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説明

《太平廣記》——李昉等十四人

《太平廣記》是一部文言小説總集。《四庫全書總目》稱其爲「小説家之淵海」。其成書過程大致如下:北宋太平興國二年三月,宋太宗詔令翰林學士李昉等「以野史、傳記、小説雜編爲五百卷」。三年八月書成,號曰《太平廣記》。當時「言者以爲非學者所急,收墨板藏太清樓」,所以《太平廣記》最初並没有在社會上流傳。文獻證明,至少在仁宗年間,《太平廣記》逐漸地在士大夫之間有所流傳。南宋高宗時期,刻過《太平廣記》,有關《太平廣記》的記載越來越多,其影響也由士大夫階層逐漸地向民間擴展。直到明代嘉靖隆慶之際,《太平廣記》的談愷刻本出現以後,《太平廣記》的影響才真正地擴大起來。

一 《太平廣記》的重要版本

(一)談愷刊刻的《太平廣記》

無錫談愷刊刻於嘉靖隆慶之際。半頁一二行二二字,白口,四周單欄。簡稱本。書前列李昉等人的進書表,表末有談愷嘉靖四十五年的按語。其次是引用書目。接着是總目録,首頁有談愷等人的署名。依書前總目看,全書應爲五百卷。本至少有三次印本。三次印本的區别在於第二六一、二六二、二六三、二六四、二六五、二六九、二七〇等七卷。本所依據的鈔這七卷有殘缺,談愷便根據鈔提供的篇名和類别,「考家藏諸書」加以補充。三次印本的不同由此而形成。本的第一次印本、第二次印本均爲四九六卷,都没有第二六一至二六四這四卷。第一次印本的第二六五卷缺《汲師》等六個篇目,第二六九卷缺《胡淛》等五個篇目,第二七〇卷缺《李誕女》等七個篇目。本的第二次印本將二六五、二六九、二七〇這三卷的篇目補全。第三次印本則在第二次印本的基礎上補上了二六一至二六四這四卷,成爲五百卷的完整之書。本是現存最早的《太平廣記》刻本,成爲以後的《太平廣記》諸本之源。第一、第二次印本均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第三次印本的膠捲。原書現在收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大陸各地和臺灣的一些圖書館藏有本的各種殘本。

(二)活字本《太平廣記》

刊刻於隆慶萬暦年間。簡稱活字本。半頁一一行,或一二行,行二二字。現存四百九十六卷。卷二六一至二六四卷全缺。卷二六五、二六九、二七〇有缺文。活字本源出本。書前有李昉等人的進書表,表末有談愷嘉靖四十五年的按語。其次是引用書目。接着是總目録,首頁有談愷等人的署名,一如本。活字本錯衍訛漏甚多,但是,活字本最接近本的第一次印本,對判斷本不同印本的先後有參考的價値。原書現在收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其膠捲。

(三)許自昌刊刻的《太平廣記》

長洲(今蘇州許自昌刊刻於萬暦年間。簡稱本。半頁一二行二四字。現存五百卷。本基本依本而稍異,許氏做了一些本校的工作。書前和每卷首頁均標出「長洲許自昌玄佑甫校」字樣。凡是内容大致相同的篇目,本均盡可能地標出。本所據本,有兩個二七〇卷,本擇取其一。本提供了少量的異文。此書中國國家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都有收藏。

(四)孫潛鈔校過的本《太平廣記》

康熙七年,孫潛鈔將本《太平廣記》校過一遍。根據其避諱的情況,可以看出,本所據鈔系南宋高宗時期的鈔本。其所據鈔已佚。簡稱本。本没有進書表,没有在引用書目和總目録上留下校批。本共四八六卷,第四八七至第五〇〇卷告缺。現存的四八六卷中卷二六一至二六四、卷三〇一至三一〇系根據本配鈔。本留下大量異文,提供了有關本的許多綫索。此本現在收藏在臺灣大學研究圖書館

(五)沈與文野竹齋鈔本《太平廣記》

此本出自吳縣沈與文。五百卷。簡稱本。本半頁一〇行,每行一八字。本開雕之日(嘉靖四十五年),如果沈與文還在的話,應該是九十五歲的高齡了,可見鈔本在時間上早於本。本的底本應該是一個本。本留下了最豊富的有價値的異文。其進書表上纂修官的官銜有别於本,而與後面要介紹的陳鱣刻校過的本子相同。本實際上缺了一些卷次和篇目,用拆卸拼湊的方法,在卷次上做了手脚,這是本的缺點。此本現在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六)陳鱣刻校過的本《太平廣記》

乾嘉年間,海甯陳鱣刻將本《太平廣記》校過一遍。此本簡稱本。五百卷。根據其避諱的情況,可以看出,本所據刻系南宋高宗時期的刻本。刻没有引用書目。本所據刻已佚。出現校語的卷次只有一五一卷,留下的異文大大少於本和本;但是,本在進書表,尤其是在總目録上留下了校批,反映了本的總體面貌,爲我們瞭解本的卷次分合、以後諸本的卷次缺佚情況、篇目分佈的原貌,進而分析《太平廣記》版本的演變提供了依據。此本現在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

(七)黄晟槐蔭草堂巾箱本《太平廣記》

歙縣黄晟刊刻於乾隆二十年。五百卷。簡稱本。本半頁一二行,每行二二字。扉頁刻「天都黄曉峰校刊《太平廣記》槐蔭草堂藏板」。欄外上方横刻「乾隆乙亥年夏月」。當指乾隆二十年。似即本成書刊刻之年。書前有《重刻太平廣記序》,末署「乾隆十八年歲次癸酉秋八月天都黄晟曉峰氏校刊」。每卷均標出「天都黄晟曉峰氏校刊」。本依託本而補充了以上本一些篇目中殘缺的文字,改正了本的一些誤訛。本的主要貢獻在這裹。中國國家圖書館臺灣大學研究圖書館均有收藏。

(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太平廣記》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太平廣記》的繕録底本是本。簡稱四庫本。五百卷。半頁八行,每行二一字。書前没有進書表、談愷按語、引用書目和總目録。該本繼承了本的優點而同時糾正了本的某些疏漏。本未注出處的一些篇目,《四庫》本補注了出處,可供校勘時作參考。原書現在收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影印本。

(九)中華書局汪紹楹校點本《太平廣記》

四十多年來《太平廣記》的通行本是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後由中華書局出版,汪紹楹校點的排印本。簡稱本。五百卷。本以本爲底本,並參酌本、本、本和本,校勘嚴謹,輯佚糾訛,可謂功不可没。但是,本對諸本,尤其是本、本的吸收極其有限,没有充分吸收本、本中有價値的大量異文。限於當時的情況,不知臺灣尚有本這樣珍貴的版本。本在修改本的時候,包括正文、篇名和出處的時候,往往不出校記,在引用本的異文時,常有錯訛,這是需要特别説明的。

(一〇)古代朝鮮刊刻的《太平廣記詳節》和《太平通載》

《太平廣記詳節》是古代朝鮮成任(一四二一—一四八四)刊刻的一個《太平廣記》選本。刊刻的時間相當於明英宗天順六年(一四六二),早於本一百多年。原書五十卷。簡稱《詳節》。現在僅有殘卷,分散庋藏於韓國各地。此書的篇目順序和《太平廣記》一致,一共收入八三九個篇目。經對照和研究,它的底本應爲本。本人所看到的《太平廣記詳節》提供了四篇《太平廣記》的佚文和一些異文,極具校勘價値。本人在韓國講學期間,從韓國各地收集和閲讀到其中的總目和部分卷次凡十六卷(卷一、二、八、九、一〇、一一、一四、一五、一六、一七、一八、一九、三九、四〇、四一、四二)。成任又從《太平廣記》和其他的一些古籍中採集篇目,編成《太平通載》八十卷。簡稱《通載》。現在僅有殘卷,分散庋藏於韓國各地。

二 校勘的目的和原則

本書的目的旨在爲學術界提供一個文字準確、錯誤較少、可供依據的《太平廣記》定本。同時,通過校勘記來反映《太平廣記》各重要版本的有關資料,以供學界研究之用。

本章完!