各有所守。其在臂脚内者,往來攻其血肉,每至腕節之間,必有相衝擊,病悶不可忍。問:「汝輩欲殺我耶?」答云:「爲君理病,何殺之有?」言:「若理病,當致盛饌哺爾。」鬼等大喜叫肉中。翌日,爲設食,食畢皆去,所病亦愈。

先畜一淨刀子,長尺餘,每念誦即持之。及患天行,恆置刀牀頭,以自衛護。後疾甚,暗中乃力起,念觀世音菩薩,暗忽如晝,見刀刃向上。有僧來,與偶坐,問此是何刀,云:「是殺魔刀。」僧遂奄滅。俄有鐵鎚空中下撃刀,累擊二百餘下,鎚悉破碎,而刀不損。又見大鐵鍱水罐,可受二百餘石,覆向下,有二大人執杵旁,問:「君識此否?」答云:「不識。」人云:「此鐵鍱獄也。」云:「正要此獄禁魔鬼。」言畢並滅。又見牀舁珍饌,可百牀,從門而出。又見數百人,皆炫服,列在宅中,因見其亡父手持一刀,怒云:「無屋處汝。」其人一時潰散,頃之疾愈。

乾元中,在江陵又疾篤,復至心念觀音,遥見數百鬼乘船而至,遠來飢餓,就求食。遂令家人造食,施於庭中,群鬼列坐,口中有二鬼躍出就坐。食訖,初云未了,云:「非要衣耶?」鬼言正爾,乃令家人造紙衣數十對,又爲緋緑等衫,庭中焚之。鬼著而散,疾亦尋愈。

永泰中,又病篤,乃於燈下澄心誦《多心經》。忽有一聲如鳥飛,從坐處肉中寖淫向上,因爾口呿不得合。心念此必有魔相惱,乃益澄定,須臾如故。復見牀前死屍胮脹,有蛇大如甕,兼諸鬼多是先識死人,撩亂爍己。閉目,至心誦經二十四遍,寂然而滅,至三十九遍,懈而獲寐。翌日,復愈。

又其妻李氏,曾遇疾疫癘,燈下至心爲誦《多心經》。得四五句,忽見燈下有三人頭,中間一頭,是李氏近死之婢,便聞李氏口中作噫聲,因自扶坐。瞪目不能言,但以手指東西及上下,狀如見物。令奴以長刀,隨所指斬之。久乃寤,云:「王三郞耶?」蓋以弟呼問所指云何,云:「見窗中一人,鼻長數尺,復見牀前二物,狀如駱駝,又見屋上悉張朱簾裹幕,皆被奴刀斫獲斷破,一時消散。」却誦經四十九遍,李氏疾尋愈也。出《廣異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